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汽车黑科技 >

第155章

汽车黑科技-第155章

小说: 汽车黑科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刚哈哈一笑:“喝茶和做人一样,简单点儿挺好的。拿着四五样儿壶和碗摆弄一圈儿,喝到嘴里不还是差不多。怎么,你李大老板喝不惯我这个?”

    李凡愚吹了吹茶缸,哧熘一口,“喝的惯,我妈就这么喝茶。嚯,您这倒实惠,可比我妈舍得放茶叶。”

    程刚哈哈一小,今天早上一直提议的项目才得以通过,他此时兴奋的很。也没有过多的客套,直接就进入了正题。

    “刚才在电话里没详细说,市里初步的想法是首批投入五个亿,建成一个集合整车制造零配件生产的工业园区。项目现在是通过了,但是我这心里还不落地,这才找你过来。怎么样,你认为这个项目可行不可行?”

    “程市长,您这都定下来了,还问我?我要是说不可行,你难道还不搞了?”李凡愚放下茶缸,嘿嘿笑到。

    程刚知道这是他在打趣自己,也不生气,“你小子给我正经点儿,你可不知道我为了这个项目废了多少心思,磨掉了多厚一层嘴皮子。咱们天城除了你们正信,没有一家规模以上的汽车制造企业。不瞒你说,对于这个项目一些人的意见很大。认为我这是在胡搞,是独断专行。”

    他说的是实话,这个项目在他上任之初就提及过。但是那个时候天城市的领导班子刚刚变动,程刚的工作不好展开,所以才拖了半年之久。

    其实一直到现在,发改委方面也不赞同这个项目。

    他们认为天城市靠海,更应该发挥这个地理优势。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旅游业渔业和运输行业上,而不是大动干戈,搞投入大污染大的制造工业。

    但是程刚是有细心也有野心的;在接手这个摊子的时候,他就仔细的想过。

    天城是北方,虽然靠海,但是因为气候和海水品质的因素,注定无法发展成类似于三亚厦门那样的旅游城市。

    而在运输业上,天城已经进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天城所处的位置其实不是很好,往北有东北第一大不冻港大连,往南有牛逼到连自己省份都懒得说的中华青岛。

    被这两个大港夹在中间,天城的海运行业始终是不温不火,难有太大的建树。

    治一地与治一家,其实在原理上没什么不同。

    若想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无非就是两样;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

    节流上,天城这几年一直做得很好。多方面消减了行政开支,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得上模范。

    所以程刚要想把这座美丽但是仍然不富裕的城市发展起来,就必须要走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条可以让城市迅速凝聚活力,勃发出升级的工业之路。

    这些话,他倒是没细说。但是李凡愚也知道,能让这个项目通过,他必定是下过一番苦心的。

    不说别的,目前省里不是没有发展汽车行业的城市。天城的邻居南河,就早已经走在了前面。

    但是效果却一般。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程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可谓不大。

    对于程刚将自己叫来征求意见,李凡愚心里还是很暖的。

    至少程刚没有像某些领导一样,为了政绩或者为了吸引上面的眼球,大手一挥就贸贸然的投入几个十几个亿的资金,做出一个不论是企业家还是老百姓都不买账的项目。

    正是基于这个,李凡愚也带了最真诚的心态来献计献策。

    “程市长,您能不能先说说你的想法和规划。您也知道,南河就大力的发展汽车制造业,但是现在做的不怎么好。如果下定了决心要发展这一块,就得拿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李凡愚的提问正骚到了程刚的痒处。

    他摆了摆手,兴奋的拿起稍微凉了一些的茶水喝了一大口:“嗯,你这个问题好。在构想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特意研究了一下南河汽车工业的情况。”

    他放下茶杯,回身从办公桌上抽出一份文件夹推到了李凡愚面前:“这是我做的分析,你可以看看。南河为什么没有成功?他们调子起的太高,也太依靠体制了!

    南河当初规划的工业发展资金,有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招揽和扶持南汽集团这样的国企里面。在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这一块,这些年来几乎没有建树。

    我这半年来也找了一些专家取经,虽然咱们国家现在自主生产的汽车数量较少,但是我们的制造工艺和零配企业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按照我的想法,这个园区主要想引进的就是汽车零配企业!项目的目标就是,将目前国内零散的汽配制造商做一个整合,达到形成产业规模,提成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李凡愚心思一动。

    之前在华生汽材公司的王德生等人找上门诉苦的时候,他就有过一个想法。但是因目标太过宏远,目前自己的实力不能达成而打消了。

    现在看来,程刚的打算,倒是和自己不谋而合!(未完待续。。)

第254章:以正信为中心

    对于政府招商层面的事情,李凡愚是一个外行。

    但是术业有专精,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了解,对于现在行业内的情况和面对的困难,他还是门清儿的。

    程刚提出的产业园区是个好想法,但是从李凡愚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些片面。

    按照程刚的想法,项目启动后,第一批的五个亿要投入基建和配套设施。这里面包括工厂的地基,水电,交通和物流方面。将基础设施完善,若是有企业入驻直接就可以建厂,不必再为了这些基础设施做过多投入。

    对于这一点,李凡愚倒是觉得还可以,但是也就能说还可以。

    这样的招商方式,就跟兴建一个商场差不多。盖起一座大楼,把内部初步装修,吸引来的商户再建立自己的店铺。倒是很方便,但是李凡愚却认为,这对目前那些零件制造企业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不说别人,就从李凡愚自己的角度来考虑。

    正信现在有自己的地,有自己的厂房,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花费额外的费用再挪到园区里。

    面对他的质疑,程刚哈哈一笑:“商人逐利,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这个基建只是项目的第一步,既然想将企业吸引过来,市里可能不拿出一些利好来。我们计划在用电用水,以及地方税收方面给出优惠。另外,为一些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低息贷款。初步的想法是,在这几个方面为入住企业省去15%的费用。你看怎么样?”

    李凡愚想了一想,觉得这个倒是有点儿意思。

    百分之十五的营业开支,对于一个规模上的企业来讲就不少了。制造业是用点用水的大户,就拿动力分公司来说,半年来这一部分的开支就高达一百五十多万。

    按照程刚给出的政策,这一年来在水电这一块就能省去四十多万的开支。这还不算税收和贷款呢?

    一年能省去六七十万,还是能看到天城的诚意的。

    但是李凡愚觉得还是不够。

    一些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地方上肯定会予以重视,程刚说的这些条件,他们未必在目前的地区享受不到。

    而且说实话,这些都是次要的。一个企业,只要能赚到钱,是不会在这些方面做过多计较的。老话说的好,买卖好不差租子上。

    企业家们要是真看到某一个地方有发展,能赚到钱。就算不给他们各项优惠,他们也会把脑袋削成了尖儿往里钻。

    程刚争取到这些政策,可是费了好大心思的。这样组合拳似得优惠政策,在全中华不能说没有,但是肯定是屈指可数。

    他满以为只要亮出来,就能让李凡愚竖起大拇指。

    在他的想法里,工业园区建成之后,最想招揽的其实就是正信这条大鱼。

    正信现在作为私营民族汽车品牌,俨然已经在行业内竖起了一面旗帜。要是有正信入住园区,必定会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过来。

    但是他没想打,如此大的优惠居然没打动李凡愚,这不禁让他有些气闷。

    “怎么?优惠小了?”

    李凡愚还在心里盘算着,听程刚询问才缓过神来,微笑着摇了摇头。

    “一点儿都不小,我都有点儿动心了。”

    “那你这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是什么意思?”程刚有些恼。

    李凡愚耸了耸肩,“我觉得您这个项目在制定之前,还是没有切准产业内现在的脉络,不知道零配企业现在的痛点在哪里。”

    程刚的嘴角一阵抽搐;在这个项目成立之前,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处拜访专家,进行取经。虽然不敢说对启辰制造行业了若指掌,但是对于现在的产业结构和面临的困难还是有很深的了解。

    成立工业园区,也就是看准了现在国营车企止步不前,私企汽车制造业太过分散,没有形成规模。这才想在天城建立工业园区,着手推动产业链的形成。

    他却没想到,自己废了那么多的苦工,还是得到了李凡愚这个行业内人士一个浮于表面的评价。

    这让他的脸面有些挂不住。

    正常情况下,如果有哪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对程刚这么说,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反驳回去。但是面对李凡愚,他还是忍住了。

    他稳定了一下情绪,带着些谦虚,问道:“我毕竟不在行业内,教授专家的分析也可能是从全局谈起,在细节方面不够深入。今天找你来,也就是想咨询你这样的业内人士,想听听你的想法。你跟我详细说说,现在零配企业的痛点到底在哪里?”

    李凡愚点了点头,“前段日子有几个零配供应商到我这里诉苦,说了一大堆日子不好过,经营难度大的问题。

    我是整车制造企业嘛,是他们的采购方。或许他们的话里有装可怜的意思,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困难,我感觉是普遍性的。

    不说别的,就说制造成本的问题。

    这些企业家们说采购价格低,运营开支大,人工成本高等等等等,但是我感觉这都不是主要的问题。

    中华现在是正儿八经的世界工厂,我们拥有这么齐全的工业门类,但是一直过着苦力的生计,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技术没跟上去!目前这些企业的问题其实就是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对技术输出的依赖比较强。

    咱们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国内目前的研发技术还跟不上。怎么办?

    要么就冒着被起诉的风险,去盗用别人的技术。要么就咬咬牙,花大价钱去购买技术。如果这两样都不干,那么就只能捡别人的剩菜吃,用一些国外过了专利期的技术。

    但是用人家已经淘汰的技术,做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由销路?

    现在国外的专利使用费,简直就跟古代劫道的山贼一样黑。人家把专利搞出来,就算自己不生产,都能靠着中华的这些专利使用企业赚钱。

    我听说美国的朗文材料,在中华的主要部门就两个一个是业务部,一个是法务部。

    业务部往外卖技术,法务部就盯着我们企业的产品有没有侵犯专利的。靠着这俩部门,他们在中华连续五年实现盈利超过两个亿。

    说白了,我们的企业如果不打破这个壁垒,无论政府给出什么样的优惠政策,都赚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