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伏藏师 >

第399章

伏藏师-第399章

小说: 伏藏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地壳裂开)才转变为岩浆并朝着压力低的方向移动,如大洋裂谷。再者,当温度升高时也能形成岩浆,并把上覆岩层熔透而形成火山喷发。

    林轩判断,这些岩浆的生成与流向都是极有规律的,位于极深的地底,与人类常见的火山喷发略有不同。

    那么,追逐它们的尽头,就是寻找地球轴心的最科学方向。

    为此,他必须冒着灰飞烟灭的危险穿越前方的死亡山洞。

第三百二十六章 岩浆竖井

    “后来,我们终于意识到,那地方并不在地球的物理表面,而是必须通过一种奇特的途径才能抵达。”原先生苦笑起来。

    按道理说,揭开了一个苦思冥想的巨大谜题后,他应该极为高兴才对。

    联想到原先生之前说的那些内容,林轩脑中突然跃出了四个字——“向死而生”。

    “原先生,我猜那种途径就是‘向死而生’,或者是‘先死后生’,对吗?”林轩缓缓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从心理学的层面看,人类处于濒死状态时,灵魂与**处于半游离状态,能够最客观地反观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对自己得出最透彻的结论。那一刻极为短暂,只有几十秒到十几分钟之间,但却能想透一切人生的困惑。

    向死而生,说的是一种决绝前行的态度。

    先死后生,则是一种为追求目的不惜献出生命的过程。

    二者同样值得敬佩,但生命只有一次,一旦献出,自己就将沦为冢中枯骨了。

    “向死而生?没错,正如尼采说过的一些看似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的话,真理往往就在那些拗口的文字里面。”原先生回答。

    尼采的确说过“我的时代远没到来,有些人要在死后才出生”等类似的话,那正是对死亡的高度推崇,认为正是死亡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就像我们到这个地方来,一定是通过某种极端的方式,才突破禁忌,突破屏障。反之,那些久负盛名的大探险家们踏遍西藏的千山万水,磨破了靴子与脚掌,也只是徒劳无功。”原先生继续说,。

    “时候快要到了。”林轩低声说。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只有穿越那个危机四伏的洞口,才能获得光明的未来。

    “是啊,时候快要到了,能由石窟到这里来,已经是巨大的进步。我想石窟里那些人肯定都没想到应该怎样突破冰层、镜面的壁障,时代的进步导致了知识呈几何数增长,而且又碰到你这种聪明、执着的年轻人,看来那谜题是到了揭开的时候了——走吧。”原先生回应。

    “你还能不能撑得住?”林轩看得出,原先生已经是强弩之末。以这样的状态进入洞中,稍有不慎,就要跌进岩浆里。

    “我已经没有选择了,你看——”原先生向后一指。

    远处,岩浆此起彼伏地向上炸开,像一锅煮沸了的赤米粥一般。更可怕的是,岩浆的液平面正在缓缓升高,相信很快就要淹没一切落脚点,让他们无立足之地。这种情形下,只能前进,无法后退。

    “我在前,你在后,随我来吧。”林轩说着,大步向前,纵身一跃,身子平展展地贴到了对面的石壁上,犹如一只敏捷的壁虎。

    这种“壁虎游墙功”正是江湖前辈们模仿壁虎捕食时的动作研究出来的,气息吐纳之间,使得自己的手掌出现一种内吸力量,将自己的身体牢牢固定在比较光滑的平面上。同时,全身放松上移,以手掌为支点,支撑着超过五十公斤的成年人身体挪移前进。

    现代化的最新科技亦将“壁虎游墙功”革新,变成了两个收放自如的橡胶吸盘,即便是在九十度直角的立面上,也能轻松移动,比真正的壁虎还灵活。

    林轩向前移动,感到石壁也被岩浆烤热了,双掌与石壁的贴合非常勉强,好几次都是咬着牙坚持,才能艰难移动。

    在这里,岩浆的液面距离洞顶最多不超过两米,只要林轩的身子稍稍下坠,双脚就会淹没在吃人的岩浆里。幸好,洞顶不是绝对光滑的,而是有很多可供利用的裂缝和突起,使得林轩每向前一步都坚实稳定。

    那段路程约有五百米左右,到了尽头,岩浆果然进入竖井。

    那竖井也是方形的,宽度三米,纵向距离约有十米。

    林轩贴着石壁停住,向竖井深处察看。岩浆一泻千里,落差至少百米,气势惊人,非常震撼。

    这竖井的结构有点像一根弯曲的管子,源源不断地把岩浆输送到远方。这种结构,让林轩想起了很久之前一个著名的“海洋热源妄想论”,是由美国地质科学家科莫提出的。

    该理论的核心是:在洋中脊钻透地壳(钻探厚度约6到8公里),安上两根独立的大管子,一根用来灌入高压海水,海水与岩浆发生反应后,产生高温高压蒸汽,从另一根管子里释放喷出,最大限度地开发岩浆热能。

    “如果这竖井就是科莫提到的那种管道……人类的智慧比起大自然的神奇构造来,简直微不足道。科莫想到的那种提取蒸汽的结构,原来自然界中早就存在了。”林轩叹了口气,忽然觉得,人类虽然自称地球上的高级动物,实际却连“高级”的含义都没弄懂,只是在向着大自然做“邯郸学步”的游戏而已。

    “继续?”跟上来的原先生只说了两个字。

    “继续。”林轩回应。

    两人沿着竖井向下,因为体力消耗的缘故,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在此期间,有个问题是林轩想都不敢想的,一旦竖井尽头通达地球轴心后是完全封闭的,他们就等于是自取死路,再没有力量爬上来了。

    大概下行一百二十米到一百五十米左右,竖井侧面出现了横向的洞口,两人如释重负,落地休息,累得四肢打颤,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这个洞口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横向直径约五米,自然形成,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从岩石的表面状态分析,应该是很久之前岩浆融化了石壁,用难以估计的高温在石壁上硬生生地“烧”出一条路来。

    冷却的岩浆与原先的石壁已经交融在一起,形成各种色泽诡异的涡流纹路。

    至少休息了两个小时以后,两人才有力气站起来。

    在他们侧面,岩浆继续下泄,进入无止境的深处。他们唯一的去路,就是沿着山洞向前。

    那山洞的走势极为曲折,时而左右盘旋,时而上下起伏,可见当时的岩浆为了突破石壁的障碍做了多大的努力。

    向前走了约五公里,前面仍然不见出口,但两人耳中却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似乎是一台工作中的发动机被棉被层层裹住后隐约传出的声音,噪声存在,但被多层屏蔽,变得不那么明显。

    “就在前面!”两人对视,不约而同地叫出来。

    林轩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最后竟然小跑起来。他知道,真相就在前面,秘密就要被揭开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铁桥地核

    左右转弯几次,林轩面前豁然开朗,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无比的广阔空间里。

    向前看,一条大约十米宽、二百米长的铁桥笔直延伸出去,通向一个悬空着的银色的“核”,那“核”又向四面八方又伸出无数铁桥,连接到色泽斑斓的石壁上去。林轩向下看,立刻明白,自己是站在石壁的中央位置,脚边是一道数百米深的悬崖。

    他快速地数了一遍,那些铁桥竟有一百道之多,朝着不同方向伸展,插入岩石中,顽固坚实,岿然不动。

    原先生从他身后走出,凝视那“核”的方向。

    “那是什么?”林轩皱着眉问。

    “那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地球轴心。”原先生回答。

    林轩不免苦笑,因为这地方与他想象中的高端、精密、先进、复杂的地球轴心完全不同,更像是一个现代化的抽象艺术品。尤其是铁桥汇聚点的那个“核”,结构如同一个直径十几米的正方形铁皮箱子,根本没有任何独特之处。

    他抬头向顶上望,另一道铁桥以九十度角垂直方向插入石壁,深刻而坚实。这种结构似乎已经存在了很久,而此地空无一人,犹如鬼境。

    “走,去那里。”原先生低声说。

    林轩脱口而出:“你真的决定了?”

    原先生点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们慢慢踏上铁桥,凌空前进。

    那铁桥的材质应该是某种不知名的合金,两个人走在上面,非常稳固,连一丝丝轻颤都没有。这在地球上已知金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即使是硬度最高的钨钢合金,也会在过长的跨度之下产生弯曲变形,随着人的脚步起落。

    两人都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所以前进速度极快,几分钟后就到了轴心处的那个大箱子。

    远看那是箱子,近看上去,却是一个巨大的藏身掩体,边长至少在十二米左右,周遭与铁桥的连接之处光滑平整,不像是焊接之类的技术构成,倒像是一次铸模构成。

    林轩在不同方向铁桥间穿行,绕着那箱子一周,却找不到可供进入的门户。

    “箱子是密封的。”他向另一侧的原先生叫着。

    耳边,“轰轰隆隆”声还在,但他却无法找到声音的来处。

    那声音似乎极远,远在数公里之外;又似乎极近,就响在耳边、响在眼前。

    他又抬眼向上下左右看,发现在某些铁桥的端点上,也有模糊的洞口存在,与自己跟原先生走过的洞口一样。

    “难道说,每一个洞口都通向不同的地方?真的是……奇怪,这是好事还是坏事?那些洞口中藏着逃生的通道吗?抑或是同样岩浆横流、热浪逼人?”林轩百思不得其解,眉头越皱越紧。

    往更深一层想,是否每一个洞口内都有人闯入,汇集到这个巨大的“核”里来?目前,现场只有他跟原先生,未来会有更多人出现在这里吗?他们又都是从何处来?抱着何种目的而来?

    “林轩,不要乱闯,小心为妙。”原先生低声告诫。

    林轩远眺正前方,铁桥尽头也有一个不规则的洞口,黑魆魆的,仿佛藏着无限凶险。

    暂时来看,这里没有一丝生机,只有他们两个,面对着这个寂静的诡异铁架。

    “我到对面去看看——”林轩提议。

    原先生回应:“好,谨慎一点,这里的一切都有点捉摸不透,透着十足的古怪。”

    林轩缓缓起步,一边前行一边观察四周的情况。他坚信,一切绝对不是表面看来这样死气沉沉的,一定有着某种没发现的力量充斥四周,危险就藏在悄无声息的外表下面。现在他们看到的,正是大战前的寂静。

    他沿着铁桥到达了视野中那个洞口,在洞口稍稍驻足,侧耳谛听,确认洞内并没有什么异常动静,才缓步进去。

    洞口约有十米高、五米宽,但洞内却异常狭窄,收缩到五米高、三米宽,而且只走了三十米就到了尽头,前面的路被石壁挡住。

    以林轩的丰富经验,立刻看出,那石壁相当于一块古老的“断龙石”,是故意设计安放,用来阻挡洞口的。也就是说,石壁后面,一定还有更幽深的隧道。

    狭义来说,断龙石一般是设置在一些古墓之中,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墓室之内,会用一块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