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水乡人家 >

第679章

水乡人家-第679章

小说: 水乡人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面喊杀声越来越大,乱哄哄的搅扰了寒夜。

    韩希夷又痛苦又甜蜜,喃喃地叫唤“清哑!清哑!清哑……”不断爱抚和召唤,又似宣誓和渴求,意乱情迷……

    他仿佛回到当年和清哑同行去府城时,那日傍晚在一地泊了船,他们站在暮色中看雨后的江景。后来清哑弹琴,他唱合,唱的是《蒹葭》,清朗的声音散入江天,深邃、悠远。

    那时,伊人虽在眼前,却触不得,歌声寄托了他的相思。

    眼下,伊人却在怀中,完完全全属于他。

    所有美好的记忆都随着内心的满足浮现在眼前:和她在田湖共乘一艘小船穿梭在藕荷间、五桥村观音庙银杏树下的相逢、夜晚在灯下静静为她画像、雨中在城西郭家园内向她倾诉衷情……

    这梦幻般的记忆仿佛成了现实,填补了他一直的缺憾。

    忽然谢吟月闯进记忆,宣告韩谢两家定亲了,他惊恐之下,死死地抱住清哑疯狂起来,唯恐一松手就失去了她。

    等云消雨散,两人都失神。

    可怕的静默,外面鼎沸人声依旧。

    忽然,韩希夷感觉怀中人不住颤抖,低呼一声“方初”,挣扎起身,匆忙中手撑在他左臂上,顿时他眼前一黑,只来得及叫一声“清哑”,便又晕了过去。原来他臂上受伤了。

    他昏迷前,想对她说这都是他的错。

    死,也要让他去死。

    奉州,方家三进宅院前喊杀震天。

    二进院内,紫竹、青竹、水竹等女严阵以待,紫竹穿上清哑的大毛披风和裙袄,梳着清哑常梳的发髻,坐在东间大炕上,身边站着两个婆子;院外是黑风等护卫,正和匪徒恶斗。

    喊杀声激烈起来,似乎要冲进内院。

    细妹扯着清哑悄悄离开了,盼弟青竹水竹紧随其后。

    她们去往后园的梅心小筑。

    梅心小筑是一组大青石建造的屋子,一点不小,建在一片梅林当中。宅子的原主建造这地方时,一是为了冬天赏梅,二是为了夏天避暑。梅心小筑地下造了地热,所有朝园景的屋子窗户都安的玻璃,冬天赏梅极好;又因为墙裙都砌的是丈高的大青石,有几间屋子地面也铺的青石,隔热效果很好,夏天这院落也很凉爽。

    细妹来这,也是以防万一。

    这院落结实,水火都不怕的。

    几人穿过梅林间的香径,走向梅心小筑。(未完待续。)

第1059章 动乱

    自清哑来到奉州,发现灾情比她想象的更为严重。

    奉州去年就经历过一次干旱,百姓勒紧腰带加上官府赈灾,好容易挺过来了。今年开春下了两场雨,人们以为年景好了,结果从那以后再也没下过雨。这一年干旱下来,庄稼地都成了荒地。清哑等人一路走来,大地上除了一些干巴巴的树木,连枯草都没有。

    奉州百姓逃荒去外地的不知多少。

    好在,十一月中旬下雪了。

    接连两场大雪,给了人们无限希望。

    这片土地上的植物也孕育着无限希望。

    方家这片梅林不等春日来临就首先复苏——开起花儿来!雪夜的梅林幽静、暗香浮动,在雪光映衬下,枝头梅花清丽无双。虽然比起京城有些迟,可花儿们依旧展开了,小心翼翼的,带着大难不死的喜悦,越冷越鲜艳,香气沁人心脾。

    外面嘈杂的喊杀声衬得这梅园格外像片净土。

    到近前,细妹叫院门,只有两个婆子在门房值守。

    一婆子过来开门,细妹严肃问:“这边没有动静吧?”

    那婆子忙殷切地笑道:“没有。这边还算安宁。真有人来,也是从前边来。殷奶奶,怎么这时候过来了?前面没事了?”

    她心里疑惑,听声儿前面还闹的很呢。

    细妹道:“大奶奶让我带她们来这边守着。”

    又问:“后边屋子几个人上夜?”

    另一婆子道:“两个。我去叫她们过来回话?”

    细妹忙道:“不用。”一面引清哑进来。

    她并不想惊动太多人,更不想让人知道清哑来了这边。

    两个婆子也没疑心,赔笑看着众人往上房去了。

    清哑和盼弟穿着寻常衣裳,她们也没认出来。

    几人进去,清哑自入了东边她和方初常住的屋子,和盼弟在临窗炕上坐了。炕是热的,屋里也非常暖和。因梅花开了,她和方初白天是没空赏花的,便晚上过来睡,就怕错过花期,是以地热和炕都烧起来了,一应坐卧铺盖等也都安置齐全。

    细妹先点了灯,等清哑坐定,就灭了烛火。

    她低声道:“大奶奶和姨奶奶歇会儿吧。”

    有了灯火会引人注意,所以她熄了灯,然后出去了,和青竹将前后暗中检查了一遍,见无异样,才回来守在清哑室外。

    清哑默默地靠在引枕上闭目歇息,一面沉思。

    这次灾民暴动,起因还是赈灾。

    募集了那么多银子,赈灾依然艰难。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置信,但这是事实。

    因为方初那个商业赈灾计划,在朝廷和锦商们全力运作下,各地商贾纷纷启动,运了许多粮食来奉州;朝廷也接连拨了赈灾款、开军用储备粮仓救急,但奉州各地还是饿殍遍野。

    大雪给了人希望,也让许多灾民绝望。

    今冬的大雪,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贪官,在这雪上加霜。

    古往今来,任哪一个朝代都不缺贪官,也斩杀不净。他们无处不在、贪污的手段层出不穷,地皮都能刮三层。

    奉州大灾,奉州一地的官员原本最艰难,没有政绩,没有油水可捞,后来这灾害成为他们聚敛财富的借口和手段,源源不断的银子从上面拨下来了,粮食也来了,富商也来了……

    有个成语叫“阳奉阴违”。

    顺昌帝再爱民,接二连三的圣旨下来后,也被执行得变了样。当然,官府表面功夫做得还是很好的,只是百姓得不到实惠。

    方家等富商倒是切实在赈灾,运来的粮食都发放到灾民手上。随同粮食一齐发给他们的,还有一份文书。方家执事人告诉他们:只要她们家里有善于纺织的女子,凭此文书到方家作坊做工,不但管吃用,来年还能领到一份口粮并春耕的种粮,还有机会成为方家的长期雇工,将来养家糊口都不成问题。

    这便是以工代赈。

    若有人贪便宜,拿了粮食不回头,也没关系,他同时也丧失了进入方家做工的机会,方家不会追究他,只当这次是做善事。

    方初算计的是人心,只要是良善百姓,都会回头。

    然人心复杂,他终究还是低估了奉州地方官府的破坏力。

    受灾面积广大,各地方官赈灾不力,终于演变出了大事。

    奉州城内外许多富商发粮食,钦差也坐镇在奉州城,奉州城内的官员不敢明目张胆弄鬼,比周边的府县情形要好多了。周边府县那些被大雪逼得走投无路的灾民就往这边来寻求活路;暴民和山匪也混进来了,城里大户多啊,借着灾民动乱可以放手抢劫。

    傍晚发生动乱,方家首当其冲。

    凡事都有利弊两面性,方家吃亏在织女名头太盛了。名头盛,给方家带来好处不用说,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对外突如其来的暴乱,清哑并没有惊慌害怕。

    这并非说她有运筹帷幄的能力,所以胸有成竹。

    主要是方初在家里留有人手,她身边也都安排了人。

    这些人迅速反应过来,和暴民歹徒对抗。

    事发后,清哑也一直在想办法,可惜每个人的天赋是有限的,她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的对敌法子,只能被保护。

    她镇定,是因为她经历过和这类似凶险的情形。

    比如她被指称为妖孽时,虽然有不少人相信她,但很多善良的百姓也怕她真是妖孽,她真的差点被烧死呢。再比如她被卫昭掳去后,差点被普渡给换魂,从地下逃出来也是惊心动魄。

    经历了那些事,眼前这阵仗她便能镇定以对了。

    虽然没能力指挥战斗,但她也不会坐以待毙、任人宰割。

    她当初从卫昭的飞絮阁逃离前,也没忘记踢卫昭一脚呢;那天在慈善中心被追杀,她一样凭借自己的优势将刺客给制服了。

    她找细妹要了一柄匕首,藏在袖中,以防不测。

    清哑不担心自己,却十分担心方初。

    也不知外面情形如何了。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声音小了。

    清哑抬头,见门口一尊黑影,看身形是细妹,便问:“停了吗?”

    细妹侧耳听了听,道:“停了。”

    盼弟打了个盹,这时也醒来,愤愤道:“这些人真不知好歹!”

    关于这点,清哑不知如何评价。当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一切社会秩序都混乱了,是无法再用道德和律法来约束人的。造反、杀富济贫,成为人们活下去的希望和本能。

    青竹和水竹守在门房那,一面和两个婆子闲聊,一面留意周围动静。她们也发觉前面声音小了,不但没松懈,反而更警惕。

    屋内,清哑起身,轻手轻脚向外走去。

    她在黑暗中待久了,眼睛早适应了暗处。

    细妹忙问:“大奶奶去哪?”

    清哑道:“去抱厦小书房。”

    后抱厦有一间屋的窗外就种着两株梅花,前天也开了。方初命人搬了些书过去,又移了一张小小的卧榻进去,窗前也摆了书桌和座椅,说是做小书房,临窗赏梅,暗香盈袖,别有一番滋味。

    清哑想起方初,便想过去看看。

    细妹明白了,道:“待我点上灯。”

    清哑便站住等她。

    等细妹点上一盏玻璃荷花灯过来,盼弟也来了,三人一道过去。细妹先进屋去,站在门边,举着灯侧身让开,为清哑照亮。清哑进去,目光随意一扫,定在前方卧榻上,猛然惊惧地瞪大眼睛——那擎天一柱就那么突兀地撞入视野。(未完待续。)

第1060章 不能看!

    幸亏清哑先天哑巴多年,没有惊恐尖叫的习惯。

    换一个女人,此时定要高音穿刺,刺入雪夜的苍穹。

    榻上半躺着一个男子,清哑一眼认出来是韩希夷。他身上还穿着大氅,上身衣服也还在,唯有下身暴露,光腿拖在榻边,惨不忍睹,衣裤散落在榻边地上。与下身狼藉丑陋不同的是,他俊逸的脸上带着不正常的绯红,神情迷茫失落,淡淡的忧伤,美如谪仙。

    清哑一扫而过,便急忙转身,堵住盼弟。

    “出去!”

    她心“咚咚”狂跳,不容分说推盼弟。

    盼弟被推了出去,还莫名其妙。

    细妹觉得清哑不对,转身朝那边看过去。

    盼弟好奇心强,清哑不让她看她偏要伸头看,一看之下张口就要尖叫,尚未叫出声,就被清哑抬手捂住嘴,谴责地盯着她——当什么好东西非要看,看见了!满意了?

    盼弟急红了眼,嘴无声张了又张,一个字说不出;忽然又像福至心灵一般开了窍,急道:“我去叫人。”转身就要跑。

    清哑一把拉住了她。

    细妹倒是控制住没叫,但也震惊不已。

    她发现,韩希夷是半昏迷状态,否则的话,这几个人闯进来,他不是发疯也会羞愧躲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