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寒门枭士 >

第584章

寒门枭士-第584章

小说: 寒门枭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有旨,宣张相国觐见!”

    随着侍卫大喊,片刻,张邦昌步履匆匆地走进了御书房,他几乎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微臣参见陛下!”

    “张相国免礼,谈判情况如何?”赵桓急切地问道。

    御书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张邦昌,张邦昌颤抖着声音道:“谈判。。。。。已经结束,微臣幸不辱命!”

    赵桓大喜,又问道;“那什么时候撤军?”

    “金兵答应今晚连夜北撤返回黄河以北,战争今天晚上就正式结束。”

    御书房内顿时一片欢呼,相国们都激动得拥抱在一起,一个半月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这时,白时中又问道:“张相国,金兵的撤军条件是什么?”

    御书房内顿时又安静下来,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注点,如果是付出惨重代价才让金兵北撤,恐怕他们也会被人耻笑,甚至是得不偿失。

    张邦昌躬身道:“启禀白相国,启禀陛下,这是今天下午的谈判重点,双方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完颜斜也认可我们的诚意,放弃了高额索赔,只要求我们支付二十万石马料黑豆,要求三天内送到黄河南岸。”

    “什么!”

    赵桓大吃了一惊,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只要二十万石马料?”

    “一点没错,这是双方签署的正式退兵文本,请陛下过目。”

    张邦昌将一份已经由双方签字加印的谈判文本呈给了赵桓,赵桓反复看了几遍,对方果然只要二十万石马料。

    赵桓大喜过望,谁说谈判没有用,用不着惨烈的战争,和谈一样能解决问题,而且只付出极为轻微的代价,区区二十万石马料黑豆。

    “张相国真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材啊!”赵桓由衷地赞叹道。

第七百五十二章 将相争功

    当天晚上,东京城楼上灯火通明,数万士兵盔甲整齐地站在城头严阵以待,而十里外的金兵大营内也同样灯火通明,所有情形都在表明,今晚将是一个难眠之夜。

    李纲望着远处的金营,低低叹了口气,“果然被李都统说中了,金兵把这个功劳拱手送给了主和派,从此,朝廷要进入多事之秋了。”

    李延庆却摇了摇头,肃然道:“李相国说错了,这个功劳不是金人赠与,而是我们千千万万将士浴血奋战换来的,公道自在人心,不是朝廷某些人一句话就可以抹杀掉的。”

    “你说得对,公道自在人心!”

    话虽这样说,李纲心情却很沉重,这次谈判,金人一改从前的强势,以一种极为卑谦的姿态与朝廷主和派达成了撤军协议,使得以白时中为首的主和派气焰大涨,竟然把金兵撤退的功劳全部揽为己有,对千千万万浴血奋战的将士不屑一顾,虽然这种嚣张的气焰外人还暂时感受不到,但官家暧昧的态度就令李纲感到了一阵阵心寒。

    李纲很担心官家会不会履行之前的承诺,重赏抗金将士,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主和派抢走了至少的一半功劳,就算官家不反悔,白时中为首的主和派也必然会以种种借口全力阻挠,之前商定的赏赐方案恐怕要全面缩水了。

    但这话李纲却不敢说出来,只得闷在心中,使他郁郁不乐。

    就在这时,有士兵指着远处大喊:“快看,金营起火了!”

    只见远处金营火光熊熊,迅速燃烧成一片,黑烟笼罩着天空,这便意味金兵真的北撤了,城头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士兵们激动得互相拥抱,很多将头盔抛上天空,城头上的欢呼声响彻了天际。

    。。。。。。。。。

    次日一早,一支数百人的宋军骑兵疾奔至金兵大营,金兵大营的大火已经熄灭,军营被烧成一片白地,数千根营栅被烧成了横七竖八的黑炭,还在袅袅冒着黑烟。

    骑兵围绕着金兵大营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为首偏将大喊一声,四百骑兵分为四队,一队骑兵继续北上,沿着金兵北撤的车轨追行踪而去,另外两队则各向东西方向奔去,最后一队骑兵则返回了东京城。

    城头上,李延庆依旧如一座雕像般地矗立着,整整一夜过去,他几乎没有休息,而李纲也早已疲惫不堪地下城去休息了。

    他是军事主帅,肩负着整座城池的安危,在金兵北撤的关键时刻,他没有休息的机会,只有在确认金兵真的北撤,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报警体系后,他才能休息。

    这时,一队骑兵从远处疾奔而至,在城下大喊道:“启禀都统,金兵大营已烧为白地,数万石粮食也全部烧毁,周围再无金兵,王将军率弟兄北上追踪去了。”

    李延庆点点头,如果连余粮都烧毁,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金兵确实北上了,但还需要再找到金兵主力后才能确认。

    “再去四周巡探!”

    “遵令!”

    骑兵催马向东而去,这时,曹猛小声提醒李延庆。“都统,好像是官家来了!”

    李延庆转过头,只见大队侍卫簇拥着一顶黄罗伞盖正快步向这边走来,李延庆连忙迎了上去,果然是天子赵桓前来视察,后面还跟着大群官员,一个个喜气洋洋,精神振奋。

    李延庆上前单膝跪下,“微臣参见陛下!”

    赵桓连忙笑着扶起李延庆,“这次京城防御成功,李都统劳苦功高,朕一定会重重封赏!”

    “感谢陛下厚爱,微臣只是略有小功,真正立下大功者却是千千万万将士,正是他们的浴血奋战,才使金兵不得不放弃军营北撤。”

    李延庆话音刚落,赵恒身后传来一个阴阴的声音,“金兵弃营北撤可不是士兵作战的结果,而是朝廷和金人谈判的结果,李都统可以不谦虚,但绝不能太自以为是了!”

    李延庆冷厉的目光扫过,说话之人正是右相白时中。

    李延庆眼中闪烁着杀机,冷视白时中道:“这里是将士们拼死杀敌的战场,白相国站在士兵们的鲜血上说这句话,就没有感到良心上的谴责吗?”

    白时中心中没有感到什么谴责,但李延庆充满杀机的目光却让他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他冷冷哼了一声,不敢再接口。

    赵桓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不悦,呵呵笑道:“军功是基础,这个不容否认,就像修建房舍,李都统修建好了第一层楼,朝廷才能在第一层楼的基础上,再修建第二层楼,没有李都统打下的基础,也不会有朝廷的谈判成功。”

    赵桓说得看似公允,但实际上却暗藏偏机,他等于是在李延庆面前宣布了金兵北撤是属于朝廷谈判的结果,只是他不像白时中那样恶心,而是承认了一半功劳属于军队。

    李延庆沉默片刻道:“攻城战已经打了一个半月,但第一批阵亡的士兵到现在还没有得到任何抚恤,不知朝廷打算什么时候才能兑现?”

    赵桓眉头一皱,回头问道:“怎么回事?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批下来?”

    白时中连忙道:“这件事是小李相公在主管,微臣不太清楚。”

    小李相公就是李纲,这是为了和李邦彦区别,李延庆十分不满道:“我问过李相公,他在上个月就把方案提交给了知政堂,但到现在还压在知政堂,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白时中顿时有些尴尬,半晌道:“或许是事务繁忙,没有顾得上这件事,我回去查一查。”

    赵桓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回头瞪了白时中一眼,“这件事不准再拖延,回去立刻办妥!”

    白时中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微臣回去就办理此事,尽快给一个交代。”

    赵桓摆摆手,“这件事就不说了,李都统,朕想知道金兵是否已经撤军?”

    “回禀陛下,金兵军营已经烧毁,确实北撤了,但是否真的过黄河,还须进一步确认。”

    “那是否可以宣布解除战争状态?”

    李延庆摇了摇头,“就算金兵过了黄河,但以金兵铁骑南下的速度,一天就能从黄河北岸杀到京城,况且河北和河东还在金兵手中,现在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微臣认为为时过早。”

    白时中冷笑一声道:“朝廷已经和金兵主帅签署停战协议,约定双方尽量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争端,不再付诸战争,完颜斜也也明确承诺一年之内不会再进攻东京,这时双方白纸黑字的协议,不能因为李都统没有参与,就认定它不存在!”

    李延庆淡淡道:“金人的承诺有几分可靠,想必白相国比我更清楚。”

    “你”

    白时中狠狠瞪了李延庆一眼,又对赵桓道:“微臣无能,未能说服李都统,照李都统的意思,我们还得再继续忍耐下去。”

    这时,赵桓心中的怒火也不可抑制地升腾起来,他十分不满地质问李延庆,“那就这样永远关闭城门,和天下州县没有任何联系,让朕安安心心当一个汴梁县令吗?”

    “陛下,微臣说得战争状态和对外联系并无矛盾,战争状态也分战时状态和临战状态,还有战备状态,既然金兵还占领河北,随时可能南下,那就不是战备状态,应该属于临战状态,要比之前的战时状态稍微宽容一点,城门可以定时定点开启,进出城盘查会稍微严格,城中不再戒严,但夜间宵禁还是有必要,城内秩序依旧属于军管,士兵的巡逻也不可少,微臣明后两天会写一份详细的奏折,阐述临战状态的各种要求。”

    停一下,李延庆又道:“另外微臣有必须提醒朝廷,一旦城门开启,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百姓南迁潮,希望朝廷能认真应对此事,不要措手不及。”

    赵桓回头问道:“小李相公来了吗?”

    李纲连忙走上前,“微臣在!”

    赵桓冷冷道:“朕不希望出现大规模南迁,劝阻城内百姓南迁事宜朕就交给你来处理,若处理不当,朕唯你是问!”

    李纲暗暗叹了口气,只得躬身道:“臣遵旨!”

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后捅刀

    斥候最终传来明确的消息,金兵主力已渡过黄河,返回大名府,返回大名府和驻军黄河北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驻军黄河北岸,相当于弓已上弦,不得不发,而回归大名府则是宝刀收鞘,箭矢归壶,至少暂时不会发生战争了。

    当然,黄河北岸的黎阳县还是驻扎了一支万余人的军队,但这支军队改变不了大局。

    李延庆当即下令将战时状态改为临战状态,开启新曹门、新郑门、南薰门三座城门,每天只开启四个时辰,每座城门驻军一千,进出城都要接受严格的检查。

    不仅是城门开启,城内的各种约束规定也渐渐放开,除了亥时以后实施宵禁没有改变外,其他禁止事项皆已放开,原本死气沉沉的京城也开始出现了活力,最明显是开门营业的酒楼茶馆增多了,人们也纷纷走出家门,呼唤三五好友去茶馆酒楼小聚。

    不过开启城门也导致一个隐患明朗化,正如李延庆的意料,京城内掀起了一股南撤大潮,这是继去年权贵南撤潮和大商人南撤潮后的第三次南撤风潮,不过这一次的主角却出乎人意料,既不是京城的中产者,也不是京城的贫民,而是数十万北方过来的逃民。

    本来这些逃民从河北逃来,只是想寻找一个更安全、能吃饱饭的地方,京城当然是最理想的落脚地,不料金兵却杀到了京城,围城近五十天,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