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84章

定居唐朝-第84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纲反应迅速:“如此既是说,下等田即可?”

    薛朗点图:“对!”

    李纲又问:“除了第一年耕种用块茎做种子,第二年耕种可以用茎杆做种?所收获的红薯全可留着食用?”

    薛朗点头:“正是。”

    “嘶!”

    李纲倒吸一口气,嘴里念念有词,薛朗侧耳倾听,李纲居然在算种子与收获的比例,算到第二年,直接把自己吓了一跳!直接一拍膝盖,几乎要跳起来:“薛咨议,此物可好保存?可直接食用吗?”

    对李纲拍膝盖这个动作,薛朗还挺亲切的,以前见过好多老头儿也这样,一激动就爱拍膝盖。

    薛朗道:“回李尚书,红薯保存很方便,就跟它的耕种方式一般,采挖的时候注意些,不要把表皮挖破了,就可以像现在这般,堆在地窖里,保存到明年基本不成问题。如果采挖的时候不小心,把表皮挖破了,也可以保存,不过就是要摊开保存,不能堆在一起,不然容易腐烂。”

    薛朗顿了下,接着道:“至于食用,那就更简单,生的可吃,熟的也可吃,蒸煮炖都可以,想怎么吃端看个人意愿即可。”

    李纲喜道:“如此说来,即便是贫困之家,缺油少盐也能食用。真乃好宝贝也,既不挑田,也不挑人,如此平凡之物,却有如此惊人产量,宝物也,宝物也!”

    说完,也不要薛朗搀扶了,自己绕着红薯堆转圈,嘴里喃喃念道:“此是一亩地之产量,一亩地已如此高产,如若多种几亩嘶!”

    李纲被自己的设想吓了一跳,旋即一想,道:“如此一来,如若是普通人家,红薯每年种上一亩、两亩即可,还只需下等田,中等田、上等田即可用来种植其他的作物,如此一来”

    李纲再次倒吸一口气,直接被惊得说不出话来了!

    薛朗道:“李尚书,其实红薯的保存方法不止于此,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如小麦般打磨成粉,做成红薯粉条,这样一来,即便没有地窖也能保存。毕竟,我大唐疆域辽阔,并不是每个州、每户民众都有地窖。”

    李纲惊喜的问:“还能做成粉条?”

    薛朗笑道:“自然是能的,请李尚书移步,在红薯收获之后,我曾奉殿下命做了些粉条出来,请李尚书莅临品尝。”

    李纲没动,发而问道:“老夫可能请教,多少红薯能做出一斤粉条?”

    薛朗估算了一下,道:“约五斤左右!”

    “咳咳咳!”

    李尚书直接被口水呛到了!

    薛朗连忙帮他顺气,待他气息平稳下来,还不放心:“李尚书,你还好吗?不如我们先出去,地窖空气不流通,时间待长了恐有碍健康。”

    “可!”

    李纲也知道自己太激动了,在地窖里确实有些不舒服,便从善如流的听取薛朗的建议。

    相比下梯子,上的时候容易了许多,怕他年老,刚才又情绪激动,体力跟不上,薛朗让两个护卫先上去一个,在梯子上拉着些李纲,后面跟上一个,推老人家一把,他自己留在最后上去。

    李纲对这个安排没有异议,反而赞许的看薛朗一眼。

    出了地窖,平阳公主还在外面带着人等着,李纲刚出地窖,他的小厮立即跑过来扶住他,平阳公主立即派人递上水。

    平阳公主气定神闲的过来,和声问道:“李尚书,可否查看清楚?”

    李纲满脸振奋:“禀殿下,老夫已查看清楚,产量属实,红薯真乃宝物也,天佑大唐,降此祥瑞,实乃天命在唐之铁证也!此乃圣人广施仁政之果也!”

    平阳公主微笑着跟着李纲朝长安方向拱手,继续和声道:“既已查验属实,请李尚书移步回府,稍作歇息,我已命人备下红薯宴,请李尚书品鉴。”

    “刚才查验红薯这般惊奇之宝物,老夫已好奇此物口味如何!殿下招待,正中老夫下怀,如此,老夫就厚颜叨扰殿下。”

    “无妨!李尚书能莅临品鉴,乃是平阳之荣幸也!请!”

    “请!”

    一行人转道回府,当然,薛朗也跟着一块儿回府。

第143章 来自公主的请教() 
一行人回府,到的地方是正厅。苇泽关条件有限,平阳公主本着节俭为主的原则,并不欲铺张浪费,会客、宴客、众议等都在一处,大部分时间办公也在这里,最多就是文书之类的,放在后厅。

    一行人进入正厅,平阳公主坐在主位上,把李纲迎入客位。偌大的正厅,竟只有平阳公主、李纲、薛朗三人。韩进身为长史,本应坐陪,不过平阳公主并没有传唤他来,薛朗琢磨是不是平阳公主不想让人分他的功劳?

    一时想不清楚平阳公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薛朗便默默坐陪,也不主动说话,他本来就不是长袖善舞的人。

    平阳公主道:“李尚书远道而来,旅途辛苦,舟车劳顿,想必途中多有辛苦?”

    李纲笑吟吟的道:“多谢殿下关心,老臣年迈,来时圣人曾关照车夫,照顾老夫年迈,路上不许多赶。蒙圣人垂怜,路上还算安稳。只是想起红薯,恨不得肋生双翅,直飞过来!”

    老头儿居然还挺会说话的。也是,要是不会说话,只会直杠杠的,李纲也没本事历经两朝,最后寿终正寝了。

    李纲在后世被人戏称太子杀手,是因为他曾做过三位废太子的师傅,一个是隋文帝的废太子杨勇,一个是李建成,还有一个是如今还是枚幼齿正太的李承乾。前后教过三个太子,还三个最后都没做成皇帝,可不就是“太子杀手”么?

    说起来,古代也蛮古怪的,古代的人,长寿的活到七八十的有,例如眼前这位李纲李尚书,已经七十余岁,不见糊涂,精神矍铄,甚至还有像药王孙思邈那类的,活了一百多岁,世人皆称老神仙。

    不过,相比长寿者,短命的更多,好些活不过四十多岁,五十岁上死掉的更是比比皆是。所以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语?

    好吧,薛朗思维又开始发散了!

    “薛咨议。”

    李纲叫了薛朗一声,薛朗连忙回神:“下官在,李尚书有何吩咐?”

    李纲道:“吩咐不敢,不过是闲聊几句。听闻薛咨议乃是从异国归来,机缘巧合被平阳公主殿下搭救,听说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可有其事?”

    薛朗道:“确有其事,刚初春的天气,寒冷冻人,如若不是公主殿下搭救,只怕这世间就无薛朗此人了!”

    这是大实话!在那样的天气里,就是穿越者也hold不住,如果没有平阳公主搭救,以当时薛朗的身体状况,只怕会直接活活冻死。所以,薛朗一直视平阳公主为救命恩人,感激不已。

    平阳公主唇角露出淡淡的笑纹,道:“说来也巧,我平日很少外出巡逻,那日心血来潮带队外出,被灵犬吸引,跑了十多里地,方才救了幼阳。”

    “灵犬?”

    李纲追问了一句。于是,平阳公主便把当时的情形说了一遍,特意强调了一下包子、馒头的聪慧:“如若不是当日灵犬们灵慧异常的表现,我也不至爱之心切而一路跟随,机缘巧合救了幼阳。”

    平阳公主平时话不算多,这会儿说起话来,虽然不是妙趣横生的类型,但也算活灵活现,既不过分夸张,又不过分平实,用词造句恰到好处,口才比薛朗便给多了。

    李纲听得目射奇光,看薛朗的眼神,多了几分惊奇与考量,似是在权衡。薛朗这会儿也反应过来公主殿下的意思了,这是把他往异人贤者的路上引。

    熟读史书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史书在写历史人物的时候,都有一个不好评价好坏的习惯,那就是凡是不凡的人物,降世之类的,皆有神异现象或是与凡人有不同之处。

    比如,汉高祖刘邦,据说他娘做梦与天神交合,当时电神雷鸣,天昏地暗。刘邦的爹刘太公过去,正好看见一条龙正在那啥他媳妇儿,刘邦他娘就这样有了身孕,生下来就是刘邦。

    还有比如未来的名将薛仁贵,就是太宗陛下的应梦贤臣。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不管统治者信不信,反正老百姓是挺相信这套的。所以,平阳公主这是想把薛朗也塑造的身具异象吗?

    可是,薛朗自己想了想,好像浑身上下也没异于常人的地方,人刘邦身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呢,他有什么?

    默默吐槽自己一句,也是让自己心里有个清醒的认知,可别以后别人多夸几句就自己找不到北了!不过薛朗也知道平阳公主的手段比他高明许多,自然不会傻乎乎的出言反对,反正也不会有人扒着他全身观看,他只需要保持低调就行。

    平阳公主道:“幼阳为人重情,感念我搭救他之事,献上红薯与土豆等诸多我朝无有之作物”

    李纲疑问:“土豆?是薛咨议带来之新作物?”

    平阳公主道:“正是。说来有一事平阳尚犹豫不定,李尚书老成持重,经验阅历丰厚,请李尚书指点平阳。”

    李纲连忙道:“不敢,不敢,殿下有何事请说,让老臣与薛咨议一起参详一二即可。”

    平阳公主道:“幼阳当初曾带来五种作物,分别是红薯、土豆、南瓜、花生、圆白菜。其中,红薯、土豆皆可做粮做菜,南瓜、圆白菜则是蔬菜,花生可榨油,皆是易种之物。”

    李纲连忙道:“如此之多?不知老臣可方便去看看?”

    平阳公主道:“自然方便,明日便让幼阳作陪,请李尚书一观。”

    “大善!”

    李纲满意的摸胡须。平阳公主道:“平阳所虑者乃土豆一物也。”

    “哦?这土豆有何神奇之处?让殿下如此为难?”

    平阳公主道:“因为幼阳曾告知,土豆产量比红薯还高,也是可粮可菜之作物,还能像红薯一般做成粉条保存,唯一比不上红薯的地方在于种植所学的田地,须得灌溉方便,肥力充足,如此方可高产。”

    李纲脸上的表情,简直复杂至极,连连追问:“比红薯还高产?高产多少?”

    薛朗这时插话道:“土豆的产量比之红薯,如果肥力、灌溉跟上,比之红薯产量翻倍不在话下。”

    “噗!”

    这是李纲失态直接喷了!

第144章 红薯宴客() 
“咳咳如此奇物,公主殿下有何忧虑的?”

    李纲努力平整气息后急急问道。平阳公主道:“只因土豆种子实在太少,亩产无有具体实例可证,不知当如何奏报合适。”

    薛朗这会儿也反应过来,默契的接话:“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初因为路上消耗,土豆只剩下五颗,不比红薯有特意留种,实在太少,没有产量做实证,实不敢奏报。”

    平阳公主续道:“发现高产的新作物,乃是大大的祥瑞,红薯一种,土豆乃另一种,红薯有实证,可土豆无有实证,当如何奏报?请李尚书指点。”

    说完,平阳公主、薛朗一起望着李纲。李纲道:“土豆可采收了?”

    薛朗道:“尚未。红薯成熟期比土豆早,故而采收了就奏报。土豆比红薯迟约半个多月,就这几日采收。因为是外来的作物,不知在我大唐种植会不会有变化,所以,还没上报。另外,只有区区五颗种下去,产量无法证实,也是一个原因。所以,殿下才会拿不定主意。”

    李纲点点头,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