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北宋崛起 >

第105章

北宋崛起-第105章

小说: 北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求官求得如此光面堂皇,让韩望好生震撼,同时韩望不得不思量,胡闳休是不是秦桧的人,或是其他势力的暗桩。但是不管哪一方面,自己好像没有拒绝的本钱,但是自己可以随意招募太学生么?

    用了委婉地语气回应“胡兄切莫玩笑,大好的前程,岂可与我等厮杀汉为伍?何况此次突召韩某回京述职,祸福未知,此事容后再议,还望胡兄见谅!”

    胡宏休也不强辩,只是微笑着说“胡某但凭韩将军安排,此事就拜托啦”

    这家伙完全就是自来熟,而且一点也没有大宋文人的士大夫风骨,被人拒绝还厚着脸皮凑上来,看来倒也不是一无是处,就是不知道底细,以后再说吧。

    点头道,“这个自然,秦大人与在下有旧,敢不尽心竭力”

    胡闳休一边陪着韩望。一边趁机询问当时如何血战山贼,如何奇兵深入敌后,如何伏击追兵?韩望也是想多了解一些他的情况,便攀谈起来,将当时场景一一讲解。

    胡闳休还真是熟读兵书,与韩望那个讨论的也是头头是道,甚至对于兵制,对于民情,都有独到的见解。一路谈下来,韩望越来越吃惊,这完全就是一个师团级的参谋长啊!

    打定主意,如果没有问题无论多大代价也要带走,就算有问题,先用了再说。

    自己渴望参谋不是一天两天了,韩世忠阵战还行,但大局观和谋略还欠火候,对于兵法行军打仗等诸多科目,就欠缺的更多了。至于熊达,带一个营还行,而且仅限于步军厮杀。其他的都是一些毛头小子,不磨练几年,根本不能独当一面。

    这一路上两人谈的投机,心情自然不差,韩望的语气越来越恭敬,胡闳休知道自己的学识,应该是得到韩望的认可。想着自己苦读寒窗十年,兵书阵法行军纪要,烂熟于心,就是为了重振胡家将门荣誉。

    自己宁愿到险恶的边境从军,也不愿意在京城浑浑噩噩一辈子,仅仅是谋个休闲差事。太学诸科,武学可是得了优,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优。除了边境还有哪里可以建功立业?

    韩望对于中国古代的各种兵法毫无半点疑问,首推就是孙子兵法,千年之后还是全球最高深的兵书之一,各**事学院、军校的必修科目,有些全球新企业,还用来进行高层教育的深度研习。

    而自己对于孙子兵法的理解,完全赶不上胡闳休的认知。也许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古文有着天然的领悟力,不像后世,必须要看翻译稿,所以韩望学的是二手的。

    交流过程中,胡闳休善意的之处指出,韩望对于古代兵书几处误解的地方。然后对于韩望犯得低级基础性错误,表示了不屑和鄙视。

    这能怪我吗?都是后世那些混账翻译家的问题好不?你文武兼修就了不起啊!敢鄙视我?劳资非把你挖回去,丢到特训场,不达标不给吃饭。

    在韩望胡思乱想的当口,已经赶到内城的门口,一片灯火通明的。

    原来由于大家都是半夜赶早朝,为了照顾老臣子,和下雨天避雨,所以皇帝在内城门口修建了待漏院,大小官员在此聚集,等待内城城门开启。

    由于赶了几个小时,大家难免肚子打鼓,所以待漏院周边都是做早点吃食的铺子,食摊,很热闹。想想还是弄点吃的垫垫底,还不知道早朝闹到啥时候,韩望从来不亏待自己。(未完待续。)

一六七章 第一次面君

    韩望很大方的请胡闳休吃了一顿早饭,白米粥,鸡蛋,炸油饼(与油条类似)、牛肉汤。靠近四更的时候,陆续来了几个坐马车的大人物,白时中,王黼,最后来的是蔡京。

    按照规矩,宰相来了就是百官进内城的时候,而内城门楼上的禁军也缓缓打开城门。大家依着秩序跟在蔡京、白时中、王黼后面穿过城门,汇聚于宫城门前。

    于是大家再一次等,从四更天等到五更天,天色还是全黑。内侍的太监打着灯笼守在宫门前,韩望是个七品小官,已经是站到队列到最后面。仿佛被黑夜吞吃了去。

    由于在皇城门口,有专门负责礼仪的太监监管着,大家不好喧哗,为了保持自己的仪容,大家都乖乖站好。

    韩望算是彻底了解这个时代的官员,这完全是受虐狂啊!硬生生站两个小时,比扎马步厉害多了,难道说文武双修是大宋京官的必修课?

    黑夜中大家默默地等待,借着周围微弱的灯笼光亮,韩望分明看见你好多官员就是站着打盹。这种技术活不是日积月累练不下来。

    抬头看去,大宋的夜空璀璨而明亮,没有灰蒙蒙的悬浮颗粒,星光闪烁,纯净而深邃。再高明的画师,也画不出韩望心中的赞叹。偶尔划过夜空的流星一闪而逝,韩望忙着许愿,早点结束这种非人的折磨吧。

    自己二世为人,救庄民,酿美酒,开工厂,当将军,破敌军,娶美人,如今居然要登上金銮殿,和千古风流的宋徽宗面对面,不知道会是怎样一个场景。

    自己其实受了赵佶的蛮多好处,今天就要直观的判断一下,看他这个赵氏皇族还值不值得救援。早在自己独立成军的那一天,其实心里有个打算。

    燕云形式复杂,如果自己抢在女真南下之前,打下并掌控燕云一两个城市。在这样的胜绩面前,皇帝也就不会想女真求援,女真也就没理由短时间进攻南朝。

    燕云这块风水宝地,而且不受宋金两国制约,潜心发展几年,就能有大收获。凭借燕京周边的地势,自保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至于能否席卷天下,就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了。

    只是,自己要不要当皇帝?每时每刻都会被别人谋算,没有亲情,没有朋友!看着夜空,想着未来的结局,韩望觉得冥冥中有一只巨大的手,将自己和大宋朝糅合在一起。

    经过漫长的等待,宫门大开,内监密侦司的人上来搜身,从头发到鞋底,全部搜查一遍。韩望明显的感觉自己被搜查了两遍,可能是头一回上殿,对于陌生人的警惕是密侦司的职业习惯。

    几十个人都搜查完毕,密侦司确认没有安全问题后画押交差,大家接着朝宫城内前进,最后来到常朝的文明殿,就是今天主要的早朝地点。

    距离五更天越来越近,终于,值班太监尖细的嗓子响起来“诸臣工静候,恭迎官家上朝”大家赶紧排班站好,礼仪太监一一纠正站位。

    听到远远地一阵鼓乐齐鸣,不多时,一众人簇拥着大宋第八位皇帝赵佶来到殿上。

    待赵佶坐定,众人一齐俯身叩拜,韩望有些不习惯跪拜,跟不上节奏,所以慢了半拍。

    值班太监立即斥责道“大胆,朝见陛下,礼仪都不懂吗?”韩望只得伏低身姿,以示恭敬。

    赵佶也觉得奇怪,再一看是个新面孔,看品级不过七品武官,马上就想来是连胜军的韩望。

    原来这个韩望仪容如此俊朗,身才修长,头发极短,有些古怪,看起来倒是个有趣的人。宰相即将奏报事务,现在还没时间关照他。

    叩拜过后,大家起身,文武官员分列两边。值班太监唱喏“早朝开始,诸臣工有本奏来!”

    这是天光微明,借着光线,韩望才看清楚赵佶的样貌。中等身材,仪容富态,皮肤白皙,保养极好,动作优雅,眼神波动,风采极好。

    赵佶头戴通天冠,身披七星道袍,端坐龙椅,高高在上。身披加上熏香炉内香烟渺渺,乍一看去,还以为到了仙山道观。

    这个道君皇帝,比在前几任更为夸张,不仅自己痴迷道术修炼,更是设立道院,将全国道士划分二十六级,由国家发放俸薪。如此一来,全国道士数量急剧扩增,每年花在道士上俸薪就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现在连早朝也穿戴道士服,真是彻底的沉迷在求仙求长生的道路上,不可自拔。当了皇帝自然就想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可以理解,但是这些虚幻的事务,不能妨碍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和施行。

    赵佶继位时,是整个宋朝最富裕的时期,但是十余年过去了,如今国库、内库空空如也。花石纲、奉迎局大肆搜刮民间,六贼媚上欺下,横扫朝堂,忠臣良将纷纷凋敝。

    国政不堪,以至于方腊、宋江、田虎、王庆四大寇横行无忌,导致内乱不休。依仗着西军的余威,强行找招安或镇压了起义,大宋朝也就奄奄一息了。

    历史上这个时期,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文明的最高峰,对于军队的僵化系统禁锢的无以复加,一场亡国灭种的危机已经悄悄埋下了导火线。

    数年后女真铁骑呼啸南下,数十万军队轰然崩塌,文人掌军的弊端显露无疑。当权者以为花些钱财就能解决,次年女真再度兵临城下,将世界上最文明的帝都和最富裕的皇室席卷北返,北宋倾覆,百姓成奴。

    韩望收回恍惚的心神,不由心中哀叹,封建思想几千年,想要凭一己之力做出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皇帝答应了,下面各种利益集团也不会同意,因为利益之争,被大臣干掉的皇帝可不是少数。

    文明殿上,蔡京首先开口,“启奏陛下,北辽国主耶律淳病势加重,或许就在旬月之间,北辽有意向大宋称臣”如此劲爆的消息,马上引起群臣议论纷纷,如同惊动了一堆苍蝇嗡嗡飞起。

    “此乃北辽畏惧大宋天威,民心所向,天下归心,老臣为陛下贺,为天下贺!”白时中跨出队列献上及时的马屁。在他身后大小官员纷纷赞颂,“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未完待续。)

一六八章 扯皮大会

    赵佶没有说话,按照惯例,蔡京的的对头王黼、梁师成之流肯定会挑刺,等他们吵得沸反盈天时,自己再出来和稀泥,朝堂就是回事。

    果然,王黼等大家祝贺完毕,站了出来,“蔡相,在下有一事不明,特地请教”下面官员自然知道有有好戏看了。大神打架,惊天动地啊,等会少不得要站队,不是东方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蔡京早就等着了,和颜悦色的说“王相,有事但说无妨”

    王黼当即发难,不留情面“契丹已经日薄西山,我百万将士枕戈待旦,千里燕云,旦夕可下!此时蔡相为亡国之君分说,将前方浴血将士放在何处?将我大宋君民放在何处?契丹来使现居何处?何人与其交涉?条款如何?奉劝蔡相,切莫中了宵小的奸计”

    这些指责就有些诛心了,皇帝只要脑子偏一偏,蔡京就得被请到开封府问话。蔡京七十五岁,三上三下,朝堂之争,早已炉火纯青,看得分明。别看王黼大帽子扣得凶,但是杀招恐怕还在后面,这些充其量就是开胃小菜。

    “王相,果然忠君爱民,所言字字珠玑,蔡某受教了”蔡京一点烟火色都没有,依然风轻云淡“蔡某闻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如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决胜于朝堂之上,善之善也。”

    王黼一声声冷笑,“蔡相果然高明,一句善之善也就能消弭兵祸连接,只可惜,契丹穷途末路,怕是没空和你打这个嘴巴官司。百年燕云之地,空口无凭,终究还是要靠实力去拿回来。更何况海上之盟约定联合攻辽,我朝和契丹善之善,女真岂肯善罢甘休?闻听荒蛮之地血勇之极,蔡相不可短视!”

    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