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珠玉在前 >

第116章

珠玉在前-第116章

小说: 珠玉在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陈同知听到船工中有人提议砸破船舱的枢括跳江逃走地,陈同知忙劝:“他们有弓箭,若射向水中,难免伤亡。盐船都藏有火器,这艘船的密格在哪处,你们可知道?”

    “知道是知道,但我们也没谁知道怎么开,有什么用。”船上的密格,以精钢浇铸而成,倒是不用钥匙,而是得用特殊的手法开,船工们上哪知道去。别说船工们不知道,在船上,也只有督船的官员一人知道。

    陈同知只能庆幸,他登船时多问了几句,因他不日要去都转动盐使司任职,同知从四品,自然有知道密格开启手法的资格。督船的官员自然是上官一问就答,不想一时的好奇,竟也能派上用场。

    获知密格所在的方位后,陈同知就着打开的枢括向密格方向去,因手生没试过,费了一刻多钟才总算把密格打开,取出两把枪和两匣弹药。

    暗夜之中,属于陈同知一个人的反击正式开始……

    #我爹很拉风,我闺蜜的爹也很拉风#

    #那些年,我们拥有的抢戏爹#

第二零二章 一言难尽

    陈维昌是宣庆三年的进士,祖籍浙江,往上数三代都没什么好说的,皆是寻常地方官,到陈维昌这原本也没抱什么人上人的期盼。便是陈维昌自己,余生所愿也不过是做个守牧一方的干臣,其他的从没多想。

    一朝调到南京都转运盐使司做同知,完全是意外之喜,事实上也不算多意外,陈维昌在永洲府这几年,就跟老天爷要特地送他一道青云,助他上天一样。且不说风调雨顺,稻米增产,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无一命案,都快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只说那年有外洋的探子偷偷摸摸借商团之名经永州府欲出海,被半夜睡不着觉,登上假山饮酒赏月独自品咂内心那点小文艺小孤独的陈维昌给撞破了痕迹。

    起初陈维昌没当回事,后来接触多才觉出不对了,当即便雷厉风行地调兵把使团给全部拿下,送到京城一问……好家伙,这群人居然偷到了枪炮的图卷。大明素来是凡民用拿钱来买就卖,军用的拿金山来都不卖,居然有人偷到了枪**卷,这曾让整个朝堂集体产生被害妄想症,觉得满世界没一个好盟友,尽是些亡我之心不死的毒蛇。

    太祖深谋远虑啊!

    陈维昌是那时被内阁看在眼里的,大约是上天偏要爱他,进南京就任又遇上盐匪。

    累世官宦之家,没几个不会耍枪的,不说儿郎,便是女郎,也有不少会使枪。陈维昌家世不显,但祖上几乎代代为官,陈维昌自然会枪,不仅会,而且精!

    陈维昌自己也没想到,当年一门心思从军报国才学的枪,如今做了文官反倒派上用场。他摸黑夜里,就像风入松林中,便是那轻响,也并江上风浪,丝毫不会招来注目。

    枪只一个不好,动静大,陈维昌准头再足,也必需快速制敌,趁盐匪还没反应过来前,即使不能全部射杀,也要打得他们落花流水,奔丧而逃。陈维昌无声无息摸到船舱顶上,掐算好距离和各人的反应,二话不说抬枪便射,那真叫一个例不虚发。

    “有枪。”盐匪们不是没有遇到过,但没遇到过枪法这么准的,只一句有枪的话声下,就已经倒了三个。一时间,盐匪大乱,有从运盐船跳到匪船上去的,有找东西躲的,还有扯过一名官吏挡在身前的。

    陈维昌最震慑盐匪的一枪,就是打在那扯官吏挡枪的盐匪身上没奈何,谁叫那盐匪比官吏高出大半个头,再缩头缩脚,那官吏不也缩着嘛。那盐匪还是个头目,一枪下来四散奔跑。

    陈维昌就这么把一船人给救了,但人是救下了,盐没有。船上的人感激陈维昌,却也仍是惶惶不可终日:“盐匪尽是穷凶极恶之徒,射杀了他们的人,他们不会善罢甘休。陈同知,我们最好在下个码头靠岸,去寻官军来,不彻底绞杀了他们,他们日报必会报复。”

    “自然,命船工速速操船,尽快赶到鱼跃镇码头。”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说起来真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最近的卫所也颇远,因是内陆,素无战事,卫所间隔也远。他们要打时间差,必需快速行驶,到鱼跃镇停靠,然后往嘉鱼县去,那里便有卫所。

    在陈维昌展开他惊心魂魄的旅程时,王醴正在都转运盐使司跟罗列表格,分核档案,核录归卷。盐使司当然不是什么水般清的衙门,王醴能选择的是等闲的就放过去,好在也没看出什么大漏子来,不然以王醴干惯御史的脾气,肯定不能坐视不理。

    这段时间,孟约则在认认真真准备嫁妆和她的《慕春令》,是的,那本“恋爱教科书”被取了这么一个名字。第一本已经上市,不温不火,倒是在少年少女那里卖得极好,慢慢地有家长特地买来看,虽不是什么真理,但确实很能将少年少女的别扭矫情你退我进描写得有趣又不俗套,还颇有点清致可爱。

    所以,虽然依然有人说打鼓人江郎才尽,却也没比《慕春令》出来之前多多少。倒是有人夸打鼓人很懂女儿家心思,把少女心揣摸得不能再明白,眼巴前来说,还是正经被少年少女当教材使的,还没到作为“防狼手册”的地步。

    桑班主略表忧心,因为孟约这本子真没法演,杨阁老也说没法改成戏本。遂派桑蓉来“骚扰”孟约,恳请孟约在《慕春令》之后出个正经本子。

    孟约:“这话说得,《慕春令》哪里不正经啦。”

    桑蓉:“同《太祖秘史》比自然不正经,就是同《闺门令》比,也正经不到哪去,至少《慕春令》就没法改成戏本,不能改成戏本的,在我爹眼里都叫不正经。”

    孟约不由失笑:“你也知道我在备嫁呐,虽大多事都不用我动手,但总得过过的啊!今年肯定没有了,明年我争取再拿下开箱戏罢,今年不也有《清平令》,我也没躲懒呐。”

    送走桑蓉,孟约琢磨片刻,想起桑蓉刚才说的女书院来,南京城里上个月,刚开了家女书院,只收未出阁的女孩,不但教香道茶道德容言工,还教管事理家,君子六艺,甚至还有骑射课程。孟约觉得,应该是个不错的地方,待王醴回来,就把这事同王醴说了。

    王醴却摇头:“并不是年年想的那样,是个正经把世间学问无分男女教导给女孩的书院。”

    “那是什么地方,我听说去的也都是正经人家的女儿呀。”还有不少官吏把家中女儿都送去了呢。

    “自然是正经人家的女儿,只是那书院……”王醴一脸的一言难尽。

    待王醴说完,孟约也忍不住叹气:“还道是个正经教学问的地方,不想还是个教人如何习得百般艺只为更好服侍男人的地方。等等,师兄刚才说这是荣意结同几位京中世族女一同开设的,怎么会这样?”

    如果,她没在《清平令》里,点出学校把学问无分男女教导给所有人,那么情有可原,但《清平令》里把那样一所学校描绘得那么详尽,为什么……

    荣意倡导的男女平权,是真正的平权吗?

    孟约穿越后,第一次怀疑《三醮》作者抚长离笔下的女主角,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了不起。

第二零三章 一世蹉跎,何如波澜壮阔

    是的,即使大明已经三百年,也没有一个所真正让女孩子也能去读书的学院,女孩子都是请先生到家中教学,或去先生家中求学。一直以来,也并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方便,当年太祖曾倡导过女子学院,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女子学院遭遇重重阻碍后,太祖选择暂时放下这件事。

    太祖暮年时有意重提,这时倒没人没眼色地跳出来反对,但未能建立女子学院,太祖便故去,再没有谁为天下女子发声,道应建立女子学院。荣意她们能顺利开设女书院,也是托了太祖的福,虽然太祖没能成功,但有太祖的意愿在,她们虽然处处碰壁,却到底建了起来,于月前正式开门招收弟子。

    因发起的都是世族女子,她们自身教养出色,学问过人,言行举止无一不风雅高致,很是吸引了不少人家把女儿送去。确实,她们也倾尽所学一一教授,且也没有人针对女书院泼脏水,倒是看起来发展势头极好。

    越是这样,孟约心里越不好受:“师兄,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年年看得太远,而她们即使通过年年也看了那么远,也还是无法争这么长远。”以荣意为首的世族女子也不是鼠目寸光,而是到底没能跳出窠臼,终究她们是成长于这窠臼之中的。当然,即使只是现在这样的书院,待岁月流长,也会终有一天成为孟约描绘过的学校。

    不过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已,王醴想到将来会有的女儿,怎么也不肯把一切就这么不负责任地交给时间去修正,去完善。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孟约也是一样的,不想把一切交给时间。

    既然身处在这样浩浩的洪流中,为什么要仅仅随波逐流,而不是做个弄潮儿。

    “姑姑的绘本画得差不多了,我们去寻姑姑说话。”

    两人去庆园,吕撷英也已经知道了女书院的事,也是为女孩子们高兴的,但一听内情,不由沉默良久:“若不是年年,她们做得已经很好,因有年年的绘本在前,我竟觉得她们这是在把自己如何服侍男人的技能教导给小姑娘们。”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孟约的立意和荣意她们的立意一比,高下立判。

    “却也是一片好心,不能说她们做得不对,只是她们的心仍没能破开壁垒罢了。”吕撷英轻揉一下孟约的脑袋,有这么个徒弟,吕撷英越来越觉得真是挑对了。

    昔年为商户女教习,她也曾犹豫过,是当时太闲极无聊,天天闷在家中不是个事,才被卢昆阆劝去。现在看来,人与人之间,或真有前缘注定,若不然怎么能遇上这么个合心合意的。

    “先生,我们是不是能做点什么?”

    “自然要做,不懂她们误在何处,倒也不妨,知道了如何能不发声不作为。”吕撷英琢磨片刻,命人把她的画稿都整理好,送到书商那里去。然后看向孟约与王醴,含笑叫王醴去上差,她要带孟约出门去会见好友。

    吕撷英出门时,还同时送出去几封帖子,邀的尽是京中久富盛名的才女。虽则比不得荣意这般盛名,但当年,她也都是引领过一时风骚的。如今虽年龄增长,风致未变,学问却在一年一年增长。

    “英英今天不声不响,怎么带着弟子上门了?”

    孟约:我先生连南山书院的院长夫人都认得耶。

    吕撷英交游广阔,她认得的人,也未必带孟约一一见过,所以孟约是今天才知道,吕撷英与南山书院院长的夫人旧有交情。

    “令楹,我是为德音书院而来。”

    关令楹笑道:“你也听说了,几个小孩子倒也做得不错,竟把女书院也立起来。且说我们当年怎么没想这事,倒叫几个小孩子做成了。这不,早几天,几个小孩子还到我这来,请我出山,去德音书院开班授讲呢,怎么,也邀英英了?”

    邀是邀了,吕撷英不得工夫,也就没细看,她绘画今天才算校定呢。

    前因后果与关令楹一讲,关令楹思量片刻道:“理是这个理,但英英,眼下立个女书院已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