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东汉好姐夫 >

第200章

东汉好姐夫-第200章

小说: 东汉好姐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罗经仪可以做成大的,固定在舵楼里,那样航行会更加方便和准确。”

    众人都是点头称是,随行的官员除了太史慈,其他人都根本不懂,也只是附和。

    太史慈突然提醒道:“我们的船队已经往南偏移,应该适当调整航向,要不然可就回不了黄县造船厂了。”

    姜盛眼前一亮,笑道:“看来子义也懂航海啊。”

    太史慈道:“属下自幼在黄县长大,略懂一二。”

    “好!你说略懂!那海军司令就让你做吧!”

    “海军司令?”众人都不明白,但海军这个词还是明白的。

    “哈哈——海军司令,就是海上舰队的最高统帅,这样吧,给你个比较易懂的职位,横海将军,今后这些船就组成青州海军,你是总负责人,准许你在青州范围内招募选拔水兵,择优安排职位,报总参谋部备案。”

    “总参谋部?”这又是个新名词。

    “就是替我谋划组织作战事务的机构,今后一切成规模的作战都要经过总参谋部的议定。”

    太史慈以大司马姜盛的名义在青州各郡县招募懂水性的青壮劳力,百姓们纷纷打听姜盛是要干什么,有人就把早先姜盛发出的发展渔业捕捞的布告拿来传阅,百姓们这才明白,于是热烈响应招募,纷纷投奔到黄县来,陈纪调集了大量的给养物资,暂时保障这些人的吃用。

    姜盛在黄县逗留了半个多月,凭借后世的记忆,对战船的结构、类型以及配属武器的研发提出了建议,那些老渔民们都听得很仔细,姜盛又把自己记着的东西,写了出来。

    因为姜盛是陆军出身,对于海军的情况不了解,所以有些技术上问题他是不便多说的,只提出了大概的方向,让劳动人民的智慧去研究尝试吧。

    二月初的时候,太史慈已经招募了两万多人,又把两万青州兵划到海军中,世界上第一支海军就这样成立了。

第337章 雍州() 
按现有的战船规模,一次最多也就出动两万人,但已经是骇人听闻的战力了。

    太史慈上任后按照姜盛边学边练、分步提高的方针,以有经验的老渔民为教员,向海军全体将士讲解海上气候特点、行船注意事项等等。

    荀攸从府库中拨出大量银钱充实到海军中,厚赏这些老渔民,并在此基础上筹建海军学院。

    姜盛则乐得个清闲,回去陪伴他的娇妻和子女去了,顺便提一句,年前的时候,貂蝉为姜盛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做姜淑文;张婉蓉则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做姜睿,都已经过了百天了。而姜盛也已年满三十岁了。

    从黄巾起义那年开始,姜盛不断招揽人才,也算是人才济济了,现在姜盛有了儿子,这些文才武将们都觉得有了盼头,主公后继有人,他们才放了心。

    献帝在乐成住了两个多月了,过得倒也舒服,之前去看过姜涵,对于姜盛的女儿和次子则没有见过,听说姜盛喜得千金公子,专门下诏封赏,封姜淑文为昌邑县主,姜睿为东光县侯。

    姜盛坚辞不受,并亲身前往乐成行宫向献帝推辞,献帝道:“大司马为朕鞠躬尽瘁,朕也一定要厚加封赏。若是你辞掉封爵,朕能给你的,就只有皇位了!”

    姜盛大惊,连忙跪倒在地:“皇上慎言,臣代淑文和睿儿谢主隆恩!”

    “哈哈,这就对了嘛,你我虽为君臣,但情若兄弟,朕的江山还要靠你去匡扶,你只要一心为大汉,朕就满意了!对了,玉娥的婚事操办得如何了?”

    “臣已安排妥当,三月初六是大吉之日,可以成婚,具体事务已经让宗正刘安去办了。”

    “好,那朕就放心了。”

    “皇上,近日上表颇多,您却不曾审阅,不知何故?”

    献帝有些尴尬,说道:“呃,朕这几日身体不适,所以没有审阅。”

    “皇上,朝纲甫正,百废待兴,这些上表都是国之大事,还请及时审阅。”

    “朕知道了。”献帝淡淡说了一句,就不再说话,接着就是哈欠连天。

    “皇上,若无其他事,臣告退了!”

    姜盛出了行宫,又到三公九卿办公的地方,三公九卿连忙起身行礼。

    贾诩是太尉,位列三公,戏志才和郭嘉没有官职,而在姜盛首创的“总参谋部”,却是以戏志才为主,贾诩和郭嘉为副,现在条件有限,戏志才和郭嘉就与贾诩一起办公。

    姜盛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跟三位顶尖谋士讨论了出兵辽东的详细方案,总的原则还是以登陆作战为主。

    刘弘跟姜盛详细汇报了捐资的情况,捐的最多的竟然是孙策,其次是马腾,第三名是个叫做邯郸商的家伙,刘弘问姜盛是不是要公布捐资排名。

    姜盛道:“并州牧排第十七名?”

    “正是。”

    “给他排第一,马腾和孙策要排到十名之外。”

    “主公,这是何意?”

    “并州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必须是我们的人,这个州牧就让他入朝为官吧。”

    “那为何把马腾和孙策要排到十名之外?”

    “孙策号称江东之虎,能力不凡,麾下文有周瑜、张昭等谋臣,武有黄盖、韩当、程普等老将,切不可许以地盘和高官;马腾素有野心,就算让他入朝为官,西凉也很难被我掌控,所以不能给他大权。至于这邯郸商嘛”

    “邯郸商捐资曾致信上表,想捐资谋个州牧的位子。”

    “哦?这岂是他能选择的?”

    “他声称资材不是问题,只要州牧一职。”

    “这么财大气粗?这人什么来头?”

    “邯郸商是陈留人,早些年在西域做些没本钱的买卖,后来回归中土,专心做木材生意,富可敌国啊!”

    “悍匪加商人?邯郸商!既然他这么有实力,那就给他个机会,给他排第二,捐资的排名就按我说的公布,昭告天下,至于官职的任命嘛,我去安排。”

    回到乐成的临时住所后,姜盛就召集总参谋部和刘弘等人谋划任免官职的事,回到冀州的甄俨也得令前往。

    姜盛首先问甄俨关于各州郡的动静,甄俨道:“陶谦重病缠身,相必命不久矣;刘备有心谋权,但财力不足;其余各州牧均打算派出儿子出仕,而把持州牧权位不放,若是主公强行罢免州牧之位,他们很可能举兵造反。”

    戏志才等谋臣对这个情况讨论起来,得出结论:“现在雒阳刚刚开工,辽东之战已经开始实施,实在不宜激怒诸侯,但也不能把三公九卿和各州郡长吏都交给诸侯的子嗣!”

    “那依你们之见,该如何处置啊?”

    “袁术谋得传国玉玺,蠢蠢欲动,孙策久在袁术麾下,野心昭然,可许以孙策庐江太守职,袁术必深疑之,此为一局;马腾窃据西凉,地盘广大,虽无凉州牧之名,却有凉州牧之实,所以凉州宜分而治之,韩遂、邯郸商都是可选之人,此为二局。”戏志才道。

    郭嘉接话道:“陶谦重病,隐有托孤于刘备之意,而刘备现在实力弱小,主公可以促成此事,让刘备入主徐州,而纳豫州于麾下,此为三局。”

    贾诩道:“这四局嘛,就在于巴蜀和荆州,主公可以朝廷名义除授刘焉的子嗣亲信到荆州任职,挑动刘焉和刘表的矛盾,而使刘表无暇北顾。至于交州,有士燮经营多年,且鞭长莫及,不足为虑。曹操乃陶谦世仇,陶谦让徐州给刘备,刘备念及陶谦恩德,必定会与曹操为敌,两相争斗,主公可以高枕无忧了。”

    姜盛想了想,说道:“你们这四局,考虑得很周到。西凉嘛,分作三部,其一,东部与长安校尉部交接部分,陇西、南安、安定、天水诸郡设置雍州,拜邯郸商为州牧;其二,西部羌族地带,设置护羌校尉部,拜韩遂为护羌校尉,剩余的地盘为凉州,拜马腾为凉州牧。”

    戏志才拍手叫好,“主公此策乃是上上之选!”

    历史记载李傕掌控献帝之后于194年划设雍州,现在时间差不多,却是姜盛一力促成的,所以说历史毕竟是历史,大体的走向还是不会变的。

第338章 颜良文丑() 
姜盛的总参谋部对天下大势已经看的非常透彻,周密的布局为姜盛征讨公孙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并州牧张杨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位列三公,但献帝的诏书是没有错的。

    并州虽然地盘也不小,张杨麾下也有穆顺、杨丑等将,但南匈奴和羌族屡屡进犯,张杨的处境并不好,这次捐资建城,他本来是想换别的州去治理,没想到朝廷给了他太尉的职务,而原任太尉的贾诩领了并州牧。

    其他各州牧都是根深蒂固,张杨也自知没有能力跟他们抗衡,也就不做他想了,回京当太尉去了。

    贾诩上任之前去拜见姜盛,姜盛对他道:“并州乃是雒阳北方的门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我给你的任务是堵住南匈奴南下的口子,把羌族匪患清除,还并州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贾诩道:“主公请放心,属下一定竭尽全力,不过我希望挑选两位将军同去并州。”

    “哦?你选何人同去?”

    “颜良、文丑!”

    姜盛摇了摇头,苦笑道:“这二人誓死不降,还关在邺城大牢之中,恐怕难为我所用啊!”

    “这个就不劳主公费心了,属下自有方法为主公招揽二将!”

    “此二人忠心不二,都关一年多了,仍然不肯屈服。若是你能招得二人,必定死心塌地为我效命!”

    “属下还有一个请求,请免并州两年赋税。”

    姜盛想了想,答应了贾诩的请求。

    贾诩拜别姜盛之后,就去邺城大狱去见颜良。

    颜良文丑被俘之后被分别关押,颜良被于禁带回了邺城,而文丑却还关在东光,两人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已被俘。

    贾诩进得邺城大狱的时候,颜良正在抬头看着房顶。

    “颜将军,你受苦了!”

    颜良听得人声,斜着眼看了看贾诩,并不答话,继续看着房顶。

    贾诩见颜良面色憔悴,再也不复之前的强壮,有些不忍,就道:“颜将军苦苦坚守一年多,坚决不降,可是等那袁绍来救吗?”

    颜良淡然说道:“我主门生故旧遍及天下,总会来救我的。”

    贾诩笑道:“哈哈,颜将军,只怕袁绍此生是不会来救你了。”

    颜良身躯一震,转过头死盯着贾诩,问道:“你此话何意?”

    “袁绍早在一年前都已经自刎身亡了!”

    “什么?!”颜良的身体本已十分瘦弱,现在一激动,青筋都鼓起来了,他用力抓着柱子。

    “颜将军,我不会骗你的,我主公大军攻破南皮的时候,袁绍已然身亡。”

    “那我主的家眷子嗣呢?你们该不会是斩尽杀绝吧?”

    贾诩摇了摇头,说道:“颜将军,你也忒小看我主了。自黄巾起,我主就以仁德达于天下,及至袁绍之乱,你何曾听说我主嗜杀?袁绍的遗体已被我主派人送回他老家厚葬。我主当初还让荀彧寻访袁氏子孙,许以官职,只是听闻郭图、逢纪等人带袁氏投奔了曹操。”

    当初袁绍搞事的时候,颜良、文丑等都曾劝阻过,所以贾诩说到袁绍之乱,颜良并无异色。

    “我此番来,是想让将军出山,助我执掌并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