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北宋崛起 >

第118章

北宋崛起-第118章

小说: 北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良嗣欠身抱拳,“朝堂之上是非自有公论,今日老公相赋闲,他日就能起复。如今抽身旁观,坐看云起云落,岂不正好?只是良嗣全部心血系于燕云,还请老公相可怜在下的一片赤诚,援手之情不敢忘却。”

    蔡京沉吟半晌,才慢条斯理地说“种师道、刘延庆大兵压境,为何你等偏钟情于那韩望?”

    “会之所言,此子,大才,眼光远见卓识。白沟之后,唯有此子可教人放心。官家已经许了他易州专权,他三个月内拿下燕京,”赵良嗣给蔡京讲解着韩望的为人和长处。

    “一年六百万贯,三个月拿下燕京,韩望好大的口气啊”蔡京多年户部经历,对于易州一年六百万贯的岁入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

    “这里有一份秦会之的《真定见闻实录》,记录了他在真定所见所闻的一切,还请蔡相斧正”(未完待续。)

一九零章 马经新解

    蔡京官场多年打拼的资历,最值得称道就是他的涵养。尽管知道秦桧的见闻录中,会有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内容,依然接过看了起来,翻开扉页,是秦桧撰写的卷首。

    宣和四年六月,余自京赴真定,旅途不过五日,行程不过千里。得遇南归义士韩望,其风仪绝佳,谈笑诙谐,学识广博。

    率众抗贼,起于荒僻,十人破敌,义援友军,百人设伏,吓阻千骑,百人夺雄州,半百下保州,连战连捷,智勇无双。

    合冯庄、三林、大王、小王、响水、梁子为六联。其开蒙教习,稚童敏而好学,犹能身体力行。创钢厂,开酒厂,十余工坊,点石成金不过反掌。炼酒精,缝伤口,医护一体,救死扶伤造福一方。

    忆秦娥,卜算子,青玉案,字字珠玑,篇篇华彩。聚义勇,严军纪,明赏罚,身先士卒,将士效命。常言北敌,莫过女真,誓言复燕,永为藩篱,保大宋金瓯无缺。

    如此英雄,几多风流,桧不胜钦佩,谨以此记之。

    蔡京心中一笑,这个秦桧为了韩望倒是肯下功夫,弄了这么一个真定见闻实录。说的这么天花乱坠,先看看都有些是么名堂。

    开篇就是蒙学,秦桧将冯庄蒙学详细介绍,如何创办、招生、教学、激励、考评不惜笔墨详细记录。其次是经商,钢厂、酒厂、各种作坊,互相联动,集约化合作,效率效益倍增。再次就是建军练兵,从招兵、训练、军纪、赏罚、兵种合成、联席参谋,后勤保障等诸多条款逐一描述。最后就是当地军政首脑评价,当地民生变化,实战对照以及个人见解。

    尽管略略翻看,但是这么详实的记录倒是出乎蔡京的意外,洋洋洒洒足有两万字,这些记录形容并茂,言之有物,完全可以当做一个范本,看来不是简单吹捧。

    当即将书册摆放在书案右手位,还特意将镇纸压住。“龙图,老朽年迈,适逢去职,欲往明良山避暑,燕云之事恐难助力。唯望龙图志存高远,更进一步!”

    蔡京当即拒绝了赵良嗣的请求,半点悬念都不给,这在东京的官场之上比较少见,又不是生死大敌,完全用不着这么撕破脸面。

    赵良嗣哈哈笑道,“如此,晚生就能一往无前啦,恭祝老公相身康体泰,福寿绵长!”告辞而去。蔡京看着离去的赵良嗣,微微点头,这个马贩子心思通透,机敏果决,能成非常之事。

    出了蔡府,上车后,被久候的秦桧追问详情如何?赵良嗣原原本本说了一通,到最后蔡京拒绝也一字不拉的说了出来。

    然后秦桧就被打击了,憋了半天才问“老公相是不是心灰意冷了?”

    赵良嗣捋着胡须,摇摇头,“老公相现在的拒绝,就是为了将来的鼎力支持。”

    “为什么?”秦桧被赵良嗣弄得稀里糊涂。

    当初赵良嗣是辽国三品光禄卿,名叫马值,位高权重,并非泛泛之辈。因见辽国国政混乱,出人意表的辞官从商,贩卖马牛。借卖马的缘故结识童贯,献上联金平辽复燕的谋略,获得赏识。之后设计偷渡雄州,藏于童贯家中,改名李良嗣,童贯将其献与赵佶。赵佶大喜过望,百年夙愿竟然只有一步之遥,无论如何都不可放过,遂赐姓赵,为赵良嗣。

    如此一个官场、商界、叛逃的传奇人物,只为了胸中那一份承诺,游走于辽国和大宋的帝王、高官、商贾、贱民之间。经历过荣辱贵贱,经历过生死抉择,又岂能看不明白蔡京的用意。

    “马壮且俊美,利速不耐久,马肥且慵懒,日夜行千里”赵良嗣笑着说“我就是一个马贩子,多年贩马明白一个道理:你看着好的,多半会让你不满意,你看着不咋地的,却会给你最大帮助”

    秦桧一脸的懵逼,有点急躁“你意思,老家伙是放长线钓大鱼?今日就是一个障眼法?”

    “老公相若是没心思,为何将见闻录仔细收下?我猜之所以拒绝,是看看我们能做到哪一步?也可能顾虑刚刚去职,就冒然介入真定革新,必然为”他手指了指上方,“猜忌,索性断然拒绝”

    原来如此!有道理!这就是差距。

    秦桧一直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这几年到了京城,才慢慢熟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比赵良嗣在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方面要差得多。

    “如此,老公相就指望不上了。”秦桧显得有点失意。

    “老公相送了一个天大的机会,怎么说指望不上呢?”赵良嗣平日仰慕书文诗画,幸得秦桧替他收集名家名作,所以明说“蔡相的对头是王黼,听说王黼有意插手易州的事,何不将计就计?”

    这个马贩子还真胆大包天,居然去找王黼,这不是与虎谋皮么?“王黼此人贪婪成性,莫见今日之宠信,他日必不得善终,桧羞于同此人为伍!”

    “马夫照顾马匹比对他自己还要好,好吃好喝伺候着,图什么?还不是图他能拉货,能驼人。若是因你的羞与为伍,致使真定乃至燕云革新的失败,你又作何想?”

    秦桧心头百般纠结,一边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一边是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这两个看起来截然相反的事情居然要让自己合二为一,这种向邪恶势力投降的行为虽说是为了正义,但是实在是过不去这个坎。

    赵良嗣停止了劝解,这个时候就该让秦桧自己去领悟,正义的声张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想不付出代价就得到是痴心妄想。尤其是大宋的朝堂之上,没有利益交换就没有合作基础。

    至于王黼,赵良嗣倒没怎么放在心上,一个凭借宠信得小人,眼中只有权和利,居然干出卖官鬻爵的事情,这种鼠目寸光的货色不值得浪费精力。

    主要是担心,万一梁师成插手进来倒是有些顾虑,梁师成比王黼要有心机的得多,尽管是赵佶身边最大的蠹虫,但无论做事还是说话,首尾一直很干净,加上固宠有术,不好对付。

    马车在街面上摇晃着前行,车厢内,两人想着各自的心事。在这个酷热的傍晚,即将分别的盟友都要去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未完待续。)

一九一章 清流很强大

    耿南仲,宇文虚中、陈过庭、王御史、刘御史、陈东六人聚会于樊楼,东宫、御史台、太学,三大势力汇聚一堂,以太子为尊,耿南仲得意洋洋。

    “诸位,我等清流一脉,已经沉寂太久,而今当为民请命,清除奸佞小人,恢复朝堂惶惶正气!”这一顶大帽子下来,几人都齐声应合。

    陈东为人忠肝义胆,刚直不阿,是太学生代表,也是新生代基层官员的意见领袖。代表着大宋最有梦想和激情的一个阶层。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国家强大,帝王贤明,官员清廉,百姓富足。

    所以,耿南仲一开口,他就接上了,“耿师,驱逐奸佞,我辈义不容辞!”

    陈过庭此前弹劾王黼、蔡京、朱勔,现在传言王黼已经开始反击,向皇帝提出贬斥的意向,因此较为慎重“劳烦太傅相告,到底是如何的缘由?”

    宇文虚中初名宇文黄中,赵佶(貌似这个家伙特别喜欢改人家名字)亲改其名为虚中,字叔通。目前官至资政殿大学士,是清流一派的首席智囊。见众人纷纷开口,就不再多言,听耿南仲下面如何说。

    耿南仲一拍桌子,“还不是真定边军的那一位,靠着蒙蔽官家获得宠幸,又被有心人介绍到皇子身旁,劳民伤财事小,皇室蒙羞事大,岂能容他任意胡为?”

    陈东还是第一个跳出来,“这还了得?如此奸佞,上欺君王,下害黎民。我等太学即日联名上书,不仅将他罢官夺职,更要将其党羽绳之以法。”

    宇文虚中对耿南仲了若指掌,口称的这一位皇子只怕就是郓王了。凡是赵楷支持的,东宫一律反对;饭食赵楷反对的,东宫一律支持。这几年混战不休,总的来说,还是赵楷的赢面大。

    王刘两位御史也趁机鼓噪,“我身为御史,风闻奏事,更是义不容辞,明日早朝就将其上奏官家,务必使其不能如愿”

    “耿师您就看好吧,我等虽手无寸铁,要除掉一个小小的边军,亦不过是不过举手之劳而已。”

    “咳!”陈过庭有话要说“太傅,此事牵涉到皇子,大家还是慎重为好,但不知道是哪位皇子?因何被鼓惑?”

    耿南仲见他左问右问,明显是不放心自己,有些气恼,看也不看他,对着陈东和刘王御史说“还能有谁?就是郓王殿下,门人艳羡钱财,已经邀请其参加夏荷凉会,这会给殿下招来大祸的!”

    耿南仲话虽如此说,但心里却说“王、刘二位,底都交给了,剩下就看你们的了”

    果然王御史张口便说“身为殿下,居然勾结边军将领,用心不正,觊觎财物,其德有亏,不能再看着殿下为人陷害,这一块交给我来弹劾郓王门人,不如此,不足以震慑宵小之辈”

    刘御史摸摸怀里发热的十贯交子,也是大为赞同“真定方面交给我来弹劾,定要将这等贪赃枉法的奸佞小人尽数革职查办”

    一个弹劾奏本就是十贯,毕竟是太子,好大的手笔啊!要是每个月来个三四次就美了。

    宇文虚中此时不由得心生警惕,便问道“耿师,说的可是昨日为官家单独奏对的连胜军将主,韩望?”

    耿南仲对于宇文虚中的本市还是钦佩的,便说“还不就是他,居然鼓惑到郓王哪里去了,也不知道避讳”

    “此事只怕要从长计议”宇文虚中开始分析“韩望在真定是有功绩的,此次奏对详情如何?官家如何看法?今日参加郓王聚会,可有消息出来?料敌不明是大忌!”

    王御史摇头晃脑的说“御史台,风闻奏事,有何不可,若是真的偏差委屈了他,顶多告个罪便是”

    刘御史也说“叔通兄,看来你对这位韩望颇为熟悉啊?”

    “昨日上殿,远远见过一面,下朝没等寒暄,就被官家留下奏对了”宇文虚中摇摇头,“昨日奏对之后,他去了哪里?今日做了些什么?我们一概不知,不如稍稍打探一二”

    耿南仲慷慨道“叔通,此言差矣,我辈为了大义不惜己身,何况韩望耳。弹劾宜早不宜迟,清流一脉顺民心,得民意,强盛就在今朝,万不可落后他人!此事就此而决。”由于其为太子信任,大权在握,故而颐指气使,说一不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