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阀 >

第764章

宋阀-第764章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既然如此,那在下就不便再耽搁了,我需要即刻就启程往江南。”萧朵鲁不急着要走。虽然说一直是徐卫在和辽人接触,但他毕竟只是方面大员,中央朝廷,还在江南。像通报大石死讯这等大事,作为辽国使臣的萧朵鲁不还是必须要去杭州晋见宋帝的。

徐卫也不挽留,道:“相应手续,我立刻着人给你办,你今天之内就可以启程。”

“谢大王。”萧朵鲁不一执礼,便朝外走去,徐卫起身相送,一直目送他出了衙m…n。这才有些怅然地坐了回去。

想大石,也算一代英豪,辽国败亡前夕,率残部远走西域,凭借居住在那里契丹人起事,这么些年下来,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又把辽国的大旗竖了起来。其坚忍,勇敢,睿智,是让人钦佩的。可惜,这样的一个英雄,却在复国大业刚有进展的时候去世,壮志未酬身先死,让人扼腕呐!

方才听萧朵鲁不说,好像继位的耶律大石之子年纪尚幼,所以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摄政。“萧太后”这三个字,对徐卫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些人也不陌生,因为影视作品,尤其是有“杨家将”有关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这号人物。

但萧太后并不是只有一个,契丹人和奚人成为一家之后,世为婚姻,辽国皇帝一般都会迎娶萧氏女子为后。可能是因为后世影视作品的影响,徐卫第一感觉是认为,萧太后肯定是个不凡的女人。

但仔细一想,不对,他对这个萧太后一无所知。她现在掌握了辽国大权,会不会继续耶律大石的政策,还是一个未知之数。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大石这种雄才,绝不是一个女人可比的。大石能够坚定决心,排除万难,举大兵东进,萧太后则未必。

这也就意味着,从今往后,宋辽联盟抗击女真,存在变数!这不是徐卫所愿意看到的,为了能和契丹人联手,他费了很多周章,好不容易联合辽军灭了西夏,接下来,就是休养一段时间,然后大举伐金,但大石在这个当口上去世,给宋辽关系埋下了不确定的伏笔。

这两年在战场上之所以顺遂,就是因为宋辽的联手,给女真人造成了强大的压力,不说是压倒x…ng的优势吧,但足以让女真人处于被动。如果宋辽联盟破产……当然他有自信能够确保西部不受战争威胁,但北伐就没有那么轻易得手了。

而且仔细想想,先前萧朵鲁不说了一句话,其实已经隐晦地提到了什么。他说“西边也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所以辽军暂时不能东征了。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萧太后让他们撤兵或者分兵么?这不无可能,大石虽然打下了很大的一片疆土,但西域想想也知道人口肯定不如中土多,这次辽军东进,征发了十一万骑,这可能是辽国倾举国之兵。

现在大石去世,新帝登基,太后摄政,极有可能调军队回去。毕竟,跟东征比起来,稳固现在的地盘更为重要。

而且,照这种情况看起来,想让契丹人派出使臣到金国去要人,也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比国丧来得紧急。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契丹人已经取得了河西四州,兴庆府城市群,以及萧合达所据诸州的广大土地,他们不可能放弃。在宋人眼里,西夏已经算是不m…o之地了,相信西域也好不到哪里去。芝麻再多,总是芝麻,它没法和西瓜相比。

退一万步说,就算契丹人抽身走了,以他现在的实力,在确保川陕无恙之外,假以时日,仍有力量入河东,向北推进。荆湖韩世忠岳飞,都非池中之物,气候渐成;江西折家本来就是一大军阀,实力强劲;淮西有刘光国刘光远兄弟,还有李显忠这员勇将;中央又是赵鼎和徐良这样的主战派执政,北伐那是早晚的事。

就算西军不动,光杵在这里,对金军就已经是一个极大的牵制。女真人必须把防御重心放在西部,这就给了折彦质、韩世忠、岳飞、刘家兄弟、李显忠等人以机会,或许将来几年,就是他们大展身手的良机。对于未来,徐卫持乐观态度。

宋兴熙元年,一代枭雄耶律大石去世,其子耶律夷列以冲龄践柞,根据大石的遗诏,其妻萧塔不烟“权国”,称制,改元“咸清”,号“感天皇太后”,掌控辽国大权。

萧太后一上台,马上就下诏,召带兵在外的南院大王,都元帅萧斡里剌,以及副帅,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剌阿不两人引军回国,留下的河西辽军,由都部署耶律燕山和都监耶律铁哥统率,继续处理西夏后续事宜。

萧斡里剌和萧查剌阿不两人,带走了五万人马,这一点徐卫很快就知道了。辽军东进时,有十一万骑,打河西,讨女真,伐西夏,都有损失,就算就地补充,这二萧回国,至少也带走了大部分。留下来的耶律燕山和耶律铁哥两人,绝对无力再发动对金国的战事,至多也就是稳定既得地盘而已,而且这还得在萧合达的协助之下才行,甚至于,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西军的帮忙。这一点,徐卫也非常清楚。

宋辽后头怎么走,就得看那位萧太后怎么想,这应该不是近期能够得到答案的。也正巧,他刚好打算给川陕以休养恢复之机,所以他有的是时间来等萧太后的意见。同时,徐卫也深明一点,那就是宝不能押在别人身上,就算没有契丹人,该作的事情还是要作。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徐卫在召开一连串的重要会议以后,就踏上了视察陕西的征程。当官,尤其是作地方官,只在办公堂里坐着批阅公文肯定不行,必须得要深入民间,访察民生才行。又尤其是陕西正处于重建之中,问题很多。官员是不是负责,有没有渎职?农业生产恢复得怎样,有哪些成绩,哪些不足?户口恢复到什么程度?

这种种,不是光听下面的官员报告就能够知道实情的,你必须亲眼去看。既然决定与民休养,那就得拿出个搞内政的样子来。

不过,徐卫暂时不知道的是,当他决定暂时休兵,恢复经济的时候,南方却在为北伐之事吵得不可开妓āo。

第七百三十八章两相相争

宋阀第七百三十八章两相相争——

辽帝耶律大石去世的消息并没有在杭州行在引权多大的震动。

赵鼎徐良,按说资历上不是一个档次的,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前辈。但自徐良入朝以来,两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高度一致。比如都主张对金强硬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而且在太上皇复辟期间,两人也是立场一样,有同舟共济之谊。

但是这一次,两人产生了分歧。赵鼎要趁灭夏之后金国士气大挫出兵北伐。而且拿出了具体的方案。针对金军在中原和江淮地区兵力的变化,调荆湖和江西两个宣抚司的部队,以前城东京为目标进军,与此同时,淮西安抚司部队攻淮东以为牵制。其目的,在于收复黄河以南的国土,驱赶金军到黄河以北。

他这个意见,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赞同其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参知政事李若水,一个是参知政事朱倬。参知政事是副宰相,中书省有几个?三个!三个里面,有两个支持支持首相,就算朝臣支持的不多,这分量也轻不了。所以徐良很头疼。

徐良为什么头疼?他不也是坚定的主战派么?没错,徐六是主战派但他不是赵鼎这种鸡进的主战派,他认为赵鼎c…o之过急,距离上次折彦质北伐失败才多久?这又要开打?这不是请客吃饭,咱不说“后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方才用之”,至少得慎重吧?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点不能拿下台面来说的。赵谨登基赵鼎徐良都因为有拥立之功而得到封赏,并列宰相。赵鼎胜在资历老,名声好:徐良胜在功劳大,支持者众多,两个人是难分伯仲。

这次是否出兵北伐,是皇帝赵谨登基以后第一个大政方针。所以首相次相都在这个事情上较劲,要争取这第一次大政实施的主动权。

为此两人在皇帝面前起了争执,络偏赵谨是个少主他自己没主意,所以两人越吵赵凶把不少朝臣也牵扯进来。

在徐良的办公堂里,这位次相正发着牢sāo。参知政事秦桧就坐在他面前,安静地听着。徐良一通狂喷,说主张立即北伐的人是贪功冒进,空谈误国,只图一时痛快,完全没有想到后果云云。

等说够了,他才坐下来,仍旧显得忿忿不平。见秦桧眼观鼻,鼻观心的模样,突然想到,秦会之虽然坐在自己的办公堂里,可他这么些天好像从来没有就此事发表过任何意见。嗯到这里,遂问道:“秦参政,此事你有何意见?”

秦桧一抬头,话不多:“我自然是赞成徐相的意见,战端岂可轻启?纵使要打,也得知道部队是否齐备,粮草是否就绪。”

徐良听罢,很满意,点头道:“就是嘛,宰执大臣里,论知兵,不是自夸,谁比得过我?他们只知道喊着闹着北伐,哪晓得这里头有多少名堂?唉,刚日那脾气实在太倔了。”

秦桧此时说了一句话:“恐悄不只是脾气倔。”

徐良一愣,随即道:“当然,宰相意见相左,各执己见,他当然要据理力争,尽管,在我看来他也没多少理。”

“不是。”秦桧摇摇头。“相公难道没看见么?三个参知政事,两个支持首相。”

徐良不说话了,神情阴沉地想了好一阵,才道:“政府之内,各抒己见,原是常事,没什么好担心的。”秦桧闻此语,也不再多说。

此时,有内sh…自禁中传来诏命,言赵官家召首相次相到垂拱殿,有事相商。这倒是稀奇,赵官家除非朝会,或者宰相要求面君之外,是绝计不会主动召见宰相的,今天吹什么风?

徐良当即离了办公堂,在出中书大m…n时,正好碰上赵鼎。虽说两人政见不同,但徐良还是首先施了一礼,并作出手势,请赵鼎先走,毕竟是长者嘛。而赵鼎也没有横眉冷目,一拱手还了礼,这才前行。

两人就这么一个稍靠前,一个稍落后,同往垂拱殿。一路上,两人没有任何妓āo谈,只顾埋头走路,到垂拱殿时,连那立在殿m…n口值事的内sh…都觉得奇怪,从前两位宰相向来是齐头并进,并肩而行,今天怎么不走一条路了?

趁着内sh…入内通报的当口,两人整理着衣冠。赵鼎可能是因为不小心,把放在袖子里的一个本子,一下子甩了出来,掉在地上“啪”地一声。徐良微微侧目一看,那是个奏本,他甚至*见了上头的几句话,立时眉头紧锁。

而赵鼎却和没事一般,将本子拾起来。内sh…出来道:“官家召二位相公入内晋见。”

第七百三十九章谋而后动

宋阀第七百三十九章谋而后动——

第七百三十九章谋而后动

赵谨高居于御座,这个位置,他的父兄都曾经坐过。赵谌当初坐时,虽则体格瘦弱,时常患病,但其威仪是能震慑群臣的。而赵谨则不同,不是说他年纪轻就没有威仪,而是因为你明显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从赵鼎徐良踏进殿里开始,他就不停地变换着坐姿,尽管动作都很小,但却暴l…了他心里的慌张。

等二臣行了大礼,他伸出手去勉强笑道:“两位贤卿平身,来,赐座。”在宋代以前,宰相见皇帝都是“坐而论道”,还得摆杯茶。因为皇帝是国家元首,但宰相是政府领袖。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皇权。但是本朝宋太祖,就废除了这种制度,从他以后,宰相见皇帝都是站着说话,除非皇帝赐座,你才有位置,至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