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阀 >

第21章

宋阀-第21章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更让他惊诧莫名的是,这些徐卫是怎么知道的?或者说,他是怎么想到的?自己好歹活了几十年,还打了一辈子的仗,见识还不如这未及弱冠的儿子。难道又是张庆教的?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他自己否定了。夏津一战后,他知道,一切都是由徐卫策划,并亲自实施的。这小子自打大病一场后,简直判若两人!想必是经历了生死两重天,人也成熟了,懂事了。

想到此处,心头很是欣慰,抬头看着儿子问道:“你有什么打算?”

“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拉起一支部队。这,少不了您的支持。”徐卫终于说到了正题上。

徐太公毫不犹豫,儿子决心干正事了,当老子的自然要鼎力支持!当即表态道:“你放手去做,爹一定支持你!”

徐卫没来得及感谢,又听老爷子疑惑的问道:“金军真会在几月之内南下?”

“十月。”徐卫神色严肃。

徐太公眉头紧皱,忧虑道:“但愿你猜错了,否则,我大宋一百六十年的基业……”

“事在人为。”徐卫这话既像是对老爷子而言,更像是在对自己说。

接下来几天,徐卫忙得够呛,既要看望受伤的乡兵,又要和张庆杨彦等人议事,而最让他郁闷的是,自打作了个八品芝麻官,沾亲不沾亲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来徐府拜望。徐太公又是个好面子的人,摆开流水席招待。那些人吃了酒席还赖着不走,嚷嚷着要投奔。刚开始徐太公还欢喜不已,渐渐的不堪其扰,便一人赏几贯钱打他们走。

这一来更不得了,十里八乡见有好处,这个捉两只鸡,那个提一袋枣,都来徐府打秋风。好在徐太公虽然是被迫致仕,但朝廷为体恤老臣,又特别是他这种为国征讨一生,战绩显赫的功臣,仍命领全俸,这才不至于被这些所谓的“亲戚”榨干了血。

这一天,徐府又摆了七桌席面,徐王氏和和徐秀萍两个忙得晕头转向,连那六岁大的肉球都去厨房帮忙。偏偏这个时候,县里派人送来了徐卫的官服和朱记。那从未谋面的什么姑父,表叔,舅公,七大姑八大姨一拥而上,让新贵人穿上官袍,威风威风。徐卫应付了一阵,推说有公务在身,逃离家门。

正打算去找几个兄弟,走到半道就望见张庆,杨彦,马泰三个匆匆而来。见徐卫一身青色八品官袍,三个都是一愣,继而欣喜的围了上来。杨彦伸手摸着那官袍,啧啧赞叹道:“到底是官服啊,你看看这料子,这做工,这剪裁,漂亮,就是漂亮!”

“就是,比知县相公还威风!”马泰也称赞道。

杨彦白眼一翻:“他比九哥高一品又怎地?架不住咱九哥长得俊呐!”

张庆打量徐卫一番,淡淡道:“徐九,恭喜你。”

徐卫苦笑不已,摘了乌纱捧在手中,呸道:“少恶心,我他娘的快被烦死了。”

“怎地?那帮吃货还赖在你家?马二,走,操家伙!娘的,还吃上瘾了!这帮不要脸的玩意儿!”杨彦骂骂咧咧,还真想操家伙替徐卫赶人。

马泰吓了一跳:“不好吧?来者是客,哪有主人赶客人走的道理?”

这两个正争执着,徐卫打断道:“这个你们不用操心,我自有办法。我本来想去找你们,商量一个事……”话刚说到这儿,忽见村西头两匹快马飞驰而来,那马上之人,穿着衙门公人的服色,莫不是夏津县的衙役?来徐家庄作甚?

对方马快,转眼即到,四人闪在一旁。却见对方在身前不远勒住缰绳,同时跳下马来,见了徐卫,认得真切,不由分说,一头拜了下去。那三个起先还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九哥现在是朝廷的人,吃的是官家俸禄,衙门官差见了,自然该拜。

“小人见过徐副使!”两名官差半跪在地,手拱过头顶,高声叫道。

徐卫笑道:“起来,又不是衙门里,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啥?”

这两人当日都参与过大通赌坊的“缉捕行动”,其中一人正是当初高声喊着“徐卫呢?人呢?刚才还在这儿呢?”那位,另一个就是接着嚎了句“哎呀,跑了!”当徐卫把这段趣事说出来的时候,二人惊了一跳,该不至于秋后算帐吧?咱可没得罪你,都是那该死遭瘟的梁县尉!

“嘿嘿,徐副使好记性。”二人陪笑道。

“怎么?专程来找我的?”徐卫问道。

其中一个拱了拱手,正色道:“奉知县相公令,请徐副使即刻进城,有要事相商。”


第一卷第二十八章阎王与小鬼

黄潜善找我?徐卫这回猜不透了,总不会是我请他吃了一顿,他又回请我一顿吧?自打前两天从老爷子那儿得知夏津黄知县的本名叫黄潜善后,徐卫大呼走眼。黄潜善是谁?《宋史》将此人打入奸臣之列,批判他一味求和,卖国求荣,欺上瞒下,罪大恶极。没想到这个大奸臣,如今居然在夏津作知县。

辞别三位兄弟,徐卫随两名公人奔县城而去。不多时赶到夏津衙门,一路通行。那前衙是公堂和各曹办公的地方,内衙便是知县居住之所。夏津是个小县,县衙虽谈不上轩敞,但也精致。

徐卫进去的时候,黄潜善正在花园中,立在瓜架下,没穿官服,一身直裰,登着布鞋,挽起袖子,正跟那儿摆弄瓜果。衙役将徐卫领到后,自行离去,他站在那儿看了半晌,见黄潜善十分熟络的整理着瓜藤,没想到一县长官,干起活来竟不输农夫。

“大人好雅兴,莫不是效法三国刘玄德?”徐卫打趣笑道。

黄潜善也没回头,继续忙着手里的活:“来了?先坐,长势不太好,我整理一下。”

徐卫也没多想,径直坐下,那石桌上放着一大盘脆梨,两杯清茶,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堂堂知县,拿这东西请客,还真不输乡下吝啬的老农。徐卫趁着空当,观察着这县衙花园。这但凡文官,都有些附庸风雅的习惯,可黄潜善这处,居然没一根草,一盆花,全栽着瓜藤果树。这位知县的爱好,倒当真独特。

好一阵之后,黄潜善忙完手中活计,命人取来水净了手,这才落座,笑称道:“怠慢了,徐副使莫怪才是啊。”

当官的都这鸟样,打官腔,说套话,徐卫倒是习惯,没营养的客气了几句。黄知县拿起一个脆梨削起皮来,随口问道:“你怎么说本县是效法三国刘备?”

徐卫没有马上回答,黄潜善名列宋史奸臣传,自然不会是草包一个。他一县之主,竟干些农家活,也不会只是爱好。可能还真是效仿刘备,借此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果是这样,你给他一语道破,那叫自讨没趣。

“刘备种菜,大人种果,性质虽一样,境界却不同。”

黄潜善削完一个梨,递到徐卫面前,问道:“怎么个不同法?”

徐卫接过,回答道:“刘备借种菜掩饰雄心,想的是争雄天下,是为己。大人种果,却是体察下情,是为民,境界自然不同。”

黄潜善听罢,哈哈大笑:“知我者,徐九也!”脸上笑得灿烂,心里暗思,要让你这黄口小儿都看透了,我还混个什么劲?“自己种的梨,尝尝。”

徐卫咬了一口,心里立时骂起娘的,这还涩口呢,根本没熟!拿生梨糊弄我?

“味道如何?”黄潜善盯着徐卫,微笑着问道。

后者一口吐出,摇头道:“没熟透,涩口。”

黄潜善轻轻点了点头,实诚人,不错。又拿起一个梨削好,递过去,徐卫再吃,竟是香甜可口,肉脆水多,于是连声称赞。

黄知县擦了擦手,漫不经心道:“记得前几日大名府郑监押说的那件事么?”

徐卫心中一动:“记得。”

“有准信了。”黄潜善轻声道。

徐卫没有掩饰自己的期盼,急问道:“结果如何?”

“猜猜?”黄潜善带着几分戏谑的笑容说道。

我猜你娘个头!绕来绕去,先拿刘备试,后拿生梨试,你不就是想探探我心里头想法到底有多大?想知道我是不是个控制得了的人?不过说来也怪,黄潜善是夏津知县,属文官,我是武官,受的是大名府节制,他操这个闲心干嘛?

心里虽然骂,脸上仍旧一副急切的模样:“我是个粗人,哪里猜得着?您就别卖关子了。”

黄潜善听到这话,居然心情大好,摇头笑道:“做大事,就要沉得住气。”

“我又不做大事!家里老爹念得烦,弄个一官半职的,一来自己有个前程,二来也不让老人操心。”徐卫“推心置腹”的说道。

似乎对这个答案很满意,黄潜善不再为难,直接说道:“经枢密相公上奏,官家御批,由大名府牵头,夏津县协助,你徐卫主持,招募敢战之士,剿贼平乱。”

徐卫听罢,直想跳上桌去大吼三声“老子的机会来啦!”可他没这样做,而是问道:“不知是哪位枢密相公如此抬举我?”宋徽宗一朝,枢密使似乎是童贯那个宦官吧?这老阉人可是中国太监血泪史上的一大例外,一大传奇。以太监之身领军,拜相,甚至封王!足以让前代赵高,李辅国之辈,后代刘瑾,李莲英之流汗颜。

黄潜善对徐卫得知消息之后,先想到的是谁抬举了他非常开心,回答道:“同知枢密院事,蔡攸蔡枢密。”

蔡攸?北宋六贼之蔡京的长子?跟童贯一同领军攻辽,被打得鸡飞狗跳的那位?逃回东京还对宋徽宗说是保存实力,徐图进取的那位?

这么看来,黄潜善应该是蔡攸的人。否则,在枢密院没有正式下达命令之前,一个小小的知县是如何得知的?反过来说,既然黄潜善是蔡攸的人,那么他在这件事情上起了什么用?

答案马上就来了,黄知县见徐卫一脸感激之色,换了一副表情,亲切的说道:“徐卫啊,这次枢密相公提拔你,知道是因为什么吗?”没等对方应声,他自问自答道“我可没少为你疏通,那郑监押一席空口白话倒是说得轻松,能起什么作用?还不是我亲自写信给上头,极力的替你美言,说你年少有为,忠义两全,又是行伍世家出身,家学渊源,上山能打虎,下海能擒龙,只差没把你夸成一朵花。就这么地,上头都还不放心,我四处托人替你说情,这才促成此事。”

徐卫不是傻子,黄潜善所言或许是真的。但绝不是什么主动替自己美言疏通,八成是他的上头交待下来,让他考察考察自己。幸好自己前几日对他十分礼遇,否则,他要是在中间使绊,这事就得给搅黄了。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况且这黄潜善还不是个普通的小鬼。

装模作样的再三谢过了他,高帽戴了一箩筐,听得黄知县十分受用,又卖了一个人情给徐卫:“等枢密院的公文下来,你就可以着手筹备。这么地,为了方便你办事,让梁横来替你办差如何?”


第一卷第二十九章执照到手正式营业

黄潜善没有吹牛,仅仅在两天以后,大名府传达了东京枢密院的军令,任命修武郎、梓州团练副使徐卫为“大名靖绥乡勇营指挥使”。命其“就河北之地,招募忠勇敢战之士,清乡平贼”。不设定额,朝廷管军粮,以厢军待遇折半付给军饷,武器装备全部自理,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按斩级和俘虏的人头付给赏金,一人一级赏钱三贯。也就是说,一个乡勇若是能在战斗中斩杀或俘虏五个敌人,就抵得上一年的军饷。这看起来有些不合理,实则明确无误的表达了朝廷对这支杂牌军的看法,朝廷不会白养你们,想要钱,成,拿战功来换。否则,你这兵当得还不如种地。

靖绥营属厢军战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