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超级军霸 >

第261章

超级军霸-第261章

小说: 超级军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苗安所言,同岳维华预料的也差不多,革命党人的确是朝廷的重犯,朝廷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捕,但是对那些会党成员,朝廷真没那么多力气去管,因为说得难听点,会党成员其实大部分都是流氓地痞而已,对朝廷也没什么威胁。

    “恩,让你找寻此次广州方面起义的革命党负责人,找到了没有,是不是叫史坚如?”岳维华询问道。

    史坚如此人,才是岳维华此次先走一趟广州的重点,在历史上,史坚如被孙中山称为“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浩气长存,足以为后死者之楷模”,并且在民国成立后被追封为上将军,应该算得上个人物,而这样一个人物,却英年早逝,所以,岳维华想要看看有没有可能改变其命运。

    “人暂时还没有找到,不过消息倒是打听到了一些,此番在广州亲自联络东、西、北三江绿林会党组织起事的人,的确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名字也叫史坚如,若是没错的话,他应该是总司令要找的人。”苗安直言道。

    “那就没错了。”岳维华点点头,随即道:“最近你将主要精力就放在这方面吧,不管用什么手段,哪怕多付出些金钱,我也希望你能够在28号之前,找到史坚如,并且交好于他,有可能的话,将他吸纳到我们当中来,当然,这种事情强求不得,顺其自然就好。”

    “总司令,这个人现在很危险,整个广州都在通缉他,若是接近他,很有可能会引火上身,一旦让清廷误以为我们也是革命党,那对于我们今后在广州的发展,恐怕会非常不利,所以,我想稍微提醒一下总司令,这个史坚如,值不值我们这么冒险去做?”苗安询问道。

    “值得吗?”

    岳维华也陷入了思索之中,历史毕竟是历史,但事实如何,恐怕还需要去验证一下,苗安也说的很对,让好不容建立起来的情报站去冒险,的确要先看看值不值,沉吟半晌后,才吩咐道:“这样吧,先找到来,别急着接触,找到后告诉我,我会找机会接触一下的。”

    “总司令,这不合适吧?”苗安郁闷道,早知道还不如不说呢。

    “服从命令吧。”岳维华瞪了一眼苗安,随即道:“别自作主张,听见没,我等你消息,我先去一趟惠州,见见帅宏再说。”

    “是。”

    苗安笑的比哭的还难看,不过心中却打定主意,自己即便亲自上阵,也要先接触一下再说。

    ……(未完待续。)

第292章 郑士良

    惠州府,惠阳县,镇隆镇。

    镇隆镇,地处惠阳西南面,北连陈江,西临东莞,北距惠州府城只有二十余里,东南面距惠阳县则有四十余里,镇隆镇历来盛产优质荔枝,素有“荔枝之乡”之美誉。

    1900年9月14日,中午。

    一支队伍正向着镇隆镇方向挺近,这支队伍高擎的旗帜上面,写着斗大的“郑”字和“孙”字,还有“保洋灭满”的口号,除此之外,在队伍中还有一面青天白日旗,这面旗是刚刚被送至义军队伍之中,也是青天白日旗首次在华夏大地飘扬。

    不难猜出,这支队伍,正是由郑士良率领的惠州起义的义军,此刻的义军,可谓士气如虹,因为他们连战连捷,从8号三洲田发动起义时候的六百人规模,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三千多人。

    义军司令郑士良同样行走在队伍中,看着周围事情高昂的将士,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然而在他的心中,则是充满了忧虑。

    郑士良,号弼臣,广东惠州归善人,近代民主革命者,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十分折服,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若说陆皓东是孙中山的第一门徒,那么郑士良也可以称之为第二门徒。

    郑士良,少有大志,颇有侠名,曾跟随乡中父老练习拳技,广交洪门中人,加入三合会等,1881年在广州就读于油拦门德国教会所设的礼贤学校,受洗礼入基督教。1886年毕业后入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属学堂读书,与孙中山同学,自此追随孙中山共图革命大业。

    1895年的广州起义,郑士良也是主要负责人,然未曾发动便因泄密而失败,郑士良幸运遁走香港。

    如今的惠州起义,几乎又是郑士良一手主导,虽然缺钱少械,但是战斗至今周余,已经连败清军,队伍也发展到了三千多人,应该说,这个郑士良的个人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现今队伍壮大迅速,整体气势如虹,却也爆发出来很多问题,比如说各会党之间的相处问题,有些人不服从命令的情况,当然,更要命的就是缺粮、缺钱,以及却武器装备。

    “司令,我觉得这青天白日旗真好看,您觉得呢?”

    副将黄福看着飘扬的青天白日旗,心中激动不已,这面旗是孙中山刚刚委派人送来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鼓舞士气,义军能够拥有一面属于他们自己的旗帜,这个含义还是非常丰富的。

    说起青天白日旗,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青天白日旗的设计者陆皓东,他就是被孙中山赞誉为“华夏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是孙中山心中的第一健将,首席门徒。

    青天白日旗,是1895年孙中山约集陆皓东等人准备发起广州起义的时候,认为“我等倡议革命,旨在倒清立国,迟早而已,必有成功之日,而当今世界各国皆有国旗,以资国之象征,现举义在即,亦应预谋此事,以代满清之黄龙旗”,因为陆皓东能工擅画,故而委托陆皓东筹办此事。

    陆皓东最终设计出了一面青天白日旗的样式,交给孙中山,并解释道:“青天白日”意味着自有、平等和正大光明,即体现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在“白日”的四周还有十二个角如太阳光之辐射,正对应着地球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与华夏传统的地支相应,孙中山大为赞赏。

    因为当初广州起义,尚未曾起事,就因泄密而宣告失败,而陆皓东也因在明知已经泄密的情况下,毅然返回住处销毁革命党人名单而不幸被铺,受尽苦刑,英勇就义,故而青天白日旗第一次出现在在战场上,就是在惠州起义,就是在今天。

    面对副将黄福的询问,郑士良也抬头看向了青天白日旗,看到青天白日旗,郑士良就想起了陆皓东,也就想起了五年前的广州起义,那一年广州起义未曾起事就因泄密而失败,而这次,广州那边作为正军,依然还是泄密,上次泄密,陆皓东等革命同仁牺牲,而此次广州泄密,又不知道会损失多少革命者啊?

    “黄福,你说为什么,我们每次起义都会泄密呢?”

    五年前的广州起义和现在的广州起义都以泄密而失败,而他领导的三洲田起义又何尝不是泄密了,若非发现清军已经在对他们实施包围,郑士良也不会仓促起事了。

    面对郑士良的不答反问,黄福也不以为意,略一沉吟后,答道:“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咱们这支义军的主要成员都是会党中人,而会党中人,成分比较复杂,什么人都有,有些人为了向清廷邀赏,像清廷报信,实属正常。”

    “是啊,终究是借助别人的力量啊。”郑士良叹了口气,有些无奈道:“要是能有一支属于革命者自己的武装力量,那该多好啊。”

    郑士良这句感叹,若是让岳维华听到,一定会惊为天人,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是太祖说的,但是最早做到的却是老蒋,老蒋的黄埔军校,最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枪杆子里出政权,遥想那群学生兵,愣是完成了北伐,实现了哪怕名义上的国家一统,而黄埔军校的创建,那可是二十多年后啊。

    其实,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驱,国父,第一位临时大总统,这些荣誉,或许他当之无愧,但是他的一生,都是在借力,要么借助帮会,要么借助北洋,要么借助东瀛,要么就是借助欧洲列强,但他几乎从来没有过属于过他自己的力量,几乎少有亲自参与革命的过程。

    清末民初最有名的两次起义,一是眼前的惠州起义,孙中山正在台湾,正在极力筹措军饷和武器,但是很遗憾,什么都没有筹到,武器的事情,更是被不良商人给掉了包,从而导致惠州起义的失败。

    标志着封建社会崩塌的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正在美国,有人说他在一个餐馆当跑堂,也有人说他在四处演讲,游说,筹措经费,反正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和取得胜利的时候,孙中山居然都极有可能是不知道的。

    当然,作为伟大的革命先驱,其功绩自然是不容抹除的,其历史定位也不是我们能够随意瞎诌的,但是个人认为,孙最大的功绩,其一在于其身体力行,通过一些列的革命活动,使得华夏形成了浓烈的革命风气,从而促使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其二,则主要表现在筹措经费上面,有人统计过,几乎早起的革命起义,历次经费大都是孙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过来的。

    呵呵,这个扯远了,咱们还是回归正题。

    郑士良作为孙中山的铁杆支持者,肯定是深受其影响的,此刻虽然能够冒出一句,要是有自己的力量该多好,可惜这句话可能只是无心之语,再加上历史上郑士良死的太早(1901年被清廷设计毒死的),否则,或许,华夏历史都会有可能因为郑士良的醒悟而改变。

    ……

    就在郑士良和黄福对话的时候,岳维华也悄然出现在了这支队伍的尾部,并且顺利的同帅宏接上了头。

    “总司令,见到您真是太高兴了。”

    帅宏今年只有二十岁,人如其姓,是个不折不扣的帅小伙,一米八多的身高,在广州这边更是显得鹤立鸡群,分别两个多月,再次见到岳维华,自然很是兴奋,尤其是在这个紧要关头。

    “辛苦了,也黑了,不过更加成熟了。”岳维华笑道。

    “哪里,只是不能够在狼域同总司令并肩作战,实在是太遗憾了。”帅宏直言道。

    “不必遗憾,会有机会的。”

    ……

    俩人闲聊了几句,便开始进入正题,岳维华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主要的目的就是参与到惠州起义中来,至于如何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岳维华现在急需知道目前惠州起义的情况。

    经过帅宏的简单介绍之后,岳维华终于对目前惠州起义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大体上的同电报中的消息相差无几,也就是经过一周的战斗,已经连胜清军数场,队伍规模也已经壮大到了三四千人。

    至于一些电报中没有了解到的信息,比如说,闹饷,比如说要吃肉,要喝酒等等。

    会党中人,其实同东北的胡子绿林差不多,只不过后者是藏在山沟大道旁,而前者是混迹在城市乡镇当中,其实就是些二混子,流氓,地痞等等,当然了,只能够说大多数如此,是无绝对嘛。

    这些会党中的人,应该说是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何谓革命,他们来参加起义,一是为财,打仗肯定要有饷银嘛,没饷银谁给你拼命啊,二来,就是为了上位,他们也需要往上爬啊,也需要江湖地位的啊,对吧。

    而且,饷银还是日发,概不赊账的,你要是今日不给,那恐怕很多人都未必会听你郑司令的。

    其次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