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钢铁时代 >

第1120章

钢铁时代-第1120章

小说: 钢铁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情况,即便西北没有准备好,也会跟俄罗斯一战,只不过在发展初期,受到这样的重创的话,未来中国就多灾多难了,无论是革命党,还是北洋,都不会放过西北被削弱的机会,跟西北争锋,说不定一统天下就会变成三国争霸,说不得错过很多的机会。

    历史的发展没有如果,中国在过去的发展之中,不但多了杨元钊这么一个穿越者,也在复杂中国和世界局势之中,选择了最正确的选择,9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幼苗了,在列强们看不到的时候,潜心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又经过种种布置,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和人口,中国的势力已成,只要有10年的时间,休养生息的,固化目前广阔的疆域,中国将会形成一个整体,再也没有其他国家崛起的可能性了,

    人口有了,领土有了,甚至因为疯狂的扩张吃撑了,连土耳其送到嘴边,要求他拿下的领土都不去关心,可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有一个方向是例外的,那就是太平洋。

    没错,中国目前唯一保持着强势地方,就是太平洋,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几乎占据了世界面积三分之一的庞大海洋,这么一个庞大的地方,只有少数的几个岛屿,换做飞机时代到来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控制如此庞大的海面,只是岛屿恶劣环境和太平洋的庞大,已经足以让所有人和国家望而却步,强行投入,不但没有丝毫的产出,反而会成为累赘。

    一战时期,德国各个岛屿,都是被日本抢占的,说是抢占,实际上,只是一个分舰队过去,如同跑马圈地一样的占据,美国的关岛,还丢了几百士兵,可是在德国的这些岛屿,加起来也没有100名士兵,甚至连德国人都不超过2000人,可见在飞机时代到来之前,各国对于岛屿的态度。

    可是飞机时代到来之后,只用控制好的几个关键的岛屿,就可以把太平洋纳入到范围之中,就比如现在中国这样,控制了西南太平洋的诸多岛屿,中部的夏威夷,还有位于西北的千岛群岛和东北的阿留申群岛,基本上太平洋的大部分区域,都纳入到了中国的范围,不是说,别人就进不来,可是要想在这里跟中国人竞争,那是几乎很难办到的事情。

    一个广阔的太平洋,几乎所有的利益都要跟中国相关,不单单是航运上面,中国逐步的从这些岛屿身上,获得了实际的利益,首当其冲就是渔业。

    渔业本身就是大洋最受瞩目,只不过之前,靠天吃饭,广阔的深海,虽然也有鱼,但是密度较小,且捕捞难度巨大,真正渔业资源丰富的地方是大陆架,这几乎集中了海洋90以上的生物和资源。

    大陆架,说白了,就是水深在200米左右的区域,一般都在大陆的边缘,故而被称之为大陆架,可是在海岛的周围,特别是密集的海岛的周围,类似的大陆架也不算少,在西南太平洋区域,密集的岛屿和大陆架,这些地方,没有洋流的存在,也不是传统的渔场,并不代表不可以发展。

    中国可以在哪里大规模的种植海藻,海藻不但是生命之源,也是大海之中的森林,世界的海洋之中,这样的森林面积是在减小,这是因为人类活动和过度捕捞所致,在20世纪初,连森林的保护都没有做出的时候,保护海洋森林,更是一个提都不曾提过的命题。

    可是这个命题对于中国而言,不但完成了,而且是钱,没错,就是钱,当中国的森林保护向着海洋延伸的时候,花费的资金简直是让人难以承受,一平方公里水域,要想完成海藻的种植,投入的成本可能是的森林种植的数倍,甚至还需要接连数年的养护,在最初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收益,毕竟综合性的种植海藻,不可能全部使用食用性海藻,全世界数千种海藻之中,可供食用的只是其中数十分之一,大部分都是不可食用的。

    中国当时只是选择了渤海,黄海和东海作为种植的试点,最大的南海还没有的开发,可是投入的资金就海了去了,甚至一度遭到全国大代表大会的反对,还是在杨元钊的投入和支持下,才持续下来的,可是慢慢的,伴随着继续投入,反对的声音渐渐小了,赞成的却多了,因为海洋藻类,一旦种植完成,向海洋获得的收获,可比在陆地上面,种植森林的效益要高的多的多。

    一旦海藻形成规模,直接的经济效益,就足以让人惊叹,相对于陆地而言,海洋更加的庞大,也更加的富饶,一些世界级的渔场,依靠的就是洋流之间的冲突,把底层的营养物质给提升出来,可是海藻本身就拥有这样的能力,巨大的海藻,不但拥有提供食物的能力,还可以为水生物提供隐藏和栖息的地方,一旦这些种植完成,形成一个稳定和固定的生态环境,就会持续不断的产出,甚至人工形成大规模的渔场,也不是不可能的,虽然现在东海,渤海和黄海还没有形成类似北海道那样的世界级的渔场,可是渔业资源迅猛的提升,产出越来越多,效益越来越好,是不争的事实。

    海洋不但比陆地更大,海洋的生物群落,空间更大,只是一个得大陆架,200米区域之中,就分成了几个层次,不同的鱼儿可以在不同的层次生活的,跟陆地上面,只有浅层很小的一部分,又地生的生物也很少,大部分都是小的生物,上层天空也有鸟儿生活,但是这样的生物,数量很少,跟海洋完全无法相比,这也是海洋的优势,甚至相对于陆地,海洋的鱼类可以直接的获得价值,这一点跟投入相比已经算是高产出了,更别说这样的种植,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海洋种植业() 
海洋作为世界粮食最后的希望,不但拥有更大的可能,而且一旦海洋的环境改善,区域之间的各种生物,是一个全面性的促进,如果从远景来说,投入任何的一分钱,都可以获得十倍,甚至是百倍的收益。

    迈向海洋的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巧合,在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有一些海洋方面的专家,提出向海洋索取。

    向海洋索取,当然不是捕捞,捕捞是最容易的,早在无数年前,甚至在奴隶社会,甚至是原始社会之中,就有海边的人们,向海洋索取,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之下,海洋是慷慨的,仿佛是鱼群从来都没有尽头,只不过对于当时的科技条件来说,海洋捕鱼是一个不归路,海洋不同于山河湖泊,无风三尺浪说的就是海洋,稍稍有一点点的大风,对于普通的小船来说,就是噩梦的,人不是鱼,水性只是相对而言,在大风大浪之中,没有多少人能够活下来。

    伴随着船的性能越来越好,近海的捕捞也越来越安全,特别是拖网式渔船的出现,直接让海洋捕捞成为了常态,只不过这样规模化的捕捞,超过了海洋自身的平衡,后世的中国,东海无鱼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那是真实存在的,一方面是污染造成的影响,这方面有,却会被海洋逐步的消化,真正影响的是拖网式渔船,无数拖网式渔船,如同蝗虫一样,在海洋之中捕捞,捕捞到了足够多的鱼类,丰富了整个中国的饮食结构,却也激化了海洋生态,打个比方说白,东海的特产大黄鱼,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可是在90年代之后,逐步的稀少,到了21世纪,几乎没有野生的。

    正是这个原因,当海洋学家提出了对海洋进行研究,在大陆架种植海藻的提议的时候,杨元钊直接同意,甚至在有人诟病,说这个投入巨大,杨元钊也都承担下来了,为的就是让海洋变得富饶起来,不再重蹈曾经中国的覆辙。

    目前在中国的四大内海,开发了三个内海,治理的不错,累积投放了7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这几乎占据了三大内海面积的60%左右,可是最终有成效的只有35%左右,这已经是海洋学家精心研究的结果,但是这么2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却取得了出色的效果,这也是最近几年,不但没有人在诟病海洋投入巨大,因为海洋的产出已经让他们看到希望了。

    20多平方公里的海藻,成为了中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之一,这些区域鱼获的年增长速度达到了70%以上,这还是可持续发展的每年的数据,连带着整个中国近海的鱼获产量也增加了30%,而且在高速增长之中,这对于平衡中国的饮食结构非常有帮助,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利益和工作岗位。

    这样的结果,甚至连始作俑者的杨元钊都没有想到,他只是从过去的网路上面,了解到了这些东西,当时还是在美国,美国在西海岸北大西洋区域,大量的投放的海藻,甚至专门用于聚集海藻的那种生物毯,可以有效的提升海藻的生常率和成活率。

    可那也实质实验性的投放,耗费的资金巨大,就算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投入,当然了,迈向海洋是在21世纪,那个时候,不但整个世界的人工成本上升到了可怕的境地,再加上污染和整个海洋的群落都受到破坏,所以投资是庞大到连美国都承受不了。

    可是这不是100多年前之后,在工业还没有彻底的改变整个地球的环境的时候,整个世界的海洋还没有受到污染,整个海洋生态平衡还没有被削弱,很多地方,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面,进行的补充,就可以恢复海生物群落,进而产生难以想象的效果。

    这个补充,让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从缓慢的减弱变成了加强,伴随着一个个海底森林的逐步成型,自然的生态平衡已经形成,除了少部分需要补种之外,只要的监控就可以了,当海底的藻林,达到了60%密度以上的时候,每年会以5%的速度增长,会向外扩张,这种扩张就如同森林自然而然的扩张。

    这种扩张非常可观,特别是当海藻群落到达一定程度,超过50万,甚至是100万的时候,每年5%可是相当于每年铺设5万平方公里的海藻,这样的效益提升的很庞大,海藻面积增加5%,并不是鱼获增加5%,鱼获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越是好的环境,吸引的鱼类也就多,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的,就连鱼类的总量也会提升许多,海藻所能够承担营养任务,是整个海洋,甚至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因为这些收获,中国海藻种植,已经从中国内海逐步的向外扩张,在去年开始在南海种植,相对于三大内海,加起来才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可是中国南海却是350万平方公里,虽然大陆架的面积,并不是全部,却可以种植大量的海藻的,虽然大部分的海藻都是在大陆架生长,可是深海之中,未必没有植物,南海的大部分比200米的大陆架深,却没有达到最深处,可以种植海藻地方更加庞大。

    中国有不是只有四大内海,在占据了东南亚,澳大利亚之后,大陆架的面积广大,特别是1917年,中国尝试着在北海道附近,开始种植。

    这是一个创举,即便在后世,北海道也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是更多的是依靠洋流的交互形成的渔场,如果有足够海藻种植,可以的让鱼类形成比较稳定的食物结构,增加鱼类的聚集,增加渔场的鱼群密度。

    其他地方也在种植之中,东南亚星罗密布的海岛,拥有的大陆架的数量就更多了,这里本身开发的就较少,在种植了大量的海藻之后,一定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