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寒门枭士 >

第765章

寒门枭士-第765章

小说: 寒门枭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延庆缓缓道:“立赵为帝,但因为他年幼,就由我来监国摄政,直到他成年。”

    高深笑了起来,“我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你如果想割据自立,早就回京兆府去了。”

    李延庆笑道:“我也考虑了很久,我掌握着西北和三川的八路军政大权,如果让我放弃这个权力,我办不到,可如果捏住权力不放,大宋又会事实上形成分裂,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我来执政,这样大宋就不会分裂了。”

    “那赵成年后呢?”

    李延庆摇摇头,“等他行弱冠礼,那就是十八年后了,时间太遥远,那时候的事情我现在也想不到。”

    “好吧!我回去向赵佶汇报,你还有别的事情吗?”

    李延庆沉思片刻道:“你现在别急着回去,你现在回去必然会被苗傅等人所害,等我完全拿下临安城,你再回去不迟。”

    高深呵呵一笑,“那我就好好睡一觉,静候你的佳音。”

    。。。。。。。。。。

    正如李延庆的意料,当赵佶将正在知政堂议事的心腹大臣一锅端,准备交给李延庆处置时,苗傅便嗅到了强烈的危险气息。

    苗傅心里很清楚,为了保自己,赵佶会出卖一切人,也包括他们,文官落在李延庆手中或许还有一线活命机会,而自己落在李延庆手中就必死无疑了。

    就在高深前往李延庆大营的同一时刻,苗傅召集刘正彦、张威、方陇、赵平等一班将领在城南军营紧急商议对策。

    苗傅阴沉着脸对众人道:“我刚刚得到消息,赵佶今天上午去曹府,结果碰了钉子,他又去高深府中,呆了半个时辰才出来,随即返回隐龙山庄,高深就带着黄潜善等人去了城外大营,很显然,赵佶已经在向李延庆求饶了,用黄潜善等人当见面礼,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

    刘正彦沉吟一下道:“上次王典被释放,我觉得李延庆就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主要我们主动投降就可以不杀,苗将军觉得我们还能守得住临安城吗?”

    苗傅目光凌厉地向刘正彦望去,“王典可以投降不杀,但我们却不行,你自己摸着心口说,李延庆会放过我们吗?”

    刘正彦不敢吭声了,苗傅又对众人道:“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赵佶、皇子、曹府老小、百官、宫妃全部抓到大营里来,让李延庆把三百艘海船拿过来,我们上船去新罗建国,如果他不答应,我们就同归于尽!”

    张威一拍桌子,“这个办法狠,我支持!”

    方陇和赵平表示支持,苗傅目光盯着刘正彦,手按向剑柄,“你答不答应?”

    就在刘正彦刚要答应之时,外面忽然响起一片惨叫,一支狼牙箭‘嗖!’的射来,正在苗傅后背,苗傅大叫一声,一个趔趄倒在地上。

    不等其他大将反应过来,密集的箭矢便射进了大帐,张威和方陇连中十几箭,当场惨死,刘正彦也是前胸中了两箭,倒在地上,身受重伤。

    只有赵平没有中箭,他趴在地上,吓得面如土色。

    这时,数十名刀斧手冲了进来,苗傅刚要起身,却被一斧劈掉了脑袋,刘正彦忽然看见杨青持剑走进大帐,杨青喝令道:“统统杀了!”

    一支长矛狠狠刺穿了刘正彦的前胸,就在临死前的一瞬间,刘正彦忽然看见了父亲的脸,他心中顿时涌起一种强烈的悔恨,自己该怎么去见父亲?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寒光一闪,刘正彦人头落地,赵平也被一枪刺死,砍掉了脑袋。

    刀斧手带着五颗人头跟随杨青走出大帐,帐外满地尸体,都是被神臂弩射杀,杨青调集两千忠于自己的军队,趁苗傅等人在中军大帐聚集议事的机会,两千支神臂弩同时射击,将帐外放哨的一百余名亲兵全部射杀,在帐内议事的五人也被密集的箭矢射中,当场被射死两人。

    中军大帐发生了军事哗变,顿时南军营大乱,此时军营内还有近一万人,将领们纷纷冲出大营,跑来查看情况。

    杨青命人用竹竿挑起五颗人头,对周围将领大喊道:“太上皇已经投降,晋王殿下有令,主动投降者可释放回乡,立功者受赏,我已杀了苗傅等五名贼首,愿意跟我领赏者,请站到我这边来!”

    数十名将领犹豫片刻,都纷纷站到杨青那一边,剩下十几人都是跟随苗傅和刘正彦多年的部将,他们却有点两难,不知投降会不会被杀。”

    杨青大吼道:“王典投降都已赦免,难道你们比王典的地位还高吗?”

    众将顿时醒悟,纷纷跪下,“我们愿跟随杨将军投降!”

    杨青却不敢大意,令手下将四名特别忠于苗傅的将领看押起来,这才派人去和李延庆联系。

    他和其他将领率领一万士兵赶去北面的余杭门,劝说守城将领投降。

    一个时辰后,临安城头竖起了白旗,城门大开,杨青率领三十余名将领出城投诚,城内近三万大军放下了兵器,出城投降。

    李延庆随即下令骑兵入城,与此同时,曹晟也率领一万军队进入了临安城,接管了皇宫。

    刚登基仅仅两天的新帝赵栩宣布退位。

    建炎三年十月初五,历时二十天的宫廷政变终于以赵佶的全面溃败而结束。

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

    隐龙山庄内,赵佶负手站在书房窗前,久久注视着窗外的大树,虽然李延庆答应放过他,但开出的条件却让他有点难以承受,居然要做监国摄政王,这不就是另一个曹操吗?

    高深没有说话,耐心等待赵佶的决定。

    赵佶心中虽然极不情愿,但他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了,他知道李延庆就算不通过自己,一样能做监国摄政王,可自己若不答应,只有死路一条。

    赵佶叹了口气,又问道:“他还有其他什么条件?”

    “就这个条件,如果陛下答应,就请尽快下旨,以后陛下就可以安心的颐养天年了,毕竟他也是陛下的驸马,不会亏待陛下!”

    赵佶呆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他竟然忘记了,李延庆还是自己女婿。

    赵佶点点头,“朕知道了,这就下旨!”

    他走到桌案前,铺开一卷空白诏书,提笔写下了册封李延庆为监国摄政王,并恢复其一切旧职、王爵,最后他盖下了自己的宝印,将诏书递给高深。

    赵佶有点伤感问道:“高爱卿,以后这天下姓赵还是姓李?”

    高深微微行礼,“只要大宋还在,天下就依旧姓赵,陛下保重,微臣告退了,”

    “高爱卿以后还会来吗?”

    高深沉吟一下道:“为了陛下能安享晚年,微臣最好还是不要来打扰陛下,也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来打扰陛下!”

    高深委婉地劝说赵佶,不要再重蹈覆辙,李延庆可不是他的儿子赵构。

    赵佶也听懂了高深的劝告,点点头道:“好吧!高爱卿,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让我们相忘于江湖。”

    高深向他行了一礼,转身快步离去了。

    隐龙山庄的大门轰然关闭,门口站岗的侍卫已经换成了李延庆派来的人,从现在开始,没有李延庆亲笔命令,任何人都不能走进隐龙山庄一步。

    。。。。。。。。。

    在大军进入临安城的当天,李延庆便下令在武陵门公开处斩了黄潜善、汪伯彦和杜充三人。

    而吕颐浩、范宗尹和朱胜非三名相国被贬黜为民,令其三人面壁思过,其余秦桧等九名官员则罢免一切职务,连同其家人一起发配岭南充军,其财产皆被没收。

    次日早朝,三百八十四名朝官齐聚大庆殿,第一次用投票方式选出了范致虚、高深、曹俨、郑望之、李纲五人组成新知政堂,范致虚随即宣读天子遗诏,立太子赵为新帝,又宣读太上皇旨意,册封晋王李延庆为摄政王、监国,因新帝年幼,则交给其母邢氏抚养。

    李延庆随即遵封邢氏为太后,并宣布了一系列朝官的升迁调动,同时给朝官加俸一级,并承诺在半年内解决所有九品以上朝官的官宅和官舍问题。

    这也是朝廷百官最急迫的问题,近一大半的朝官都没有官房,只能靠租住民房,这一系列的笼络手段,使他得到了大半朝官的支持。

    当然,大部分朝官支持他的原因,并非是他能给朝廷百官带来一点点福利,真正的原因是他为大宋开疆辟土,灭国西夏,抗击金兵,匡扶正义,为天子伸冤,并遵从天子遗诏立太子为帝。

    李延庆用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官信任,所以当他召集百官商议新政时,九成以上的官员都欣然前来朝廷报道。

    知政堂内,李延庆召开了第一次相国议事。

    范致虚为右相,主持了第一次知政堂相国议事。

    “刚刚平息完政变,万机待理,我们感觉每一件事都很重要,都刻不容缓,但不管任何事情都有个轻重缓急,我考虑了一下,眼下,我们要三件事要急切处理。”

    范致虚回头看了一眼李延庆,李延庆只是负责召集并旁听,但对知政堂议事本身他并不干涉,他的权力并不在这里体现,而是知政堂的决议必须由他批准并加印后才能生效,他有权否决知政堂的决议。

    不过为了提高效率,尽量减少李延庆的否决,所以李延庆也会在知政堂商议重大军国政务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知政堂的决议就会有所妥协。

    范致虚又继续道:“第一件事是恢复秩序,取消戒严,我们应该发出赦免令,赦免参与宫廷政变的其他人员。

    第二件事是废除伪朝廷制订的一切规章制度,解散监察局,取消伪朝所有赏赐,大额赏赐必须追回。

    第三件事是发牒文到天下各地官府,要求各州主官次官都主动表态,支持朝廷,效忠新帝,若两个月内还不肯表态的地方官府,立刻派监察御史进驻,视情况进行弹劾罢免,以上三条大家可有意见?”

    高深道:“我来补充一点吧!这次朝官调整,很多被伪朝廷免职的官员都已恢复原职,被伪朝廷提升的官员也被罢免,这个结果很让人振奋,但这次调整只涉及到朝廷,可据我所知,临安府附近七个州府和二十三个县的官员都同样有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也是当务之急,也应该一并调整。”

    范致虚点点头,“可以!那就算四点,大家还有意见吗?”

    “我来说两句!”

    一直沉默的李延庆笑道:“我这里也有几件事比较急,不妨加进去。”

    “殿下请说!”

    李延庆缓缓道:“一个是战俘遣散问题,现在军营还有七万战俘,我希望能将他们尽快遣散回乡,大概需要二十万贯钱和十万石粮食,钱粮不需要朝廷拿出来,我们缴获的物资中已有足够钱粮,但应由朝廷来处理这件事。

    其次是有功将士的赏赐问题,按照惯例,应该是以赏赐土地为主,对于有功将领也要酌情封赏,方案我可以拿出来,希望知政堂尽快通过,至于朝廷财政不足以及西北五路的官员调整事宜,可以缓一缓,先把这两件事解决了。”

    范致虚笑道:“解决殿下的这两件事没有问题,不过殿下手中还有多少钱粮,是不是应该上缴朝廷,现在朝廷穷得叮当响,给朝官修房子的钱都没有,殿下还承诺半年之类解决居住问题,我们都不知怎么办才好。”

    李延庆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