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妻贵 >

第277章

妻贵-第277章

小说: 妻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吩咐人将这些尸体都收捡好,萧靖北才转身回了安国公府。

    第二天一大早,萧靖北在做了些装扮之后去了早朝。

    下朝之后,赵天南按例唤了萧靖北单独询问最近查案的情况。

    事实上,盗卖官粮一案到得如今已经几乎没什么好查的了,涉案的官员大多已经得了惩处,如今还在审的这些,无非就是些意外被波及的人。

    向赵天南一一汇报之后,萧靖北却突然跪倒在地,“臣恳请皇上为臣做主。”

    赵天南闻言眼中一凝,刺杀萧靖北的命令是他亲自下达给手下死士的,可一直到如今,萧靖北都还能全须全尾的出现在他面前。

    赵天南并未时时关注手下死士的任务进度,但这时也难免因他们的效率问题而有所不满。

    他辛苦培养出来的死士,比不上寒素手里的暗卫也就罢了,若是连完全个刺杀任务都如此拖沓,那他们也值不得他这些年的关注。

    面上并不显露心中所想,赵天南颇为意外地道:“萧爱卿有何事需要朕做主的,不妨直说。”

    萧靖北重重磕了一个头,然后眼中带着淡淡的屈色。道:“皇上,身为臣子,为皇上分忧本是分内之事,臣也不惧因此而受到的任何危险,但是,臣左思右想,仍觉得应该将此事告知皇上。”

    赵天南心头微微一动,“哦?不知爱卿所言何事?”

    “皇上,盗卖官粮一案如今也差不多到了收尾阶段,那些蛀虫既然敢于向粮仓里的官粮下手。本也该想明白事发之后会有怎样的后果。以他们所犯之罪,斩首或者流放都半点不为过,可如今看来,朝中恐怕仍有此案的余孽心存不甘。臣已经不只一次的遭到过这伙胆大包天之徒的刺杀。想来是某些涉案官员心生不忿所致。”

    听到这里。赵天南心里便是一跳。

    他对手下死士的能力其实并不怀疑,毕竟这么多年来这些死士已经经历过不知道多少的考验。

    他本以为,萧靖北之所以能好好的站在这里。是因为他手下的死士还没来得及动手,却没想到,他们不是没动手,而是动了手却失败了。

    赵天南心里正暗自恼怒着,便见萧靖北又叩了一首,“皇上请恕臣御前失仪。”

    说完,就扯着两片衣襟往两边一拉,露出胸前缠着的大片纱布,以及纱布中那渗出的斑斑血迹,空气里顿时就多出了刺鼻的血腥味。

    “皇上,迄今为止,臣已经遇到了两次刺杀,若非臣警醒,只怕臣早就无法再为皇上分忧了。”萧靖北道,“臣一人的安危自是无足轻重,但那些官粮案的余孽胆子如此之大,竟然敢公然向朝廷宣泄不满,臣以为,此等行径不能不严肃处理!”

    萧靖北说得义正辞严,俨然是一个万事都为君王考虑的忠臣良将。

    赵天南心中一窒,没有先回应萧靖北这严惩凶手的话,而是问起刺杀一事的细枝末节来,“什么?爱卿居然受人刺杀,不知那些刺客如今如何了?”

    “回皇上,微臣幸不辱命,虽然未能留得活口,却也将前来刺杀的刺客全都留了下来。”

    听了这话,赵天南只觉心头都在滴血。

    皇家死士培养不易,每一个都是费了他不少心血才得以成长起来的,可是如今,萧靖北这轻飘飘的一句“幸不辱命”,就让他损失了辛苦培养起来的人手。

    这时候的赵天南还不知道他手下的死士到底损失了多少,若是他知道了具体的数字,只怕会更心痛。

    不过,听到萧靖北手里没有留下活口,赵天南倒也微松了口气。

    无论如何,哪怕那些死士都死于萧靖北之手,但只要他们这明君忠臣的表象没有被戳破,只要不会被臣子知道他这个做帝王的为了拉人背黑锅,竟然派人刺杀底下的臣子,那事情倒也不算太遭。

    想到这里,赵天南面上也泛出震怒,“朗朗乾坤,又是在天子脚下的京城里,居然还有此等事情发生,朕自然不容不得这些恶徒如此肆意妄为,萧爱卿,在这件事上,你受苦了,这件事,那便交到萧爱卿手里吧,只要能震慑住那些胆大包天的恶徒,萧爱卿只管放手施为。”

    说出这番话时,赵天南心里都是苦的。

    萧靖北受了刺杀,只用想的也知道,在处置起这些死士来,他是绝对不会留手的。

    可是赵天南也不得不如此,一方是忠心为国为君的臣子,另一方是罪大恶极的歹徒,他若是维护这些刺客而让忠臣离心,只怕再迟钝的人也该察觉到这其中有不对之处了。

    再则,他手下的死士这些年虽然确实替他办了不少事,但既然已经死了,那对他来说便再无半点用处,他连最有用的臣子都可以随手放弃,更不用说这几具已经无用的尸体。

    萧靖北低下头,“臣叩谢皇上体恤。”

    眼中却并无意外。

    他一定会好好实现赵天南的吩咐,让世人都看到皇上对行凶的刺客是如何不容情的。

    其实这时候他心里还有些隐隐的失望,在进宫之前,萧靖北就已经让手下人将那些死士的尸体准备好了,本想着若是赵天南有兴趣的话,他还能把那尸体亲手送到赵天南面前让他好生观赏一下的,遗憾的是,赵天南并未有此等兴致。

    从宫里出去之后,萧靖北就让人将那几具尸体分别挂在了京城几处往来之人较多的城门上。

    于是,很快的,京城百姓们就知道了官粮案的余孽心存不甘,刺杀主审此案的安国公世子一事。

    而出于以儆效尤的考虑,在当今皇上的吩咐之下,安国公世子才会将被擒下的刺客尸体挂在了城门上,好叫那些还藏在暗处的余孽知晓,当今皇上对此等行径是绝对不会姑息的。

    因那几具血淋淋的尸体,京城百姓们一连几天谈起官粮案都有些噤若寒蝉。

    作为整个大武朝的中心,京城发生的事总是会以最快的速度往各处流传,而且流言这东西,经过几个人的口之后便往往能传得面目全非,否则就不会有“三人成虎”这个词了。

    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这件事传到正经受着大旱的江南等地时,已经变了模样,成了有官粮案余孽刺杀皇上未遂,被皇上分尸示重,皇上怒极之下,不仅下令要更加从严处置官粮案余孽,还要求被派往江南等地的官员务必严加追赃,不放过任何一个与之有关的商人。(未完待续。)

第160章 乱象

    消息传到江南等地时,本打算坐等朝廷妥协安抚的商人们都以为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大武朝的繁荣这些商人们功不可没,尤其是江南这些富庶之地的商人,就算比起京城的富商来说也半点不逊色。

    他们先前做出那副与朝廷官员相抗的举动,也并非真的就是想反抗朝廷,更多的是做出样子来等待安抚。

    却没想到,想象中的安抚与妥协没有等到,却等来了这样一个于他们来说无异于石破天惊的消息。

    要说那些官粮,如此庞大的数目,若是没有当地商人的接手,怎么也不可能如此快的被消化掉,若是朝廷真的要追究,只怕这些地方的商人,有一个算一个,谁也脱不了干系。

    若真是如此,那可就了不得了。

    心急之下,江南等地的商人一边派了人往京城里打探消息,一边又不得做了两手准备,万一朝廷真打算赶尽杀绝,他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眼睁睁看着他们多年的基业尽数毁于一旦。

    莫名其妙的,局势就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消息传到奉旨追赃的官员耳里,这些官员同样大吃一惊,他们并没有接到来自京城的旨意,可这些消息都传得有板有眼的,所谓空穴不来风,万一是皇上的旨意在路上耽搁了,他们这时候要是松懈了让那些商人逃脱一个,到时候皇上追究起来,他们岂不是要平白受罪?

    因为这诸多的考虑。这些官员手下调动的官兵也跟着凝重的做起了准备。

    官府之人不动还好,这突然一动,倒是更叫商人们认定,当今皇上这次是铁了心的要严惩所有与官粮案有关的人员,那些涉案官员已经都尽数捉拿归案,如今可不是就要轮到他们这些只是花钱买了些便宜粮食的商人了吗?

    能与官粮案扯上关系的商人,自然都是当地极有实力的,若要说他们在这件事上都全然无辜,那倒是违心之言。

    大武朝的粮价一直很平稳,突然有那么大批比市价便宜两三成的粮食流出来。就算是个傻子也该知道有不对劲的地方。

    可是商人本就有追逐利益的本性。只要有银子可赚,这些商人又怎么会自断财路去追究粮食的来路?

    所以,如今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商人开始后悔起自己当初的财迷心窍了。

    当初怎么就一时昏了头,明知道那些粮食有问题。仍拿了那白花花的银子将粮食吃下来。现在可不就是被烫了手吗?

    到时候朝廷来追问那些粮食的下落。他们又该怎么交代?

    想及这个问题,这些商人也都在心里暗自嘀咕,他们这些年每年都会在同一时间段低价买入一批粮食。正因为察觉到这其中有问题,所以他们也不敢一直将这些粮食留在手里,于是一拿到粮食就以比市价低一成的价格卖给了相熟的粮行。

    这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可在现在传出皇上有意严惩涉及官粮案的商人的消息之后,众多商人深感自己等人就是一根绳子上拴着的蚂蚱,这才聚在一起想对策,论及这些年低价收来的粮食去向,居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他们这么多人收来的粮食,居然都是或直接或间接的卖给了同一个粮行。

    这让众多人都隐隐有了种这其中藏有阴谋的预感。

    那个粮行的幕后之人,这些年算下来,已经收了一个天文数字般的粮食,那么,他收如此多的粮食,又是为了什么?

    再联想到如今正是大旱导致粮食减产的关键时刻,而粮仓里的粮食却被盗卖一空,若是这时候有人趁乱煽动百姓闹事,而这个人被后又有着大量的粮食做后盾……

    不用想后面的,就足以让众多商人们忍不住打个寒噤了。

    别以为做商人的就只对银子敏感,商人也会担心若是时局不稳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

    如今大武朝这太平盛世,正是商人们梦寐以求的好时代,但现在看来,因为他们的贪图利益,有可能,就会对这他们极为满意的太平盛世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商人们是心惊又后悔,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吃,再如何后悔,这些也都已经成为事实。

    所以他们只能想,要如何规避因这些粮食而产生的危险。

    若是让朝廷之人知晓了他们卖出去的被盗卖的官粮都被同一人集中收了去,就算他们知道自己是无辜的,但朝廷官员会姓他们的说辞吗?

    许久的讨论之后,众多商人都一致决定,一定要对这件事守口如瓶。

    事情到这里,其实无论是商人还是朝廷官员,因为并未能确认那些流言的真实性,虽然心中警惕,但行事到底也算克制。

    可就在这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却生生将双方的这种克制给打破了。

    事情的起因在一个青楼女子身上。

    那些商人之中有一个叫张有财的人,别看他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