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伐明 >

第90章

伐明-第90章

小说: 伐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那段日子里,金娘怀上了孩子,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孩子才会不足月早产。

    在明末这个时代,妇人生孩子无疑是非常危险。尽管刘宣早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攻破延安后,裹挟了延安城两个最好的产婆,但是在这个生孩子动辄送命的年月,刘宣的心中还是有些七上八下。

    金娘的肚子从两日前就开始疼痛,昨日更是已经见红,据那个口无遮拦、多嘴多舌的产婆讲,金娘的生产日期就在这一二日了。

    刘宣与金娘成亲已经快一年,虽然从金娘身上,刘宣没有感觉到多少爱情,但是两人一年多的朝夕相处,却有了刘宣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缕亲情。

    这几天时间,刘宣除了处理公务外,几乎所有的时间的陪伴在金娘床边。

    金娘肚中的孩子跳动的越来越强烈,很快就不由自主的哀嚎哭诉,刘宣也被金娘的母亲郭氏夫人请出了房门外。

    尽管刘宣心中并不情愿,但是也不好违逆岳母的意思,遵从了当时的风俗,压住了心中的躁动,安静的等在房门外面。

    金娘的哭诉声越来越高昂,刘宣心中的不安却越来越强烈,眼见快过了一个时辰,金娘的嗓子都已经沙哑,而孩子还没有顺利生出来。

    就在刘宣在也压抑不住,准备掀开门帘时,只见一个产婆面带惊慌的快步出来,后面还跟着刘宣的小脚岳母郭老夫人。

    刘宣见产婆面露惊慌,心中知道不妙,他一把抓住产婆的双手问道:“里面的情况到底如何?”

    眼见刘宣不顾男女之别,行为有些失礼,产婆心中更加紧张,她哆哆嗦嗦的将金娘的情况说了一遍,让刘宣尽快下决断。

    金娘的情况现在已经有几分危险,孩子并不算顺产,虽然因为孩子早产了二十天,身子不算很大,但是因为不是顺产的缘故,金娘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听产婆讲事情说了一遍,刘宣脱口而出说道:“当然是保大人。孩儿出了意外,你们几人还情有可原,如果金娘有一点儿意外,你们的全家老小都要为她偿命。”

    产婆见刘宣突然露出凶狠暴戾的面孔,顿时大惊失色,跌倒在地上,刘宣压住了心中的暴躁,低沉的说道:“还不进去帮忙,莫非等爷爷杀人不成?”

    产婆慌忙磕了一个响头,连滚带爬的进入产房,郭老夫人显然想要说什么话,但是看到刘宣一脸惨白,终于摇了摇头,迈着三寸的小脚,急忙跟着产婆进入产房。

    明末之时,妇人的地位低下,而传宗接代毫无疑问是妇女最重要的事情。哪怕是最平常的人家,面对这种情况都会保孩子而不是保大人。

    哪怕是金娘的父亲李昭云今日站在这里,也会肯定要保孩子的,况且现在李刘两家死死地绑在一起,也确实需要这个留着两家血脉的嫡长子。

    但是郭老夫人毕竟是一个疼爱女儿的母亲,虽然她有些懦弱没有说出来,其实心中还是想要保住女儿的性命,郭老夫人见刘宣马上做出了决定,脸上也有几分动容。老夫人没有任何劝告,她担忧金娘的情况,马上回到了产房去照顾女儿。

第六章长子

    就在刘宣等的不耐烦之时,突然堂屋中传来一阵嘹亮的婴儿哭声,刘宣听见这声苦音,顿时心中一喜情不自禁的掀开了门帘,大步走进产房之中。

    刘宣一进入房门,却看到金娘母亲郭老夫人正在手忙脚乱的包裹着刚出生的孩儿。这个孩子因为生产不足月,看上去非常瘦小虚弱,在孩童死亡率极高的明末,也不知道能不能平安活下来。

    郭老夫人见刘宣冒冒失失的进入产房,顿时拉下脸来,她将孩儿递给稳婆,推推嚷嚷的将刘宣推出了门外。

    “我的刘姑爷,你也是快有三十多岁的人了,为何还像毛孩子一样毛躁。像你这种大男人进入产房,会给你带来晦气的,况且金娘身子虚弱,也不能见风,你还是在外面等上一晚吧!”

    金娘刚刚生完孩子,现在已经非常虚弱,她见刘宣冒失的进来,被母亲一顿数量,脸上也有几分尴尬,露出一丝红晕。

    刘宣虽然掌握上万大军,早已经习惯独断专行,但是对于这个关心女儿的岳母大人也不能拉下脸来,只能遵从当时的风俗,退出了房门外。

    在刘宣焦急的等待中,时间分分秒秒的过去,终于天色逐渐明亮,太阳也放出一道道光明。

    因为刘宣心中一直心急火燎,所以一整夜也没有睡着,直到第二日一大早,刘宣才抱上了自己第一个孩儿。

    孩子脸上皱巴巴的,身子也比寻常的孩子较小,只有四斤七两,看上去也有几分瘦弱。眼见刘宣对于这个孩子爱不释手,金娘脸上也带着几分笑意说道:“夫君,因为我的缘故,大军已经多停留了三天,这三天官军已经能够多做了几分准备。而官军多做一份准备,咱们的死伤就多上几分。”

    “如今孩子虽然平安生下来,但是我的身子却不方便,跟不上大军行军,看来只能暂时居住在这里了。如今孩儿出生,还没有起名字呢,趁着现在有空,你就给咱们的孩子起一个大名吧!”

    刘宣伸手摸了摸金娘光洁的额头,长叹一声说道:“这样也好,你且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养养身子,等我攻破了霍州,进入临汾平原,定会派人过来接你过上好日子。”

    “至于孩子的名字,我早已经想好了,大名就叫刘冕,希望他能头戴冠冕,一生大富大贵吧!”

    还没等刘宣与金娘多说几句话,听到刘宣长子出生的众将已经蜂拥而来,尤其是李旭升、李旭中等金娘的兄弟,更是喜气洋洋,说话的声音也大了几分。

    眼见人多嘈杂,刘宣也没有在这里多留,反而在县衙大宴宾客,凡是军中队官以上的人员,都能来县衙吃上一顿喜酒,就连最普通的士卒,都会分给一些猪羊肉食,一时间军中喜气洋洋热闹不休,居然有几分过节过年的味道。

    面对众将的恭贺,刘宣当然不能不给面子,这一顿酒宴,几乎喝的刘宣酩酊大醉,知道当天半夜才清醒了过来。

    第二日一大早,尽管因为昨日醉酒,刘宣的身子还是有些酸软,但是他还是快速的传下命令,让三军拔营而出,朝着隰州而去。

    因为金娘生孩子难产伤到了身子,所以不能跟着大军行军,不得已之下,刘宣只能留下了几辆牛车,还有一个队的骑兵留下来保护金娘等妇孺。

    虽然刘宣现在有了儿子,但是这支大军的安危还是在他的身上,如果他有任何意外,恐怕与历史上的王嘉胤一样,大军马上就会分崩离析。即便是李旭升兄弟没有二心,一心辅佐幼主,只怕也没有威望让张虎成、刘勇之辈尊令。

    因为士兵昨夜一夜痛饮,今天的体力也有些不足,所以今天只行军了二十多里,刘宣就让大军安营扎寨修养体力。

    平阳府下面七州三十四县,其中以隰州最为贫瘠,隰州下面的永和大宁二县,都位于深山之中,除了黄河、汾河等支流两岸,很少有能够开垦的良田。

    隰州的郭城隰川县,城墙也比永和县高不了多少,只有两丈高一点儿,城墙的厚度也只有八尺。

    隰州距离永和县一百五十余里,因为刘宣这一次行军没有携带老弱,行军的速度当然比寻常快了几分,短短四天之内,刘宣已经来到隰州城下。

    虽然隰州的官吏知道了流贼已经度过黄河攻破了永和县,也做了一些充足的准备,但是面对刘宣蜂拥而来的上万精兵,小小的隰州根本不能阻挡,刘宣几乎一鼓而下就攻破了隰州城。

    除了一些消息灵通的官绅带走了不少浮财之外,整个隰州的财富全部落在了刘宣手中。

    隰州的人口比永和县多出许多,大约有四千余户两万余人,沿河的水田大约有六万余亩,旱田二十余万亩。与现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隰州的粮食也非常缺乏,除了官僚士绅等人上人之外,大部分百姓都是忍饥挨饿、挣扎求生。

    刘宣攻破隰州之后,没有停留几日,他让自己的文书胡宽担任了隰州知州,招募了本地一些投降有威望之人担任下面的官吏,留下了陈铁牛第七营驻扎隰州接应后面的老弱,而自己则亲率大军朝着霍州前进。

    霍州地处山西南北交汇之地,北邻晋中南接临汾,扼山西南北,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霍州南面就是土地肥沃的临汾盆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整个霍州府城,繁盛不下于延安城。

    虽然霍州地处山西腹心之地,早已经承平已久,多年没有遇到兵祸,但是霍州城高超过三丈,城墙上还有十多门大将军炮,加上霍州城的士绅听到了刘宣的恶名,拼尽全力募集家丁守城,还是很难攻破。

    面对霍州的坚城,刘宣没有轻易攻城,他派出麾下的骑兵去霍州城附近乡间打粮,主力安营扎寨,等待后面行动不便的炮兵营。

    刘宣麾下的炮兵营,麾下共有大小火炮百余门,其中大部分都是轻便的虎蹲炮,只有很少一部分佛郎机。而以前缴获的千斤佛郎机攻城重炮,因为山西境内道路难行行动艰难,也已经被刘宣所丢弃在永和县。

第七章霍州城

    刘宣带兵来到霍州城下,因为携带很少的攻城器械,他并没有轻敌大意,轻率地攻城以免损伤士气。而是派出李旭升刘勇等骑兵在霍州城附近打粮,自己带领主力七个步兵营八千余人包围了霍州城。

    渡过黄河进入山西之后,道路逐渐难行,那些携带不方便的重炮刘宣不得不丢弃不少。最早的六门千斤佛郎机都被刘宣丢在了永和县城头,在渡口缴获的重炮更是不得不丢弃在荒野,如今整个炮兵营,虽然火炮数量超过百门,但是大部分都是携带方便、利于野战的虎蹲炮,能够打穿城墙的重炮几乎没有一门。

    纵观刘宣几次攻城作战,其实非常依赖于火炮。征集签军蚁附攻城的老办法,刘宣几乎没有使用,如今刘宣手中没有任何火炮优势,而霍州城城池坚固,加上刘宣也不想因为攻打霍州损伤惨重根基大损,所以他只能使用围城的老办法,将霍州城团团围住,逼迫霍州城内的守军投降。

    刘宣这一次进兵霍州城,只携带了七日的粮食,而大军的后勤还慢悠悠的跟在后面。因为山西道路难行,粮食的运转也非常艰难,刘宣不得不将一部分粮食留在永和隰州等地。

    面对粮食缺乏的情况,刘宣只能派出骑兵到附近乡村打粮,所幸因为明朝基层控制能力衰弱,霍州城几乎没有任何坚壁清野的举动。

    而霍州城位于临汾盆地的最北面,已经算是山西比较富庶的地方,人烟也比较稠密,整个霍州境内,人口还超过了陕北大城延安,李旭升等人派出骑兵四散打粮,短短几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三千石粮食,足够大军半月食用。

    刘宣麾下的骑兵在霍州城外四散打粮,目标主要对准了城外乡绅的田庄,只有那些乡绅的田庄,在北方粮食大规模减产的年月才能积存足够多的粮食。

    短短几日的功夫,城中各家乡绅几乎个个的损伤惨重,加上刘宣每日不停地向城中射书招降,几日功夫之后,霍州城中已经算是人心浮动。

    这几天刘宣主力并不是按兵不动,他每日不停的打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