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78章

钢铁时代-第78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通的工人很有抵抗性,倒是那些曾经从事过水泥行业的老工人,几乎都自觉的遵守了,他们不懂得什么肺病,但是常年的工作。很多工友都不约而同的得了肺病,有的还非常的凄惨,一直都没有原因,现在,东家说了是这些颗粒的影响。那些口罩他们都见过,厚厚的,看不出来什么材料构成的,似乎是棉布和棉花,带上不太舒服,却可以阻挡住大量的粉尘,每一次工作之余。看着口罩上厚厚的积尘,还有黑黑的东西,他们都比较后怕,这玩意,吸入进去,肯定不是好东西。

    在奖惩和强压之下。水泥厂算是普及了口罩,虽然还时不时的有工人被抓住没戴口罩,被罚,可是人数大大的减少了,不就是一点不舒服么。在别处上工,更大的不舒服,能够被杨元钊招募而来的工人,大多数都是在别处经历苦难的,类似李明生这样,被极为看重的极少,至于那些普通的工人,他们之前的身份是农民,20元的薪水,足以让他们不敢动弹了。

    见到李明生,说明要调用100多个工人,李明生没有任何二话的就同意了,不就是100多个工人而已的,又不是熟练工人,大多数都是之前在军训之中表现比较好,作为班组长的工人,少了他们,对于整个水泥生产没有多大的影响。

    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问题之后,李明生提到了二期的计划,机器什么的,杨元钊早就准备好了,基础的土建也完成了初步的设计,只不过,马上就是包头的冬天了,李明生不是包头人,却对这个水泥厂倾注了太多精力,专门了解了包头的情况,进入到10月之后,任何的土建工程,恐怕就很难完成了,一般而言,10月初,包头就会迎来第一场雪,然后气温逐步降低,甚至达到冻土的程度,这个时候,挖掘地基,兴建土建,简直是一件让人郁闷的事情。

    在李明生的意见,就是以现在的条件,尽可能的兴建两个煅烧炉,争取把日产量,达到8000桶以上,距离第一场雪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抓紧点,时间似乎来得及。

    杨元钊考虑了一下,公路计划受到冻土的影响较少,低温会让水泥的凝结变慢,却不是致命的因素,基础的地基,可以先期投入,要知道,600公里的公路,不是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之中,就能够贯通的,在冻土冻结实之前,完成200公里左右的地基,这绝对不会有任何的问题的。

    这样,钱虎的施工队可以先调过来,完成煅烧炉的基础建设,然后,转战公路战场,200公里,足够完成从包头到绥远,甚至越过了绥远,前往大同,前往张家口的公路,也可以开始延伸的。

    把这个关键的大事给确定了之后,杨元钊就告辞了,水泥厂蒸蒸日上,已经步入了正规,需要他做的事情,就不多了,李明生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杨元钊反而插不上手,索性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

    钱虎没想到,杨元钊只是在水泥厂弄来了一百多号人,帮助他解决施工队的问题,只是让人排在一起,排排队,走走路,站军姿,看起来很普通,甚至还让普通工人跟工匠一起这么做,刚开始很是引起了一堆的反弹,好在,没几天,工匠们就被调来,做水泥厂的煅烧炉的升级工作,另外的一批,更是直接被派出去,做路基的挖掘工作,技术工人都离开了,只剩下4000人左右,在这里继续军训。

    从包头,通往外界的公路,并不全部依靠原有的官道,官道未必是最合适的道路,特别针对后世的道路而言,必须要寻找比较宽敞,切比较少山的地方,好在包头这边,紧靠着蒙古草原,周围的地势比较的平坦,杨元钊也省去了测绘,设计等一系列的东西,完全照搬后世。

    在随同杨元钊来的书籍之中,杨元钊找到了一本全国公路铁路地形图,作为车队的工程师,车队除了参加国际上承认的a级赛事,也会参加一些国内赛事或者是公路拉力赛,这份非常详尽的铁路公路地形图,比普通的铁路公路地形图详细了许多,在其中的内蒙古和山西的那几页上,杨元钊找到了包头周边的公路和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肯定不是现在的杨元钊, 现在的包头所能够建设的,杨元钊参考了部分省道,加上一些重要地点的实地测量,很快就确定了修筑的大致路线。

    在这个公路铁路地形图,没有最完整的,比如说桥梁,一些大桥是有标注的,但是大多数,都没有,甚至一些小河的桥梁,后世会跟公路结合成一体,不注意的话,不会知道,自己在行驶之中,到底过了几座桥。

    修路的基本路线图画好了,钱虎是野路子出身,不懂得修桥,普通的筑路还是可以的,至于桥梁,中国很是出过几个桥梁专家,找一部分,顺便在国外的雇佣几个,上海外滩的那些建筑物,不就是这样建成的么,只要花钱,这个时代,还是有设计院,会根据他们要求,实地的设计桥梁的。

    这是黄土高原,是充满了黄土的地方,在这里,河流真的不多,从包头到太原,除了一些小何之外,没有多少大河了,借助着铁路公路的地形图,杨元钊确定了之后,就开始兴建之前的准备工作了。

    最开始的当然是在包头城内,从包头首先向这绥远漫延,包头到绥远,一百多公里的道路,作为一期工程,这也是进入到冻土期之前,必须要完成的基本路基工作。

    包头再度热闹了起来,这一次不是几十台机械,是上百台,大量的拖拉机,推土机,还有压路机,开始从包头开始,漫延到绥远,一百多公里的道路,被分成了30个标段,每个标段不到3公里,却最少拥有5台以上的大型机械,声势浩大的包头修路,正式拉开帷幕。

第一百三十七章 横跨大西洋() 
ad;

    包头这边,正在冻土时刻到来之际,大兴土木的时候,遥远的大西洋上,一艘庞大的邮轮正在开行着,在船首有着它的名字,卢西塔尼亚号,它是隶属于英国最大卡纳德轮船公司,总吨位32000吨,排水量44000吨,可以搭乘乘客2165人,是第一个采用蒸汽轮机替代往复式蒸汽机的大型油轮,1907年才完成了它的首航,是目前从欧洲大陆到美国,最顶级的邮船,华丽而庞大,十几层的高度,完善的设施,一艘船可以搭乘的2000多名乘客。

    巨型油轮从此,成为了美洲航线的常客,越来越多的轮船公司,把目光投向巨型邮轮,船越早越大,跟卡纳德轮船公司对抗,被摩根收购的白星轮船公司,更是开启了奥林匹克级的计划,未来在1911年开始,逐步投入使用三艘姊妹舰,成为了巨型油轮之中,最举世瞩目的,它的第二艘,就是大名鼎鼎大船,甚至在后世也是家喻户晓的泰坦尼克号,此时的它,还没有制造出来,还在计划之中,这个草湖寻常的超级邮轮,要到几年后,才会真正的制造起来。

    目前,卢西塔尼亚号是大西洋航线上面,最豪华的大船,安全系数也是最高,一张船票可以说,代表着这个时代最奢侈的船票,可哈比依然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张头等舱,从上海的交易,还有德国的一系列交易之中,他最少挣下了百万身价,用来买一张船票当然是没问题的。

    欧洲到美国的航线,可以说是最繁忙的洲际航线了,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也是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人离开欧洲经常的去处,更何况现在。伴随着美国的工业化完成和崛起,美国跟欧洲的联系,也日渐密切。

    日常开行在这条航线上面船舶,也是最多的。好在,这里不是中美洲那里的岛屿密布,这里是忙碌的北美航线,以卢西塔尼亚号的超高速度,基本上不考虑被海盗威胁的问题了。

    哈比跟安娜站在一起,他们当然是在邮船的最顶层,一等舱不但拥有最宽敞的环境,也有一个独立甲板,就在整个船的最上层,半月形的甲板上面。甚至还有一些遮阳伞,几个来自英国的贵族和妇人,正在遮阳伞之下休息,平稳的船只,平静的海面。几乎感觉不到船的行进的。

    两个孩子正兴奋的跑来跑去,他们还没有到去仔细思考的年纪,来到了一个新奇的地方,船上的一切,都让他们感觉到异常的兴奋,这不,正在相互的追逐着。

    “亲爱的。我们到底会在美国呆多长时间!”安娜靠在哈比的怀抱之中的,略带担心的说道。

    安娜只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妇女,之前哈比在德国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商人,安娜一直在做家庭主妇的,没多少见识。被哈比股东之下,最后同意前往中国,心中还是没底的。不免有时候问多一些。

    “好了,我们只会在美国呆上两个月的时间,你可以先在纽约。然后我们去洛杉矶,在哪里坐船去中国,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一定会喜欢的。”

    安娜看着哈比的柔和的眼神,停下了不安,安娜没有坐过船,却听过别人说过,狭窄的舱室,恶劣的环境,甚至时不时的遇到的风浪,都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一些搏击于海外贸易的小商人,往往会遇到船毁人亡的残局,只是在他们的周围就有好多。

    当年哈比带着货物,远赴中国,在家安娜,就不停的向上帝祈求平安,这也是她最终答应跟哈比一起出来的根本原因,她再也人受不了,眼睁睁的看着丈夫在外面漂泊,她在家等待的煎熬了,中国,虽然是万里之遥的陌生之地,可是爱人的所在,就是家之所在。

    不过,这一次的旅行,跟安娜之前的想法,略有不同,旅程是异常的舒服,船舱宽大,几乎比安娜所见过的最大的房子还要大,只是一个客厅,就足以容纳之前的小房子了,卧室,佣人房,还有更衣室,总之应有尽有,甚至船上,还专门的配给了一个管家和12个佣人,专门处理他们的一些服务,更别说,在船上,还有各类的酒吧,舞场,甚至是餐厅,可以说,跟城市没有多少的区别。

    一路上,安娜不习惯,主要不是船和海洋,而是这种奢华的生活,往来的不是巨富,就是精英,让平凡的安娜有些手足无措。

    哈比并不可以要求安娜,选择这个头等舱,也不是什么炫富,只是为了让安娜过的舒服一些,德国之行,让哈比有所明悟,他的一生富贵,恐怕要寄托在的杨元钊的身上。

    安娜累了,回到船舱里面休息,两个孩子也是,一个上午的疯跑,让他们疲惫不堪,用过了午饭之后,就沉沉的睡去,哈比毫无睡意,来到了书房之中。

    书房的桌子上面,放着一叠的文件,还有新到的电文,在邮轮之上,居然安装了新的无线电接收器,虽然无法发送电文,却可以连接英美大西洋电报,这是打前站的职员向他来汇报工作的。

    哈比到德国的时候,成立了一家公司的,专门为以后生意的,这个公司成立之后,就在欧洲,招募了大量的人员,一部分职员,会留在德国,专门协调中国跟德国之间的贸易,其实没有什么大的贸易,继续进口一些二手的机械,偶尔进口一些新的机械或者原料,当然了,人员招募,还是要持续的进行之中的,欧洲这么大,地域发展也不平衡,总有一些不得志的,或者是穷困潦倒,想要赚钱的,这些人,如果被招募回来,会被专人,凑成一批,前往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