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昭华 >

第84章

昭华-第84章

小说: 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昭华看着眼前分盘装的汤圆,作目瞪口呆状,道:“汤圆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分开摆?”

    “因为是不同馅的,”高炽显然吃得有心得,给她指道:“这个黑芝麻馅的,这是薯蓣馅的,这是红枣红豆的,这是豆沙的,这是山楂的,你右手边还有咸汤圆。”

    “咸汤圆?”张昭华夹起一个来看:“里面是肉?这根包子有什么区别?”

    “是肉糜,包子是面粉做的皮,汤圆是米粉做的皮,还是不不一样的。”高炽鼓励她尝一尝:“味儿不错的,你总能找到一种你喜欢吃的馅子。”

    张昭华因为这句话,将每一种汤圆都吃了一个,当然每一碗里也只有三个汤圆罢了,愣是把张昭华吃得舌尖发腻起来,也没找到一款自己爱吃的,等看到王安提着小蒸笼过来了,简直都快要感激涕零了,结果一看蒸笼里面,还是汤圆!是蒸出来的汤圆!

    “是草饼,绿油油的是加了艾草进去的,”高炽显然被她生无所恋的模样逗笑了:“昨晚上做好了,今儿我让他们稍微重蒸了一下,怕你肠胃吃冷的,不克化。你看这有绿豆、红豆、绿茶、黑芝麻、栗子五种馅子,五福俱全嘛!”

    “您真是体贴。”张昭华夹了一个,鼓励自己吃了下去,发现味道稍微比汤圆好一点:“我就好奇,是不是等会进宫去,也要吃这些个汤圆?”

    “当然要吃,”高炽吓唬她道:“你去见几个娘娘,她们就叫你吃这个,毕竟是冬至的时令,合该吃这个。宁妃娘娘最爱吃这个,你进她殿里,先不由分说给你一老碗,里头也就二三十个圆子,笑眯眯地看着你吃光了,还要问你再要不要。”

    张昭华露出天塌了的神色,怒道:“真的是吃不来好不好——南方吃汤圆,总不能逼迫北方人一道跟着吃这甜腻腻的东西吧!我一直都是吃饺子的!所谓昼短摒弃烦忧事,夜常相伴欢乐声。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饺子,有煮饺,也有蒸饺!汤圆有的花样,饺子也有啊!”

    “而且,”张昭华盯着高炽的耳朵道:“饺子的外形像耳朵,吃了驱寒暖耳朵;你吃汤圆顶什么呀,难道还能把头冻掉不成?”

    这下高炽把吃到嘴里的汤圆都吐了出来,笑得前俯后仰。

    “好好好,说不过你,你有理你有理。”高炽道:“今日的宴上,你吃不惯汤圆,就不吃也罢,等从宴上回来,叫灶上给你做饺子吃。”

    张昭华这才心满意足了,道:“要各种馅子的,就像这汤圆一样每样五个,我是什么馅儿的饺子都爱吃。”

    之后他们就去了收拾了装束,乘轿去了宫里。高炽去参加奉天殿的庆成宴,张昭华则要去柔仪殿参加内外命妇的宴会。

    不过等张昭华到了柔仪殿门口,就看到几名女官和宫人捧着几本厚厚的书匆匆出去了,好似是往奉天殿的方向去的。

    张昭华进殿之后,就向郭宁妃行礼庆贺,毕竟吴人看来,冬至如同过年一样,都是比照着办的,自然也有专门贺冬至的吉利词吉祥话,就跟大家说“新年快乐”是差不多的。

    郭宁妃还是很宁静慈祥的模样,就如殿选那一****看到的,面容除了皮肤微微下垂和眼角的皱纹遮不住这两样外,皮肤还是很白皙的,可见还是下了大工夫保养,还是风采依然模样。

    “你来得早,吃了朝食了没有?”宁妃笑眯眯地,她一笑起来就有慧黠的神色,将整个面目变得神采顿生:“我这里有汤圆,你爱吃什么馅儿的?我叫她们给你端一碗。”

    “我是用过朝食来的,”张昭华没想到郭宁妃还真是被高炽说中了,果然要赠与汤圆吃的:“妃母自用吧。”

    郭宁妃显见是真的爱吃汤圆,果然叫了一碗黑芝麻的来,不一会儿就吃完了。

    碗里不过是四五个汤圆罢了,还个头不大,看郭宁妃的模样,自然是没吃尽兴,脸上好像还露出了一点恋恋不舍的神色,但是她也没再要第二碗。

    “我爱吃这个,”郭宁妃解释道:“但是如今她们不许我多吃,说是不好克化。”

    张昭华便笑道:“这东西糯米做皮,吃多了是容易胀肠胃。”

    “我以前能一口气吃四十多个呢,”郭宁妃道:“但是如今可不敢吃那么多,而且她们为了对付我,把糯米皮擀地薄如纸张,我可是爱吃厚厚的皮,现在都像吃不到皮似的了!”

    看来郭宁妃也是风趣人。

    这时候一个女官过来,道:“娘娘,还缺一本《四余通轨》。”

    “那再去找找吧,”宁妃挥手道:“紧着点,皇爷那里急着要呢。”

    “娘娘是在找什么书吗?”张昭华觉得好奇。

    “是皇爷那里要的,”郭宁妃道:“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钦天监的人和那几个西域来的回回,又在吵架。为的是大统历和回回历法,哪个精准。其实我看都差劲的很,连冬至时差,都算漏了。”

    洪武十七年,设观象台于鸡鸣山﹐令博士元统修历﹐仍以《大统》为名﹐而积分全袭元代《授时历》﹐惟去其岁实消长而已。其后因推算日食不准确﹐治历者纷进新历﹐要求改制,所以吵到了御前。

    张昭华也就随便问了几句,不过得知好像是授时历实行之初,以冬至为盈缩之极点,也就是说所谓的近日点在冬至点附近,这种偏差,说起来也不是很大,二百多年后估计会有五到六日的偏差。

    这也不能说《大统历》就有问题,要立马更换了。

    这个问题也不重要,因为张昭华很快就见到了让她要费心留神的人,马氏和江都郡主。

第133章 贤德() 
新婚的江都郡主面色却不是容光娇艳的,甚至觉得更是怨天尤人的模样,看来仪宾并不能令她满意,当然以她的性格,不论找了谁应该都是过不好的。

    马氏和郭宁妃之间,应该是契合的,郭宁妃在太孙妃选秀上面出了力气,马氏自然清楚,两人说话就很亲热了,马氏还对宁妃身边的女官问了宁妃的起居,很是细致关怀。

    她很快转过头来,又跟张昭华搭话:“那一日的事情,我听说了……郡主毕竟是生长豢养之中,不知民间百姓拮据疾苦……勿待以严厉,容我谆谆教诫……已经令她向周王世子妃赔情了。”

    “贵重无过风气,”马氏向郭宁妃道:“若不是郡主大婚那一日有世子妃提醒,便都是不自觉骄奢过了,物情所欲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悖陛下所言尚俭之道。”

    张昭华听到这里,直觉不好。果然马氏道:“孙妇就是想着,日后宫中出降公主、郡主,嫁妆资费宜简,金银固所不废,而不必插头遍体,也不必物尽巧思,以复敦朴之风。”

    张昭华终于明白了,马氏这一手端的是漂亮。

    她提议让宫中日后出嫁公主和郡主,嫁妆简薄——公主们如何甘心,如何高兴?偏偏怨不上马氏,追溯源头,应该怪到张昭华头上,因为是她先说出来的。而马氏这样做张做致,白捡了贤惠的名声,宫里宫外,肯定对她是赞不绝口。

    张昭华便道:“太孙妃娘娘贤德,臣妇不过随口一说,本非教诫,但娘娘能记于心里,实在令臣妇俯仰惭愧。”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的就是这个了。

    她又道:“我尝听闻,孝慈皇后厉行节俭,有平日穿洗了多遍的衣服,破败不堪都没有更换过。将宫中好的绸缎,以赐高年茕独,剩余的布帛颣丝,才缉成衣裳,赐诸王和公主,使知道蚕桑的艰难。如此慈爱之心,恭俭之德,扬芳誉于史册,播令名于彤炜。今日见太孙妃娘娘能敬致先后,克勤克俭,就由不得臣妇赞叹一声,当真可以与先皇后和长孙皇后比肩了。”

    张昭华说这个话,也是有一些意思在里面的。孝慈皇后节俭,是以身作则地节俭,是从自己开始,推己及人,用自己的节俭带动诸王和公主的节俭。但是反观马氏的节俭,是剥削其他人的节俭,把公主们的嫁妆弄得简薄,自己却没有节俭,两相对比,谁是真心要节俭,自见分晓。

    况且张昭华还有一个最深的用意。

    当她从太庙出来的时候,她想过了太多的东西。

    马皇后在历史上是备受褒扬的贤后,因为书里把她写得尽善尽美。张昭华穿来这个时代,发现马皇后在所有人的嘴里,都是完美的,在宫里,在宫外,每个人提起她都是感念、怀德。

    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因为皇后本身的品德,确确实实非常高尚。

    如果说曾经伺候过马皇后的人,她身边的人,说马皇后这样好、那样好,这没有问题,因为她们都亲眼见过马皇后的好。但是这些新入宫的宫女,年纪小小的孩子,也知道马皇后的好,谁都能说上几件事情映证,这就不对了,因为她们没有亲眼见过。

    没有亲眼见过的事情,便是从别人那里知道的。

    张昭华觉得,传述皇后事迹的,有自发感念她的人,但肯定也有要着意要让别人知道的。

    是谁一步步将马皇后推上了神坛——她已经成了神了,宫里将她的话奉若圭臬,将她的事迹编成《孝慈录》颁示天下,这样人人口中赞美的人,就是神。

    但是世上真的有如此完美的人吗?

    皇帝亲自撰写的《孝慈录》里,将马皇后比之为和东汉明德皇后、唐太宗文德皇后这样的贤后。但是前两个皇后,是尽善尽美的吗?

    东汉的明德皇后,她抱养了宫人贾氏的孩子抚养,书中再也没有提过这个贾氏什么结局,这不就是夺他人子吗?

    再说长孙皇后,贞观元年她的异母兄长孙安业参与谋反,罪在不赦,因为长孙皇后求情,安业得以免死,只是流放而已。说好的公正贤明,不为外家求情,到哪儿去了呢——因为是长孙皇后的兄弟,就得以免死。那同样做对比的就是唐太宗的亲外甥,长广公主的儿子赵节,他也参与了谋反,长广公主为了儿子的事亲自给弟弟泪流满面地磕头谢罪,就为了让儿子留一条命,结果得到的却是唐太宗冠冕堂皇的一句“罚不阿亲戚”,还是处死了赵节。

    所以天下没有公正的道理,是皇帝嘴里说出来公正,让谁公正,谁才公正。

    这两个千古称颂的贤后,其实细节不值得推敲。那么马皇后呢,真的也就像《孝慈录》里面写的那么完美无缺吗?

    且看洪武七年的时候,成穆孙贵妃薨逝,皇帝让东宫为贵妃服丧,但是懿文太子拒绝了,皇帝气得半死,但是依然没有放弃要挑一个儿子为贵妃服丧的心思,就选了周王,让周王服等同亲生母亲的丧,也就是三年丧。

    这个事情有多严重,因为之前只有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的,没有诸子为庶母服丧的,从这个孙贵妃这里,才有了庶子为自己的母亲也服丧三年,而嫡子为庶母服期年丧。

    也许皇帝认为整个母系的丧服标准太低,需要提高,不妨碍这种追寻古礼有确定的政治原因。但是要看到皇帝因为一个人引发了一项变革,改变了千年的丧葬制度。而且皇帝在定下诸子为庶母服丧的时候,他只想到了成穆贵妃这一个女人,而忘记了只要是皇帝的嫔妃按理说都算皇子们的庶母,按照诸子为庶母服期的标准,可以说所有的皇子们每年都要服丧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