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 >

第374章

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第374章

小说: 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他转过身,就看到崇祯原本一双疲惫的眼睛,闪烁着犀利的光芒,看的李子霄心里直突突。

    “爱卿去吧!”

    崇祯没有再让李子霄开口说话,再次挥挥手。

    但李子霄此时已经明白了崇祯的意思,果然和他想的差不多,可见此时崇祯已经缺钱到何等地步。

    朝廷的改革,根本无法进行,而朝廷每年又收不上来多少税赋,现在好不容易让崇祯看到一个聚宝盆,他怎么舍得放过。

    要不然,崇祯也不会直接赋予李子霄这么大的实权,哪怕李子霄立功不小。

    李子霄跟着小太监从御花园走出来时,正好从前面走来了三名宫女。

    为首的是一名十二三岁身着宫装的少女,那名小太监立时领着李子霄站在路边,等待那几名宫女过去。

    只是当那名宫女,从李子霄身前走过时,流波在李子霄身上一转,妙曼的身影,却是停了下来。

    小太监可是知道此女的身份的,不敢怠慢,赶紧施礼道:“奴才见过坤兴公主,公主金安!”

    “免礼!”

    低头站在路边的李子霄,只听一个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

    李子霄抬头一看,一名气质高雅的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了他的面前,听她吐语如珠,声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动听之极。

    李子霄向她细望了几眼,见她神态自然,双颊晕红,年纪虽幼,却容色清丽,气度高雅,宛若明珠美玉般俊美。

    李子霄心中一动,暗道:“难道这就是被后世人称长平公主的,原大明坤兴公主朱媺娖吗?没想到她小小年纪,竟然这么美丽。”

    明末的长平公主,在后世可是有很多的传说。

    比如在民间,就传说她是雍正年间,著名英侠甘凤池、白泰官、吕四娘等人的师傅,独臂神尼。

    后世的金老爷子也在他的小说中,也多次提到了这位公主。

    但是李子霄却知道真正的事实,却是这位美丽的坤兴公主,在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首先落入了李自成手里。

    后来鞑子入关,击败李自成后,她又落入满清朝廷手中,被改封为‘长平公主’,然而不到一年,就因为过度思念父母而病亡。

    面对这位身世凄凉的大明末代公主,李子霄心中也感慨不已,忙躬身道:“臣平远将军徐州都指挥使李子霄,见过坤兴公主!”

    坤兴公主朱媺娖脸色微红,对李子霄说到:“原来平远将军,本宫也听说了将军血战鞑子,杀敌甚多的功绩。

    本宫对于将军精忠报国的行为,非常佩服,请受本宫一拜!”

    说完,朱媺娖屈身朝李子霄行了一礼,李子霄见状赶紧躬身还礼,连声称不敢。

    见过了礼后,朱媺娖却是有些好奇的问道:“李将军,现在朝廷上人人都畏惧鞑子,说他们不可战胜。

    当将军的战绩,却打了不少大臣的耳光,将军认为我大明能胜过鞑子吗?”

    李子霄愣了愣,才回答:“圣上英明,臣相信区区关外鞑子,野蛮还未开化,早晚会被我大明降服。”

    朱媺娖听到李子霄这么说,脸色也一喜,说道:“那就希望真能像将军说的那样,那样父皇就不用日夜担忧了。”

    听到朱媺娖这句话,李子霄在心里叹息一声,深深的看了她一眼,轻声道:“公主若无要事吩咐,那末将就告辞了。”

    朱媺娖点点头,带着两名宫女向前走去。

    “哎,可惜一个爱国爱父的坤兴公主,如果我日后有机会的话,希望能救她一次。”

    最后,李子霄看了一眼朱媺娖远去的背影,在心里暗自决定道。

    (本章完)

第357章 送别() 
357善后,上任

    (今天的章节奉上,求求收藏订阅了!!)

    从皇宫内出来后,李子霄便立即准备离京事宜,这座大明京城他是不打算继续待了。

    与其待在这里浪费时间,还不如返回他自己的地盘,然后到徐州上任。

    两天后,李子霄便在石英等五百多白龙军将士的护卫下,离开京城,返回永城县。

    而这两天的时间内,随着朝廷的一道道通告发出,大明南北各地,都知道了李子霄的大名。

    特别是,他抓获孔有德,被崇祯下令凌迟处死的消息,更是让无数爱国年轻读书人弹冠相庆。

    这一些李子霄暂时还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这次京城之行,已经获得了他想要的,甚至超出了他预期的目标。

    这场被后世研究李子霄的专家学究们,称为‘北征之战’的战役,成为李子霄崛起之路上,第一个重要节点。

    用了仅仅四天的时间,李子霄就返回了永城的白蛇寨。

    很快,李子霄被崇祯封为参将,加‘平远将军’衔,担任徐州都指挥使的消息,就传遍了白龙军上下。

    让整个白龙军上下都沸腾了,而随着李子霄升任参将,他也该为手下一种将领升官了。

    同时,李子霄下令,三天后,在白蛇寨举行战功表彰大会。

    三天后,在白蛇寨的校场上,四千多名征战归来的白龙军军士们,正昂首肃立的直视前方。

    看台上,李子霄正一脸肃穆的,给各部选出来的,立下特大战功的将士,分发赏银,以及荣誉勋章。

    “赵大虎,斩获鞑子首级三颗,赏银三十两,勇武勋章一枚!”

    “刘田本,斩首鞑子首级四颗,赏银四十两,勇武勋章一枚!

    “李大狗,斩获鞑子牛录首级一颗,赏银五十两,勇武勋章一枚!”

    “田二……”

    校场外的那些白龙军新兵们,此时听到站在台上的李子霄,念出来的那一个个奖赏名单、数额。

    还有那些当场就发下去的,一包包的银子,眼神中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神情。

    而那些白龙军老士卒中,也有不少人在窃窃私语。

    “你看,李大狗那小子还真有点本事,竟然能斩首了一颗鞑子牛录,这下子咱们将军竟然赏了他五十两银子。

    有了这五十两的赏银,他老子就不用愁没钱,给小花家送彩礼了,估计多不了多久,这小子就要做新郎官了。”

    “是啊,老李头算是熬出头了,李大狗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到处惹是生非的毛头小子了。”

    “刘本田那小子也不错,看他瘦弱的样子,没想到让他砍了这么多鞑子脑袋,而且这小子命真大,愣是毫发无损,一点伤都没受。

    将军一下子就赏了他四十两,这下别说娶媳妇了,就连盖新房的钱都有了。”

    “是啊,是啊!”

    看着这些立下功劳的白龙军士卒,分到如此丰厚的赏银,在场外看热闹的新兵们,也不由得议论纷纷。

    那些刚来的新兵们,直到此时方才第一次体会到,白龙军与以往明军的不同。

    在这里只要你能杀敌立功,将军就绝对不会吝啬手里的银子,不少新兵心里羡慕不已,甚至开始蠢蠢欲试了。

    李子霄这次北征之战,从鞑子和德王手里,到底捞回来多少银子,他自己都麻木了,足有近两百万。

    当然,其中一百五十万两,是坑了德王的,另外他还从鞑子手里救出不少被俘百姓,从多尔衮手里勒索了上万只牲畜。

    其中有多达三千多头牛,有了这些牛,对于接下来即将展开的春耕,将有着巨大帮助。

    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厚的收获,李子霄对于那些立了功的将士,也是毫不吝刮封赏的。

    但凡有斩获的白龙军军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赏,至于那些阵亡将士的家眷,都会拿到一笔不小的抚恤金。

    最后,李子霄整整封赏出去了近二十万两的银子,让参与此战的所有白龙军士卒,都心满意足哦。

    因为,这一战他们收的银子,足以赶上他们以前辛辛苦苦种田数年的收入,如果遇到天灾之年,他们甚至会一朝回到解放前。

    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实还是那些阵亡白龙军将士家眷领取抚恤金,当然这里面也有李子霄作秀的成分。

    他就是要让那些新加入,白龙军的新兵们看清楚,为他李子霄卖命,绝对值得,就算你们战死了,你们的妻儿老小一样由俺李子霄养着。

    李子霄站在校场上,望着周围肃立着不动的白龙军军士们,大声说道:“诸位将士们,此次出征,咱们取得了数场胜利。

    咱们痛击了鞑子,大家也见到了,那些鞑子没有以前传的那么邪乎,他们是人,挨了一刀,同样会死。

    这一战,可以说,打出来咱们白龙军的气势,让天下人知道,大明还有一支队伍,能够不畏鞑子,能够战胜鞑子。”

    “威武,威武!”

    听到李子霄这一番话,那四千多征战活着回来的白龙军士卒,纷纷高声吼起来,气势十足。

    李子霄压压手,震天的吼声便戛然而止,看着憋红了脸嘶吼的那些白龙军老军卒们,周围的新兵都被震慑住。

    从这些老士卒的身上,散发着一股铁血,彪悍的气息,那是从血战疆场上活下来形成的,让这些新兵本能的畏惧。

    李子霄自己说的,都有些感伤,这一次北征之战,他足足损失了四千多人马,每一次想到这个数字,他都会一阵心痛。

    李子霄继续说道:这一战,咱们虽然斩获了不少鞑子的脑袋,但咱们还有许多兄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大家还记的,本将出征前说过的话吗?本官说过,但凡我白龙军的军士战死,本官将负责赡养他的父母和妻儿。

    战死兄弟们的骨灰,将会被安置在英烈祠里,他的名字也被咱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歌颂。

    本将说到做到,现在请战死将士的家属,上台来领取抚恤金。”

    发放抚恤银子和发赏银不同,看那一个个哭红了眼睛的阵亡将士家属,李子霄心里也很是沉重。

    但这些阵亡将士的家眷,拿着李子霄发给他们的三十两抚恤金,激动的感谢。

    对此,这些阵亡将士的家眷,已经非常满意了,甚至在心里感激李子霄。

    这些人同样明白,打仗没有不死人的,本来他们当兵就是为了赚钱养家,而且也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相比起他们,那些曾经有家人当过明军士卒的家眷,可是知道,当初他们有家人在朝廷军队中阵亡时,分到他们手里的抚恤金少的可怜。

    甚至到了最后,阵亡将士的家眷,都已经分不到抚恤金了。

    发完了赏银和抚恤银子,李子霄又带手下主要将领,前祭拜了英烈祠。

    这个时候的英烈祠,已经被卫老夫子修建完成,看上去恢宏肃穆,很不错。

    他们将那些战死的军士的骨灰,安置在里面,让这些阵亡的将士,可以世代享受子孙的香火供奉。

    可以说,李子霄赏罚分明,抚恤优厚,功勋制与英烈祠,这种种手段,彻底让手下人对他死心塌地效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经》中的《秦风无衣》留传甚广,虽说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历朝历代中,许多支军队都用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