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286章

重铸清华-第286章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臣这就去联系法国大使,责问其是不是要和英国人共进退。”恭亲王欢欣无比。

    文祥继续跟着皇太后和恭亲王的思路,“责问是一点,咱们也可以提出若是接下来英国人执意违约,大清朝就把每年一千万两的军舰购买交给法国。”

    “如此一来,法国人不乐坏了才怪。”太后点点头,“要知道虽然英国人的军舰比法国人的厉害,可若是英国人不肯卖,那也只能是换个店铺了。就这么放出风声去,不怕英国人不上钩,”太后颁布命令,“总理衙门和俄罗斯大使商谈西北、东北各地通商口岸事宜。”

    “这?”众人面面相觑,怎么又突然提起俄罗斯人来了?

    “并向俄罗斯人接洽,有关海军人员训练及购买军舰事宜,这会子也不得不给俄罗斯人甜头了,开通商口岸,除了各地和赔款之外,什么事儿都可以谈,俄罗斯不是东正教?传教亦可。大家要知道,一锤子买卖是不成的,这也就是议政王之前签订购买军舰事宜,定下了每年重新签订一次的规矩,若是英国人不行,那明年就没他的份!也不要把洋人们想成铁板一块,想当年,北京议和,英法美不也是把俄罗斯人挤出去了?”太后传授着国际关系上的厚黑学,“须知如今之势,可比春秋,诸强在全球争霸,不要以为英法是休戚与共,要知道英国人是连续踩着荷兰、西班牙、法国这几个国家的海军,一跃成为世界霸主的,只是面和心不合。不要小看了敌人,也不要贬低自己,要知道,在东方,咱们是第一等的大国,离着他们远,这就是最好的优势!”

    “你们跪安吧,议政王留下。”

    军机大臣们后退出了东暖阁,恭亲王转过头看着身后的人出了养心殿,抬起头,越过纱帘 ,看到慈禧太后用手扶住额头,“娘娘,国事虽然繁杂,娘娘还是要保重凤体才是。”

    “多谢六爷关心,请坐,庆喜上茶。”慈禧太后摆摆手。

    “请太后恕罪,”恭亲王脸上露出了尴尬之色,“是我心急了些,让李泰国代表总理衙门去和英国人谈,殊不知,忘了李泰国其心有异,如今才闹得局面如此被动。”

    “也不能怪你,六爷,本宫也是同意此事儿的,就是没想到,毕竟,洋务之事,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咱们谁也没有经验,上了洋人的当,也是正常,若是此事不妥,钱拿不回来,也只好哑巴吃黄连,心里苦罢了,就当是花钱买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太后安慰恭亲王,随即正色说道,“李泰国此人狂妄,海关要换人!”(未完待续。)

    ps:  给使徒子大神道歉,我居然把名字写错了,真是该死,还有弱弱地问一句:能不能给我再宣传宣传?这订阅实在是太丢脸了,555555555555555

三十六、粉墨登场(一)

    “是,此人居心叵测,企图用阿思本之舰队为自己谋取私利,而英国首相,想必也是乐观其成的,若不将此人撤换下,将来海关的事儿,倒是谁说了算,也未可知。”恭亲王点头,“只是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洋务人才,只怕又是要找洋人担当。”

    “如今我们不宜和洋人撕破脸皮,也只能是换个人,来表示我们的不满了,”太后喟然,“有句话说弱国无外交,别说是英国了,就是咱们能有什么奥匈或者法兰西的实力,这些人也不敢如此藐视我们,你去告诉英国大使,一定要严词相告。”

    “是,总理衙门已经拟好了给英国大使的照会,幸好娘娘熟知各国故事,能巧妙合纵连横,臣等不如。”恭亲王心服口服,“要想满朝找出一个精通各国事例的人,真是难!”

    “所以这洋务之事,不仅仅要靠你衙门里那几个人,接下来的人也要跟上来,我心里有几个主意,只不过还只是个影子,等到想透彻了,再和你商量。”恭亲王连忙说不敢,“京察的事儿怎么样了?”

    “吏部已经造册完毕,都察院也已经开始分别审阅,估摸着这个月底就能了结,原本是想着找些肃顺的党羽来杀鸡儆猴,”恭亲王看了纱帘一眼,“可太后吩咐不许吹毛求疵,也就只能是找一些年老病的,准备高升一级,致仕返乡也就罢了。”

    “如今不是挑刺的时候,总要团结再团结,可是旧年那些私自逃跑的官儿,怎么处置?”

    “原本是罚俸,可这京察总也要拿些人做伐子,免得以为朝廷做事儿雷声大雨点小,”其实是皇太后不肯轻饶,所以恭亲王有些无奈,反复议了几次,“所以准备着贬官,外放。”

    “这样处置便宜他们了,罢了,就这样吧。”太后无奈点头,总不能全部抄家砍头的,自己可还不想当血腥太后,天天杀人,“这里头也总有百来号人,都贬官外放,有这么多空缺?”

    “湖南广西一带因之前长毛逆贼作乱,官府人员少之又少,故有一些空缺出来,”恭亲王说道,“还有四川、甘肃、云南等地,随便找几个位置,也满满当当能安排的了。”

    “甚好,六爷安排的妥当,”慈禧太后满意地点头,“如此刚好就能给恩科腾出更多的位置来,还有,若是如此,接下去敢延迟不去的,一律罢免,以儆效尤。”

    “是。不过都是些低级官员,进士们都可以当得。”恭亲王微笑道。

    “不,本宫的意思是,想着进士及第了,首先都要去地方才是。”慈禧太后淡然地说了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在恭亲王的心中掀开滔天巨浪。

    “太后的意思是?”恭亲王身子震了一下,随即若无其事得说道。

    “大清承袭明制,不经翰林馆阁者不得为相,我觉此事大谬,天天埋头故纸堆,怎么可能知道本朝形势,别说是唐宋元明,就是前朝和本朝这形势也是大相径庭,三代以前,可有洋人用火枪铁甲船入侵中国之事?道德文章不宜治国,只是适合做研究。”

    “太后所言甚是,”恭亲王对着这话倒是极为同意,“八旗虽然英才不多,可一应当差的人,办事妥当的很,那些翰林,到了地方也是被衙役们欺负,故此才有了师爷一职,来参赞政事,太后这法子我倒是赞成。”

    “六爷你能赞成就极好,”慈禧太后微笑,“科举之事,事关国朝命脉,得人得宜,中国命运自然就延续,我意多多简拔人才,起码要比如今多个三四百人。”

    “太后恕奴才直言,这恩科是极好的,可若是多了这么多人,实在是安排不下,况且若是进士,且不说是一甲二甲的要得授高官了,就算是同进士,这外放,也是要起码县令或者主簿的,这可没有这么多位置!”

    “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太后边说着,边让人把帘子卷了起来,“就是咱们两人,无需闹这样的虚礼,”明黄色的纱帘卷起,太后盛妆朝服,东珠映衬地面容温和柔美出现在了恭亲王眼前,恭亲王不敢多看,瞥了一眼就连忙低头,太后从御座之后的宝座站了起来,坐到了窗棂之下的炕上,“官位不多,那就多造几个出来,首先,这外放的不必是一县主官,更低的位置当起,六爷,我意欲改吏为官!”(未完待续。)

三十六、粉墨登场(二)

    “改吏为官?”恭亲王喃喃自语,双眼无神地看着逆光之中似乎光芒四射的皇太后,太后点点头,“是,将胥吏等都改为官员,定品级,可升迁,若是如此,大清江山永固也!”

    恭亲王听到太后说的最后一句话,“江山永固?对啊,若是改吏为官,这每次科举均可多举数百,乃至上千之人,若是如此”

    “若是如此,这几千人之中又有不知凡数之人心向朝廷,”杏贞含笑点头,“当年龚澄若不是报国无门,科举不中,奈何要从贼,在北京议和之中为非作歹?这可是个教训,如今和洋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所以我说这是争霸时代,若是报国无门,投他国去了,岂不是有损中华士气?若是做出什么数典忘祖的事儿来,更是于国无益。”

    恭亲王默然许久,“这怕是异议不小,原本起码是父母官,一下子变成胥吏,进士更是尽数派遣地方,这清流馆阁科道,阻扰起来,怕是”

    “这事儿且不忙着对外公布,所以我才留了六爷一个人下来,私下细细说此事,”太后说道,“我想着听听六爷的意见,这事儿能不能办,该怎么办,总要妥妥帖帖地想好了才对外说不是?六爷你回去好好想想这事儿怎么办,再和我说便是。”

    “喳。”

    太后看着恭亲王兴致不高的样子,开口笑道,“六爷可是军机处的中心骨,劳累不得,日常得空了,还是要好生保养才是。”

    “太后谬赞,奴才愧不敢当,请太后也要保养好身子,怕是旧年的箭伤还未好全,这些日子总是听见太后咳嗽,奴才前些日子进了些广东来的枇杷川贝润肺膏,奴才试了试,实在是好,这才斗胆进给娘娘,不知道娘娘用了没。”

    “多谢六爷,我用了些,好多了。”太后笑道,“对了你家的载澄得了空,就让他进宫陪陪皇帝吧,惠亲王去世,他的两个儿子都守丧去了,我瞧着皇帝没有个同龄人陪着,似乎也不妥当,两个虽然是君臣,更是兄弟,不如就让他进宫侍读好了。”

    “载澄顽劣,怕是有伤宫中风气。”恭王谦逊道。

    “过谦了,六爷。”太后笑道,“都是宣宗皇帝的后裔,错不到那去。”

    一个穿着带蝴蝶结礼服的年轻人不卑不亢的站在李鸿章的面前,李鸿章站了起来,双方寒暄毕,李鸿章请这个洋人模样的年轻人坐下,“赫德先生请坐。”

    “巡抚大人,”这个黑色头发湛蓝眼睛的年轻人也抱拳行礼,一脸微笑,说出来的话却是字正腔圆的中国话,“多日不见,十分想念。”

    “赫德先生多礼了,请坐。”李鸿章微笑,两人分主宾坐下,“赫德先生,不知道你对如今阿思本先生的这只舰队怎么看?”

    “巡抚大人,我不得不说,阿思本上尉的这种行为极大的损害了中英两国的友谊,”如今才二十七岁的赫德正色说道,“请你不要对大英帝国存在偏见,这肯定是海军部和阿思本等一小部分人弄出来的小把戏,不符合中英友好的主流观点。”

    李鸿章点点头,“赫德先生的话,我听了,可是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可不是这么觉得啊,您以为李泰国还适合在海关就职吗?”

    清帝国的海关是一个被逼出来的机构。自明以来,中央政府执行的就是“片木不得下海”的闭关锁国政策,所以,不需要海关,也没有多少外贸的税收。(“海关”之名倒是早就出现了。在明清的行政体系里,一直有一个叫“市舶司”的衙门,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上海松江府设立“江海关”,不过,这个海关与日后的海关职能有很大区别,基本上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摆设)。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自然就有了设立关卡的必要,英国人提出由他们来管理“来往之商人,加意约束”,所收得的税金用来支付战争赔款,朝廷官员一听就同意了,反正都是外国人的钱,收进来再付出去,好像是无损帝国的买卖,于是就有了让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制度。1846年,在上海外滩(现在的外滩汉口路)出现了一个用铸铁栅栏围起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