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527章

钢铁时代-第527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地兵力,而现在,伴随着前线节节败退,损失了差不多250万的军队的前提之下,他们国内训练也跟不上,本国国民,哪怕做炮灰,也不可能不训练完成,就派出来,索性,在全世界的殖民地之中,大量的征召部队,黑人,印度人,甚至是南美洲,都有部队在集结,然后配置了武器之后,稍稍训练,就送到了欧洲,成为了炮灰。

    短短几个月时间,英法在损失了250万熟练军队之后,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之中,又补充了差不多的数目,其中半数都是殖民地军团,这也是英法敢于在冬季过后,发起攻势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英法,德国就没有那么的幸运了,缺少海外殖民地,虽然让德国不至于处处设防,如果英法用潜艇战对付的德国就不可能有用,德国在欧洲部分的海外运输。早已经断绝了,唯一的通道,就是亚洲这边的。距离欧洲太远,再加上英法有顾虑,根本不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德国在人口和土地不足的情况之下,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平衡,没有海外殖民地,无法从海外殖民地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炮灰的士兵,这种情况之下。就必须要有所选择,是工人。还是农民,还是军人,选择很少,缺口很大。

    战争初期。德国把陆军的实力加强到一个可怕的程度,这种情况之下,有可能迅速的战胜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争取在欧洲大陆取得绝对的优势之后,然后结束的战争,就跟普法战争和德意志统一战争一样,占到了足够的便宜,再逐步的消化占据的人口和土地,然后再推动新一轮的战争。德意志就可以依托着这个,成为世界上有数的强国。

    德国是这么想的,英法不配合。协约国集合到一起,跟德国打了一场全面的战争,刚开始占据优势的德国,底蕴不足的毛病就显现出来,有心结束,可是现在的。他等于是站在半山坡上,不进则退。只要稍稍退缩,就连现在的胜利成果都保不住。

    一揽子计划,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目前或许是3个盖子盖7个瓶子,现在西北如果把4个盖子给拿出来,给瓶子盖上,这不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了的。

    杨元钊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那一丁点的佣金和工资,西北的工业总量非常的庞大,这些人力,在西北都可以消化掉,不但可以创造出的工资,还有大量的工业制成品,这是最直接的收益,西北相对于这个世界的众多国家,并不缺钱,别说是500万工人,哪怕是5000万工人,得到的钱,对于西北来说,不是什么大数目。

    他的目的很简单,为的就是夯实西北的工业底蕴,从后世而来的他,很清楚工业上面的有些底蕴是转让不来,这需要漫长时间之中才学会的东西,这些跟先进的机器设备一样,是真正的工业根基。作为动力工程师,车队工程师,在穿越之前见过使用同样设备的两个工厂,一个位于德国,一个位于中国,可偏偏成品率和产品的质量,有较大的区别,甚至还有传言,德国人藏私了,没有把最精华的设备给传授过来,当时中国跟西方之间,矛盾重重,对方藏私这种想法,是得到了很多支持的,大家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原因。

    也就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德国比赛的时候,借助着懂得德语的优势,在酒吧里面听到了一段对话的,才知道,原来德国人没有藏私,确切的说,德国的工厂之中,使用的机器,跟中国工厂之中是一样,真正让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一样的是人,百年甚至是超过百年的技术传统,世代相传的技术诀窍,让这些机器运转的就是比中国的好,还有就是组装的技术,优秀的工人,可以让平均水准之下的零件,组装成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机器,这些都是引进设备和技术所无法引进的东西,是技术强国的真正底蕴和最大的优势。

    无论是后世,因为隔绝的关系,断了产业工人的传承,还是在这个时代,中国一穷二白,几乎是以西北一己之力的情况之下,发展起来的工业,这一个方面的,跟后世是差不多的,杨元钊借助着强悍的机器和几乎是体系化培养的产业工人,为西北奠定了一个大工业的基础,可是那些工业国家骨子里面,沉淀的东西,却是没办法,需要用时间来解决。

    后世根本没有这个机会去学这个,现在,一战让德国缺少了足够的工人,这是中国最大的机会,只要派出了足够数量的工人前往德国,学到这些东西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法诀法诀,有时候,说不定就是别人的随口一点,对于接受者来说,瞬间就明白了的,可对于从一张白纸开始摸索的工人而言,或许是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摸索。(未完待续)

第九百零七章 百万工人输出() 
幸运的穿越到了这个时代,还带着一体机的大杀器,杨元钊的野心很大,他要让西北的强大,是全面的强大,或许时间会积淀出足够的底蕴,可是这个时间到底是多少,20年,30年,还是40年,以现在西北跟德国的关系,就算是最核心的东西,都可以相互的分享,更何况这些没有人注意到的,最基础的东西,西北有心想要学,这些东西很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要掌握了,工人的技术水平自然而然的上升了。

    就跟后世中国的八级钳工之类的,可以用普通的机床,加工出高级数控机床都未必能够加工出来的零件,后世不少军用的项目,就是这些数控工人,一手一手的加工出来的。这个时代,西北的底蕴太低了,又没有人带,能被西北请到中国的,都是普通工人,最多也就是三四级工人,这样的工人,只能说是合格,而不能说是优秀。各国当成宝贝的工人,肯定不可能被挖到中国来,但是就工业底蕴和实力来说,德国这样工人的数量绝对很多,现在,因为战争的关系,人手方面有巨大的矛盾,要保证工农业,就无法保证军事,这种情况之下,西北向德国输出一部分低级的产业工人,或者是刚刚经过培训,可以进入工厂之中的工人,借助着德国的工厂和机器,培养个一段时间,最终收获的是大批熟练工人和德国人在工业底蕴上面的积淀。甚至有可能会诞生一批大师一样的人物。

    德国人会不会藏私,这一点会存有疑虑,可问题不是太大。如果连基础的人力都出现问题,还藏私,不把最精锐的工人放在一线的话,恐怕德国本身的工业也会出现问题,现在德国在西北的支持和输入之下,基本上达到了平衡,得到西北几百万的工人。也只是解放出了同样,或者一半数量的人力。这部分也不可能全部投入到军队之中,在短时间之内不会产生压倒性的多数,只会让德国的实力,相对于历史上。更好而已。

    一揽子计划之中,就是先在中国国内,培养300万…500万的基础工人,这个基础就是受过了半年时间训练,能够基本上参加工厂劳动的工人,这个工人无法承担更高标准的任务,基础的工作,最根本工作还是可以做,这就行了。这解决了德国的大问题。

    德国方面缺的是人,这个人肯定不会是最高级别的技术工人,这种技术工人。对于每一个工厂来说,都是绝对的宝贝,肯定不可能排上前线,可是工人的大量缺乏,总不能让这些高级工人来做力气活吧,这就有了西北工人的用武之地。

    在战前。杨元钊提出来一揽子工业解决方案的时候,众人的意见非常不统一。很多人都认为,从德国方面接受战俘和劳力的,用于在西北建设铁路,植树和农田水利,这不能说亏,可也只是说无用功,人家德国人凭什么会接收你的劳工。

    不明白的人很多,倒是高层的众人,看明白了杨元钊的目的,旗帜鲜明的支持着杨元钊,从年轻的工人之中挑选出了500万,专门的派出了人员,安排了学校进行教导,木已成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之下,又不能够直接的放弃,只能够硬着头比向前走。

    加密的电波再一次的穿过上万公里的距离,传到了德国柏林,而驻德大使看着c计划,眼前一亮,德国目前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来统计的,他也知道解决目前德国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有的300万左右,甚至500万的工人的话,工农业就会平衡,以德国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大大的提升。

    短时间,这是一个小数字,可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之下,这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的,对于战争时间的德国,还是比较关注的。身处在德国,大使非常的清楚,德国对于人力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甚至在比利时和法国占领区之中,也尽可能的找到合适的工人,只不过,双方是敌对关系和占领关系,这种情况之下,对方恭敬的情况之下,都不敢全部使用他们的工人,只是打散了分布在各个工厂之中,做最低层的工作,

    高级一点的,或者关键一点的,根本就不敢让他们插手,现在西北送上门来,几乎肯定会被同意,西北方面的顾虑,是完全不存在的,有什么比盟友的工人更好,这些人起码值得相信。

    事实上,德国也在等待这一天很久了,虽然,很早就有人提出,西北拥有一个完善的工业,为了德国的工业能够正常的生产,希望可以从西北引进工人,工资好办,哪怕是跟派出劳工一对一,甚至是一对儿,都没问题的,可是考虑半天,德皇还是拒绝了,本土生产能力的扩张,代表着不全部依靠外界,这对于目前的德国来说,很适合,德国对西北的依赖很大,万一因此引起西北的不满,那就得不偿失了,人家的工人,为什么要支援你。

    拿到外交部和威廉二世面前的这个一揽子的解决办法,得到了德国的首肯,接下来会经过2个月的准备期,到1914年的3月份开始,数百万经过了初步培训的西北工人,就会越过大洋,源源不断的进入到德国,不参加战斗,要保证这些工人的安全,做到了这些之后西北工人会全面的接管德国的大部分农业和少部分的工业,以起到最佳的效果的。

    一揽子计划的成功施行,也让西北再一次形成了人口输出,双方都在相互的人口输出,这不是等于做某种的无用功么,可是偏偏这种情况,非常的适合,来自欧洲的劳动力,解决了西北危险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西北输入到德国的劳动力,解决了德国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这是双赢,如果算上,从德国手中学到很多工业方面的不传之秘,这就是更大的惊喜了的。

    在杨元钊看来,学到这个的可能性很大,毕竟这个时代,这玩意还没有成为不传之秘,只是那些老师傅的水平太高,已经成为了镇厂之宝,故而待遇很高,很少外流,可是在任务紧的情况之下,他们不经意之间,也会传授很多,到时候,隔一段时间,把心得体会汇总一下,通过西北这边的高级技工学习和融会贯通一下,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效果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元钊一直都相信的中国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强的工人,这一点无论是后世,还是今天,都是经过验证过的,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够推陈出新,更快的凌驾到更高的高度,中国在工业加工机器上面,在某一种程度来说,已经是凌驾于这个世界了,现在,就让补充上累积这个重要的环节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