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炮灰当自强 >

第381章

炮灰当自强-第381章

小说: 炮灰当自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尔。克洛宁本想和长子协商,让他撤销诉讼,不让家丑外扬,只可惜他的偏心,早就让长子对他失望了。

    审判结果显而易见,莱特。克洛宁和母亲因为谋杀罪被关入狱中,克洛宁兄弟反目也成了星际新闻热点,顾晓晓刚开始还担心罗白的坚持会对给他带来麻烦。

    星网上一边倒的舆论,让顾晓晓放下心来,莱特母子还有偏心的希尔都受到了舆论谴责。克洛宁家族也给希尔。克洛宁施加了压力,让他提前退位,罗白。克洛宁提前继承了家主之位。

    好友走上了人生巅峰,顾晓晓又了却一段牵挂,按照先前的计划将编号as—3092它们托付给了罗白。克洛宁,他敏感的提出了质疑,不过顾晓晓用其它理由搪塞了过去。

    机器人们每次见到顾晓晓时都很开心,临走前,她也不忘了和它们认真的道别。

    顾晓晓道别过很多次,她喜欢到不同的星域探险,所以机器人们在送她离开时没有多伤感。这也是顾晓晓的安排,如果注定要提前离场的话,那就尽量减低好朋友们的牵挂与不舍。

    徐离明的寿命很长,顾晓晓在这个世界已经逗留了足够久的时间,博士还在等着她拯救,母亲还在地球等着她回去,离开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博士如果在的话能提前送顾晓晓回空间,但按照她的经验,如果任务彻底完成之后,只要她不断冥想回去,也能提早结束在这个世界的历程。

    空间变化不大,山明水秀景色清新,远处多了几座小山,若不是浅浅的屏障相隔,顾晓晓还真想涉水到那边瞧瞧,山上到底有什么风景。

    她打开手腕上的个人电脑,博士果然不在,也没留下只言片语,这让顾晓晓有些失望。

    升级成了顾晓晓的执念,她将赢得的属性点添加到了精神力上,然后刷新了个人面板。

    没有什么比精神力更重要,这是顾晓晓在经过数十次任务后得出的结论,一个人的资质有限,她提升资质得到回报远不如提高精神力性价比高。

    姓名:顾晓晓

    种族:银河系地球人

    级别:c级空管理者7700/9000

    魂力:32

    愿力:7700

    精神力:63

    智力:50

    容貌:41

    资质:62

    可操纵技能:剑道刺绣

    满意的看着越来越接近9000的数据,顾晓晓握拳为自己打气,开启了新的任务,新的世界新的任务将带来新的希望。

    “咳咳咳。”

    顾晓晓是在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中震醒的,还没睁开眼。五脏六腑的传来的疼痛感,让她忍不住侧着身子开始了呕吐。

    这具身子绝对被打过,顾晓晓吐出秽物后。身子不由自主的打起了哆嗦,脑海里朦胧的浮出这么一个念头。

    怪就怪每次进入任务后,她在继承原主记忆的同时,身体上的疼痛也分毫不差的继承了。

    还没从疼痛中缓过劲儿来,顾晓晓脑海中浮现出的最强烈的念头便是:孩子,救救我的孩子,这还是顾晓晓头一次如此清晰的感觉到原主残存的意识。

    但是除了救孩子之外。原主其它意识则没有半点残留,可怜天下父母心,顾晓晓努力撑起肿胀的眼皮。打量着四周的环境。

    在离她腰不远的地方,一个小小的身子软软的趴着,泛黄的头发毛绒绒的缠成一团,借着模糊的光线看。的确是个小人儿。

    顾晓晓身上吃痛。艰难的移动着身子,将滚烫的手放在小人儿脸上,摸了一把,又卯足了劲儿半支着胳膊,将小人儿搂到怀里。见她咬着牙关鼻子嘴巴眼睛一圈红,小身子滚烫,呼吸急促却没停止的迹象,这才将心放了回去。

    原主那么重视孩子。她要是一来孩子就断了气,岂不是伤了原主的心。

    那小人儿焦黄一张脸。不过三四岁的年纪,小小的嘴唇边一圈燎泡,叫人看一眼疼到心里去。顾晓晓忍着身上疼痛,将她搂到了半搂在怀里,沉心静气开始接受原主的记忆。

    历经了这么多任务,在翻看原主记忆时,顾晓晓还是忍不住可怜起这娘儿俩。

    她现在的身子叫细娘,原本名字应该是喜娘,不过命苦,街坊邻居叫着叫着就成细娘了。别看细娘是三四岁孩童的母亲,她现下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

    这个世界不似顾晓晓以前待过的任何年代,若细细比照倒和地球上的民国差不多,不过时代人物风俗发展相似,那些国家和地名又有许多不同。

    她现在待的镇子叫玉清镇,在民国靠江的一个内陆城市底下的不算富庶的县城里,细娘身世坎坷,三四岁的年纪碰上战乱跟家人走散,又被人贩子拐了去。

    后来几经倒手到了丰年县玉清镇上,被一户姓杨的人家买走时,年纪已经**岁,虽然骨瘦如柴小脸漆黑,但干起活来手脚利索。

    杨家买细娘来是做童养媳,这在玉清镇上很常见,乱世里家中稍微宽裕些家里若有个男丁,心心念念的就是养成后为家族传宗接代。

    以免哪日,被人拉走做了壮丁再也回不来,也正是乱世,今天的大官儿明天就被拉去砍头了,今天的富绅明儿就被劫匪给闹了。

    老百姓们朝不保夕的,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也不计较门当户对,也不爱那娇滴滴的小姐,不管男女只想养个能干活的,好收拾起一家生计来。

    杨家买细娘,为的就是她能干活,不过养下来发现细娘长的不够结实,心中还是有些不舒服的。

    杨家一共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俩儿子各个都是宝贝,一个行二一个行五,行二的成事儿早,刚撇下一个孙子,不知被谁煽动的,脑袋一热跑去闹革命了。

    这人一走,天南地北的,杨家爹娘哭天抹泪也没办法,只得养着不足一岁的小孙孙,和才四岁的小儿子。

    小儿子大孙子各个都是爷娘的命,夫妇俩拉扯着一帮孩子,忙不过来这才生出了买童养媳的心思。自从到处闹革命后,上面发了话,严禁买卖家奴,为了不让官老爷捞到把柄,凡是买了小丫头的对外都说是童养媳。

    童养媳这可是多年来的老传统,不管是以前垂着大辫子的官老爷,还是后来大沿帽的官老爷,谁也不能挑出错来。

    以后要是不想当童养媳了,就当女儿嫁出去,也能收一笔彩礼,总归是亏不了的。

    这年头,媳妇儿的命本来就苦,童养媳的命就更苦看,细娘本分老实本人转手卖了几次后,吃够了各种苦头,遭人打骂便是家常便饭。为了不再被人卖来卖去,沦落到更不堪的地方,她只能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

    细娘来杨家时才**岁的年纪,心里却像个老人儿似的装了一肚子的明白,将杨五娃,也就是她那个小丈夫,哄的眉开眼笑,去割猪草时也要一路背着牵着,生怕磕着碰着。

    杨家见她照顾杨五娃周到利索,也就打消了将她转卖,再换个人的念头。不过在杨五娃爹娘眼里,他们这可是做了大善事,平时对细娘非打即骂,哪怕杨五娃自己不小心磕了,也要将细娘给抽一顿。

    连乡亲们看不过去都会劝上一嘴,让杨母别打那么凶,万一打坏了以后不好生,那不是白养了。

    杨母嘴硬要是不能生,她就买个更俊的伢子回来,不过以后下手时也挑地方,不再往肚子上踹,专打屁股拿藤条抽大腿和肩膀。

    杨家不算富但也没穷的揭不开锅,不然也没心思养什么童养媳来干活,老大出嫁的早,老三老四年纪和细娘差不了多少,但在家里待遇却是截然不同的。

    老二去闹革命了,留下了个小孙子,以后能不能回来还是两话,杨父杨母自然宠着幺儿和孙子,出嫁的丫头是泼出去的水,没出嫁的丫头就是以后换彩礼的盼头,不见得宠到哪里去。

    但有了细娘和二儿媳妇儿,粗活重活当然要由两人先干,两个闺女上头有人顶着,倒养出些娇小姐的脾气来。

    二儿媳妇儿娘家姓桑,家里也有两个兄弟,性情又泼辣,又给杨家生了孙子,杨母欺负她还要掂量些。所以,一家子里最受苦的当属细娘。

    大家都觉得,细娘能好端端的在杨家长大,又和杨家老五圆了房,生了孩子也算是有运气的。不过运气也是有限,细娘生了个丫头,要不是那年刚好年景好了些,杨父杨母心头高兴,恐怕孩子一落草就被他们浸到马桶里溺了。

    杨家五个孩子,说是养下来成人的,其实大女儿后头,二儿子后头,各有一个闺女,一生下来就被扔到了塘子里去。在老王前头还有一个儿子,养了三岁多,玩耍时落了水,杨父杨母哭天抢地的,这才想着给老五找个童养媳。

    溺女在玉清镇就像买童养媳一样常见,这里人早就对此习以为常,对他们来说,没什么比生儿子,生更多的儿子重要的事情了。

    只有儿子足够多,才不怕天灾**,不怕征兵,为他们老x家留个根儿,将他们的香火传下去。(未完待续。)

    ps:  新故事开始了,陵子可是看了很多书呦,大家要是喜欢历史书或者民国文人的作品,陵子可以推荐点儿。大家懂民国属于敏感话题,所以咱们这个故事不涉政啊,此民国非民国,千万别对号入座……另外:陵子讨厌重男轻女!

第五一二章 民国苦命童养媳2

    至于香火传递下去有什么用,这是没人考虑的,或许读书的人会想这些,但那些读了书的人,玉清镇是装不下的,他们要么出去闹革命了,要么一路往上头读,读出县城读出省城,甚至读出外国去。

    外面的月亮比家里圆,玉清镇的人都这么想,他们也没想到杨家的老五能读出去。又有谁能想到一个乡下伢子有这么大造化,人人都说细娘有大运,命苦的是没趁着杨五娃出门念书前生个男娃来。

    杨五娃有个学名,玉清镇有些文化的还能说出来,泥腿子一些的只知他叫五娃。

    细娘自打来到杨家之后,就知道杨五娃是她未来的丈夫,所以服侍的尽心尽力,大字不识,硬是认下了他的名字杨天籁。细娘只是能认能读,想写出了那就难了。

    杨天籁幼时看不出聪明来,进了学堂才显出不凡来,读书识字总比人快些,什么算术、科学和外文也能头头是道。虽然世道变了,不能考举人做官老爷了,但家里出个读书人,到底比被抓到军队里做壮丁,一去生死未卜强。

    杨家还是很支持杨天籁念书的,只是念书不仅要交学费还要交伙食,杨家一大家子,自打老二走后一帮子女流,光景时好时坏,全看老天爷给不给碗饭吃。

    为了给杨天籁凑学费,细娘每日挑着灯织布纺麻做衣裳,眼睛都熬昏了,也没赚多少钱。只因洋布卖的便宜颜色又多花样还好看。平民多买洋布去了,真正需要绣花衣裳的还是那些揣着旧派作风,思想转不过弯儿来的老派夫人小姐。

    细娘艰难的攒着点钱。一个铜角一个铜角的攒到银元,全拿去供小丈夫读书了。

    杨家也没真穷到这份儿上,只是杨母还有俩闺女要打扮,杨老爹要出去应酬,桑二娘又守着儿子谁也不搭理护食的紧,细娘从小累到大,细脚伶仃的跟圆规似的。穿个粗麻的衣服,空空荡荡的像套个麻袋。

    在乡下人里细娘长的不算矮,一米六多的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