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第299章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299章

小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荣看到侯大勇有些尴尬,“哈、哈”大笑,“灵州数十年没有出过进士,这次一下出了两位进士,还中了两个武举,两位进士不仅文章风流俊逸,而且时务及策论也极佳,均是上佳地人才,侯相实有伯乐之能。”

这样说,外人听了,似乎会觉得侯大勇有以权谋私的嫌疑,柴荣也想到了这一层。他笑着补充道:“如陈郎这般天纵之才。却也落弟,这说明侯相也没有循私情啊。”几位礼部主官手中都是黑木盒子,柴荣有旨,凡是有重臣来走门子,一律用写上黑木奏折,今年科举,黑木奏折中就有王薄的名字。知贡举刘涛是礼部侍郎,他犯事后。供出一批说情打招呼的朝官,黑木奏折和刘涛的供诉都没有涉及到侯大勇,因此,柴荣这才对灵州几位才子颇为青睐。

几位太监很快就辅上了书桌和文房四宝,柴荣想了想,吩咐道:“朕素喜曹公之诗,你就书一首《龟虽寿》吧。”

陈子腾站在书桌旁,抬头望着天空。把《龟虽寿》在心中默背一遍。然后一边吟诵一边书写:“神龟虽寿,献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侯大勇听到柴荣选了一首《龟虽寿》,心中又泛起一丝莫名其妙的预感。暗道:柴荣年纪轻轻,总喜欢这种有些苍凉的东西,难道冥冥之中真有一支看不见地手在主宰着事间万物。

陈子腾一挥而就,他的笔力险劲,确有欧阳询之风骨。整幅字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柴荣站在桌旁,细细品味着其间意境,等到字迹干透。柴荣对一旁的太监道:“把这幅字裱好,挂到广政殿。”

柴荣颇为欣赏地看了一眼陈子腾,对侯大勇道:“陈郎算得上一代收法大家。 朕不能让其逸落在民间,就让陈郎进翰林院,明年春季开科之时,再去参加考试。”今日进园的都是皇亲国戚,但是并非所有地皇亲国戚都是如侯大勇、张永德、李重进这样地高官,有好几位皇亲是读书人,虽是皇亲。却因为屡试不中,身份不正,只做到区区五、六品的小官,他们听见柴荣这样安排,知道陈子腾铁定是明年春季的新科进士,前途自是不可限量,脸上都露出了羡慕之色。

福元殿用过午餐,李重进等人就散去,符英仍在六妹符贵妃宫中,柴荣就把侯大勇一人留在福元殿。两人随意聊了一会,柴荣脸色慢慢严肃起来,道:“福元殿不是议事之地,侯郎跟朕到广政殿去。”

广政殿是柴荣私下议政之地,类似于侯大勇的书房,只不过规模气度是小小书房所不能比,侯大勇听到柴荣邀请他到广政殿,大脑立刻开始飞快地运转:柴荣有何要事,就不能在福元殿商议,而非要一本正经地到广政殿商议?

来到广政殿,气氛较福元殿为之一变,虽然花草相仿,可是来来往往地太监和亲卫都面色严肃,不敢带一丝一毫的笑意,柴荣更是收敛了笑容,闷声不响地在前面走。

王朴在殿内等候多时,看到柴荣走进来,赶快站了起来。

三人坐定,柴荣开门见山地道:“秋猎之事,应该有一个说法了,今日招两位来,就是拿出来一个具体的方案。”

侯大勇和王朴都没有说话。

柴荣指着侯大勇道:“侯郎是当朝宰相,又曾是节制一方的大员,你说此事如何了结?”

当日王朴在郊外所说的话,这一段时间经常在侯大勇脑海中回荡,侯大勇不断地置换角色,站在柴荣地角度思考问题:若我是柴荣,面临晚唐留下来武人当道的局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军力地情况之下,削减军中重将的权力,禁军虽然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两部,可是这两部实力极为雄厚,侍卫司虽然几经整训,仍有六万余人,实力之强令任何地君主都要天然地生起防范之心,看来柴荣是想借刺客之事改变这种局面。

侯大勇心中已有定见,“侍卫军李重进都指挥使负责整个秋猎活动地安全,出了刺客之事,他难辞其咎,臣认为应把李重进调出侍卫军,恰好青州节度使安审琦被部曲所害,不如就让封李重进为陈王,到青州出任节度使。”

柴荣飞快地和王朴对视一眼,然后笑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王枢密院也是这个意思。”

侯大勇此时心情才轻松下来。

柴荣手抚龙椅,龙椅两侧各有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柴荣用手掌轻抚着光滑如玉的龙头,若有所思地道:“现在殿前司、侍卫司地主帅都离开大梁,这十万之众由谁来统帅?”

王朴和侯大勇交情不错,颇为惺惺相惜,十分担心他说错了话,听到侯大勇的想法果然和陛下一致,甚至调李重进到青州任职都想到了一起,也是暗中松了一口气。

陈王安审琦之死是一个偶然事件,说起来极为类似侯大勇在后世看过的连续剧,安审琦征战沙场英雄一世,近晚年时讨了一小妾,估计是体力有限没有满足小妾的性需求,因此小妾耐不住寂寞而红杏出墙,小妾勾引上的就是安审琦地亲卫,亲卫当然均是年轻力壮之辈,于是,男壮女貌,就如干柴烈火一点就着,安审琦无意撞破此事后,亲卫就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杀掉了安审琦,此案很快就水落石出,三天后捉住了肚大妄为地亲卫,安审琦的儿子把亲卫剁成了肉浆。

此事在大周朝野中引起极大地轰动效应,特别是大周官员的妻子们,都拿此事来教育自己地郎君,柴荣、侯大勇、王朴都不约而同地想到让李重进接替陈王的位置,陈王原本是功勋老帅,让李重进接替青州节度使,也配得上李重进的身份。

王朴见话已说透,也就不再顾忌了,道:“臣建议十万禁军一分为四,由韩通、石守信、李继勋、高怀德分别统领,这样每一军只有二万五千人,而且形成互相牵制之态,禁军尾大不掉之势就可以完全解除了。”

侯大勇摇头反对道:“从晚唐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实是极大的弊端,王枢密一分为四之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臣觉得事情要做就做得干净彻底,不留隐患。臣建议把十万禁军一分为十,每部一万人,分为铁骑左右厢、控鹤左右厢、龙捷左右厢、虎捷左右厢和水军左右厢,每军主帅直接受陛下指挥,中间不必另设大帅,若要出征则另建行营,择重将、授兵符率各部禁军参战。”

这是改变军制的重大决定,柴荣一时下不了决心,他站起身来,在广政殿转来转去,他走到侯大勇面前,道:“一分为十,每部力量都削弱了,若要北伐,如何调兵遣将?”

第二百零五章庙堂之高(三十五)

广政殿层高极高,正殿当中有六根巨大的圆木柱头,凭侯大勇目测,这些圆木柱头至少在七、八米以上,由于层高很高,就使得大殿顶部有些阴暗,大殿两侧还垂吊着一些布幔,布幔上有一些怪异图像,使大殿凭空增添了些许神秘和威严。

侯大勇的提议涉及禁军体制的重大变革,柴荣一时下不了决心,禁军一分为十,对柴荣很有些吸引力,可是柴荣没有急于下结论。

面对柴荣咄咄逼人的目光,侯大勇没有退缩,胸有成竹地道:“若遇到战事,则可以挑选德高望重的将领统领禁军出征,这在前朝也有例可循。”

设行营出征是唐朝的一项重要用兵制度,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大多撤并,每遇战事发生,就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而唐朝在经营中亚的时候,更是经常抽调胡兵蕃将组成临时的大军。侯大勇知道柴荣和王朴对这项制度都很熟悉,也就没有过多解释。

柴荣是平民皇帝,同时也是一位马上皇帝,柴荣称帝前,曾长时间在军中任职,在后汉时期,曾任过左监门卫将军、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广顺元年(951),大周立国后,又出任镇宁节度使,广顺三年,擢开封尹,封晋王。显德元年(954)正月,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总管内外兵马事。称帝后,柴荣又先后四次御驾亲征,打败了北汉和南唐,奠定的大周中兴之局。

柴荣多年征战,战争经验极为丰富,当侯大勇提出把禁军一分为十的新方案以后。他立刻发现了此方案的问题,针锋相对地道:“行营是以府兵为基础,府兵不复存在之后,行营制度也就失去了实用性,现在禁军这样的体制,若临时选将出征,则必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将帅若不对自己的部队了解指掌,如何能做到知已知彼,又如何能让各位禁军将领心服?”

柴荣这个问题看似寻常,却非常尖锐,侯大勇所知道的历史中,宋朝用兵有一个极大的弊端就是实行“更戍法”,实行“更戍法”法以后,经常变换禁军的戍守地区,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而且大将出征之时,深宫中地陛下还要授予阵图,强令前线将领按照阵图排兵布阵。这两种做法。实是赵氏兄弟吸取了前朝经验,对手握重兵将领进行限制的结果,只不过赵氏兄弟娇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做法,致使宋朝富甲天下、兵器犀利,却成为武力极弱、从来没有解决边患的一个王朝。

侯大勇对于柴荣的心态摸得很准:柴荣现在进入了两难选择,要想军队打胜仗,则必然要给军事将领极大的自主权,但是。军事将领权力增加以后,又会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

侯大勇假意为难了一会,又道:“十支禁军可轮流到京城守卫,没有守卫任务的禁军则集中在城外军营,由陛下亲点大将轮流到营地主持训练,这样一来,即能避免统兵大将尾大不掉,又能让统兵大将们了解军队的基本情况。”一直以来,侯大勇对于解决禁军问题做过很多思考。这是一套适合柴荣心理状态地方案,也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

侯大勇这个建议有一定的可行性,柴荣有些心动,他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王朴,询问道:“王郎觉得此议如何?”

王朴一直在静听着陛下和侯大勇的议论,他的想法是把禁军一分为四,却没有想到侯大勇的提议更加彻底,王朴同样没有明确表态,只是缓缓地道:“侯郎练兵着实有一套,当日在郑州之时,创立了嵩山书院,让黑雕军的中下层军官都到书院接受了培训,黑雕军几年来迅速成了一支赫赫有名的强军,稳定了大周朝的西部边境,嵩山书院的功劳不小,侯相训练禁军的主意恐怕也来源于此。”

三人又议论一会,柴荣最后也没有对侯大勇的提议下定论,当侯大勇、王朴准备离开的时候,柴荣不经意地对侯大勇道:“侯郎是第一次到广政殿来议事,出了广政殿,就要把在殿里发生的事情统统忘掉。”

侯大勇心中一喜,柴荣此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绝对保守秘密,凡是第一次到侯大勇书房议事的下属,侯大勇也会叮咛相同的话;二是意味着侯大勇已经真正得到了柴荣的信任,成为能够进入广政殿单独议事的心腹。

一名太监总管恭敬地在前面为侯大勇和王朴带路,接连走过两个大殿,再往前就是福元殿,福元殿东面就是贵妃的福齐宫和德妃的福全宫。侯大勇眼尖,看到几名太监和宫女匆匆向东而去,里面还有两名穿着道袍的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