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104章

定居唐朝-第104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人、太子直接傻眼!秦王秦王愣了一下,旋即“哈哈哈哈”爆笑出声!

    完了!一下子没注意,不小心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这句话翻译一下,不就是改天请圣人吃饭的意思吗?

    情商!情商!情商!这是多么重要的东西!薛朗好后悔!如果时光能够倒流

    圣人收起惊讶的表情,笑出来:“如此,我就与卿家约好,待来日卿家进京,记得邀请我去卿家府上做客才是。”

    “喏!定不会忘!”

    圣人真是和蔼的老人家,都不嫌弃他情商低乱说话,还给他搭台阶下台。

    薛朗心里默默感激,暗自决定等他回长安,一定要好好研究怎么在温泉山庄种菜,争取在冬天也吃上反季节蔬菜!

    什么?身为穿越者应该造玻璃,建造一间玻璃房子出来种菜薛朗只想说想太多!建造玻璃房子的玻璃,起码得用钢化玻璃!

    要造出钢化玻璃,首先要解决普通玻璃。再没有仪器,无法分析化学成分的今天,如何解决玻璃里面喊着的二价铁导致的玻璃呈紫色的问题?到哪里去找二氧化锰来反应解决玻璃的偏色问题?

    建造玻璃房子有问题,弄些杂色的玻璃珠子出来骗钱,倒是可以考虑。哪天缺钱了,可以研究一下。

    赏了薛朗贡献粉条制作方法和今天无偿传尚食局菜谱的功劳,圣人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问薛朗道:“刚才卿家说要在温泉山庄于冬季配置蔬菜和蘑菇,蘑菇还能培植乎?”

    问到这个,算是问到薛朗的痒处了!

    作为一枚合格的吃货,蘑菇这般鲜美的食物,薛朗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吃。比较大众的平菇、香菇、金针菇等,他吃的不算多,最喜欢的是一些野生的蘑菇,只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气候和环境下生长。

    特别是在南方,雨季的时候,鲜笋、鲜蘑菇,简直多得不要不要的,炒上一盘或是煮个菌汤面,都是无上的美味。

    只是,因为环境的破坏,野生蘑菇越来越少。动脑子研究蘑菇人工培植的人也不少。薛朗以前的女朋友就是研究这个的,见识过不少,自己也种了玩儿过。

第177章 颉利入关() 
其实,人工培植蘑菇是很简单的事情,复杂的是模拟蘑菇繁殖的条件和气候。所以,某些特定地区的野生蘑菇在人工培植后,无法像金针菇、平菇等大众类的蘑菇能推广到全国。很多野生蘑菇在人工培植出来后,只能贩卖加工后的产品,比如云南的众多野生蘑菇的系列成品。

    薛朗兴高采烈地道:“禀圣人,其实,人工培植蘑菇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明白其中原理,做起来十分容易。难者再于要模拟蘑菇生长的环境和气候,只要环境和气候模拟出来,蘑菇自然就长出来了!”

    圣人点点头,追问道:“何谓模拟?”

    薛朗只得又先解释一番什么叫模拟。

    看薛朗说得头头是道,显然不是无的放矢,圣人笑吟吟的道:“看卿家一副成竹在胸之态,想来必有把握,如此,我就等着卿家于冬日进献鲜蘑于朕!”

    薛朗响亮的应了一声:“喏!”

    秦王有感而发道:“观薛郡公做派,想来你归来之异国,农耕技术想必十分高明,教书育人之道,当有独到之处,故而方薛郡公这等博学多能之才?”

    秦王的观察力好敏锐,总是能先于他的父兄发现要害之处,看出他们还看不出来的东西。这真的是天资!

    薛朗悄悄觊眼看李渊和李建成,李渊目中的赞赏之色,根本没来得及退下。李建成低着头,看不到表情,不过,想来应该不会是高兴才对。作为凡人,老被一个天才在一旁衬托自己的愚笨太子殿下真真是好心理素质!

    如果让薛朗这么天天被人对比得自己像个笨蛋,说不定早就自暴自弃了!所以说,李建成也不是不优秀,也不是真愚笨的人,只是,被天才弟弟一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薛朗按下心里的胡思乱想,答道:“秦王既然动问,那微臣就说几句。农业一道自古以来就是国之根本。此乃国策,此策的地位,即便千年之后,也不会有所改变。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乃是重中之重。”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莫说古代这样缺粮无有温饱的时代,即便是在现代,粮食产量也是颇受国家重视的产业,所以才一直强调可耕种面积红线的保持。我种花家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粮食不能够自给自足,对进口太过依赖,等于是直接把脖子送给人捏着。

    薛朗道:“在异国,农业作为一门专研的学问,有众多的人去学习、研究。有人研究如何提高种子的产量,有人研究耕种技术的改进,有人研究如何提高抗病虫害、抗旱抗涝的技术等等,农林畜牧,皆有专人研究。甚至还有专人频繁乡下,到田间地头去,教导普通百姓如何更好地耕种、管理田地,把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于实际,以达到提高产量的效果。”

    “我大唐可适宜采取此策?”

    除了齐王,圣人、太子、秦王皆目光迫切的望着薛朗,等待他的回答。薛朗想了想,道:“依微臣归唐后的见闻来论,基础还未达到。首先,耕种技术落后,没有模式化;几乎都是各自有各自的经验,好手种出来的庄稼与一般人种出来的庄稼,颇有差距。其二,民智未开启,识字的人还是太少了!纵观古今,农书著作已经有好几本,并不是说农书没有记录优秀的耕种方法,农书是有记载的。可以说,只要把农书通读一遍,结合实际,暴富不说,小富却是不难。然而,即便是如此实用的农书,传播得并不够广泛,归根结底,还是识字的人太少了!”

    全民脱盲、识字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别说现在的唐朝,就是在后世经济发达的现代,也没有做到。毕竟,学习文化知识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如果有人不想学,又不可能强逼着去学。

    薛朗总结道:“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即便是功在社稷的政策措施,要实行并出成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特别是教书育人,开启民智这件事,更是水磨工夫中的水磨工夫,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才能有成效。”

    李渊沉声道:“开启民智,势在必行。朕这一代做不完,朕的后代也要继续推广,争取有朝一日,我大唐治下之子民,人人皆有饭食可饱腹,人人皆有衣裳可暖身。太子可记住否?”

    太子眼中掠过一丝喜色,旋即满脸郑重的行礼道:“臣记住矣!回去就让把圣人此语刻于牌匾之上,置于正厅,日日观之,以提醒自己永志不忘!”

    秦王恭敬道:“臣亦如此。”

    齐王见状,也跟着道:“儿臣亦如此,永不忘圣人示训。”

    “大善!”

    圣人欣慰的颔首。

    怎么从种植蘑菇歪楼歪到开启民智上的,薛朗有些迷茫,不过,李唐皇帝父子有志气是好事,就怕皇帝没志气,耽于享乐,那国家也就完了!

    “报!急报!百八里加急报!”

    正一副父子兄弟齐心协力,共建家国的励志场面,一声急报,打破现有的场面。薛朗暗叫一声可惜,望向李渊——

    圣人面容一整,直接喊了一句:“呈上来!”

    小黄门立即快步出去,把急报拿进来,呈给李渊。李渊接过,直接撕开蜡封,展信阅读,才看了两眼,就脸色一变,面露惊色——

    秦王立即问道:“敢问圣人,不知是何消息?”

    李渊沉着脸,满面忧色,道:“突厥颉利可汗率兵十五万叩雁门,已入雁门关,扰并州;另有别部扰原州,大震关陷!摆架宣政殿,内侍鸣钟,召集诸公议事!”

    “喏!”

    殿中的小黄门们立即忙碌起来。

    除了跟着刘黑闼到处做乱的突厥,颉利可汗这个最大的凶患也来了!不知公主殿下那里怎么样了?看战报似乎突厥并没有过去,可还是不放心——

    要早点儿把京中的事务做完,然后早日回去苇泽关去!不亲自看着,薛朗实在不放心。

    满腹心思的跟着圣人一起过去宣政殿。响彻全城的钟声响过后,不过是半个时辰不到的功夫,京中所在担任五品以上职事的官员皆一身整齐的官袍,聚于宣政殿上。

    “朝议开始!”

    小黄门一声喊,群臣向李渊行礼:“见过圣人,圣人万福。”

    “众卿家免礼。”

    李渊转首望着小黄门:“把刚收到的急报,向众卿宣读。”

    “喏!”

第178章 朝议出兵() 
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五万大军入雁门,兵扰并州;别部扰原州,大震关陷。

    这个消息一通知,众臣面容严肃了几分,却没有什么惊讶过度的样子。圣人李渊直接道:“年初,薛卿家就曾有言,言道今年突厥定会南下,我朝一直为此在做防范。如今,颉利果然来也!”

    因为有了薛朗,朝廷对突厥的南下,并非没有防备。只是,薛朗不在京中,不知道朝廷对此有什么措施,可做了人事方面的调整等。

    封德彝道:“可虑者为只怕南下的突厥部众非止颉利。此外,尚有刘黑闼!”

    南下劫掠的突厥,最大的一支是颉利可汗的十五万大军,其余诸部,虽然没有这么声势浩大,但是来犯者众,加上还在作乱攻伐的刘黑闼,给唐朝诸州的防御造成很大压力。

    秦王面容坚毅,直接请战:“圣人,臣请领兵迎击突厥。颉利南下,声势正盛,如于此时予以迎头痛击,灭其声势,则其余诸部之患便迎刃而解。如若不能灭颉利声势,则突厥声势日壮,必定影响我军士气,届时,易打之战也将变成困苦之战。”

    薛朗就是打仗门外汉,也懂了秦王的意思,行军之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于敌人声势浩大之时给予迎头痛击,灭敌声威,壮己声威,正是时候。

    李渊沉吟一阵,道:“地图!”

    立即有内侍抬出一张巨大的地图,不知道是什么兽皮所做,划的自然没有现代精细,画风还是那么粗犷、抽象。反正薛朗跟着过去围观了一阵,字能看懂,但其他都看不懂,对这张地图要表达的地理概况还是完全看不明白。

    李渊接过内侍递过来的一根手杖,以手杖点着地图,道:“此乃并州、原州,乃是颉利率兵攻伐之地;这些州,乃是刘黑闼作乱之地。还有这几州,乃是与突厥有接壤之地,皆有突厥兵患。”

    李渊点过地图,立即皱起眉头——

    与突厥接壤的地方多,加上刘黑闼,对唐军而言,防御压力太大!众臣也皱起眉头,就连主战的秦王也是皱眉沉思。

    一个中年文臣直接道:“禀圣人,如今内有刘黑闼携突厥兵作乱,外有颉利率部入雁门,可谓内忧外患。古语有云,镶外必先安内。臣以为,朝廷当以平定刘黑闼为先,之后才是突厥,平定刘黑闼不过是须臾之功,扫平突厥却须花费时日,是故,臣请圣人与突厥议和,忍一时之气。”

    这是主张议和。

    李渊道:“郑卿言之有理。”

    原来这厮就是太常卿郑元寿。薛朗特意偷偷打量了他几眼,郑元寿之所以提议和,也不是软弱的人,而是从老成谋国的角度出发。

    这人可是真正的有胆有识有谋的能人,自隋以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