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天遂人意 >

第599章

天遂人意-第599章

小说: 天遂人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呢,不过是被人指出来而已,还没人说什么话呢,就做贼心虚的乱折腾一通,觉得小辈都该死是吧,信不信回头我就让人去查,他们祖三辈儿的事情,看到时候他们会不会抹脖子自杀。’气急了这也就是放狠话。

    老尚书咬牙:“你还嫌弃你家池二,不够特殊,还有人敢搭理两句是不是。”

    好吧这件事情真的不能在这么过激下去了。不然京城就真的没有池府容身之地了,即便是圣人再怎么青睬有加。群居动物,要混人缘的。

    芳姐有点懊恼。

    老尚书落井下石:‘都是同你年岁相仿的,好好地一辈子,遭禁了。心里不痛快了吧。’

    老尚书没说的是,那些子女才是最无辜的,因为这层关系,估计往后怕是处处受制了。到底还是自家孙女,知道错,知道严重性就得了,没必要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包裹。

    芳姐沉默,华老尚书也沉默了。华二老爷对他们家闺女的性情还是了解的,最近华二老爷频频去圣人的御书房,也不知道君臣二人和谐的相处,为了什么。

    反正庶日上朝的时候,圣人就开始敲打那些迂腐的文臣了。都说了此事就此作罢,竟然还敢私下里面乱折腾,简直不把他这个圣人看在眼里。

    所以事情没有同老尚书想想中的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心中难免感叹,倒霉孙女命好,有这么一个随时准备救火的爹。

    池二郎当他的城门官,从城门官到城里治安,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插了一手,不过官职没有怎么变动。

    任谁都知道这位不怎么受京城官员待见的新贵,怕是蛰伏在三品城门官的位置上等着一飞冲天了。

    对于夫人的懊恼,池二郎只能开解。谁让夫人都是为了他呢。

    芳姐:“知道不关我的事,可终归伤及无辜了。这么大的年岁往后的岁月可怎么过呀。”

    池二郎就没见过芳姐这么低落。逗芳姐开心:“喔,内疚了,要不然都纳进咱们府里来好了,为夫勉为其难看夫人的面子,不嫌弃。权当是为了池府开枝散叶了。”

    芳姐抬脚踹人,动作利索,劲头十足,一看就知道长期锻炼出来的腿脚:“美的你。”

    池二郎:“既然于事无补,就不要想了。”

    池二郎为了夫人能够开颜,忘却烦恼,用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夜里总算是找到借口,可着劲的折腾了大半夜。

    芳姐倒是不失眠了。两口子日子都跟着和谐了。池二郎抹嘴,这样下去,生个池小四出来不是问题。还用得着委屈自己抬人间来给祖宗们开枝散叶吗。

    心情好了灵感就来了,第二日芳姐带着两个孩子去了池府,这次芳姐一头扎在老尚书的书房里面,拉着老头一直到大半夜都没有出来。

    华老夫人同三个儿媳妇感叹,就不知道芳姐同你爹在书房里面说些什么,也不知道两人会不会打起来。

    华二夫人为了自家闺女说话:“娘放心,芳姐还是有分寸的。”

    两位妯娌不吭声了,这个分寸,可要看怎么说了。就没见过这么不正常相处的祖孙。

    老夫人神色也讪讪的,没法赞同二儿媳妇的见解呀。

    书房里面,华老尚书看着芳姐弄出来的玩意,那真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好。怎么就最后变成了这样呢。开头明明不是这样的呀。

    芳姐对文言文不成,她说,老尚书写,开头都是说的大梁朝的土地宽广,人口稀少什么的,难得还能有人同他聊一聊政治上的事情老尚书也不觉得为难,给孙女转笔就转笔好了。

    两人从风土人情,到国情民情,说的那个热闹,整理出来的东西,让老尚书这个高兴。

    到了最后写出来一篇文,大致意思就是赞扬,宣传寡妇再嫁的。增进人口发展,促进社会有序发展的。

    老尚书就不知道怎么变成这样的。这个结果他是怎么总结出来的呢。还是出自他的手笔。

    这年头哪家的老封君没有个贞节牌坊什么的,他家孙女怎么就敢这么与众不同呢。这还真是刺手。

    芳姐:‘怎么样,明日您给圣人递上去。’

    老尚书:“乱说,自己说说也就是了,递什么朝堂上呀,老夫已经致仕了,早就不关心政事了。”

    芳姐:‘哼,怎么您就不可惜咱们大梁的土地,水灾,旱灾,天灾,兵祸,**,我大梁人口难道不需要发展吗,祖父您为了大梁鞠躬尽瘁这么多年,难道久违了狗屁的什么节烈,忍心知而不报,良方弃之不用吗。您对得起祖宗打下来的江山吗,您对得起对您信任,推心置腹的圣人吗。’

    老尚书:“老夫同圣人关系没那么好,说你爹呢吧,对了怎么不给你爹呀,你爹那里肯定你怎么说怎么是的。”

    芳姐:“那是自然那可是亲爹。不像您做点事情,唯恐名声有损,利益有失,推脱再三。”

    老尚书:“哼,我这个祖父不是亲的,去求你亲爹吧。”

    芳姐抿嘴:‘这件事情,我爹不适合做,万一被人说我爹看上了哪个寡妇怎么办。’

    老尚书差点被吐沫给噎死:“你倒是处处为了你爹打算,你怎么就不怕有人说老夫看上了哪个寡妇呀。”

    芳姐斜眼打量华老尚书。

    华老尚书自知失言:“老夫的名声就随便你遭禁,随便别人说嘛,老夫就不是你的长辈吗。”

    芳姐:“看您说的,您要是不愿意,我也不难为您,我去找我外曾祖父说去,人家冯老御史高风亮节,为了大梁从来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肯定不会把名声看的这么重,不会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的。”

    老尚书怎么都觉得被丫头啪啪的打脸了,合着他就是为个人利益的小人,就是看重名声的迂腐酸儒:“哼,少叫的那么亲近,人家分老御史可不见得愿意认你这个玄外孙女。丢人,显眼。老夫佩服分老御史一身的文人根骨,可老夫也不会差到哪去。”

    说完就把笔墨才干爽的宣纸揣进了袖子里面。这是准备递投名状了。

    芳姐笑了:“呵呵,到底是我大梁朝的老尚书,够豪迈。话说您实在不用担心名声问题,没人会把这种桃色新闻往您身上扣的,也不看看您多大的年岁了。”

    老尚书想要摔东西,倒霉东西刚才怎么不这么安慰自己呢。老尚书出书房的时候嘴巴有点歪的,百分百肯定是倒霉孙女气出来的。(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五章 寡妇在嫁(秋月票)

    做了这件事情,想到能够帮助更多的女子,芳姐心里利爽多了,虽然不见得对被她波及的女子有实质性的帮助,

    可在舆论上,对这些命运多灾的女子应该稍微宽容一点。

    而且惠及了多少女子,作为女人能为同为女人的同性多少做点事情总是觉得安慰的。

    回到华家二房的院子里面,华二夫人都看到芳姐脸色好了许多:“今日同老尚书相处的不错。”

    芳姐揉揉脸蛋:“难道平日里我从祖父房里出来的时候,脸上都带着相吗。”要知道芳姐自认在老头面前还是满压制自己的脾气的。

    华二夫人诙谐的说道:“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才到腮边。虽然没有如此的形象,不过那脸色却也与之不相上下的。”

    这话似曾相识呢。好像她曾经说过什么人的,好吧两人对视都笑开了。本就是相仿的年岁,两人相处本来就亦母亦友的。

    华二老爷带着儿子外孙过来,看到闺女开怀,心情不错,爹爹总算是懂事了,知道自己闺女的好了,懂得欣赏他们芳姐出色的地方了,不然两人肯定相处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实在是可喜可贺。

    特意让人去把池二郎请回来,不要加班,几口人在华府二房的院子里好好聚聚。

    苦了老尚书,把袖子里面的玩意,看了又看,改了又改,熬了大半夜,眼睛都熬红了。尽量把文笔放的更缓和一些,少得罪一些人。

    就弄不明白,怎么就把国家民生大事同寡妇在嫁给联系的这么密不可分。不得不承认他们华府的这位四娘,有大才,虽然这个才有点歪。

    庶日上朝,华家大老爷同二老爷就看到他爹竟然又早早的过来了,两人心说,别是老爹睡懵了,忘了已经致仕了吧。

    华家大老爷担忧的过来:“爹,今日起的这样早。天越来越凉了,您还是注意身体些。”

    华大老爷瞥了一眼二儿子,心情不太畅快的对着老大:“嗯,今日老夫要去宫里看看圣人的。”

    华家大老爷倒是理解,君臣几十年感情肯定是有的。圣人不是也三不五时的询问一下老爹的状态吗。

    华二老爷看老爹的神色,怕是没这么简单,因为老爹明显看他的神色就不对。也不知道因为什么惹到这位父亲了。应该同芳姐没关系,昨日可没听到自己爱闺女说过什么呢。

    老尚书能心情好吗,估计这个奏折上去,他就要同清流们拜拜了,谁会在尊敬他这么一个罔顾礼法,还要发扬光大的人呀。

    怕是过了今日,他老人家收到最多的就是绝交的帖子了。

    在看二儿子,果然一张脸就是容易同桃色新闻联系起来的模样,难怪四娘都看不上。

    当然了这绝对是老尚书自己安慰自己的想法,人家芳姐那是不愿意把老爹放在风口浪尖上让人诋毁。

    老尚书心里也明白,这折子谁奏上去,估计谁就要被人诋毁的,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会被这些清流还有大家们抨击的。

    算了,想这些无用,他总不至于连冯老御史都不如。让孙女看低了。为了大梁,为了圣人,为了子孙,他老人家也是能搏一搏的。

    朝堂上,小太监呈上了老尚书的请见折子。

    圣人:“老尚书惦记着朕呢,快宣老尚书进殿。”

    华老尚书在大梁朝的金殿上绝对是有过浓重的一笔的,老尚书一身平服进殿,重臣都跟着肃静起来。

    杜老丞相看看老尚书的已经为了家族撑起来一片天的两儿子,心里感叹,老伙计后继有人,所以能够退的潇洒,退的干脆。

    可惜他老人家子孙不济,还要在这朝堂上苦苦支撑些年月呢。

    老尚书三跪九叩:“草民见过圣人,愿吾皇万岁万万岁。”

    在入朝堂,老尚书那真是感慨万千的,失落不过是一瞬间,想想古往今来的能臣志士,又有几人能有他老人家这个结果,也算是善始善终,修来的福分,再多了的失落都放下了,

    抬头在看圣人,眼泪竟然最多的都是想念,毕竟朝夕相处的君王呢。就是看着老伙计杜老丞相都觉得亲切许多。

    感情这东西有没有最做不得假。老尚书饱含深情地眼神,一瞬间就把圣人感动了,君臣相扶度过多少的难关呀:“老尚书莫要如此,老尚书永远都是我大梁的臣子,一句草民,实在让朕愧疚的很。”

    老尚书说的慷慨激昂:“致仕就是民,草民以作为我大梁的民众为荣,作为圣人的子民为荣。”

    杜老丞相看着被圣人如此佑荣的老尚书,突然就想或许他也该想想致仕,给后辈们让让道,圣人未必愿意看到他们这群老臣做大。

    他日能如老尚书这般,致仕还能让圣人如此荣宠那才是最好的结果。古往今来的能臣志士做到这般的又有几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