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258章

钢铁时代-第258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电报,有着敏锐军事嗅觉的袁世凯,并不完全相信,再说了这样的命令,是有些犯忌讳的,袁世凯已经不是原来的直隶总督,中堂大人了,他只是一个赋闲在家的老头,没有用电报发送,通过参谋带过去了袁世凯的指令。

    赵国贤和张永成看了指令之后,微微的有些诧异,他没想到,袁世凯会发布这样的命令,但是思前想后,似乎,也只有这么办,才能够对付对方,对方的火力太猛了全面的进攻,肯定吃不到好,但是这样的试探性质的进攻,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每一次的伤亡不会太大,无数次累加起来,特别是面对对方强势的枪支弹药,整体伤亡,会非常的可怕,甚至会无法承受。

    “好了,这点伤亡,还是可以承受的,总比一次性的打残了好,我向陆军部催一催,把补充兵给派过来。”赵国贤说道。

    补充兵,北洋新军保证一定数量的根源,虽然说补充兵比上老兵而言,还差了很多,可是这样必死的攻击,补充兵总比老兵强大的多。

    或许是因为有袁世凯的命令,陆军部这一次并没有推三阻四的,在稍稍等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回信了,补充兵2万人左右,会跟援军一起到来。

    2万人,刨去之前的损失,第五镇和第六镇都可以恢复,甚至还略微的有些富余,这些应该是承担攻击的必要损失了吧。

    东交民巷,使馆区,各国公使齐聚一堂,共同分析这一份的战报和目前中国的形式。英国的是朱而典,日本公使伊集院彦吉,俄国公使敦索维茨,美国公使韩慈敏,德国公使穆默。齐聚一堂,硬要参加朱而典的会晤。

    这是一场,针对着整个列强的会晤,代表着诸国在中国的最强的意志,而关注的重点,就是这一次的北洋军出兵。在这一次出兵之中,英日是重点,他们都支援了清廷和北洋军不少的物资,非常看重这一次战役的情况。

    基础的战报都收到了,他们关注的是朱而典从特殊渠道得到的战报。朱而典跟袁世凯的私交极好,送到项城的战报,也松了一份过来,驻中国武官把北洋军的进一步战报汇总了一下,送到了公使们的面前,北洋军损失是实打实的,一个镇基本上被打残了,这绝对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包头的实力太强了吧。

    日本公使伊集院彦吉有些不屑的说道:“真的废物,几倍的实力进攻,居然没有任何的效果。如果是我们打日本的皇军,随便就可以打破的对方的防御的。”

    德国公使穆默没有说话,他很奇怪,整个包头新军,基本上都是德械,可德国的兵工厂也好。洋行也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订单,这些武器大多数。都已经授权中国生产了,只不过在德国人看来。真正的高端武器,中国人根本就生产不出来的,要知道,整个中国,不过是几个小型的高炉,年产钢恐怕不会超过5万吨,连两艘战列舰都不够,更何况一个国家的巨大消耗,这是中国的悲哀,彻底的落后于这个时代。

    相对于枪械上面的疑惑,穆默对于包头的印象还不错,包头的东西真的是不错,价格便宜,质量还不错,特别是轻工业产品,极大的丰富的了德国的日用品市场,还有就是钨,还有那个被称为万能灵药的磺胺,对于那个哈比,他很满意,在中国,最快的跟包头搭上关系,只不过,这一次,看样子的,日英是准备联合出手了,恐怕包头的下场不会太好,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英国公使朱而典脸色阴沉,他没想到,北洋军的两个镇,没有攻破包头的防御,别说是打到包头去,就算是张家口,也没有打到,这多多少少的让他失望,现在清朝的情况他很清楚,没钱,北洋六镇,要动用,耗费巨大的,只是依靠现在的清朝,能够支持现在的局面,已经是很不错了。

    “现在大家怎么看,我们英国一向主张政权的平稳的,可是现在多了这个不稳定的因素的。”

    朱而典态度明朗,首先落到了日本人的身上,伊集院彦吉缩了一下,因为包头的出现,现在的日本经济形势非常的差,当然了,他们不敢把这件事,放在英国的头上,避重就轻之下,就放在了包头身上,日本是针对包头最积极的,可是包头是在中国内陆,又不是在沿海,日本的军舰起不到作用,陆军的话,更不行,劳师远征不说,投入也巨大,至于付钱,之前的50万元,是挤牙缝弄出来的,英国人的意思他很明白,就是让拿钱,他们怎么拿得出,

    朱而典看着伊集院彦吉,脸上立刻寒了下来,日本人的心态他很明白,日本人就是英国的一条狗,如果没有英国的支持,甲午也好,日俄战争也好,日本都别想打赢,应该到他支持的时候,却是这样,小日本就是这样的眼皮子浅,压下心中的愤怒,眼神投向了俄国。

    敦索维茨脸上一呆,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一直都在东北,对于东北关心也最重,然后就是蒙古,跟隔着蒙古的包头来说,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后勤补给也不太方便,俄国刚刚打败了日俄战争,远东的局势还在慢慢的恢复,也投入不了多少力量,这关键是沙皇的态度。

    朱而典叹息一声,日俄都没有回应,让他微微的失望,他早就知道各个国家的想法,唯一能够说动的就是日俄,法德美,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诉求,根本不可能支持的,包头真的是一个古怪的地方,交通不便,地处内地,按道理说,没有任何的一丁点长处,却偏偏发展的这么好,刚开始不起眼的慢慢发展,当走上快车道之后,发展越发的迅猛,现在已经是各国都无法忽视的一股力量了,仅仅是英国,一年在纺织业上面,造成的损失,就达到了上亿,更别说其他的机械和轻工业产品的出口,英国企业因为殖民地众多,受到的打击,没有日本那么的强烈,可是在世界第一强国的脸上,狠狠的打了一个巴掌,这代表这什么,大英帝国,会拿出来他们的力量,让世界上蠢蠢欲动的国家看看,第一强国依然是英国。

    “好了,这个反政府军,实力已经发展起来了,仅仅依靠腐朽的清朝,达不成我们的目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朱而典直接点明了说道。

    “要怎么帮助!”伊集院彦吉问道,心中却是在盘算,如果朱而典直接的提到支援数目,他应该说多少才好,日本政府因为损失,没有多少钱,可是英国人有没办法得罪,怎么样的数据才可以呢?

    “现在已经是2月了,算的上是1911年了,我准备提前给付关余。”

    其他的几个公使一震,关余一直都是控制在诸国的手中的,当然了,是以英国人为主导,毕竟这个所谓的清国,他们的海关总办都是英国人,相对于他们本国的官员,英国人比较的清廉,还能够收的上来钱,特别是在1910年,伴随着中国的出口暴涨,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包头的贡献,包头连带着其他购买了包头机器设备的商人,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通过英美渠道出口,也就需要给海关缴税。

    庞大的收益提升,让关余的数量也开始暴涨,关余说白了,就是在关税被抵押了之后,在偿还了对外的赔款之后,剩余的一部分前,之前的每年,大概有几百万两的样子,现在,伴随着1910年的出口暴涨,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00万两,包括日本和俄国在内,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连英国都很眼热,没想到,朱而典会把想法打到他的身上。

    “朱而典公使,要不再考虑一下。”日本公使有些着急的说道:“不用跟清国说那么的多,一两百万两就打发他们了!”。

    “伊集院彦吉先生,你觉得,现在还有什么办法,让这个清国支持下去呢?这个包头很明显,最少是一个镇的实力,还不是什么普通的镇,是一个加强镇,全副武装的2万多人,北洋军要想取得上风,最少要出动一半以上,最少4…5个镇才有可能,真的拖下去,这个清国都不存在了,你们还想要回关余么?”

    朱而典的话,几乎是一锤定音的,英国主导的海关,又有日俄的同意,法国虽然迟疑了一下,却还是跟英国站在一起,德美两国,即便有不同意见,又能够改变什么,最终通过了统一的决议。

    很快的,他前往清廷,告知了清廷这个结果,600万元,可以给付,其中,直接拨付的大概200万,剩余的可以采供军需品和军火,会以实物的方式,给付北洋军的,帮助北洋军进行平叛之战。

    当然了,在此之前,他必须要征得一个人的同意,朱而典在中国多年,对于中国的许多事情都很熟悉,清廷现在的政令,出不了直隶,真正操纵着中国最强大武装的,是另有其人,如果不说服他,任何的决议,都是无法得到认可。(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一章 默契战局() 
朱尔典在开完会之后,直接去了河南项城,却没有见到袁世凯,说是去山里,给祖坟进香和守灵去了,要到年后才能够回来,等了几天之后,朱尔典等不下去,又回到了北京,继续的催促清政府。

    列强们开会的消息,并不是绝对保密的,因为有德国人穆默的关系,他们还是通过德美的渠道,告知了包头,对于此,杨元钊只是稍稍的关注一下,就没有太在意。

    或许之前,北洋军的压力是让所有人都必须要关注的,也不得不关注,可是现在,在张家口一战之后,所有人都平静了下来,第五镇和第六镇一起攻击,却被第一师跟头流水的给打了下去,几乎消灭了一个镇,这是根据现场武器,尸体,还有俘虏人数共同得到的,包头的损失是微乎其微的,这种情况之下,即便英国人提前给付关余了又如何,只要他们不亲自出手,总有应对的方法。

    现在,新军征召工作,早已经基本上完成,整个部队,扩张到了10个师,加上新成立的教练团和学兵团,主要是西北军校学生构成,现役军人的总数一共是23万人,武器装备早已经到位的,扩充了一半之后,老兵新兵混杂,战斗力稍稍的下降了一点,却不多,现在正在紧张的训练,估计最多两个月,就会拥有基本的战斗力。

    对于包头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时间,可是现在,这个时间上。英国已经给出来了,他们不是直接的拨付的钱,他们是一半钱,一半的实物,其中大半的实物。需要从印度或者新加坡运过来,这样的话,能够到北京,让北洋军顺利的开拨,最少也就是半个月之后了,再耽误耽误。2月份就过去了,马上就三月了。

    蔡锷打的不错,一个月的功夫,绝对够用了,包括列强在内。都已经低估了整个包头的实力,就算是之前5个师的兵力,也已经不是北洋军能够啃下来了的,更何况现在。

    此时的包头,跟之前有这明显的不同了的,到处都是紧张的人群,生活的节奏和效率开始增加了,之前8小时的工作制。这是法定的,受到包头各种法律保护的。

    但是现在是战争时期,军事化管理之下。只是防止铺张浪费,但是工人自觉的都把时间增加到了10个小时,甚至是12个小时,用自己的努力,来减少缺少的工人造成的影响,5个师的新编军队。一共抽调了10万的民兵预备役,这些除了一些高级技工之外。大多数都是工厂里面的中坚。

    正是工人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