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阀 >

第654章

宋阀-第654章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军中河东的弟兄们!你们回家的日子快到了!”

此话一出,全场沸腾!士卒们背井离乡多年”家人是否还在?祖坟是否完好?这是他们最牵挂的事,多少年来,他们只能在梦里见到的景象,很快就将成为现实!

在营房里,将帅们还在为刚才徐卫的话而激动,尤其是河东籍的将领们。比如王彦,此时仍旧激动不已”连声道:“娘的!娘的!盼了好多年!终于要打回老家去了!大王,你说怎么打!”

徐卫坐了下来”笑道:“子才,士卒激动可以理解”你一路守臣可以沉住气。”

同袍皆笑,王彦这才收拾住,众将坐了下来。徐卫晃眼一看,都到齐了,遂道:“此番,召你们三司弟兄来,就是商量进军河东。此前,契丹人派出使看来问,他们打算开春之后东征,问西军能否配合,我向朝廷请示,已经得到批准。”

“好!太好了!”

“大王,如何只召三司?这次出兵,以我们三司为主?”秦凤经略安抚副使兼兵马都总管张宪问道。

“嗯,正是这个意思。我不能把西军都拉出去,第一是没有必要,第二是消耗太大,第三………徐卫解释道。

“第三,是要防着党项人,和,契丹人。”马扩接过话头。这话没有任何人有异议,因为政治上虽然结成同盟,但从军事角度出发,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卧塌之侧,这始终是个潜在的威胁。

“所以,此次进兵河东,就以秦凤、永兴、两兴三司部认为主。适当配上一些番兵和弓箭手。预计总兵力六万左右,基本之战略目的,在于渡过黄河,夺取河中府、平阳府、绛州、慈州、隔州等地区,在河东打出一块缓冲地带,也给河东义军开辟一块根据地。当然,这是底限,到时看战局发展,再作更改。”

说完了战略目的之后,徐卫又问道:“基于这个目标,诸位有何看法?”

杨彦是永兴帅,最靠近河东,所以并先发言:“大王,诸位弟兄,据查,现在坐镇河东的金军将领是我们的老对手,韩常。”

“不是马五么?”张宪问道。

“不是,马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我军收复全陕以后不久,他就被调离了。现在韩常作河东安抚使兼诸路兵马都总管。韩常以擅守而著称,所以他在河中府善加经营。除了浮桥壁垒之外,更布置了重兵。如果想要正面攻过去,可能有些难度。”杨彦汇报道。

“你是说,如果我们想从浮桥过黄河不现实?”王彦问道。

“正是,不止如此,就算我们从风陵渡坐船过河,成功的机会也不大。韩常已经把河中府打造成了铁墙铁壁。嗯要过河,得费些手段。”杨彦道。

王彦在地图上一指:“那就从陕州渡黄河,前后夹击,夺取河中府。”

“不行,如果从陕州北渡,那就隔着中条山,韩常以守出名,他也会想到这一点。”杨彦摇头道。

徐卫遍视众将,见永兴经略副使吴磷一直没发言,遂问道:“唐卿有何高见?”

吴磷大概没想到大王突然点他的名,一怔之后,起身道:“大王,卑职倒是有个想法,就是不知的……,…”

“有就说,这是会商,无论对错好坏,都说出来,大家讨论。”徐卫点头道。

“卑职认为,强攻黄河就算成功,恐怕伤亡也大。不如兵分两路,一路正面佯攻,吸引韩常的注意,一路出潼关,经陕州,入河南。迂回到郊山一带,从河清河阳渡河,然后溯沁水而北上,进攻泽州平阳一带。这一路一旦成功,那么河中府之敌就后院起火,纵使不逃,也会军心大乱。”吴磷说罢,打量着众人的反应。

王彦早年一直追随徐卫征战,听了吴磷这个意见之后,咧着嘴道:“从河清河阳渡河?这怎么听着有些耳熟?”

杨彦马上接过话头:“当年,老太尉率领大军拒粘罕,金军就是从河阳渡过黄河,劫掠河南府。”他所说的老太尉,便是指徐卫的老子,徐彰。

“这倒也是个办法,但是我军总兵力只预计六万,一分兵,则更少。万一,“”,王彦有些担忧。

“你莫非忘了此番我们并非孤师作战?”徐卫笑问道。

“辽军会从横山以北向东进攻,其主攻方向,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前辽的东胜州、云内州、丰州,这西三州。这一地区毗邻燕六十州,足以威胁到女真人中枢。因此可以预见,金军必然将主力放在对付辽军身上。这就大大减轻了我军的负担。”

“但是大王也不要忘了,西军动手在先,我们首先就吸引了金军的注意。”王彦提醒道。

“这个我晓得,但你还忘了一桩。”徐卫笑容仍旧。

王彦皱着眉头想了许久,突然一拍桌子道:“走了!还有河东义军!大军出动以前,先让义军搅乱河东!我军便可混水摸鱼!”

第六百八十五章势如破竹

第六百八十五章势如破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杜子美,安史之乱时避祸于四川。当他听闻唐军收复了河北河南的消息以后,即兴写下了这首流传甚广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过,要是他生活在宋代,此时恐怕就得准备写《闻官军收河东》。

从建武九年冬月开始,徐卫就着手准备东征。他命秦凤、永兴、两兴三司各自拿出存粮,又从四川征调了一部分,双从四川都转运使赵开,陕西转运使刘子羽手里弄出一笔钱,再加上宣抚处置司的储备,解决了钱粮问题,都往同州发运。

因为这回出动三司兵马,所以他不得不亲自带队。大军出征之前,最紧要的,莫过于安排好家里。他为川陕最高长官,他一旦出行,按制度,就该宣抚判官主持宣抚处置司的日常事务。可万俟卨当家,他能放心么?

于是,这次出征,他决定马扩和张庆都留守。如此,一个参谋军事,一个主管机宜,应该能在宣抚处置司里牵制着万俟卨。其实,徐卫一直很想拉拢张浚。其实说起来,张浚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但此人胜在中正,不偏不倚。尽管作为中央派员,而且是文臣,他对徐卫应该有些本能的东西。

但共事这么久,徐卫发现,此人行事,但凡于大局有利的,他都能支持,而且还能变通。不会像万俟卨那样,为掣肘为掣肘,为反对而反对。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跟徐卫一直若即若离,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安排好内务以后,徐卫就派人前往河西,给辽军主帅萧斡里剌打招呼,言西军已经准备就绪,预计二月下旬发动进攻,让辽军相机而动。同时也提醒萧斡里剌,防着党项人一手。从宋辽逼迫西夏割地到现在,这么久的时间,女真人没有任何反应,这十分反常,一定要小心。

萧斡里剌收到消息后大喜过望,对于徐卫的忠告,他也听进去了。遂决定,此番东征,由自己亲自率领都部署耶律燕山,都监耶律铁哥出征,留兵马副都元帅萧查剌阿不坐镇河西,以防有变。并回复徐卫称,如果西军果于二月下旬发动进攻,那么辽军就将在三月上旬出发。以此,扰乱金军视听,干扰其部署。

宋辽两军磨刀霍霍,准备着复仇雪耻。而此时,女真人在干什么?

在西夏被迫割地求和,脱离大金国之后,女真人渡过了他们立国以来最忐忑的一段时期。正是因为大金无力救援党项,才导致了宋、辽、夏三方结盟。这对大金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再没有眼力的人也不难察觉,接下来,宋辽双方恐怕就要开始反攻了!

兀术自然深明这一点,在决定不援党项之后,他就开始精心布置防务。他判断,契丹人得了河西,那么就不会再从漠北过来,最有可能的进兵路线,就是从横山以北,借道夏境,从旁斜攻燕云。而徐卫,则有两个可能。第一,是出虎牢关,攻略中原,以期建立收复故都东京的大功;第二,则是渡过黄河,进兵河东,配合契丹人。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都比较大,但兀术以自己对宋廷,对徐卫的了解,认为徐虎儿最最可能的,怕还是进兵中原。因为相较于河东这三晋之地,中原意义更重大一些。

于是,兀术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原来布置在西线,防备耶律大石的部队调入燕云,与常驻燕云的金军精锐一道,分区驻防,重点则放在西三州。紧接着,他命令留守东京城的乌延蒲卢浑,加紧防备。

第三件事情,兀术考虑到,虽然徐虎儿最有可能进兵中原,但也不能不防河东。于是,下令给河东安抚使韩常。

腊月初七,同州,蒲津渡。

自从前些年“礼送”金军出境以后,西军和金军就隔着蒲津大浮桥对峙。这座大浮桥,是唐代兴建。当时,为了架设这座浮桥,唐王朝可谓倾举国之力,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蒲津浮桥开建之前,计划两岸各用四头,共计八头铁牛作为固定地锚。光是这铁牛,每头就达八万斤重!连同牵牛的铁人,固然船只的铁柱,串联船只的铁链,以及铁山绞盘等物,修建蒲津浮桥所用的铁,就占当时全国生铁产量的八成!

可以说,蒲津浮桥,就是唐代的“三峡工程”!

从浮桥建成,一直到现在,四百多年过去了。河东陕西的人民,靠着这座大浮桥往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几乎已经不算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与山川一般不朽。然而,世事无常……

傍晚时分,天色已经暗下来,长长的浮桥静悄悄地飞架在黄河之上。在河西岸的壁垒之上,西军官兵们仍旧和往常一样,来回巡弋,偶尔抬头看向对岸,也是下意识的动作。因为此处已经许久不闻金戈之声了。

“哎,桥上是不同有人?”有巡逻的士卒突然停下了脚步。

“哪儿呢?没看着。”同伴们也停了下来,带队的队将闻声眺望过去,但黑洒灯瞎火的哪有什么人?不过,为了谨慎起见,他们还是留在原地仔细看了好一阵,确认没有异常情况之后,才继续巡弋。

又过一阵,天色越发暗了,这腊月间,天一黑就伸手不见五指。当刚才那支巡逻队伍完成巡防,打算换班时,那士兵又叫起来:“不对!桥上就是有人!”

“不是,兄弟,你夜光眼呐?先前你就说看到人,这会儿更暗了,你怎么看的?”同伴讥笑道。

“我这眼睛晚上真能看见一些,桥上真有动静!”士兵坚持道。

“行了!别乱说!回去!”队将喝了一声,带着弟兄下了关城。另外一支队伍马上上来接替巡逻。

这一队下城以后,还没来得及走远,城上突然叫了起来:“桥上有人!桥上有人!”随后,尖锐的号角声大作!

那队将骇了一跳!怎地?那厮还真能晚间视物?没空多想,又带着原班人马冲上城去!一把拉过那士兵,喝道:“再看!”

士卒瞪大眼睛远眺,厉声道:“有人在桥上堆放东西!”

“怎么回事?什么情况?”值夜的军官冲了上来,大声问道。

“长官!桥上有动静!”官兵们七嘴八舌地喊道。

“什么动静?什么动静?”军官连声问道。

“桥上有人堆放东西!都堆到二十几丈外了!”那士兵大声回答道。

“二十几丈?二十几丈外你都能看到?这,这天都黑了!”军官有些不信。

队将慌忙解释:“统领官人,这厮真能晚间视物,方才就是他首先发现了异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