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寒门枭士 >

第759章

寒门枭士-第759章

小说: 寒门枭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俊笑道:“其实不必招募,五千厢军中就能挑出三千水性不错的士兵,另外两千人从江宁府军队挑出来就是了,都统是想封锁长江吧!”

    “正是如此,我这里的六十艘战船不运用起来就可惜了。”

    当天晚上,李延庆在平江府举起大旗,号召天下州县跟随他‘清君侧!’除尽黄潜善、汪伯彦、杜充等奸佞小人。

    江宁知府兼沿江防御使曹晟率先呼应,紧接着润州知事赵炎、常州练兵使潘岳也纷纷响应,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

    而淮北防御使韩世忠则宣布以抗金大业为重,保持中立,但他却暗中令统制徐宁和张虎率军三万军赶赴江南,支援李延庆。

第九百八十八章 内战爆发

    得益于李延庆之前布下的莫俊这颗棋子,使李延庆立刻得到了平江府这座反抗赵佶的大本营,军队也在迅速增加。

    第一天,李延庆以三千重甲步兵为核心,收编了平江府的五千厢军,并得到了平江府的三十万石税粮和百万贯税钱。

    很快,常州练兵使潘岳率八千新兵赶到平江府,使李延庆的军队迅速增加到一万六千人,与此同时,韩世忠的三万军队也渡过长江,与江宁府的曹晟军队合兵一处,迅速赶往平江府,李延庆在短短四天内,军队将超过六万人。

    与此同时,曹猛和高宠率领三万骑兵走武关进入邓州,强闯中原,伪齐王刘豫深知宋朝出了变故,便没有下令阻拦宋军骑兵,任由他们穿过中原南部,疾速赶往淮南。

    李延庆的军营设在平江城南,占地数千亩,他从成都府带来了数千顶大帐,此时全部都用上了,先后扎下了数千顶营帐,很快,曹晟率大军从江宁府南下,也会带来数千顶大帐,基本上就解决了军营问题。

    这天下午,李延庆着手组建了五千水军,这五千水兵都来源于江南各地,大多是操船手,驾船能力和水性都十分高明。

    他率领的六十艘千石战船如果留在太湖不用,着实可惜了,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对于江南地区的作战,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实李延庆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淮北楚州都统刘光世,他始终没有响应自己的‘清君侧’呼吁。

    刘光世手中的五万军队都是从前宗泽的队伍,宗泽去世时,天子赵构和太上皇争夺宗泽留下的八万大军,最终一分为二,赵构得到的四万大军交给了岳飞,而太上皇赵佶得到的四万军就交给刘光世。

    刘光世的父亲刘延庆可是高俅的心腹,对赵佶忠心耿耿,如果刘光世对赵佶没有表达过忠心,赵佶绝不会把四万军队交给他。

    正是有这一点明悟,李延庆才必须要防备刘光世的军队南下,从背后袭击自己,所以建立一支水军封锁长江就很有必要了。

    不过李延庆还在耐心等待阮氏三雄归队,他们从临安府赶来,应该就是这两天了。

    “启禀都统,阮氏将军到了!”一名亲兵在门口禀报。

    李延庆连忙道:“让他们进来!”

    片刻,阮小二快步走进大帐,单膝跪下行礼,“卑职参见都统!”

    “辛苦了,快快请起!”

    李延庆请他起来,又向后看了看,笑问道:“你的两个兄弟呢?”

    “他们还在大营门口!”

    “为什么?”李延庆不解问道。

    “我们在路上救了一人,极可能是太子殿下。”

    李延庆一怔,“那个两岁的孩子吗?”

    阮小二点点头,“我们在茶棚喝茶,听见几名暗哨说发现了太子的踪迹,我们便尾随跟了上去,结果救下一名宫女,她怀中抱着一个孩子,说是太子,我们不敢确认,便将她和孩子护送来平江府。”

    李延庆大喜,“看看去!”

    他带着阮小二快步向军营大门走去,远远的,李延庆看见阮小二和阮小五陪着一个年轻女子站在大门口,女子怀中抱着一个很小的孩子。

    李延庆又问道:“就只有这个宫女?”

    “原本还有一个老尼姑,是白云庵的庵主,她受了伤,确认我们身份后就回去了,这个小娘子不肯进军营,一定要见到都统才行。”

    李延庆大步走出军营,宫女李彩娥认出了李延庆,顿时跪下大哭起来,她怀中的孩子害怕,也跟着哭了起来。

    这时,扈青儿带着几名女兵也赶了出来,她连忙扶起李彩娥,安抚她半晌,李彩娥才渐渐止住泪水,从怀中取出官家给她的血诏和金牌,递给了李延庆。

    李延庆看完血诏,心中又是欢喜,同时也十分沉重,他连忙让一名女兵抱起孩子,带着众人进了大营。

    大帐内,李延庆凝视着桌上的血诏,诏书上赵构说他若遇不测,可立太子继承大统,恳求李延庆早晚护佑他的儿子,这实际上是一份遗诏,立儿子为帝,并托孤李延庆,只是它用鲜血写成,更加触目惊心。

    良久,李延庆低低叹息一声,将血诏收起,又问身后已站了片刻的扈青儿,“他们都安置好了?”

    “安置好了,那孩子暂时离不开宫女,我就把他们安排在一顶大帐内,让两名女兵保护他们。”

    “辛苦你了!”

    扈青儿缓缓走上前,低声问道:“夫君打算立幼储?”

    李延庆点点头,“这是上天的安排,我必须顺应天意。”

    “那将来,我们就要搬回临安府了?”

    “或许吧!”

    李延庆笑了笑又道:“现在谈这件事尚早,去把阮氏三雄给我找来。”

    扈青儿笑道:“他们比夫君性急,已经去训练水军了。”

    李延庆哈哈一笑,“这三个家伙倒也自觉,走吧!我们看看去。”

    李延庆离开了大帐,骑马向水军兵营而去。

    。。。。。。。。。

    自从太上皇赵佶自立为摄政王后,各地响应并支持他的州府并不多,只有临安府附近的十个州府,包括嘉兴府、湖州、宁国府、广德军、严州、徽州、婺州、会稽府、庆元府、台州等等,而远距离的州府都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既不表态支持他为摄政王、也不表态支持李延庆的清君侧。

    这个格局令赵佶十分恼火,虽然目前只有江宁府、平州府、扬州、润州、常州和鄂州两府四州公开支持李延庆,但赵佶很清楚,西北五路加上巴蜀三路以及河东路都肯定是支持李延庆,算下来,李延庆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州县的支持。

    现在除了迅速剿灭李延庆外,他们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

    知政堂内,赵佶主持了一次知政堂议事,就在昨天,赵佶又罢免了副相郑望之的相位,就因为郑望之是李延庆一手提拔,赵佶便怀疑他对自己的忠诚度。

    取代郑望之的新副相,是之前因得罪李延庆而被罢相的徐处仁,赵佶又重新将他启用,徐处仁受宠若惊,他积极表述忠心,甚至比黄潜善和汪伯彦还要痛恨李延庆。

    “现在的情形大家都知道,曹晟公开支持李延庆,潘岳也背叛了朝廷,李延庆之所以敢起兵造反,就是得到了两人的军队,大家说说看,怎么应对目前的局势?”

    这时,汪伯彦欠身道:“陛下,微臣想说两句!”

    汪伯彦是枢密使,对各地的军队情报比较了解,赵佶便点点头,“汪相公请说!”

    “陛下,李延庆的西北军虽然强大,但毕竟路途遥远,从西北过来至少要一个半月,路上还要不断补充粮草,可以说非常不容易,而荆襄两路的军队正在忙碌剿匪,其实就是中立,这样一来,李延庆手中最多只有五万军队,而我们却拥有十八万军队!”

    “等等!”

    赵佶忽然听出不对,“还有五万军队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手中就只有十万招募的新军,加上三万守城军,一共十三万人,哪里又来五万军队?

    但赵佶只是一愣神,便明白了,“你是说刘光世的五万军队?”

    汪伯彦点点头,“刘光世的军队是陛下耗费了很大的精力才争取到,无论如何,他应该听从陛下指挥。”

    赵佶心中忽然有些轻松起来,这样算起来,他们手中就有十八万军队,将近四倍于李延庆,赵佶下定了决心,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剿灭李延庆,不能让李延庆的大旗再继续举下去。

第九百八十九章 长江拦截

    刘光世因为父亲刘延庆参加了江南外戚叛乱而一度受到朝廷冷落,但宗泽却对他另眼相看,一直重用提拔他,宗泽大军退守江淮后,宗泽令他率一万军守泗州。

    宗泽不幸在楚州病逝后,他手中的八万由谁来指挥就成了天子赵构和太上皇赵佶争夺的焦点,赵构最初是想让韩世忠接管,但赵佶却坚决反对,认为韩世忠手中兵力太多,不利于朝廷控制。

    最后父子二人达成妥协,将八万军队一分为二,四万军队交给岳飞统帅,前去荆襄镇守,另外四万军队赵佶给了刘光世,并提升他为都统制,独立成军,这便使刘光世再度被重用,手握五万重兵,官拜上将军、淮东防御使,都统制,成为地方大员,负责镇守泗州、楚州、泰州和通州一线。

    刘光世几乎是同时接到李延庆和太上皇赵佶的信,这让他着实犹豫了两天,从感情上,他当然是偏向一手提拔他的太上皇赵佶,但作为朝廷重臣,他也反对太上皇发动宫廷政变,尤其在官家生死未卜之时,他生怕自己走错一步路,就会成为历史罪人。

    不过刘光世最终还是决定出兵进攻李延庆,他没有选择余地,他的两个儿子都在京城,捏在赵佶手中,令他不敢不从。

    刘光世不敢公开响应赵佶,这是他的底线,他不能公开站队,他便用飞鸽告诉赵佶,他会秘密出兵,从背后进攻李延庆。

    刘光世并没有全军押上,他留两万军队继续镇守泗州和楚州,自己率领三万大军抵达了泰州。

    三万大军在芦墟镇集结,刘光世站在高处眺望长江对岸,远方是一条黑线,这一带江面足够近二十里,波光浩淼,刘光世心中沉甸甸的,他明明知道天下各州都保持中立,不愿卷入这场宫廷政变,只有他义无反顾地了这趟浑水。

    他心中象吃了苍蝇般难受,只是儿子在赵佶手中,他不出兵又不行。

    “速去询问,船只到了没有?”刘光世高声问道。

    长江上的船只都在南岸,这是朝廷的规定,南岸不派船只过来接应,他只能从淮河调船南下,这就是他迟迟没有渡江的原因,

    片刻,一名副将奔来禀报,“启禀都统,船只已经到了!”

    刘光世回头望去,只见数十艘大船正沿着泰水驶来,他立刻下令道:“第一军准备渡江!”

    第一军五千人已经做好准备了,他们并不是在长江上登船,而是芦墟镇的泰水上登船,然后船队直接驶入长江,半个时辰后,五千军队全部上了船,三十五艘大船满载着士兵,开始浩浩荡荡向长江对岸驶去。

    “都统,卑职听到一个消息,韩世忠似乎也秘密派三万军南下了。”

    汇报情况之人是副将杜麟,他刚刚从淮河押船回来,便迫不及待地向刘光世汇报这个消息。

    刘光世一怔,“他们怎么会有船只渡江?”

    杜麟叹口气道:“都统还不明白吗?一定是对岸派船过江接应。”

    刘光世顿时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