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昭华 >

第257章

昭华-第257章

小说: 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教大人知晓,”王氏声音不大,却叫每个人都听得清楚:“正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并御史袁纲、覃珩弹劾我家老爷收受贿金,民妇如何敢将自己送到狼窝虎口之中去!”

    “应天府也可以受理,只是时间拖得久了,”王氏道:“我家老爷身在大狱,一日之内连过三次大刑,如何能撑到应天府复核的时候?怕到时候民妇见到的是我家老爷的尸体了。民妇是听闻太子殿下仁慈,又欲平决冤狱,所以才敢敲了登闻鼓。”

    她是如何避开重重守卫,敲到了几乎可以说是流于形式的登闻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疑点,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没有问,这毕竟是个不能明说的东西。

    “这案子已经惊动了太子殿下,”汤宗拱了拱手道:“殿下仁明,俯察冤情,所以才叫六部九卿共聚一堂,量刑取法。”

    他说着就看向了李贞,“兵部主事李贞,抬起头来。”

    “你妻子为你申诉冤情,你可听得明白?”汤宗问道。

    “听得……明白。”李贞明显是受过严刑拷打的,声音断断续续,几乎听不到。

    “给他去掉刑具。”汤宗一挥手,两个皂隶上来,给李贞卸掉了重达十余巾的枷锁,这才叫李贞渐渐缓了过来,声音也稍微响亮了些。

    “你妻说你没有收受贿赂,”汤宗道:“你究竟有无收受?还是你收受了贿赂,却没有带进家里?”

    “回禀大人,”李贞道:“臣妻所言具是,臣在兵部六年,扪心无愧,若是有贪污受贿一文钱,便叫臣死无所葬。”

    这时候旁坐的大臣中,有一个人站出来道:“他说的话,我倒是可以佐证。”

    大家看去,只见是兵部侍郎师逵。他道:“我平日自诩清廉,凡有所赐,都分了宗族,而据我所知,李贞平日的俸禄并赏赐,都寄给了位于松江的老母,以致自己家贫难以为继,妻子甚至要给别人浆洗衣服,才能勉强维持家用。”

    若是别人说这话,他人便是要质疑的,但是师逵就不同了,他是一个清廉到极致的人,皇帝都知道他清廉,曾经说:“六部扈从之臣,不贪者惟师逵而已。”

    而且师逵是兵部侍郎,他对自己的属下自然是知悉的,他既然这么说,那便是这李贞及其妻说的话,应该不错,要不然怎么会穷到妻子都只能给别人浆洗衣服的地步呢?

第五十八章 李贞案(3)() 
至于是否将贿赂藏在了别处,李贞也并不承认,这时候应天府尹薛均忽然道:“若是他的确不知道自己收受了贿赂呢?”

    见众人都望过来,薛均就道:“诸位大人,难道忘了刑部主事刘宁一事?”

    经他提醒,大家才想起来,不约而同的低叹了起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曾经有人将银子藏在西瓜里面,送给了刑部主事刘宁。刘宁自己不知道,也没有发现,倒是他的妻子安氏剖瓜,发现了此事,而且立刻告发了上去。

    安氏告发的是自己的丈夫收受贿赂,然而此案却得到了皇帝的褒奖,认为安氏贤明,能“佐夫大义”,还赐给她白金二百两。

    这个案子背后,其实是皇帝鼓励官员的家庭内部互相揭发——因为高炽说的没错,皇帝任用酷吏专以攻讦揭发为能,日日纠劾诸司,几乎无一日安宁。所以永乐时候的政治生活,告讦盛行,锻炼成狱,这种情况不止出现在官场之上,而且出现在百姓生活之中。

    这个案子其实有很大的隐情,比如说刘宁的西瓜里剖出银子的事情,其实是都察院的一位与刘宁有嫌隙的御史,引诱行贿之人想出这个办法,此人准备告讦刘宁收受贿赂,刘宁知道了,为了自保,只能叫安氏提前揭发自己,以获得舆论上的同情和主动。

    安氏不上告,自然会有人告,不止那个与他有仇的御史,其他御史但凡知道了一点风闻,就一定会用尽各种恶毒的修辞,将刘宁说的罪不可恕——因为大环境就是这样,大家都在告密,尤其是陈瑛手下的御史,若是不告密、不揭发,反而会被视为无能,就出现了采用钓鱼执法即诱人犯罪的方法,引诱官员犯罪,然后达到弹劾成功的目的。

    所以高炽说的“大环境就是你争我斗,谁敢心无旁骛地办事,谁都得留五分心思,以免被人从背后捅了刀子,风气被这些科道言官、督察御史给带坏了”的话,的确一点都没错。

    但是张昭华知道,这一切的源头不在高炽即将要处置的陈瑛这里,而是在皇帝身上,是皇帝要控制官吏军民,是皇帝编制了一套由酷吏和特务为主体的监察侦缉大网,将一切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内。

    诸人连连点头,汤宗就开始盘问堂下的四个被指控行贿之人:“你四人是否有将贿金,暗藏在某一处,交给了不知情的李贞?”

    四人同时摇头,因为这四人是皂隶,不像李贞这样是读书的出身,所以身强体壮,挨了酷刑也还撑得过去:“俺们都是穷人,哪里能贿赂地了李主事!俺们也没什么事情,能求到他头上啊!”

    汤宗一想还真是,因为李贞这个兵部主事不同于掌握着官吏考核的吏部主事,或者主管钱粮的户部或者操控刑罚的刑部,他所管的都是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而李贞虽说是武选司的主事,他也许能对其他人有帮助,但是对这四个皂隶,那是一点都没有用处的。

    因为皂隶这种衙门里跑腿的差役,在户籍上,是更改不掉的贱籍,从事的也是贱役。本朝衙门皂隶穿青色布衣,交领、窄袖长袍,下打密褶,腰间系束红布织带。地位更低的,穿青衣外罩一件红布马甲,腰系青丝带。俗语说的“贩夫皂隶”所指的就是他们这样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户籍是不可能更改的,这一点别说是李贞这样一个小小的兵部主事,就是兵部尚书金忠亲自操办,都不可能改掉,举个例子来说,科举考试中,参加考试的童生先要向本县衙门礼房报名,填定姓名,此外还要本县秀才中的廪生作保,称为廪保,保证你不是冒籍、匿丧,保证你出身清白,不是倡优皂隶的子孙,才能参加考试。

    而且军籍不在兵部这里,而在都督府手上。

    倒是兵部侍郎师逵和兵部另两个主事微微一怔,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来,刚巧叫薛均看了个正着,立刻发问道:“师大人,您有何见解?”

    师逵就道:“武选司——除了授职、承袭之外,还有一项职责,就是主持兵部武举,选拔武举人。”

    武选司这个部门,主管天下武将的任职和升职降职,但是还有一项职责,常常被众人遗忘,那就是选拔武举人。这也是因为国朝特殊的军制所造成的。武举早在唐宋就有,但是本朝的军制与前朝不同,武职几乎由世荫承袭,军籍是代代相传,所以武举一直被视为是多余之举。只是在前年永乐皇帝因为发现世袭军官的素质严重下降,才又开了一次武举。

    “从全国各地三千多应试者中,选出了二百多武举,”师逵道:“但是这些人,选上来之后,就没有着落了。”

    皇上的本意,其实并不是选举武举人,而是想通过这样的办法,刺激勋臣子弟发愤一点,不能真的堕落成纨绔之徒,斗鸡走马之辈,果然这一次武举出来,被将门视为莫大的威胁,在他们的哭诉之下,皇帝到底还是遂了他们的愿,这些可怜的武举人,则被皇帝暂时搁置到一边,不再过问了。

    那么这些武举人该怎么办呢,回去还是不回去——只能赖在京城,天天去兵部打听了。然而最近这几个月,兵部还真有了办法安置这些人,因为京卫似乎有接受他们的意思,京卫到底不比五军都督府,或者说,似乎五军都督府还没有将手彻底地伸进京卫之中,于是这很多日子以来,一大堆武举人就堆积到武选司这里,想尽各种方法,想要获得进入京卫的名额。

    所以会不会是,这四个皂隶之中,有人和这群武举人有亲戚关系,这武举人接近李贞比较困难,但是在兵部衙门当差的皂隶就容易多了,因为是熟面孔,也能说的上话。

    又或者是,武举人先买通了他们四个皂隶,然后再央求他们,把更大的贿金送到了李贞那里呢?

    汤宗这么问了,熟料这四人齐齐否认:“俺们并没有武举人亲戚,也没有受谁的请托,在李主事面前说话,更没有拿人钱财,替人办事!”

    汤宗还在察言观色看他们有无说谎,而薛均却在想这个案子一时半会是审不下去的,首先要查验李贞之妻王氏是否说谎,要去李振家里搜查;其次还要看李贞是否说谎,他会不会其实是收受了贿金,但是藏在了他处,于是还要仔细搜查。最后还有这四个皂隶,他们虽然都否认行贿,并且也都称自己没有接受他人的请托,但是具体还是要查,这样一来,最快的搜查,怕也要五六天才能确认。

    薛均刚要说一声要不然暂且停了,却忽然看到大堂外边居然又来了两个人,这两人傍若无人地走进来,大声道:“都察院御史袁纲、覃珩前来对质!”

第五十九章 李贞案(4)() 
汤宗见到这两人,忍住心中的恚怒,一拍惊堂木叱道:“本官未曾传讯你二人前来!”

    “李贞之案,乃是我二人发觉其奸,因而弹劾上本的,”袁纲似乎很有凭恃的样子,一点也没有畏惧的意思:“今日三司会审,六部九卿俱在,不知主审大人为何没有依法传讯我等上堂对质?”

    倒还开始反问了,其实他说的不错,这个案子若说李贞之妻王氏是原告,她的本意应该是营救在刑部大牢的丈夫,但是并不是这么简单——既然王氏要救出丈夫,首先就要证明丈夫的无罪,李贞既然无罪,那么当初上本弹劾李贞的御史袁纲、覃珩就有挟私诬告之嫌。所以按照律令,汤宗应该传唤袁纲并覃珩两个前来对质的,然而汤宗并没有传唤他们,因为他想要先在李贞并皂隶这里得到有利的证据,之后在面对袁纲覃珩,就可以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什么三司会审!”汤宗道:“你都察院并刑部已然牵涉其中,自当避嫌,等候本官传讯!”

    “大人这话说得,倒是好笑,”覃珩道:“大人也是久掌刑狱之人,岂见一个案子之中,只有原告分说,而无被告踪影,可有这样的前例?难道大人只允许他们诉冤,却不许我们两个被告辩诬?”

    汤宗的心里有一点发虚,他怕自己的私心被其他人瞧出来了,毕竟这里坐的人里,哪一个不是宦海沉浮的人精?

    “好好好,陈大人的手下,无理也要说的有理,本官算是见识了。”汤宗一挥手道:“既然你们不请自来,本官看你们,也是有所准备了——你们就对着公卿大臣,对着王公公、亦公公,好好说说你的道理!”

    “先请问大人,”袁纲道:“兵部主事李贞,是否承认他受了皂隶叶转、王为等四人的贿赂?”

    “他矢口否认,”汤宗冷笑道:“本官正要命人去他家里查证呢。你二人既然上本弹劾他,言之凿凿,应该是确有实据。然而本官读了你二人的奏本,却发现这一千零一十三字之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他受了什么贿赂,是宝钞还是白银,是字画还是珍玩?倒要听你们好好说一说。”

    覃珩冷笑了一声,道:“大人,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