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宋翔 >

第686章

宋翔-第686章

小说: 宋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生代将。

高震随杨炎出征西夏,在杨炎回到建康之后,由他接替杨炎,指挥了攻取兴庆府和扫平西夏残余势力的战斗;曹勋出兵江淮,牵制金军,而后又扫平太湖的叛军,都立下不小的战功。不过两人现在都以是承宣使,而这次所立的战功,还不足以晋升为节度使,因此朝廷只加了两人的爵位,封高震为上护军、新昌县开国候,曹勋为上护军,宜兴县开国候。

杨昌鹏、李好义都在平夏战役中立下大功,也都晋升为承宣使。其他有功人员也都各有晋封。朝中的官员也都各有赏赐。

李全死后,他此前的安德府御前驻军都统制的位置也空了出来,需要另选人来接替。因此杨炎向朝廷推荐启用中卫大夫刘仁先。

刘仁先是大理的降将,早年也曾在大宋的尚武院学习军事,和杨炎、赵月如、曹勋、高震等人是同一批的学员,大理亡故之后,刘仁先归顺了宋朝,在当年的复国战争中,也为大宋立下了不少功劳,也是一位精通兵法的年轻将领。在大理并入大宋之后,朝廷一度想启用刘仁先出任大理地区的行政官员。但刘仁先表示,自己即然以降大宋,就永为宋臣,将永不回故地。朝廷见他这样决定,也就不免强。

这些年来,刘仁先虽然官阶不低,是从五品武阶官,不过一直没有被重用,只是在殿前司挂一个都虞候的闲职。但杨炎到是没有忘记他,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这一次借李全的空缺,向朝廷推荐刘仁先。

这时大理早己改为安南路,并入大宋以有六年多的时间,局势颇为稳定,而且刘仁先当年为大宋复国,也曾多立功劳,加上又有杨炎推荐,因此枢密院略作商议,也就同意了。

而进入六月份之后,金国忽然派来使臣,以当初两国议和的条件为准,请求和大宋重新修好关系,恢复“互赠”并且再度开通榷场,进行贸易来往。

赵忱接到禀报之后,先命鸿胪寺正卿张公旦接待金国的使臣,然后招集执政大臣议论,金国此举是何用意,而大宋又将如何应对。

在大宋进攻西夏的期间,除了建康发圭叛乱的混乱时间之外,宋朝一直都没有放弃对金国的关注。完颜长之和完颜允恭争夺皇位的整个过程,都甴谍报人员详细的报回大宋。使赵忱君臣对金国的动向都十分清楚。因此众人商议了一番,都认为金国是在向大宋示弱。

韩彦直道:“陛下,依臣看来,金国是在有意向我大宋求和。这次金国出兵援助西夏,结果大败而归,拆兵近二十万。才使完颜长之有机可趁,夺取了金国的皇位。但现在金国也以元气大伤,而完颜长之刚刚夺取君位,根基也不稳定,因此才想和我大宋重新结好,以争取一段时间的喘息之机。”

赵忱点点头,韩彦直所说的这些话他也基本能够想到。于是又问道:“那么诸卿以为,我们大宋对此又该作何应对呢?是同意与金国重新修好,还是拒绝?”

周葵出列,道:“陛下,微臣以为还是应该答应金国,重新与金国修好。”

赵忱道:“周卿建议与金国修好,又是为何呢?”

周葵道:“回禀陛下,这是因为我大宋也需要时间来恢复国力。只有与金国修好之后,我大宋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环境来休养生息,为日后北伐中原积攒力量。”

周葵所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收取了西夏之后,尽管大宋获利丰厚,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由其是到了后期,大宋双线作战,不仅把这几年来所积累的钱财物资几乎消耗一空,甚致逼得皇帝都要掏私房钱出来。虽然后来金国发生内乱,战事规模没有扩大,使大宋的消耗比预料中的要少一些,而且今年的春税也收缴上来,加上沿海市泊司的收入,才使国库中还留下一点底子,也保住了赵忱的私房钱。但目前大宋的财政状况也不足支持再度发动战争了。

而安西地区虽然平定下来,但由于战乱原因,许多田原城市都以荒废,由其是被蒙古军掠夺过的地方,几乎是十空七八,这些地方都需要重建。因此朝廷才不得不免去安西路一年的税收和三年徭役,可以说在近二三年的时间内,安西地区除了能够为大宋提供一定数量的马匹之外,不仅产生不了别的收益,而且还需要朝廷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才能保证安西地区的平稳和恢复重建。

在这种情况下,宋金两国重新和好,争取一定的恢复时间,固然是金国的需要,对大宋来说,也是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这时赵汝愚也道:“陛下,微臣也以为周大人所言有理,而且当年与金国定下的议和协议,除了两国边境的确定之外,其他部份对我大宋来说,也并无不可收受之处。而两国边境也可以再重新制定,因此恢复当年的两国议和,也无不可。”

赵忱微微点头,又问道:“众卿可还有别的意见吗?”

王炎道:“陛下,臣以为不妥,此番左西夏、江淮交锋,仍是金国率先背盟。而且历年以来,凡我大宋与金国议称,匀是以金国背盟而告终,可见金国并不可信任,故此岂能与金国再次议和。”

周葵道:“王枢密,这番背盟的人仍是完颜允恭,而非是现在的金国国君完颜长之啊。”

王炎道:“那又如何,谁能保证完颜长之不会再背盟。”

赵汝愚道:“我们也不是要真与金国议和,不过是争取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罢了,只要是等到我大宋国力恢复,就算金国背盟,又有何惧。”

叶隅也出列道:“即然我大宋与金国都无再战之力,那么两下罢兵以是不可避免,即是如此,又何需重新议和,何况我们以与蒙古有连盟灭金之议,如果这时再与金国重新议和,将置宋蒙连盟于何地呢?因此臣还望陛下三思。”

一时间他们四个人各执己见,都说明不了对方,赵忱一时也难以做出决定来。这才看向一直没有发言的杨炎。

杨炎现在虽然已经正式出任了枢密副使,但严格来说,他并不算执政大臣,只是讨论大宋与金国的关系,一般都离不开军事,因此作为枢密院的二号长官,杨炎也有资格参与讨论。而且在金国发生暴动的时候,大宋的众臣都认为会形成长期的内战,即使是精通军事的王炎也认为,完颜长之想要取得全面胜利,至少也要一年的时间,只有杨炎一人坚持完颜长之会在一个月内取胜。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杨炎的目光如注,只要是涉及到金国的事情,谁也不敢轻视杨炎的意见。

见赵忱看向了自己,杨炎也出列,道:“各位大人想过没有,方才如叶相所言,我大宋与金国都无再战之力,两下罢兵以是不可避免。又如赵相所说,并非是真要议和,不过是争取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罢了,这一点金国也未必不知,即是如此,那么金国为何又会主要派遣使臣,来与我们重新议和呢?”

这一点到是所有大臣都没有想过的,因此一时也无人答言,赵忱道:“杨卿所问极是,那么卿以为是为何呢?”

杨炎道:“依臣看来,金国只是想稳住我大宋,好对蒙古用兵,以免勉两线作战,等打败了蒙古之后,再对付我大宋。”

第八百八十八章 重开议和(二)

这一句话立刻使众人豁然开朗,因为他们都只是从宋金两国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却忽略了蒙古的因素。这次能灭西夏,是宋蒙联军的结果,如果没有蒙古出兵,仅靠大宋一国是难以灭掉西夏的。而且现在宋蒙对金国已经形成了南北夹攻之势,一但开战,金国必须会陷入双线作战,腹背受敌之中。因此对于金国来说,必须要施行先稳一方,打击另一方的战略。自然是先选实力较弱的蒙古一方为好。而大宋当然也决不能坐视蒙古被金国灭掉。

赵汝愚皱了皱眉头,道:“杨枢密说得虽然有理,但金国元气大伤,怎么能马上对蒙古用兵呢?”

杨炎道:“赵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金国虽有西夏之败,拆兵近二十万,但国力并未有大损,而且金国的常备兵力一向多于我大宋,因此说到元气大伤,言之过也。而且金国虽败,但国本未动摇,发动一场十万人马左右的战争还是够的。这样规模的战争进攻我大宋自是不足,但进攻蒙古,却是绰绰有余。”

周葵却还有些不信,道:“倘若蒙古只是金国只用十万大军既可灭之,那么我们与蒙古连盟又有何益?”

杨炎摇摇头,道:“周相误会了在下的意思,蒙古草原地方广扩,不知几万余里,蒙古人仍是游牧民族,居草而生,顺水而走,行踪不定,而且无论男女老幼,皆善骑射,可谓是全民皆兵。若说灭亡,纵有百万大军也难以做到。”

周葵听了,反到有些糊途起来,道:“子昊所言,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杨炎笑了一笑,道:“但蒙古本身却有一个极大的弱点,那就是利攻而不利守,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侵略如火。但营地之中却毫无一点防御之力。完颜长之仍是精通兵法的人,他一定能够看透这一点,因此只需要将大军扎在一地固守,诱蒙古大军来攻,然后派遣少量精锐骑兵,深入草原,找到蒙古人的营地,将蒙古的老幼妇儒,牲畜粮草全都杀光烧尽,则蒙古必然元气大伤,数年之内,都难以恢复。”

听他这么一番解释,众人才都明白过来,韩颜直道:“依子昊之见,是不与金国议和了吗?”

杨炎却摇了摇头,道:“不,还是应该与金国议和。”

这一下别说是几位大臣,就连赵忱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如果杨炎是赞诚议和,那么就直接同意周葵和赵汝愚的意见不就完了吗?为什么又绕了这么大一个圈,说了这么多话。

杨炎接着又道:“我大宋目前,确实在不宜再有战事,而且与金国议和可以减轻边境的压力,也可以使金国对我们放松警惕。但此次是金国背盟在先,因此在议和条件上,我们却不能以过去的和约为准,可以向金国提出更多要求,索要更大的利益,迫使金国交还一些土地。就算金国不同意我们的条件,双方来往反复,也会消耗时日,而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暗中支助蒙古,提供兵器、盔甲、粮食,让他们与金国相争,等到金国和蒙古耗到两败俱伤之后,我大宋再趁机出兵,坐收渔利。”

众人听完之后,才算是明白杨炎的用意。不能不说他的建议十分高明,因为两国和谈,确实耗费时间,当年隆兴议和,孝宗与金国连谈了两年,才算最后敲定下来,因此双方现在来往反复,讨价还价,谈个二三年也不成问题,到那时,恐怕大宋也早己就做好了北伐的准备了。而且在此期间,扶助蒙古与金国争斗,即可以牵扯住金国的力量,又为与金国的和谈增加筹码,还可以加强宋蒙之间的联盟关系,不致于因宋金和谈而破裂,实在是一举数得之计。

因此赵忱也颇为放心,又对众臣道:“杨卿之议,众卿以为如何呢?”

韩彦直首先道:“臣以为此计甚好,请陛下依计行事。”

其他人也都表示赞同。这时杨炎又道:“陛下,各位大人,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大宋就要一心一致,准备北伐,只能时机成熟,就立刻挥兵北上,收复失地。千秋大业,就在此一举了。”

赵忱也点点头,道:“杨卿所言极是,那么就甴枢密院从即日开始,先拿出一个北伐的方案出来,然后交由政事堂讨论,日后大宋的恢复大计,全都以此为准则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