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400章

逆流伐清-第400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层的“草根”英雄更能被平民百姓和广大官兵所接受,并在官方的推波助澜下得到广泛的传诵和全社会的一致赞誉。
    “忠勇勋章”共分三级,其中又分金、银、铜三等,金质是给高级将领的,银质则是中级军官,唐季等人获得银质三级已经是破格颁发了。而且,无论是金是银是铜,只要达到三级,便可终生领军饷。也就是说,唐季等人即便现在退役为民,不说发放的功田,单靠军饷。也能衣食无忧,甚至可能还养得活家小。
    当然,待遇固然优厚,但荣誉却更让人为之激动难抑。
    “圣上有旨,为奖励唐季等人英勇无畏,特授予‘三级银质忠勇勋章’一枚。”钦使亲手颁发勋章。此时只有四人前来领受勋章,其余几人还躺在床上养伤,然后用亲切的语气说道:“汝等视死如归的勇气,万岁赞不绝口,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为万岁效忠,为国家出力。”
    “万岁——小人等叩谢天恩……”唐季一听到皇上,出生以来的经验一下子就又占了上风,他下意识地膝盖一打弯。便跪下磕头逊谢。
    “大……大人……”老黑头上裹着布,只剩下了一只眼睛,声音哆嗦得已经快不成调了,他左手把勋章扶在胸前,磕磕巴巴地说道:“小的要天天带着它,戴在盔甲外面,让每个人都看见!”
    “理当如此。”钦使笑着点了点头。
    把银制勋章给唐季等人带上后,钦使后退了两步。第一个开始鼓掌,他身后的将领们也开始鼓掌喊好。场地上的数千官兵。也都把武器抱在怀里,一个个把手掌都拍得震天响。无论是军官还是最低级的小兵,他们也都憧憬着有一天能当众得到这样的荣誉——珍贵无比的勋章就这样发给了几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官兵。在他们看来,这个理想也并非遥不可及。
    “万岁有旨:在我大明勇士征战或埋骨之地,皆立碑建祠,使每一位为国捐躯的烈士都史载有名。为后人所牢记,春秋配享祭祀……”
    生者有荣誉,死者也要缅怀牢记。在这一点上,朱永兴做得还是很好的。在大江以南,这道旨意早已明发给各地方官府。只等着财政稍微宽裕,无数纪念碑和祭祠便会建立起来,成为人们追思烈士,感怀安定来之不易的场所。
    战争注定要结束,但要人们记住什么,反思什么,景仰什么……难道无数汉家儿郎的牺牲,除了遗记,再不会留下什么吗?
    不仅仅是征战沙场、流血牺牲的将士,还有千千万万的百姓,用他们的劳动,用他们的奉献,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向着屠戮、奴役他们的异族发出了愤怒的吼声。
    …………
    歌颂人民吧,他们是历史和财富的创造者;信任这些普通的百姓吧,他们是军队和国家的坚强后盾;去向你身边的父老寻求帮助吧,若你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那就能战无不胜!
    “昔五胡乱夏,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适二八秋之期。朕奉天倡义,代罪吊民,卧薪尝胆,法古用兵。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
    这是一篇战斗的檄文,也是一份求助的诏书,先声夺人的声势,又坦言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描述了北地凋弊、百姓苦难的情景,请求大明治下的所有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打胜这北定中原的最后一战。
    以皇帝之尊开口求助,这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或许也是第一次。但朱永兴觉得用真诚的态度向民众说明现在的形势,并诚恳地请求帮助,应该更能让民众认识到朝廷推出举措的真实意思,也更能得到响应和支持。
    同样是有息借款,但这次又有了新的变化。针对于北地凋弊,人口大量南逃的实际情况,朱永兴重新审视了之前的土地政策,并且深入思索了历史土地兼并所引起的利弊。
    过于生硬的一刀切,不许官员和宗室置买田地,在目前来说,宗室不多,官员又多是新进,反对的声音还不强烈。但朱永兴清醒地认识到,这不可能长久,也不是最佳的土地政策。剥削是无法消灭的,人的智力和体力也不是一样的,即便他尽力公平地划上一条起跑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然会出现分化。
    也就是说,有人会富起来,并对土地显示出更强的;有人会贫穷,不管是疾病,还是懒惰,或是其他原因,总之会有农民破产,不得不出卖土地。这样一想,朱永兴便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没有了土地,是否就意味着饿死呢?如果去租种别人的土地,是否也能养家糊口,甚至重新慢慢积攒,再拥有富裕起来的希望呢?
    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考虑到最底层。或者说是可能沦于最贫困的人群。在社会保障方面,限于财政,朱永兴还无法大幅度改善,但他可以在农村的土地关系上进行调整,建立一个支持其统治的相对能够长期稳定的社会基础。
    从抑制土地兼并为主,转向使剥削适度化。这不能不说是朱永兴思想上的一个大转变。而且,这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也是合理的。因为,随着耕作工具和耕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场化的经营更有效率,产出更多,也更适应工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于是,朱永兴走出他设想中的第一步,虽然这不是他的独创。但在现在的时代,却是相当具有革命性的一步。
    “定租定息”、“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这便是朱永兴开始土地改革的三大举措。
    “北地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农业种植的难度,以及收获量不及南方,所以朕也不搞一刀切,由户部定出南北省份,然后以此定赋税。”朱永兴伸手指了指易成,随后示意宣旨官继续朗读。
    “北地地租拟不得超过全年主产品收获量的两成五。南地地租拟不得超过三成五,北地入官半成。南地入官一成,此亦包括在地租内。租种土地者需按时纳租,欠缴两年地租地主可以解雇……”
    “北地所收逆田作为公地,公开出售,拥有战争债券者优先,并享有优惠。地价暂定为耕地主要农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二点五倍。由承领农民分十年二十期平均摊还,不必负担利息;若拥有战争债券,则地价可为两倍全年收获量,可分十五年平均摊还……”
    “宗室与在职官员可自由购买土地,所收赋税必须按照朝廷法令。如有违反,革职问罪,绝不宽恕……”
    宣旨官的声音在殿中回响,众位大臣认真听着,琢磨着其中的关键。
    首先,朱永兴划了一条起跑线,只要你想种地,便可以不付现金和实物而先获得田地,然后再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摊还。而且还特意规定了拥有战争债券者的优惠,正是鼓励民众踊跃购买、支援国家的意思。
    其次,以法律条例限定租额,使得过分剥削成为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以保护佃户的利益。同时,地主仍能收取一部分,生活有着;而且,税额定为分成制,官府和地主不再能够任意盘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将普遍提高。
    最后则是放开了对官员和宗室购买田地的限制,只要剥削有度,对生产资料的投入主要还是要着落在地主身上。添置耕牛、修渠挖井、农具更新等等,产量高了,按照分成制,地主也会增加收益。
    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农业社会,土地作为财富这一观念,在人们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强力抑制兼并,倒不如用法令约束,这样更能适应人们的思想。起码在殿中的官员心中,他们对这一政策是欢迎的。
    “殿中诸卿多是南人,朕虽不分南人、北人,皆唯才是举,然亦要告诫一二。”朱永兴的目光转为凌厉,在殿中扫视了一圈,在鸦雀无声中朗声说道:“南方气候适宜,人口众多,朕知道很多地方的田租竟收到五成以上。如果法令一出,很多地主豪绅怕是要痛得如同割肉,暗中骂朕了。然汝等是朝廷官员,国家栋梁,朕希望你们不会象那些贪婪无度的短视之徒,希望你们作好表率,并监督亲眷,将此善政推行下去。”
    “陛下英明,此善政可使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固。”户部尚书易成上前恭身奏道:“些许小人贪鄙,自有国法处之。”
    “易卿甚得朕心。”朱永兴夸赞了一句,拍了拍桌案上的一沓奏折,说道:“这些是各地督抚的奏折,皆是拥护此善政的。要朕说,慎初易,保终难。之前是禁止,现在放开,朝廷官员自然会为以后多了进项而高兴。但时间久了,便难免有人抱怨收之少也,有人会挖空心思钻空子,以致加重盘剥。朕在这里要说明,这善政既是要使国家长治久安,便要行之久远。朕,朕的儿子。朕的孙子,世世代代都要遵循。谁敢以身试法,哼哼,朕虽宽厚,然国法无情,众卿当慎之。诫之。”
    正如朱永兴所说,一放开禁制,官员们自然欢喜,但怕就怕时间长了,难免就有人贪念大起,以身试法。而且,这次土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农民而不是地主,在江南所遇到的阻力是可以想见的。但朱永兴敢于在此时推出,便做好了排除障碍的心理准备。官僚受益了。宗室受益了,农民受益了,只剩下地主,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永历退尊号、归藩的上奏已经允准,并且也搬到杭州,远离了朱永兴。虽然不把永历当回事,但这到底让朱永兴心怀一畅。为了支应北地的决战,他也加快了自己的计划。断然推出土地新政,以得到更多百姓的支持。而且。对于土地的渴望,并不只是农民。相对于收地租这种最为稳妥的收益,以及怡然养老的选择,很多人都对此极为向往。
    而北地经过战乱,经过八旗的圈占,能被政府收为公地的数量是极为庞大的。如果将其转换为战争所需的资金和物资,也就差不多解决了目前的困难。况且,朝廷还有其他的举措。
    …………
    “既然握有战争债券便有优惠,那咱们张家也应该买些田地,为子孙后代计。这也是个安稳的办法。”张川天将明发的诏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又盘算思索了半晌,终于下定了决心,“甘、陕、晋、豫、鲁、辽,还有苏省的一部分皆属北地,若是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话,离江南也不是太远,经营也比较容易。”
    张施华不太关心爷爷为家族所做的打算,正专心地给鸟笼子上拴着小装饰,笼子里有两只从婆罗洲捉来的艳丽小鸟儿。作为送给柔儿公主的玩物,自然要精美一些。
    “入官一成,北地地租为二成五,主家也就能得一成五。”张川天继续估算着,“如果北地两三亩地能养活一个人的话,十亩是一亩半,百亩是十五亩,嗯,五六个人是衣食无忧的了。少是少了点,可也值。嗯,对官员也放开了,他们怕是不会放过这额外的进项吧?”
    土地的价值便是能够循环往复,可以世代受益。而且,随着耕作水平的提高,收益也是会随之增长的。
    “爷爷,咱们行商不是很好吗?”张施华头也没回,随口说道:“干嘛要买田地呀?”
    “风里来,雨里去,大海颠簸,行商稳当吗?”张川天轻轻叹了口气,对孙女说道:“人老了便得找个安生地儿,还得在外面跑一辈子?爷爷这也是在为家族谋长远啊!”
    “要我说啊,田地的收益就不应该由朝廷定。”张施华忙完了手里的活儿,左右端详了一番,才走回到桌前,指了指桌上抄来的诏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