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290章

钢铁时代-第290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战功,足以在午门献俘,全员封赏的,这些戏文里面都有。

    现在,大清国已经没有了,可才多少年啊,从1840年开始,中国就没有好消息了,战胜的不是没有,可是败的更多,在辛亥年,这个动荡的,让人们看不清楚未来的年代,一场酣畅淋漓的平叛,而且还是在短短的一周之中发出的,真的如同梦幻般的。

    有人甚至统计了一下,从蒙古宣布独立,到西北平叛,只用了7天的时间了,普通民众往往会刻意的忽略一些东西,比如西北跟库伦之间,最少是1700公里以上的距离,到底是什么让部队可以这么快速的抵达。

    现在还没有快反部队的概念,也没有24小时投射的概念,北洋从北京出发,到长江的旁边,还是在铁路的支持下,都打了快一个月的时间,从包头到库伦更长。

    不是没人提出,阴谋论和早有准备,甚至是先做了再说,可是正面的舆论,让阴谋论没有多少市场,反倒是占据了宣传主体的西北,把解放蒙古跟西北的宣传攻势一起利用起来,除了本身影响的各大报纸之外,收音机这玩意,也开始在大城市出现了。

    因为无线电基站的关系,暂时只能够覆盖北方的12个重要城市和南方的7个城市,但是未来,伴随着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和改进,覆盖的范围会越来越广,也会越来越密集。

    在北京,说书人的茶馆之中,多了这么一个大大的,被称之为话匣子的东西,在里面,不但定时定点的可以听到各个流派京剧的大师的作品,也可以听到一些传统的诸如相声,评戏,黄梅戏等地方戏曲,所占比例不高,很吸引人。

    大师的剧目,不是随随便便听到的,无论是去戏院,还是购买黑胶唱盘,总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现在这个话匣子,固定时间就可以听到,而且节目每日一变,也算是一个新奇的玩意。

    除了戏曲之外,还有新闻,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一种夸张,可是他们坐在那里,就很正知道,比如,知道千里之外的上海下雨了,又流行了多少东西,甚至是哪个流派的大师在那里表演,但是更多的,却是国内外的时政新闻,这些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听众来说,不太吸引人,可是对于一些有心人而言,却是了解国内外的一个窗口,特别是确认了这些新闻都是真的,时效性大大的高于报馆之后,固定时间来茶馆听话匣子的人也多了起来,甚至不乏一些报馆里面的主笔。

    这个时代,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舆论,却只是限定于报刊,甚至对于强力人物来说,报纸这玩意,只是一个需要的东西,真的不理也没问题,君不见不少的北洋系军阀,从来都不考虑报馆上面报道,也就是闹大了之后封馆了事。

    报馆尚且如此,更何况方兴未艾的广播,西北的广播体系,远没有覆盖那么大的范围,收音机也是最普通的矿石收音机,笨重不说,价格还相对较高,不具备普及性。

    由杨元钊授意,精心准备的节目,包括了录制一些哲布尊丹巴的录音,前线的一些战报,还有蒙古的一些情况之类,甚至还有专家介绍蒙古跟中国的联系,总之,对足了国人们的胃口,除了一些老戏迷们,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蒙古,最少,蒙古对于国人们,不再是可有可无,是中国的一部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杨元钊也没有想着只是一个广播,就解决掉蒙古的一切问题,民族性和国家性,是通过漫长的岁月才形成的,就后世跟20世纪初,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别说是中国,就算是欧洲,也不太明显,打个比方说,如果在一战前,1900年左右,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并入到德意志帝国,除了少部分既得利益者会反对,底层的民众甚至会欢迎,德意志和奥匈,说白了,就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开始公认的领袖是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后来才转移到了逐步崛起的普鲁士身上,普法战争,德意志统一,才形成了后世意义上的德国。

    先打一个基础,然后在考虑其他的,这一点上杨元钊的耐心很足,做的也非常好,就反馈回来的消息来说,各地反应都很正面。(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四章 日俄反应() 
还没等杨元钊高兴多久,更多的讯息反馈回来了,相对于国内的平淡反应,外国的反应却是激烈的多,特别是公使的反应激烈无比,俄罗斯公使敦索维茨在见报之后,直接的冲到了北洋,郑重的约见袁世凯,提出了严正的抗议,

    刚开始,袁世凯还觉得,或许是北洋的某些行动,让俄罗斯觉得不爽了,对于实际上控制着部分的东北,而且在远东方面,有着巨大的兵力的俄罗斯,袁世凯在警惕之中,带着某种的敌意。

    可是听了半天之后,特别是敦索维茨提到,他们远东军区和欧洲部分,为了这一战准备了18个师,要针对蒙古和西北行动的时候,他才发现,对方的目标是针对蒙古和西北的。

    “蒙古是主权国家,并且已经跟俄罗斯建交,出兵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这是国际法所不允许的。”对着激动无比的敦索维茨,袁世凯一边点头听着他说着,顺着他话向下,可是心中却听出来了,挂羊头卖狗肉,列强们的态度,都是如出一辙的,把自己的某些卑劣的行动,挂上一个正义的面纱。

    蒙古独立,跟俄罗斯肯定脱不开关系,否则的话,敦索维茨不会这么如同是被踩了尾巴一样,愤然的过来抗议了,本以为西北是扩张地盘了,这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方,却没有想到,西北居然撞上了俄罗斯。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更加让袁世凯欢欣鼓舞,因为敦索维茨离开了之后,同样的抗议还在日本。英国和法国公使身上上演,即便袁世凯对于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再陌生,完全不了解,也知道事情大条了,本以为很正常的蒙古独立。似乎并不简单,西北的出兵也果断的仿佛是计划好的一样,他们几乎必然的对上了列强。

    袁世凯是一个很聪明的,很善于利用对立和缝隙,从当年的朝鲜,到后来的戊戌变法。甚至在北洋之中,无比确实的表现出来,在他看来,无论是列强也好,西北也好。都不是他能够应付的,反倒是他们之间产生了冲突,才是他的机会。

    表面上答应了列强,不干涉双方的争斗,却对列强提出,蒙古是一个独立国家毫不吐口,作为远清朝高层的一员,清廷割地赔款可是大受的诟病的。袁世凯代表的北洋,不会跟列强们直接的对上,可是摊在表面上。没有一个人会直接的认为,把蒙古割让出去,不会遭到国人的唾弃,一个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帽子是摘不掉的。

    袁世凯继承了满清实力,北洋从一定层面上。是在满清的基础上面发展起来的,但并不表示他愿意继承清廷的丧权辱国。民国从一定意义上面,算是一个新的开始。可以答应列强一些条件,可是明面上的前提,是绝对不能签署和应承的。

    把列强们给支应了过去,晚上的时候,袁世凯就把包括杨度在内的大部分的幕僚给找来,让他们分析一下西北到底是什么的一个章程,这个所谓的收回蒙古,会不会给他们带来机会。

    杨度等幕僚,隐人,官场,甚至是争权夺利,这些他们很擅长,特别是杨度,本就学的是帝王心术,可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以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为主的政治,他们就不懂了,甚至没有想明白,不过是蒙古独立吗,干嘛西北明知道有俄罗斯在背后,依然冲上去,他难道不知道,这样会惹怒列强么?

    因为不明白,更不懂,可是这是一个机会不是么,列强是什么,这么多年,对上中国就没有败过,在双方对立的情况之下,中国这边的气势先就下来了,按照敦索维茨所说,21万的俄罗斯军队,会前往中国,西北的做法不亚于螳臂当车。

    虽然会失去蒙古,甚至是西北,但是俄罗斯也不可能肆无忌怠的在中国割地,总要有些收敛,说不定,西北这个压在北洋身上的大敌,就此就会被解决。

    最终,还算是商议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式的思维,或许已经不太适应了这个时代,最少不适应目前中国的现状,他们自认为最为稳妥的方法,其实已经错过了机会了,北洋和袁世凯都做出了决定,革命党也一样。

    以敦索维茨为首的列强公使的抗议没有收到效果,对于英法日俄公使来说,这只是一个表现出来的态度,为的只是让北洋不插手在其中,别的不说,北洋的疯狂扩军,都看在的列强的眼里,那些精良的武器,是经过了战场上面的检验的,就算是德国公使穆默都不得不承认,这一批的委员会1888,就质量上面,不会比德国原装的差。

    超过30万的军队,装备了大量的不强和火炮,这样一股力量,如果插手到蒙古的局势之中,必然会产生恶劣的后果,四国一起出马,就是为了让北洋置身事外。

    得到了袁世凯的首肯,并且细心观察,北洋的各镇都没有动作之后,他们才把眼光真正的放在蒙古这边,列强们,包括俄罗斯公使敦索维茨在内,从来都不认为,蒙古的所谓独立闹剧,能够拦住别人,特别是蒙古居然不按照约定的剧本来演,提前独立,在独立后直接通电全国,而不是等到俄罗斯的军队进去,这就让俄罗斯非常的被动。

    列强们不知道西北军队的战斗力,可是能够消灭北洋一个镇,在北洋诸镇中位置靠后,也是北洋的老底子,这样的一个镇的战斗力,比不上他们的正规军,也差不多,起码发挥出二线部队的实力,这样的10个师,20万人左右的部队,蒙古那所谓的1万多人,大部分人都是临时的拉上来的,枪都没有打过几次的凑数的,根本就不是西北的对手。

    俄罗斯也没有指望这些人,只是想着,蒙古跟包头之间的交通相当的恶劣,借助着交通挡住西北,西北的动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快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占领了库伦,活捉了活佛,借助着贪生怕死的哲布尊丹巴,稳定了西北局面,这让俄罗斯无法利用蒙古来大做文章,只能够是强行的攻击。

    不过在敦索维茨,甚至是俄罗斯远东司令部的眼里,这只是一个小问题,西北军只不过是打败了所谓的蒙古独立军而已,只要他们的军队到了之后,一切都土崩瓦解了,当年小看了日本,可是日本再怎么说,是一个工业国,还有英国在背后支持,怎么说,舰队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了,西北是什么,3年前还没有听说过的,一个落后的清国的一个地区而已,怎么可能跟大俄罗斯对上,随便一打就完事了,多一费手脚而已。

    相对于敦索维茨的乐观,日本公使伊集院彦吉的想法就没有敦索维茨那么的乐观了,日本作为亚洲国家,一直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在所有列强之中,对西北的了解最为深刻,特别是在西北打败了北洋军之后,几乎花费了大力气,了解西北的一切。

    气势汹汹的西北,在轻工业,机械制造,甚至是军火工业,几乎彻底的把列强们给驱逐出去,英国或许不在意,日不落帝国拥有整个世界的殖民地,法国更多的是金融信贷,只有刚刚起步的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