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421章

钢铁时代-第421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的渔船司机,否则的话,空有渔船,却没有司机驾驶,渔船也是白给。

    只是郑伯勤的一个突发奇想,却真的在接下来实行了,当这个报告报道了西北银行之后,被银行行长重视,接下来西北银行在全国进行选择的,从渔民之中,从一些十**岁的青年之中,培养人员的,造就了接下来渔民的辉煌,百万渔民,十万渔船的计划进展的顺利,不但完成了一期,还接下来,逐步完成了二期和三期。

    600艘船,大部分只是小船,可是浩浩荡荡的,从江南造船厂出来,在上海引发了轰动,江南造船厂扩大之后,从原来一个小小的船厂,到可以生产千吨级,甚至是万吨级的巨轮,不过时间尚浅,陆续交货的,可能就十几艘吧,还是陆陆续续交工。

    这个时代千吨级以上的船,对于任何的航运公司来说,都不是小船,一旦建成,都会立刻交货,不会放在船坞之中等待的,因为他们可以立刻创造效益,类似这样,几百艘大大小小的船一起交付,真的是上海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轰鸣的马达声音想起,一艘接着一艘,鱼贯的出了上海港,看热闹的人群一直都络绎不绝。

    船队在出了上海之后,在崇明岛附近转向,一直都是沿着海边走,船队之中,有1000吨以上的远洋渔船,也有对风浪抵挡能力比较强的500吨到800吨的渔船,可是更多的,则是200吨以下的小型渔船,正值初春,海上的风浪不大,可是谁也不敢保证,进入到深海之中,风浪还不会很大。

    这个船队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跟上海隔海相望的宁波,因为这些船,其中200艘左右,会进入到设立在宁波的宁波渔政公司,之前的日子里面,西北银行一直都没有闲着的,小型的渔船好说,可以用小额贷款的方法,推动渔民购买,可是大型渔船就不能按照这个方法来了,比如1000吨以上远洋渔船,要想成功的操作他,没有二三十个人,根本不行,更大2500吨的渔船,操纵人数更是提升到**十人,这不是一家一户能够推动的。

    这就必须要成立渔政公司,来推动海洋捕捞,相对于1000吨以下的近海渔船,远洋渔船的船舱巨大,可以装载的渔获更多的,只要寻找到渔场的,捕鱼的数量非常的惊人,在这个时代,海洋捕捞还没有到后世那种枯竭的程度,海洋的污染还没有怎么开始的时候,远洋捕捞是一个不错投资。

    不过这一项投资,西北没有打算抓在手里,他选择跟别人合作,特别是沿海的这些港口城市,西北可能只是占据一点点的股份,剩下的大部分让利给对方,这样保证足够的利润率,推动这个渔政公司逐步的发展。

    本以为是一番好意,却没想到,这个公司的意向并没有得到追捧,打听一圈才知道,原来,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渔民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即便是渔民公司,也不是上台面的,再加上海上有危险,在这个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没有雷达之类的监测海上的风浪的情况之下,去海里面打渔还是相对比较危险的。

    杨元钊完全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正在为难的时候,宁波的张謇出现了,张謇作为中国著名的学者,实业家,早在西北出现之前,就投资实业的,一手建立了纱厂,后来也算的上是南方最早的一批靠拢西北,到西北购买机器设备开办工厂的人,他在西北那里得到了甜头,知道西北的机器都是物美价廉。

    这一次,西北成立渔政公司,规模比较大,动静比较大的,几乎沿海的通商口岸,大型一点的城市,都涉及到了,这让张謇看到了机会,拖网式渔船,本就是他最先引入到国内的,只不过生不逢时,当时的渔船的可靠性太低,价格又比较贵,现在,几年过去了,又是江南造船厂的新产品,应该值得信赖。

    张謇的到来,让西北很高兴,银行直接给了较高的待遇,因为这个渔政公司,可以作为全国的样板,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个宁波渔政公司运作的好,赚到了钱,而且是大钱的话,对于渔政公司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宣传,不用多说什么,自然有人过来加入,中国从来都不缺这样后知后觉的聪明人,这比西北强行的推广强的多。

    简单的介绍了远洋渔船之后,张謇就心里有数了,依靠着张家在宁波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这个渔政公司,并且找来了30家左右的豪强作为合作伙伴,这些豪强,实力在宁波这个地方算是比较强的,可跟张家比起来,就远远不如,更别说是西北和杨元钊了,不过地主豪强是本地土著,这些人又是张謇亲自挑选出来的,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历史悠久,最少的也在宁波200年以上的,长的几乎是600年。

    600年,哪怕孤身一人,开枝散叶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姻亲之类的都众多的,张家找到他们也就是看中的了他们的人脉,果然,在筹备之中,西北银行没有怎么的出手,宁波的地方商人,从渔民和家丁之中,聚集了差不多3000人左右,进行的初步的培训,使用的居然是张家曾经从国外进口的那种拖网式渔船。

    现在,远洋渔船都生产出来了,正好接着公司成立的档口,把船交付给他们,300吨以上的渔船,基本上都拨付给了宁波渔政公司,一共是200艘左右,还有一小部分的渔船,都是200吨以下的,数量不多,就是三四十艘的样子,主要是当地的地主,买给族里的,也算是一件善事。

    宁波渔政公司就这么的就成立了,总股本大概是1500万元,购买了7。5万吨的渔船,共计200多艘,在成立之初,会在近海进行尝试,当熟悉了之后,会转向远洋,甚至是世界级渔场,进行远洋的捕捞作业。

    船队在宁波稍作停留,200艘左右,被放在了哪里,剩下的都是一些较为小型的,300吨以下的,数量却不少,差不多要350艘了,第二天一大早,船队转道南下,他们的目标,正是千里之外福建。(未完待续。。)

    。。。r640

第七百一十章 强大的渔船() 
从西北过来的128人,基本上是以陈三定和另外有个刘青浦为主,他们在知道船已经出了上海,目前在宁波,最多三五天之后,就会抵达之后,就开始了游说,类似的事情,银行放贷和拖网式渔船的事情,福建周围的渔民也知道,谁也没有把他当作一回事情,毕竟最低的也差不多2000多,远不是普通渔民能够承担的起,至于那个所说的银行贷款,逐步还贷的事情,渔民们只是选择性的遗忘了,白给钱,白给船可能么,别馅饼没吃到,反而倾家荡产。

    现在陈三定旧事重提,又不是让他们来贷款,只是买了船,让他们帮忙打鱼,这很容易啊,这里本就是渔村,除了最近兴起的出外务工,剩下的世世代代都是渔民,都靠打鱼为生的,还有什么比打鱼更简单。

    陈三定的出现,还吸引了一大批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他们可以说是听着陈三定的名字长大的,陈三定5年前去了包头,除了前年回来之外,很少回家,但是他的名头,却是在渔村越来越响,他就基本上成为了一个榜样一样,激励着每一个年轻人。

    8艘船,4艘50吨级的普通渔船,2艘150吨的,还有2艘300吨的,这就是陈三定的渔船的全部了,加起来总额不过是1100吨左右,但是要想把他们全开起来,需要的人员可不少,50吨的渔船。8…10个人可以开起来,其中驾驶可能只需要2个人,剩下的就是船上的渔民。150吨的,就需要15个左右,300吨的,最少也需要25人,这样的话,只是陈三定渔船上面,就需要120个人。

    小渔村一共127户。超过1000人,壮年的小伙子差不多有300人左右。按理说陈三定不难找到人,可是陈三定所在的村子,也是出外务工人员最多的,只是他所介绍出去的。就有30人之多,来的128人之中,整个村子几乎占据了快一半,就购买的船只来说,足足137艘,需要的人员,更是高达1800人,这远远超过了村子所能够找到的极限。

    好在,陈三定的影响力不止在本村。在外村也有,最终一共找到了127人,这其中。还有37名壮年的妇女,没办法,总不能全部上壮小伙,这根本就不够,在渔村之中,妇女也是一把好手。他们都是有过出海经验的,甚至经常都跟着老公捕鱼。

    本村一共找到了400多个人。其中只有270人是壮年小伙,在邻村加上刘青浦们那边,接近的3300人,不算太够,却也算是可以了,平均每艘船上10个人,不可能全部满足,却可以开启接近大部分的船。

    商量好了工钱,陈三定这才认识到,家乡真的太苦了,一个壮年小伙,一天的工钱只有2角,即便每天上工,一个月都不超过6元,还不管伙食住宿,这在西北,可能只是最低生活标准的三分之一,西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工资标准逐年的上升,被认证普通技工,起薪就是30,奖金等另算,城镇最低的标准则是18元,这保证了一些老弱生活。

    可这样微薄的工资,已经让他们非常的满足了,男人们笑的合不拢嘴,女人们也很高兴,他们只是1。5角,是男人四分之三,却已经是她们能够挣到的最多的钱了,按照之前的标准,她们的工资,最多只有男人的一半。

    因为不知道渔船具体盈利怎么样,银行介绍的很好,数据也很出色,没有亲身经历,陈三定也没办法贸然的涨工资,可都是乡里乡亲的,他心中暗暗的下了一个决定,只要效益可以,他第一时间,就会把工资涨起来,为了让他们一样改变命运。

    约定的时间,船到了,浩浩荡荡的大船,从福州的外海而来,几乎占据了整个航道,等在渔村外面的陈三定等人,还有看热闹的渔民们,都满心激动,特别是那些船都明显的是汽船的,速度快不说,看着那一层层厚重的渔网,这放倒海里,会打多少鱼,本来还心有忐忑的渔民们,几乎都把心放入到了肚子里面。

    西北银行的人和负责培训的人在这里停留了一周左右,渔船司机们也留下了,他们需要教会这些渔民,使用上面的东西,驾驶渔船不难,甚至是走航线都不难,都是老渔民了,甚至有些还有远赴南洋的经历,最开始他们也没有打算去深海,只是在闽江口,鱼儿密集的地方作业,最多到其他的一些入海口,这些地方都是鱼儿比较多的地方。

    真正需要学习的,是拖网的使用方法,跟普通的撒下去的渔网微微的不同,需要先放置了之后,在利用船舶,拖网前行,在范围之中的鱼儿,都跑不掉,相对于普通的小渔网,效率和效果上面,都上一个台阶。

    渔民们很聪明,不过是换一种方法打鱼而已,他们上手之后就很快的掌握了,至于冷库,考虑到渔民们实际情况,设置也比较简单,在码头这边统一开启,福州这边,也是有大型的冷库和加工厂,从冷库抽调一名工人,专门负责开启,让渔民们慢慢的接受,这样就可以运转起来。

    一周之后,100吨以上的渔船,因为有些复杂,没能够开启之外,100吨以下240艘渔船,都已经成功的开启出来,虽然暂时只是在闽江口,可是每一次的收货,都让渔民们惊喜,以往一叶扁舟,可能一天的收货就是两三斤鱼,还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