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汉瓦 >

第384章

汉瓦-第384章

小说: 汉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权也算是上是一代雄主,听得周瑜的豪言壮语,也是雄心激荡,遂道:“孤便从公瑾之言,誓与刘泽决战荆州!”
    次日清晨,孙权升堂,召江东文武重臣堂上议事,左边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余人,右边武官周瑜、程普等三十余人,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孙权既昨日于周瑜已定下了出兵荆州的计划,今日堂上也就不再讨论是否需要出兵的,直接就开始商量出兵的细节。张昭顾雍等一班文臣虽然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看到孙权毅然决然的态度,他们也只好默认了,程普黄盖等武将倒是欢欣鼓舞,显然极是支持孙权的决定。
    孙权当堂封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江东水陆军马,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参军,整点兵马,克日进军荆州,并亲赐佩剑与周瑜,如文官武将有不听号令者,周瑜便可以用此剑先斩后奏。
    周瑜当堂受剑,环视众人,凛然道:“某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敌,诸将官官吏明日卯时俱到江畔行营应卯听令,如有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礼。”
    众将官吏皆悚然应命,无人敢抗。周瑜辞了孙权,起身出府,自回府邸。
    周瑜回府之后,命令请鲁肃过来议事。鲁肃奉命而至,周瑜劈头就问:“子敬,这个诸葛孔明是何时投奔的主公?”
    虽然周瑜对诸葛亮的计谋不屑一顾,但周瑜看得出孙权对诸葛亮还是很敬重的,这也是让周瑜很担忧的,一个不同政见者如在常伴在君侯的身边并且能左右君侯的思想,这无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周瑜常年带兵在外,自然要防范孙权身边的幸臣。
    鲁肃道:“孔明是诸葛子瑜的弟弟,此次子瑜病重,孔明特意从襄阳赶到建业前来探视,主公惜其才欲留之委以重任,孔明固辞不受,主公只得以宾客待之。”
    襄阳?周瑜暗忖道,诸葛亮既然来自于敌占区,莫不是受了刘泽的委派,前来游说孙权,要孙权放弃与之相争荆州?怪不得会向孙权献上什么划江而治的主意,分明此人就是刘泽的细作!想到此节,周瑜眼中掠过一抹杀机,道:“诸葛亮只怕是刘泽派来的细作,此人必为江东之大患,不如杀之以绝后患!”
    鲁肃悚然一惊道:“公瑾误会了,刘泽虽有意请孔明出山,但孔明在刘泽兵临襄阳之际,就已经离开了隆中故里,不可能充当刘泽的细作。何况孔明是子瑜的亲兄弟,又深得主公器重,无过无错,公瑾如何轻易杀之?”
    周瑜冷笑道:“子敬乃是诚实君子,如何能看得破刘泽与诸葛亮的合谋诡计,诸葛亮若非是刘泽所派,又岂会向主公献下什么划江而治的馊主意,分明就是想诱使我江东不征不伐,好让刘泽坐享其成,此计如此歹毒,子敬就没想到其险恶用心?”
    鲁肃道:“依我之见,孔明之计倒也是中庸,并未有什么卖主之嫌,公瑾多虑了。孔明去意甚坚,只怕几日之后就要辞行了。”
    “献计不成,想溜之大吉?”周瑜的嘴角浮现出一个阴狠地笑容,既然他已经是认定诸葛亮是刘泽派来的细作,如何能让他轻易地脱身?虽然诸葛亮与周瑜的意见相左,但周瑜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见地高远,最起码比江东的这帮重臣如张昭顾雍站得高看得远,一个有能力的人,周瑜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逃走的。
    “——门都没有!”(未完待续。。)

第515章 行军参议
    鲁肃眉头一皱,道:“公瑾执意要杀孔明,恐怕不妥吧?孔明乃当世奇才,在荆襄士人之颇有威望,公瑾若害其性命,只恐绝天下贤士归附之路。何况诸葛瑾是其亲兄,公瑾如果擅杀孔明,又如何向子瑜交待,就是是主公那里,也不好说明。”
    周瑜轻笑一声道:“谁说我要取他性命?只是我率大军远征,留此人在主公身边,恐为祸作乱矣,我决意带诸葛亮于军前,在我的眼皮底下,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样来?来人,传我军令,委任诸葛亮为行军参议,明早与诸将一齐至江畔行营应卯,如有迟误,定按军法处置。”
    堂下的中军官闻听,立刻上前接令。
    鲁肃疑惑地道:“公瑾如此做,不太好吧?主公尚对孔明以礼相待,以诚服人,公瑾如此强征孔明入伍,就算人至,也未必心服。”
    周瑜哈哈一笑道:“调他到军前,某就是要细致甄别,看他是不是刘泽的细作,倘若他真得有什么把柄落在我的手中,管叫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若真是诚心投效江东,某必以礼相待,委以重任。”
    鲁肃无言以对,默然应了,拱手告辞。出得周府,天色已晚,本欲回归自家,但想了想,鲁肃还是转投诸葛瑾府上。鲁肃一向与诸葛瑾交好,对诸葛亮的印象也不错,可如今周瑜大权在握,强召诸葛亮于军前做行军参议,鲁肃略有一些愧疚之心。想和诸葛亮解释一下。
    诸葛亮却依然是一付从容淡定的模样,悠哉悠哉,让鲁肃直疑心那传令的中军官是不是没有来过。诸葛亮手摇羽扇,轻笑一声道:“幸得周都督没有将我交付有司治奸细之罪,反而付以军中参议之职,如此甚好。”
    鲁肃不禁愕然,方才他和周瑜的对话只有他二人知晓,难不成诸葛亮长着千里眼顺风耳,将他二人的对话听了个清楚?但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鲁肃不禁对诸葛亮是刮目相看。他竟然将周瑜的心思猜了个透。高人就是高人呐!不过对诸葛亮反话鲁肃还是心知肚明的,略带羞愧之色道:“公瑾此举确有些不妥,肃代公瑾向先生赔罪了,望先生看在吴侯面上。不与公瑾计较才是。其实公瑾本意也并非有意要为难先生。对于先生之才。公瑾也是颇为赏识的,他也希望先生可以留在江东,为吴侯大业尽一份力。”
    诸葛亮敛容道:“多谢子敬兄深夜造访。烦请子敬回禀周都督,既然军令已下,亮断不敢抗命不遵,明日自当卯时到军营候命。”
    诸葛亮说得不卑不亢,不冷不热,鲁肃心中暗叹一声,只得拱手告辞。
    回到内室,诸葛瑾神色黯然,叹息一声道:“想不到公瑾竟然是这样的人,是我误二弟矣,待我前去见见吴侯,定要讨个说法。”说着,诸葛瑾挣扎地想坐起来。
    诸葛亮上前一步,将哥哥按在了在榻上,道:“兄长病体未愈,万万不可下地。在人矮檐下,岂能不低头,周瑜大权在握,既强召我入营,安敢不从?就算兄长前去辨理,也未必能有效果,反遭人忌恨。请兄长宽心,亮在军中,自有应对之策。”
    诸葛瑾颓然地斜躺在榻上,道:“原本视周公瑾乃豁达豪爽宽宏大量之人,想不到竟然如此心胸狭隘,无半点容人之雅,我诸葛瑾也是走了眼,错看了人。”
    诸葛亮微微一笑道:“宽宏也罢,狭隘也罢,亮不与之相争,自然无祸矣。只是可惜了江东一片大好基业,就要尽丧在周瑜之手,孙氏三代辛苦,一朝将化为虚无。”
    诸葛瑾悚然一惊,道:“二弟何出此言?”
    诸葛亮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以江东目前的战力,能在荆州与刘泽争取个划江而治的五五之局已经是实属不易。周瑜刚愎自用,不度自身实力,贸然出兵,妄图与刘泽决战于荆州,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焉有不败之理?刘泽自讨黄巾以来,屡建奇功,讨董卓、战平原,威名赫赫,乃当世少有的霸王雄主,坐领徐州以来,铁腕森森,重拳出击,惩治地徐州士家无不战栗,人人自危。人主曹操,铩羽而归,枭雄吕布,灰飞烟灭,出兵以来,横扫淮南荆襄,摧城拨寨,无有不破,其步军骑军,冠绝天下,无人能与之争锋。江东优势在水军,可一旦越过长江,就必须用步骑来和徐州军作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江东步骑都无法与徐州军来抗衡,周瑜舍长用短,必败无疑。此一役后,江东将再无能力与刘泽一战,就算是想维持划江而治的局面,也将是奢谈了。”
    诸葛瑾默然一叹,他也是江东的一份子,江东的荣辱休戚,与他也是息息相关的。“二弟何不再找吴侯谈谈,昨日吴侯对你的意见也是颇为赞许的。”
    诸葛亮摇摇头道:“如今周瑜在江东独揽大权,进攻荆州的方针已定,岂可因人而弃。何况吴侯也是极有野心之人,不会只满足于守成父兄基业,划江而治策略到底还是保守了些,在周瑜的鼓噪之下,也难怪吴侯会动心,不撞南墙是不会再回头了。”
    诸葛瑾忧虑地道:“二弟既断定此战必败,那二弟随军至前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为兄甚是担忧你的安危?”
    “兄长勿忧,亮虽不才,自保还是无虞的。”诸葛亮从容地道。
    ┄┄┄┄┄┄┄┄┄┄┄┄┄┄┄┄┄┄┄┄┄┄┄┄┄┄┄┄┄┄┄┄┄┄┄┄┄
    江畔行营。
    一轮红日自东面江上冉冉而升,霞光万道,映照着万千旌旗熠熠生辉,那一杆镶着金边银线的“周”字帅旗在晨风猎猎招展,好不威风。
    卯时还未到,中军帐前就已经有文武将官继续地前来应卯了,周瑜治军严谨,在江东军中那是出了名的,何况昨日周瑜已经领了孙权的尚方宝剑,谁也不想触这个霉头,做这柄宝剑的剑下之鬼。
    周瑜立于帐下,面容冷峻,对着向他躬身施礼的文官武将大多只是轻轻地点头示意,算是回礼了,忽然他瞧见了羽扇伦巾的诸葛亮,立即换做了满面春风的模样,大踏步地迎上了上去,拱手施礼,含笑道:“瑜素闻卧龙先生大名,心仪已久,只恨不得早见,召先生于军前,乃出自瑜之私心,望先生勿怪。”
    诸葛亮亦含笑回礼道:“都督见召,亮不敢不从。”
    周瑜拉了诸葛亮的手,亲赴帅帐之中,边走边道:“瑜久闻先生奇才,今日得睹真颜,真乃三生之幸也,你我今后共事军中,望先生能不吝赐教。”
    看着周瑜对诸葛亮亲热有加,众文官武将个个一付羡慕嫉妒恨的表情,直叹周大周都督真有国士之风,礼贤下士。唯独鲁肃一头雾水,不知道周瑜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众将皆至,唯独不见副都督程普,倒是瞧见程普的儿子程咨前来应卯。程咨冲着周瑜施礼道:“家父抱恙,不能亲至,特命末将代之,望都督恩准。”
    周瑜对程普的这点小把戏自然是心知肚明,什么生病抱恙,分明就是屈身周瑜帐下心有不甘罢了。程普是江东的三世老臣,从孙坚起兵伊始就追随左右,在江东军中,数他最为年长资历也最深,以前程普与周瑜分掌左右军,平起平坐,那时的程普对周瑜就不大以为然,现在屈身在周瑜之下,怨念还是颇深的。周瑜对其他人可以疾言厉色,唯独对程普无可奈何,当下和颜悦色地抚慰了几句,叮嘱程普要养好身体,自然没有深究。
    随后周瑜升帐,调兵遣将,准备出征事宜。
    周瑜原拟派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打头阵,毕竟韩当和黄盖也都是孙坚的老臣,论资排辈,这首功的位置是跑不了他俩的,而且韩黄二将征战沙场多年,战功彪柄,的确有当先锋的能力。但令箭未下,一将哭拜与帐前,周瑜视之,竟是凌操子凌统。凌统年方十五,血气方刚,知晓杀父仇人甘宁现在就在巴丘,立即请命为先锋,欲手刃仇人为父报仇。
    周瑜本来瞧着凌统年轻,恐其难堪大任,奈何凌统苦苦哀求,又当场立誓,不破巴丘不杀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