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闺华记 >

第107章

闺华记-第107章

小说: 闺华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他的确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应付几个无关紧要的外人。

    说无关紧要也不对,至少杨冰对谢涵的印象还不错,多少也有几分怜悯之意。

    可那是在平常时节,眼下正是王府最忙最乱的非常时期,杨冰肩负着王府丧葬安排的重责,确实分不出精力来关照一个外人。

    因此,见高升要走,且又没有提什么特别的要求,杨冰着实对高升的识趣和进退有度暗自赞赏了一番。

第一百八十七章 、打牙祭

    从王府大门出来,刚要上马车,高升突然拍了下自己的脑袋,“糟糕,忘了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李福忙问。

    高升没顾上回答李福,而是急忙转身又跑到了王府大门口,哪里还有杨冰的身影?

    “算了,这两天你们两个也别回乡下了,每天吃了早饭就来这里候着。阿金,要是看到京城来的王公公,你就上去跟他打个招呼,把小姐的事情跟他念叨几句,顺便说说我们要在幽州城里开铺子开餐馆。”高升嘱咐道。

    “平白无故跟人家说这个做什么?”阿金有点不太理解高升的用意。

    主要是他怕王平再怕骂他笨骂他没长进,一个不高兴就再用脚踹他,因此,他想问明白了好去答对王平。

    “说你笨你还真是笨,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好了,问这么多做什么。”李福伸出手拍了下阿金的脑袋。

    高升听了这话斜了李福一眼,李福呵呵一笑,“其实我也不太懂。”

    让阿金去找王平套近乎他能理解,可为什么要让阿金告诉王平他们在幽州开铺子开馆子他就想不通了。

    如果说要指着王平关照一下他们的生意,还不如直接告诉王平京城他们也有铺子,那岂不是更便利得多?何必舍近求远?

    高升摇了摇头,拍了下李福的肩膀,“你也老大不小了,该给你找个媳妇了。”

    这话就更莫名其妙了,找媳妇跟阿金和王平套近乎能套上关系?

    “你倒是把话说明白了。”李福也是一个直性子,瞪大了眼睛看着高升,等着高升为他和阿金解惑。

    “没什么,有媳妇了你就不知不觉会去琢磨女人在想什么,习惯了之后遇到事情你就会多寻思寻思。”高升一脸嫌弃地看了李福一眼。

    见这二人还是一副不开窍的样子,高升摇了摇头,“算了,跟你们一时半会也解释不清,照着我的话去做吧。你们两个从现在开始就在这大门口候着,饿了的话轮着去下馆子。”

    说完,高升自己一个人赶着马车离开了。

    李福和阿金对视了一眼,倒是也没敢抱怨什么,乖乖留了下来。

    从这天开始,两人都是天亮出门天黑才回,一直守了七天才作罢,因为谢纾的周年祭到了。

    高升、李福和阿金三个是十月初八这天回到乡下的,同时回来的还有谢绅,谢沁、谢泽几个因为在书院上课,高升便没让他们请假。

    这一趟幽州之行几乎是没有什么收获。

    李福没有见到王妃的嫡长子,阿金也没有见到王平,这次替皇上来吊唁的据说是皇长子朱渂和其他几个在京城的藩王之子,陪同太监是谁他们就不清楚了。

    就这消息他们还是在门房蹲守了几天又花了些银子打点才打听到的。

    谢涵虽然有点失望,可也无可奈何。

    第二天,谢涵正在张氏和吴氏、郑氏几个的指点下准备一会上山要用的供品和纸扎等物,谢耕梅两口子带着两个儿子来了,谢涵刚起身迎了进来,没多一会,张氏的娘家哥嫂带着几个孩子也进门了,紧接着,谢家上一辈的姑祖母也拖家带口到了。

    谢涵没想到人来这么齐全,因为她并没有通知这些亲戚,不过前两天她倒是问过张氏有些什么规矩讲究,张氏说自己一家人简单祭拜一下就好。

    因此谢涵一看来了这么多人,且又带着小孩,倒是很快明白了这些亲戚的来意,多半是想上门来打个秋风或打个牙祭,因为上次谢涵出手就很大方。

    这半年在乡下住着,谢涵算是多少了解了些农民的日子有多难多辛苦了,不要说那些真正吃不饱饭的贫苦人家,就连祖父祖母这样温饱不愁的人家平时也难得正经吃顿好的,正常过日子有几个鸡蛋或者有点肥肉熬点油就很不错了,不然的话谢涵也不会想着每餐给送两个荤菜过去。

    所以,谢涵见这些人拖家带口的上门不但没有嫌弃,反而有几分心酸,不管人家是冲什么来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多多少少和自己父亲都有点血脉亲情,因此,她命方姨娘交代下去,让灶房的人好好准备几桌客饭,多做点肉菜。

    张氏见谢涵如此体谅这些亲人,什么也没说,红着眼圈摸了摸谢涵的头。

    由于谢沛和孙氏一家三口从县城赶来耽误了些时间,故而谢涵他们出门都已经过了巳时三刻,从山上下来,大家都有点饥肠辘辘,谢涵却是恹恹的一点胃口没有。

    不过再没有胃口,谢涵也跟着张氏上桌了,她是怕张氏担心。

    “我怎么瞧着这孩子气色很不好,人也不精神,该不是病了吧?”谢涵的一位姑祖母忽然问道。

    她是见谢涵坐在桌子旁几乎没怎么动筷子,人也蔫蔫的不说话,关切地问了一句。

    张氏跟谢涵吃过几顿饭,倒是清楚了谢涵的毛病,吃饭不喜欢和别人一起涮筷子,吃饭时也不喜欢说话,所以对谢涵的表现便没大往心里去。

    因为她知道一点,她的孙女饿不着,家里这么多丫鬟婆子,她想吃什么吩咐下去就是了。

    当然了,她也看出谢涵心情确实不太好。

    可是话说回来,这种日子,谢涵的心情也不可能会好,蔫是正常的。

    “对了,涵姐儿,我听小英说你前些日子病了一场,是不是还没大好?”谢耕梅忙问道。

    “姑母,放心吧,我早好了。我就是没习惯这天这么冷,还没怎么进冬天呢,一件棉袄都顶不住,一会就冻透了。”谢涵紧了紧自己身上的棉袄,说道。

    事实也是如此,自从谢涵病倒后,才几天的时间她没有出门,院子里的树叶居然掉光了,一点绿色也看不到了。

    非但如此,早上起来往外一看居然全是白霜,在院子里练一会五禽戏,风吹在脸上都是生疼的,她有些发愁这冬天怎么过了。

    谁知谢涵的话音刚落,郑氏忽然说道:“我看也是不太精神,涵姐儿,不如仍旧让人去把那个杜郎中请来吧,我瞧着那老人家倒是有几分真本事的。”

    这话很快引起了两个人的注意。

第一百八十八章 、勇气

    这几天因为要准备谢纾的周年祭,张氏和谢涵的心情都不好,郑氏也没法张口问杜家的事情,故而这会见大家围着谢涵的身体说话,倒是给了她一个由头。

    “杜郎中?哪个杜郎中?”孙氏忙开口问道。

    她是第一个留意郑氏的话,因为她娘家就在镇上,镇上只有这么一家药铺,也只有两个坐堂大夫,她还真没听说过哪个坐堂大夫姓杜。

    另一个留意的是小月,自从知道那人是个秀才后,她心里也泛起了一丝涟漪,也仅仅只是涟漪,她可没敢生出什么奢望来。

    因为她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地道的小村姑,虽然跟着谢涵学着认了几个字也学了点大户人家的规矩,可这改变不了她的出身。

    这点自知之明她还是有的,因此,这份心事她也从不敢表露半分出来,相反,听到母亲提到那个姓杜的,忙低下了头。

    “呀,我怎么忘了侄媳妇娘家是镇上的,侄媳妇想必清楚,那个杜郎中就是镇上药铺的老板,听说原先是在幽州城里的大药铺坐堂。对了,他还有一个孙子叫什么杜廉,看着也不大,听说是个秀才了。”

    郑氏早就想找孙氏打听些杜家的事情,可孙氏这些日子一直跟谢沛在县城,郑氏根本见不到她的人影,所以这会郑氏见孙氏主动接言,自然是心生欢喜了。

    在座的其他人一开始对郑氏的话并没有太留意,只是后来听到她说起什么秀才时才抬起了头。

    “秀才?哪里来的秀才?”几位老人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因为当年谢纾中秀才中举人中探花带给他们的冲击太大了,以致于时隔多年,这些人一听到秀才举人都会不自觉地关心一下。

    而且他们都巴望着谢家还能再有这样的荣耀,如此一来大家也都能跟着再借点光什么的。

    “杜廉?秀才,哦,我想起来了,我知道这个人,我去镇里念书的时候他也在镇里,别看他比我小两岁,可人家却比我高两个班,可惜,我认得他他不认得我。”谢沛说完自嘲地笑了笑。

    郑氏一听比谢沛小两岁,今年也十九了,这个年龄多半已经成亲或者说亲了。

    有心想问问吧,又怕别人嘲笑她,不问吧,心里又不甘心,万一还有机会呢。

    正犹豫时,只见孙氏又开口了。

    “哦,早说是药铺的东家我就知道了,他家来镇里时间不长,也就十来年吧,当年来的时候只带了一个小男孩,听说他儿子儿媳都病没了,只有一个孙子。对了,我可没听说他会看病啊,从来没见他坐过堂。”孙氏问道。

    她之所以对这户人家的事情比较清楚,是因为当年提亲时有人向她推荐过杜廉。

    镇里就这么点大地方,当年她父母为了她的亲事也是费尽了心思,把镇上的这些人家都筛选了一遍,比较中意的就是这杜廉。杜廉的父母虽然没了,可他家里略有薄产,而且更难得的是他念书好,早早过了童生试,在县学等着考秀才呢。

    可问题是杜家看不上孙家,杜家早就放出话来,他孙子必须得找一个读书人家的女孩。

    孙父只好死了这条心,可巧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谢沛,谢沛的条件也不错,自己是书生不说,还有一个做大官的探花郎叔叔,因此孙父很快同意了这门亲事。

    当然,个中原委谢家就不清楚了。

    “啊?不会看病?会不会搞错了,不是同一个人?那天来的那个小伙子明明说他祖父就是一个郎中的。”张氏一听着急了。

    她是生怕谢涵被人糊弄了,这生病吃药可不是一件小事。

    “娘,人家那小后生说了,他祖父年纪大了所以才不坐堂不出诊的。”谢耕田解释了一句。

    “什么小后生?你们是说那个杜廉来咱们家了?”孙氏狐疑地问道。

    她可是听说这杜廉傲气的狠,镇里的女孩子一个也相不上,这样的人怎么会跑到乡下来?

    “可不是来了,替小妹把了一下脉,然后说他学艺不精,又把他祖父请来了,真是个书呆子。”新月一想到那天杜廉傻乎乎地向谢涵道谢的样子就觉得好笑。

    “二妹,不管怎么说,小妹的病还是多亏了人家。”小月对新月摇了摇头。

    彼时的她并不清楚自己母亲竟然真的打起了杜廉的主意,她是没有这份勇气的,所以也不敢往那想,但是她对他有一种本能的维护。

    “这倒是,可他的确也是呆啊。”新月想起杜廉当时的神情仍是会发笑。

    孙氏见了自然好奇,拉着新月问起那天的事情来,新月是连比划带说地学了一遍。

    “什么呀?那不是呆,是高兴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