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珠玉在前 >

第75章

珠玉在前-第75章

小说: 珠玉在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阜安。

    “我……恐怕写不好这奏章。”王醴虽然是科举出身,文才也很可以,但他并不了解民生事务这一块,再有他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自然不能在朝会上递出奏本。

    孟约:“可以找杨先生帮忙写。”

    王醴:“哪个杨先生。”

    “前内阁首辅杨廷礼。”

    王醴:……

    他不过才去一趟奥托曼,几个月罢了,怎么像是去了几年一样,小甜甜认识的这都是些什么人呐。

    虽然王醴略有点受不住,但他仍顶住了,点头道:“若能相请得动,自然很好。”

    孟约:“那必然请得动,《闺门令》与《太祖秘史》的戏本都是杨先生写的。要不是早前半个月被撞破,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跟我磨了俩月戏本的乐呵呵老头儿是前内阁首辅。”

    这下,王醴是真有点喘不过气来了,因为他只要略一想那能撞破杨阁老身份的人是谁,就觉得日后没准要受更多惊吓。看来日后,不能放孟约离他太远,也不能离太久,不然,谁知道她会干些什么,会认识些什么人。

    “今日夜已深,明日再说罢,阿孟早些睡,孟伯父也早些安置。”

    孟老爷点头,冲王醴挥挥手:嗯,我也得好好消化消化这惊吓。

    王醴:这是您还不知道,孟约认了哪对夫妇为兄嫂,还没恭喜您,这一趟回来,您不但有了便宜儿子,还捎带有了儿媳妇和大孙子。

    #王御史:求问这一趟出远门,我不在家时女朋友都认识了些什么奇奇怪怪的人,在线等,急?#

    #宣庆帝:有我#

    #萧皇后:有我#

    #杨廷礼:有我#

    #常抱云:我应该也算吧#

    #太祖:敢破坏队形,楼上好狗胆#

第一三零章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孟约并不了解,杨廷礼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对孟约来说,杨廷礼再怎么掉马甲露出真身来,也都依然还是那个乐呵呵跟她磨戏本的老头儿。同她讲,非得讲清,教宣庆帝“人心治而国治”的正是这位前首辅,朝上诸公皆谓宣庆帝擅治人心,其实宣庆帝作为学生,在耍心眼子上,才只学到杨廷礼七成功力而已。

    所以,王醴登门时,是很忐忑的,反倒是孟约,提一篮子点心,并一坛秋日才蒸好的桂花酿,无比淡定地敲门。仰园的仆从打开门见是孟约,问候一声便将门打开,将孟约迎进去,并贴心告知:“阁老在闲花亭。”

    孟约熟门熟路走去,杨廷礼正自己和自己下棋,这位的棋力……孟约是看不出高低来的。早前听宣庆帝提过一句,说是“御待诏远有不如,若为棋士,乃无双国手”。

    杨廷礼也并不专注下棋,见孟约来,乐呵呵瞧她,顺手就把棋盘给收了,一点不摆高深姿态。因王醴是生脸,杨廷礼还问了王醴几句话,然后便十分和气地邀孟约王醴一块坐,命人给他们上茶,见孟约提着篮子来的,笑问:“又给老夫带什么好吃的了?”

    “点心是我家厨娘做的,桂花酿是我蒸的,早先在书上看到的,以酒蒸花为酒露,再复以水蒸花为花露,酒露花露合而为一便是花酿。这才揭封,还没喝过呢,特地带来给杨先品饮一番。”孟约以闪做花酿,都是酒泡花,然后花扔掉,将泡过花的酒蒸一道,要喝的时候每壶掺进去半壶山泉水。这回改了方子,不用泡,全程蒸出来的,花不直接接触酒或水,而是用蒸汽将花的香气淬练出来,这样就只有花的香,而没有花瓣的涩味。

    王醴:是啊,我也没喝过……

    不过孟约怎么会把王醴落下呢,自然也给他满上一盏,孟约自己是不敢喝的,她怕醉。在家醉了不要,在人家家里醉了登高唱《征服》怎么想怎么不好。

    杨廷礼饮一口酒,片刻后点头称许道:“入口清冽,如饮香花。”

    孟约一听,忍不住尝了一小口,果然,像把一桶花的花香瞬间吸进肺腑里一样,极香,却又不让人觉得讨厌:“就是好像酒劲大了点。”

    杨廷礼倒觉得正好,连喝两盏后问孟约:“今日阿孟姑娘登门,是新绘本画得了?”

    “哪有这么快,今天来寻杨先生是为机械化一事,话我说不明白,让师兄同您讲吧。”即使孟约明白“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个中心思想,也并不能很好的复核孟老爷的话。因为要让她来说,就是这句,没别的。

    然而,这是不合大明国情的,毕竟那是现代人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说出来的。这会儿她要跟人说“少生孩子”,官府能喷她一脸唾沫星子。

    至于孟老爷,本来是孟老爷同孟约一起来的,结果,袁院士大清早就到孟园,把人扯到科学院去了,孟约只好临时把王醴扯来。

    杨廷礼虽已致仕,但朝堂上风雨岂能不闻,若说不关心那自然不可能:“老夫可以为此事代笔,但,阿孟姑娘,老夫的润笔之资可不便宜。”

    孟约看王醴,土豪家自然不差钱,虽然在南京城里有点不够看,但润笔之资,哪怕是前任首辅的,她也自觉出得起。但,古代人普遍不爱谈钱,她怕一张口提钱,反倒让杨廷礼不肯帮忙。

    见孟约看王醴,杨廷礼也笑呵呵看王醴,王醴深吸一口气上前道:“五千两。”

    孟约:……

    可以这样吗?真的直接谈价钱吗?五千两是不是有点贵,有这五千两,说不定能请责任首辅代笔了。

    杨廷礼却点头表示满意,看王醴的视线充满“年轻人,就要这么懂事”的老怀宽慰,细细询问孟老爷的想法后,杨廷礼提出见孟老爷一面。孟老爷中午吃饭时,匆匆跑过来,将他早年在外行商看到的种种加上感想都说一遍,最后杨廷礼道:“三日后,老夫会将奏章呈往御前,回去等消息罢。”

    孟约趁这工夫提了提她打算山寨自己的事,杨廷礼这回倒没说什么润笔之资,甚至不问孟约为什么要自己抄自己,只一点头便答应下来。

    从仰园出来,孟约犹自不相信,疑惑道:“为何是五千两?”

    王醴:“杨阁老早年对登门欲求教的士子说过一句话,‘欲求教,君有八斗才可教,君有五千两亦可教’。”

    孟老爷:“真乃性情中人。”

    “能拿出五千两的人不少吧。”

    “当时杨阁老还不曾入内阁,待入阁时,便是五万两了。”

    噢,了解了,还不是阁老的杨廷特意礼漫天要价,把求教的士子给吓走:“那你开五千两。”

    “已经致仕,自然不需五万两了。”

    这话好有道理!

    “实则,他不欲你承情,亦不欲舍人情,不然,不会给我们提五千两的机会。”

    孟老爷觉着这位杨阁老干事太地道了,如他这样的小鱼小虾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欠人情,钱债好清,人情债难清。孟老爷手一挥,不仅奉上五千两,还送去一车土产,自家的布匹,孟约蒸的花酿,冰窖里还囤着不少的腊肉,自家厨娘做的耐放的点心。

    三日后,久未入朝的杨廷礼自请入御前奏对,宣庆帝自然应许。自杨廷礼在内阁首辅任上致仕,从未上请入御前奏对,是以朝上诸公,皆抱几分好奇心。

    待到杨廷礼献上奏章,并自陈奏章内容,且不说维稳派如何,只说改革派。

    宣庆帝想:这回老师不但没拆我台,还替我站台?感动死人了!

    晁光甫想:这老狐狸八成早已胸有成竹,特特待朝堂上快打出脑浆子,才将奏章递上,真是个……老混帐。

    不管改革派怎么满心感动的同时,又满心不敢置信,杨廷礼的奏章都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并指给他们一条康庄大道。

    叶阜安眼见一面倒,自然不会坐视,也不必旁人,他自己站出来,逐条逐条提出置疑。

    杨廷礼岂是叶阜安能问得住的,他这三天可不是在家闭门造车,而是特地为这奏章乘车去了南京周边各个以种桑养蚕织丝纺绸为生的农家。哪怕叶阜安是有切身体会,却终不如杨廷礼的眼光,孟老爷的经历。

    此刻,杨廷礼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走南闯北行商二十余年,不但什么都见,还什么都吃过的孟老爷在幕后呐。

第一三一章 半夜都要笑醒

    有赖于孟约到底没忍住,把“要致富先修路”这五字真言祭出来,朝堂上接连几天,都在就“修路”这件百年大计作种种争辩。想当年太祖多么无敌,路也不是他说修就能修,想在哪修就在哪修的。

    古人动土乃是极大一件事,开山炸石更是大事,动土需祭天地,开山炸石需祭山河。还不是哪条河哪座山都能动的,当年太祖被闹得很烦,偏偏钦天监死活顶着压力把太祖怼回去。太祖拿他们没办法,直到后期才琢磨出让道士都去搞各种研究,把易学家玄学家都歪楼成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主意,就这样,如今的道教中玄学易学也依然盛行。

    不过,比起社会矛盾,这显然是个要小得多的问题。

    这奏章,杨廷礼没有居功,在宣庆帝询问时,杨廷礼将功劳都安在孟老爷头上:“陛下,依我看来,那委实是个有大才的,并不拘泥于机械方面。先贤道不拘一格降人才,即堪当大用,不妨好生栽培。虽眼下机械化更需要孟助教,但总有能跳出来的时候。”

    宣庆帝点头:“此事却让我想起太祖昔年一句话,道是唯有实地践行方出真知,老师,积年难题,却为孟助教一语道破,莫非国朝取士仍有不足之处?”

    “只差个实地践行出真知而已,陛下不妨与内阁商谈,如何使朝上臣工皆炼出真知的途径。”杨廷礼心想的是,反正要去实地践行的又不是他,自然是陛下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玩弄人心这方向,既然已经出师,老师自然是不会再插手的。

    这会儿,孟老爷正在科学院中埋首研究他的大火车,根本不知道宫中天子与帝师奏对过什么。袁院士身体恢复得不错,虽不可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但好歹不至于让人担心一口气咽不下去就这么没了。袁院士身体一好,劲头就更足,恨不能拉着孟老爷,一天十二时辰都待在科学院里。

    有袁院士这样起早贪黑,加上科学院另配来两名院士与十几名助教并几十学生,火车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得到更新更好的改进,速度上也有逐步稳定而缓慢地增长。

    “照这个速度下去,一天一夜,行三千里当可以。”

    “钢轨磨损度还是不理想,但钢厂那边,不可能再给我们提供更好的钢了。好钢都得先紧着外洋战场上供,我们这边就是豁出脸去抢,估摸着也抢不到。老陆,咱们得自己想办法啊!”

    陆院士看一眼钢轨磨损记录,道:“得去向陛下要个名额,盖个高炉,咱们自己炼钢。钢厂忙得连转,哪有闲工夫替我们琢磨怎么改进,这事可以先干得去,待我上个条陈给内阁,递到陛下御前去,应当可成。”

    “钢轨先放一边,道床下陷仍还高于预期。”

    即使太祖提出过有轨交通这个概念,也仅限于概念,太祖对铁路大概也只比孟约好一点,孟约是只知道坐,太祖是好歹知道设计理念。因而,什么都仍要众人商量着来。与在科学院内铺设不同,要在整个大明铺设,必需解决掉所有存在的问题。

    科学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