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185章

定居唐朝-第185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朗行了个礼,去自己的马车上拿弓箭,顺便把包子它们放出来——

    “停!不许乱跑!”

    刚下马车,包子有些兴奋,摇头摆尾的就欲扑上来舔主人的脸,薛朗连忙制止它:“排队!”

    “汪!”

    馒头叫了一声,当头蹲坐着,包子、油条、豆浆立即过去排排蹲坐好,然后是一溜儿豆浆的小狗崽们,有样学样的排排坐,最后才是红太狼。齐齐等着薛朗的命令——

    这是来长安后没班上的闲暇日子里训练出来的新成果!

    薛朗满意的点头,挨个摸头表示夸奖,摸完了才吩咐道:“等着,没有命令不许乱动!”

    “汪!”

    馒头又叫了一声。

    薛朗吩咐完扭头看其余队伍,才发现他这里已经成为全场的焦点——

    貌似玩大了!

    圣人踱步过来,饶有趣味的问道:“这便是保护卿家一路平安归来之灵犬么?”

    薛朗道:“回圣人,是的。这叫馒头,是狗儿们的头儿,这是包子,这是豆浆,这是油条。这几只是豆浆和油条的孩子们,还没长成,带它们出来见见世面。这只叫红太狼,是仰慕馒头而归顺的狼。”

    圣人挑眉:“竟然连狼也能收服?果真是灵犬也!不过,馒头?包子?豆浆?油条?皆是吃食之名?”

    圣人挑眉的动作竟然与平阳公主挑眉时有几分神似之处,薛朗心中颇为亲切,笑着道:“是的。”

    圣人仰头大笑起来,秦王也是满脸的笑,唯有齐王隐约的撇撇嘴,似有鄙夷之态。薛朗笑笑,不以为意。

第314章 与秦王论政() 
大唐贵族打猎,自然与军队围猎不同。飞鹰走狗只是平常,大唐的贵族们玩的更高端一些,除了有细狗在地上跑着,鹞鹰在天上飞着,还有专门为打猎驯养的猞猁与花豹。

    薛朗看看自己只有狗的阵容,默默安慰自己——

    哥们儿是以内涵取胜!这叫低调啊!

    圣人笑道:“开始罢!”

    大家便各自散开,径自寻找猎物去——

    当然,贵族打猎自然与普通老百姓还要看野兽的脚印、粪便之类的痕迹去寻找不同,在圣人传下要出来行猎的命令后,自然便有人专门把猎物驱赶到猎场附近,等待着圣人来猎取。

    薛朗看大家都已各自带着人马出动,也跨上弓,吩咐道:“馒头、油条,还有红太郎,你们三个去打猎,豆浆和包子照顾小狗崽们,带着打兔子便好,不准招惹大的猎物!”

    也不知狗狗们听懂没,馒头叫了一声,油条和红太郎便跟着去了。豆浆叫了一声,它的小狗崽们便一串儿的跟在它身后,包子断后,向林中跑去。

    薛朗转头吩咐随从:“钱六,带人跟上包子它们。”

    “喏!”

    护卫带着人跟上去。馒头它们薛朗没让人跟,也不需要人跟。

    待队伍分散开后,便有护卫主动朝前探路,顺便驱赶猎物到薛朗跟前,想来护卫也是知道自家主人的水平,驱赶过来的猎物都是小型的、没什么危险的猎物。不过,薛朗看着又射空的箭,咂咂嘴,道:“算了,我不射了,你们打吧!再让我射箭,大家今天该饿肚子了!今天会不会饿肚子便看你们的了!”

    护卫们轰然喏,留了保护主人的人手后,便有组织的四散开来去山林中狩猎。薛朗在山林中随意的走着,这几日都没下雪,林中的地面并没有多难走,偶尔也弯弓射上一箭,不过,没有死耗子来让他开张便是了。

    “主上,秦王的队伍在前面,我等是否避开?”

    走着走着,在前面探路的护卫来回报。薛朗道:“避开吧,省得扰了秦王的兴致。我们的猎物够了吗?”

    跟在身后的陶振道:“回主上,还差一些。”

    “换个方向,再打一些。”

    “喏。”

    正待走人,远处已有人高声问道:“可是薛郡公?请留步。”

    是秦王的声音。

    薛朗抬头,秦王已快步走来,连忙行礼:“臣见过大王。”

    秦王提议道:“郡公何须如此多礼?请起。”

    薛朗顺势起身。秦王笑道:“既然巧合遇上,便一道走如何?”

    薛朗苦笑道:“能有大王一道走自然好。大王神威,想来猎获无数。臣弓术有限,怕是要拖大王后腿的。”

    秦王笑起来:“薛郡公志不在此,又有灵犬相伴,坐享其成便是,何虚介怀?”

    薛朗笑道:“大王言之有理,那臣便顺势藏拙吧。”

    秦王听得大笑起来,也不打猎了,而是与薛朗一起,在山林中踱步,走着走着,秦王问道:“薛郡公在民部可还顺遂?”

    秦王身为尚书令,正好是薛朗的顶头上司,关怀一下下属也是应有之义。薛朗直爽的道:“回大王,履新已有数日,然则民部管着天下钱粮,一举一动皆牵涉国务,臣刚履新,不敢妄动,今日刚看完民部典籍室内的资料,对全盘做了初略的了解,顺遂与否尚不敢说,言之过早。”

    秦王道:“此话颇具实干风采。郡公为人老成,调入民部,恰如其分也。”

    薛朗谦虚道:“大王过奖。”

    秦王摆摆手,道:“郡公既然已看完典籍室内之书卷,想来对民部现状已有了解。如此,到能与郡公好好论一论矣。”

    薛朗面容整肃,拱手道:“大王请讲。”

    秦王道:“我朝国本初立,内有匪患,外有突厥之忧。连年征战,导致国库不丰。然各处用钱之处甚多,国库已然捉襟见肘矣。对此现状,郡公可有良策?”

    薛朗想了想,道:“若是要丰盈国库,臣这里倒是有两策。一策可短时间内见到银钱,一策则需要确立为长期坚持的国策。”

    秦王面容也严肃起来,转身朝薛朗拱手道:“世民请郡公指点。”

    薛朗连忙避开:“指点不敢,不过是私下与大王议上一议。”

    谦虚完,薛朗整理一下脑海里的思路,道:“臣这两策,短期之内可见到钱财的便是增加盐产量,扩大盐税收入。长期之策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还是一句老话,劝农兴学。”

    秦王道:“扩大盐税收入确实是一件好事,不过,世民判断,三年之内难以成行。”

    薛朗严肃道:“禀大王,这几日臣在典籍室内看资料,就一直在想,前隋何以二代而亡!略有心得,且与大王论一论?”

    “郡公请讲。”

    薛朗道:“臣看典籍记载,前朝文帝之时,人口暴增,税赋收入大涨。何故?”

    薛朗顿了顿,看秦王满脸认真的侧耳倾听,继续道:“其一,与文帝倡导节俭分不开。皇帝都已带头节俭,臣下自然不敢奢靡,节俭了,开支自然就少了,积存在手里的钱财自然就多了!”

    秦王点头,表示赞同。于是,薛朗继续道:“其二,均田制的实行!纵观历朝历代,国家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则国家安矣,国运昌盛,若是农民问题没解决好,则国乱家亡便在眼前。均田制的实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所以,我朝继续实行均田制是很好地政策。关键在于,要监督政策施行是否到位!”

    我大中国发展了几千年,即便是到了后世的现代,也还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农耕大国。农民问题是悬在历朝历代政府头上的一柄利剑!

    纵观史书,凡是农民问题解决好的朝代,大多国运昌盛。解决不好的,则多数国破家亡。这个问题,即便到了后世兔子当政的时代,也是大兔子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国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秦王听得连连点头,喃喃道:“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郡公大才,一语切中要害矣!”

    薛朗被夸得有些脸红,他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放嘴炮,这个大才的夸奖可担不起,连忙谦虚道:“大王过奖,且不忙着夸臣,请待臣说完。”

    秦王连连点头,道:“郡公请说。”

    薛朗继续道:“其三,减轻徭役。前隋的徭役比之南北朝时期,时日减短减轻,徭役的时间少了,民众花在生产上的时间便多了,一减一增之下,自然物产比之过去也就增多,带来最直观的后果便是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了,自然国库的收入就会增加。”

第315章 结个善缘() 
薛朗肃容道:“其四,输籍法的施行!此法的施行,搜刮出许多游民以及隐户,户数增多,则赋税增多,同时,户数增多,因为均田制,开垦的田地自然增多,国库的收入自然大涨,经济也自然比之过去繁荣。”

    隋唐时期,征税赋是以户为单位,并不是以人口数为单位。前朝开皇五年,隋文帝杨坚时期,曾施行输籍法,命人“大索貌阅”,搞了一次全国性的户口清查,政府按照户籍上等级的资料,核对年龄、相貌是否与本人相符,检验是否有以壮丁充老小的事情,同时还强行命令堂兄弟分户立籍。

    在古代,人口便是财富。一下子便搜刮出来许多的隐户及游民,全国的户数自然增加,隋朝的财政收入一下子暴增许多。

    薛朗道:“臣以为,前隋亡国,与输籍法有关系。”

    秦王面现惊容,连忙问道:“输籍法增加国库收入,为何还与亡国之因有关?”

    薛朗道:“因为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危机承受能力的东西。”

    “危机承受能力?”

    秦王细细咀嚼这个词,眼睛一亮道:“此话易懂,不过,何处此言?世民愿闻其详。”

    薛朗道:“前朝文帝时期,国库丰盈,国力强盛。除了前面臣所说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输籍法。输籍法的实行,确实让前朝的户数与税赋收入增加,但是,这个增加是虚增,并不是实增。导致的后果就是看似前朝财政经济繁荣增长的背后,其实蕴藏着大大的危机!”

    “危机?”

    “对,就是危机。”

    薛朗道:“以现如今的农业生产水平,许多农民连饱腹都做不到,赋税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就是说,民众手里并没有什么积蓄,没有积蓄,最直观的后果便是没有危机承受能力,说白了便是民众的家底变薄了!”

    “家底变薄?”

    秦王若有所思。

    薛朗严肃的道:“对,就是家底变薄了。原本一大家子,分成了好几户,分家就要分产。产业分开了,劳动力自然也要分。到隋炀帝时期,开凿各种水渠要征徭役,开凿京杭大运河要用徭役,自然,劳动力便短缺。没有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自然就不够,自然饿肚子的人就增多了,所谓民以食为天。饿肚子是要死人的!”

    死的人多了,问题自然就变大了!

    事实求是地说,隋炀帝的政策是好的,但是,施行的时机不对,错估了天下经济的繁荣程度和承受能力,于是,果断就玩脱了,悲剧了!

    秦王想了一阵,脱口道:“那薛郡公为何还提出三策予圣人?”

    薛朗故作讶然的问道:“大王如何得知?”

    秦王坦荡道:“昨日圣人召我与太子、平阳阿姐入宫秘议。薛郡公放心,此事圣人已下严令不许外传。世民昨日听闻,惊为天人,昨天一天都在想此三策,越想越感莫测高深,故今日忍不住拦住郡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