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66章

定居唐朝-第66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昆明犬和德牧这样的烈性犬,生崽的时候多比较警惕和怕生,有些连主人都不许靠近。包子和馒头算好的,生崽知道找主人来看。不给江临靠近也算意料之中。

    “乖,包子别生气,阿临不会靠近,只有我来。快,把你的小狗崽舔干净。”

    薛朗柔声安抚包子,伸手摸它的脑袋。包子哼哼唧唧的叫了两声,狗脑袋蹭蹭薛朗的手,把生下来的小狗崽叼过来,卖力的舔舔舔,自己把脐带咬断,把狗崽身上的胎膜等东西舔干净,自己吃进去。

    昆明犬的祖宗就是中华田园犬,俗称的土狗培育出来的。生命力极旺盛,不像名种狗那么娇弱,生崽时候也比较粗犷,都不用主人帮忙。不过,薛朗还是翻出酒精和医用棉签,给小狗崽的脐带消了下毒。

    生下一只,舔干净后,包子又不动了一会儿,卧了一下没动静,居然站起来在犬舍中走来走去,似乎有些烦躁。

    薛朗连忙伸手摸摸它头,安抚它。

    包子走了一会儿,重又卧倒,不一会儿,又生出来一只,这只的毛色没第一只那么深,略浅一些。

    包子有了经验,自动的开始舔舔舔,照着第一只的样子,把小狗崽舔干净,脐带咬断,薛朗继续给小狗崽消毒脐带——

    第一只是小母狗;第二只是小公狗!

    看看包子的肚子,似乎还有小狗。昆明犬一般一胎能生四到八只小狗崽,多于八只就算高产了,不知道包子能生几只。

    狗狗下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能生一晚上,遇到难产,生一天一夜的都有。包子生的还算顺利,从半夜一直生到天亮,总共生了五只狗崽,之后肚子瘪瘪的,薛朗特意轻轻的摸了摸,应该没小狗崽了。

    刚生完,万福立即给端来准备好的热汤面,放了多多的肉,肉都煮烂了。生了狗崽,包子凶了许多,不许人靠近,即使是万福也不行。

    薛朗接过,亲手端去喂包子。包子正侧躺着给小狗崽们哺乳。这窝小狗崽生的极好,一只只都毛茸茸、圆滚滚的,十分肥胖可爱。

    薛朗把包子的狗盆端到它嘴边,摸摸它头。夸奖它:“辛苦包子了,快来吃,吃了才有体力喂你的孩子。”

    “呜呜!”

    包子撒娇的用头蹭蹭薛朗的手,才就着饭盆,大口大口的吃起来。

第112章 军需官日常() 
冬天种下一只包子,春天收获五只小包子!

    如果还在现代,薛朗一定会发这样一条朋友圈。可惜,这里是没手机、没wifi、没朋友圈的大唐。

    五只狗狗,除了第一只是小母狗外,其余全是公狗。没有朋友圈发,咱就动手自己写函件广而告之,于是,清早万福和长俭就接了一件活儿,给各处送函件。所谓的各处,其实也不多,就是甘草、熊壮、公主殿下。

    薛朗在医寮养伤的时候,甘草听他说包子要生狗崽了,特意让薛朗如果生了告诉他一声,他想来看看。医寮的环境并不适合养狗,甘草喜欢包子它们,但只能看着解解馋。

    熊壮和公主殿下则是答应过要给两人小狗,告知两人一声,等小狗狗两个月就可以来领走。

    守了半晚上,包子终于生完,安稳的在犬舍里休息。除了薛朗和馒头,连豆浆、油条都不给靠近,别的人就更不用说了。终于有了几分昆明犬的样子,不再是一副二货风范。

    薛朗还得去农庄,要找一块合适的地出来,准备种棉花。如今种已有些晚,须得赶一赶,不能再耽搁,考虑到包子又不让别人靠近,薛朗只好把自行车拉出来,准备骑着去田里,注意着时辰跑回来。

    “大哥,此是何物?”

    江临好奇的问道。薛朗检查一下链条、刹车,道:“自行车,一种交通工具。我不会骑马,坐马车又耐不住颠簸,今天要来回跑,就骑这个吧。”

    说着,跨上去在院子里骑了两圈,去书房翻出气筒加了点儿气,就准备出发。长俭背着书箱傻眼:“大郎,您骑这个,小的如何跟上?”

    薛朗想了想,问道:“长俭,你会骑马吗?”

    “回大郎,小的会。”

    “成,去府里牵一匹马来,我骑车,你骑马。”

    “喏!”

    交代了几句,主仆俩就出发了。许久未骑车,穿长袍也不方便,薛朗直接把下摆别到腰带上,一路上收获了不少好奇打量的目光,路过收鱼虾泥鳅的点,还惹来孩子们的围观,有几个孩子还追着跑——

    薛朗只得停下车,以脚撑地,比比手:“都回去,追什么!”

    孩子们都知道薛朗是公主府里的官儿,嬉笑一声就散开了,唯有个清秀貌美的小女孩儿,追着跑了一段,薛朗虽然骑得不快,可只靠一双腿跑着追,看她还一脸轻松的样子,显然,不是个普通的小女孩儿。

    薛朗心中一动,停住,笑问:“这位小娘子,你为何不走?”

    小女孩儿漂亮的脸蛋儿微微一红,羞道:“回官人,奴想多看看官人骑的车子,记下来回去让阿兄给做一辆。”

    薛朗道:“我这车子看着简单,需要的东西却不少,不是简单看看就能做的。你的阿兄是铁匠还是木匠?”

    小女孩儿道:“皆不是,我阿兄是要做大将军的。哎呀,阿兄说了,这个不能对人乱说!”

    捂着嘴一脸天真,转身跑走,跑的速度比之刚才追着薛朗车子之时还快。薛朗眼神闪了闪,把小女孩儿的模样默默记在心里,骑上车重新赶往农庄。

    农庄是属于公主殿下的私人庄园,并未归拢到驻军的公廨田中。这是薛朗提议的,农庄如果没有薛朗操持,让别的外行人来,有许多措施肯定坚持不下去,或爆发疫病,或产出低下,最后肯定要败亡。

    如果只隶属于公主殿下,操作起来就简单、方便,少了许多手续。这个建议,平阳公主采纳了,方才有对练兵的大力投入。

    这个庄子划的范围颇大,除了薛朗划出来的面积,公主殿下做主,又划入了许多面积,以备后用。棉花可种在这些多划的面积中寻上一块。

    平阳公主寻来的棉花种子,在薛朗看来,也就堪堪能种一亩左右。作为实验性种植,也足够了。划出一亩地,撒石灰粉,撒草木灰,该翻晒的翻晒,该消毒的消毒。

    农庄如今已进入正轨,十五户人家也做惯了农庄的活儿,皆已能上手,上手了做起来就不费事了,也能抽调出人手来种棉花。既有人手,又有土地,还有薛朗指点,种棉花的事情,有条不紊的展开。

    耕田薛朗只是做技术指导,轮不到他亲自下田。指导完他就带着庄大海的伙夫营——

    庄大海的伙夫营也并入精兵营了,不过只选了比较壮实、体力较好的二十人。别的兵要训练一整天,伙夫营只训练半天。剩下的半天,就由薛朗这军需官带领着,想方设法的给提高士兵们的伙食质量。

    粮食有驻军的公廨田提供,蔬菜由农庄提供。精兵耗费的体力大,目前农庄只能提供禽蛋,肉食暂时还提供不上。

    为了治疗士兵们的夜盲症,猪肝暂时吃不上的时候,唯有朝鱼肉上下功夫。平阳公主本想对外购买,薛朗制止了。

    苇泽关水系发达,驻军有的是人,要鱼还不简单。清理鱼塘的时候就清理出许多鱼虾,大的全给精兵营吃了,不能吃的、合适的就放到鱼塘里,还剩下一大笔鱼苗钱。

    吃完清理鱼塘出来的鱼,就是薛朗这军需官大显身手的时候。闲暇时带着伙夫营的人,编渔网,自己捕鱼!

    苇泽关水系发达,渔业资源丰富,有的是鱼。想要鱼,有人有物,自己捕就是。不过是为了驻军名声,不能捕太多,免得被人说与民争利。

    这也是薛朗之所以要挖鱼塘的原因,自己有一个鱼塘,除了供应军中消耗,也能减少在外面捕鱼的次数,不会被有心人败坏名声。

    于是,薛朗只要一有空,不是带着伙夫营的人下河捕鱼,就是进山挖山药,山药富含的淀粉极多,也是极好的食物。

    就这么处理,在鱼塘的鱼尚不能吃的时间里,居然还真让薛朗把鱼肉给供应上了,军士夜盲症的现象大大好转。

    到农庄的第一批肥猪可以宰杀的时候,伙夫营居然成了精兵营最受欢迎的人,创造这一切条件的薛朗,去到哪儿都有人给他行礼,不过,打招呼的话,一般都是“薛主薄,今天吃什么”,情形也是满醉的。

第113章 不平() 
这天,薛朗起床先在家处理了一下公务,用完朝食才准备去农庄,刚要出门就被公主殿下使人拦住,叫到办公室。刚请人通报,里面就传出公主殿下那把独特的嗓音——

    “幼阳来了?速速进来。”

    薛朗连忙进去:“见过殿下。殿下唤属下前来,不知有何指示?”

    平阳公主的表情虽然依旧是一副安然淡定的模样,但还是能看出她心情不错:“幼阳且先坐下。”

    “谢殿下。”

    薛朗便在下首跪坐好,等着公主殿下的下文。平阳公主从案几旁边的斗柜中翻出一个陶罐子递给薛朗:“幼阳且看看,可还能入眼。”

    什么东西?!

    薛朗满脸疑问的接过,打开,一股茶叶香气扑鼻而来,竟是一罐散茶,抓起闻了闻,扑鼻的茶香,显然是炒制过的:“殿下,这是”

    平阳公主道:“这是今春刚出的春茶,我让制茶的师傅按照幼阳所说之法试制了一些,这是刚从京中送来的,应是炒的尚可之作,幼阳尝尝,可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喏!”

    薛朗满脸的欢喜之色。天晓得他真的受够了茶汤,多么想念清茶的味道。就着初雪端上来的空茶碗,放上一小撮儿茶叶,就着滚热的开水倒上,也顾不得烫,端起茶碗闻了闻,没错,就是茶叶的清香,不是恐怖的调料香味儿。

    薛朗闭眼深深吸了一口,满足的感叹:“只这个味道,不管炒制的手艺如何,于我来说,已然是惊喜。多谢殿下。”

    平阳公主抿唇淡淡一笑,道:“这不值当什么,不过是举手之劳。”

    说着,她也端起一碗,学薛朗闻了一口,道:“却有一股独特的清香之气,只不知味道与茶汤相比如何。”

    薛朗笑笑,其实他心里想的是,茶汤就像这包容天下的大唐,气象万千,包罗万象,颇具盛唐之色。只是,他喝惯了清茶,竟欣赏不来茶汤的滋味儿,说来,也就是一个习惯问题。

    薛朗端着茶碗端详一阵,慢慢的把水吹凉,喝了一口,道:“说来不怕殿下笑话,我虽然喝茶,其实不太会品茶,只知道这茶叶,明前茶为佳。一芽一叶或是一芽两叶,再多则嫌粗老,味道、色泽皆不如前两者。茶叶好了,好水也不能少,有位善于品茶的先生说,好茶须得配好水,先生一生,煮茶必佳泉。就是煮水,也是有讲究的,先生煮水分为三沸。一沸、三沸不可取,唯二沸之水为佳。”

    平阳公主感兴趣的问道:“二沸之水何以辨别?”

    薛朗笑道:“据说是锅边缘的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公主殿下奇异道:“这煮茶还有这诸多讲究和学问?”

    薛朗道:“学问多着呢,其实按照炒制方法的不同,这绿茶也不同。绿茶不同,则泡茶的水也不同。有一种茶,形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