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大明金主 >

第221章

大明金主-第221章

小说: 大明金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腾无奈道:“戚都督倒是想要。但他不能自造,只能交给火药局。我不愿这配方流出去。索性罢了。”

    徐元佐哦了一声,不说话了。

    李腾道:“你还想要什么?不妨直说。”

    徐元佐道:“朋友有通财之义,别把徐某看得那般市侩。”

    李腾似笑非笑哼了一声。

    “我听你说了这些,觉得挺有意思的。”徐元佐道:“尤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误人甚深。你为何不将这些东西普传出去?”

    李腾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方才道:“还是怕所传非人。诸如六一泥这等杂用。传出去倒也无妨。若不是祖师爷大方,现在酿酒的怎么会‘追魂’‘夺魂’之法呢。但要是像炮药这种杀器传了出去,未必是生民之福。”他顿了顿又道:“我四处筹银子,就是想在偏远之处建个庙,收些弟子。考察秉性,好生将祖师们传下来的丹方整理一番。”

    “难怪没人给你捐银子。”徐元佐笑道。

    李腾道:“京中贵戚也是嫌庙子建得太偏远,无助于功德。殊不知,就算把庙建到大明门外,也没甚么功德。”

    徐元佐哈哈笑道:“你这是吃祖师爷饭,砸祖师爷的碗!”

    “事实如此。财帛供养重在供养两字,岂是交易功德的买卖?”李腾撇了撇嘴:“所以这事着实头疼,只有求到敬琏这儿了。”

    徐元佐说了会话,精神也好起来了,道:“我挺喜欢炼丹这手艺的。把一样东西变成另一样东西,玄乎其玄,却又切切实实。”李腾点头表示同意,颇有知音之感。

    徐元佐继续道:“同风刚才说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有一事要请教同风。若是同风兄能够指教,那这两个配方我就出两千两买了。若是兄台不能教得我心悦诚服,那咱们再商议。”

    李腾道:“我必当知无不言。”

    徐元佐道:“是这样的:我们那边新房子里面要涂一层白垩,然后紧闭门窗,屋里生盆火。诡异之处就在于,墙上涂的白垩原本粉渣渣的,烤了之后反倒更加潮湿,而过了一夜之后,湿气尽退,墙面变得跟石头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腾听了题目,有点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如果只说物性不同,乃物物生化之理,非但怕徐元佐听不懂,估计徐元佐也不肯心悦诚服——因为所有丹药变化,都是这么个道理。而且这些话说给徒弟听还可以,真正自己懂得多了,反倒觉得还蒙着一层纸。

    徐元佐虽然是理科渣,但是初中化学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还是记得的。这个时代所谓的白垩,其实就是氢氧化钙,还有个俗称叫做熟石灰,与真正的碳酸钙白垩混称——主要是因为没有化学课的缘故。

    当然,隆庆年间的地球上,东方人忙着炼丹,西方人忙着炼金,没人知道未来会有个叫“化学”的小东西孵化出来。

    “还有一个问题。”徐元佐等了一会儿没有答案,又问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到这里还算清楚,道是本源意志,生出最初的物质‘一’,然而演化成阴阳、黑白、正负……也就是二。阴阳相生,正负相搏,以此有了‘三’。三生万物,这个是怎么来的?万物具体又是什么?”

    李腾如同泥塑一样坐着,良久才道:“这也是道人们想探寻之事。”

    徐元佐道:“你若是想将万物一一分别,定名,总结其相互间的反应,探寻根源。我倒是愿意资助。”

    李腾讶然:“这事历来也不乏人在做,的确是大有可为之事。然而,你能从中如何获利呢?”

    要是能获利,早就有人往里砸钱了。自古以来豪商巨贾可不是徐元佐一个人,也不是只有后世的资本家能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徐元佐想了想道:“要说直接获利,恐怕还真的没办法。不过这事是华夏之所以为华夏的根本,其中衍生之物恐怕非但有暴利,还能引发天变呢。譬如说,火药。”

    没有化学就没有大炼钢铁,就没有高能炸药,就没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农药。

    农药可以提高粮产量,使粮食不再成为商业脖颈上的锁链。让更多的劳动力涌入生产和销售领域,刺激经济发展。

    钢铁和炸药则是商人们行走世界的通行证。当遇到紧闭的大门,就得靠这两样东西敲门。它们同时又是能带来高利润的商品,而且市场很好培养——只需要挑拨两个集团的关系,让他们打架就行了。

    这些都得感谢化学。

    徐元佐犹记得化学课上老师讲过原子、电子之类的东西,现在肯定是没有办法进行观测的。不过先树立假说,确定物质的名称,积累总结化学反应,对于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也不容小觑。若是能够通过穷举法进行最优配方的研究,商业价值同样很高。

    “同风兄,你我相交莫逆,咸感于心,我可以给你更多的银子,海量的银子。不过你钻研出来的各种器皿、奇物、配方,都得归我。”徐元佐道。

    李腾皱了皱眉:“归你?”

    “青史仍旧你留名,但是不经我手不能卖给旁人。”徐元佐解释道。

    李腾想了想别人也未必能出得起这笔钱,何况先期投入的银钱数量极大,却又没有收益,谁肯来投钱?世人都指望别人挖井自己喝水,徐元佐却肯挖井找水,相比之下实在算得上是仗义了。

    “好。”李腾点头应诺。

    *

    *

    求月票,推荐票!

    文中六一泥的具体技术参数,以及是否能够比拟后世硅酸盐水泥的问题,请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琳的《中国古代六一泥之研究》。

    *(未完待续。)

三二七 徐元佐初见张江陵

    市面上常见的假道士,弄个坛坛罐罐就可以“炼制”金丹了。然而真正的外丹烧炼,起立坛到鼎炉,完全就是一间实验室——徐元佐甚至认出了许多高中时用过的化学实验器皿,只是如今用的是陶瓷器,而后世用的是玻璃器。

    李腾想选个僻静点的地方盖庙,但是偏僻的地方势必交通不便。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和大量药材、工具的运输。光是各种不同用法的鼎炉就有近一百种,又不是随便找个窑就能烧。有些曲颈还特别容易烧坏,一窑不行就得砸了重烧。这些才是李腾化缘的大头,至于庙宇建筑,反倒要求不高。

    徐元佐既不懂此时的丹炉鼎釜,也不懂后世的实验器皿。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实验室得光洁明亮通风好。像李腾这种喜欢玩火药的,还得安全牢固远离居民区。这里他不得不吐槽一下大明皇室,竟然将火药局放在紫禁城外两三里远的地方。虽然黑火药威力不算太大,但架不住量大啊!这不是开玩笑么?

    在器皿上,李腾不能让步;在场所上,徐元佐不能让步。所以两千两银子果然不够。

    “你考虑过去辽东么?”徐元佐问道。

    李腾道:“那边是极寒之地,物性懒惰,并非妥善之地。”

    徐元佐回忆了一下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好像是跟温度有关系。他道:“主要是你研究炮药这些,似乎在冷的地方更安全吧。”这是常识推导,到也叫徐元佐蒙着了。要在辽东建立暖房技术上并不困难,但是要在江南修个凉房,而且要凉到能够安全地研究火药,那难度就略大了。

    李腾想了想。还是道:“江南人物便利,要去辽东也太过偏僻了。”

    徐元佐脸一黑:“你自己说要僻静之地……”

    李腾的脸色更黑:“那也不能僻静到人迹罕至吧。我从哪儿招徒弟啊!”

    “人是有腿的嘛。”徐元佐道:“偷偷跟你说,辽东那边看起来很偏僻吧,日后说不得也会成为一方宝地。”

    李腾只是不信。

    也不怪李腾没见识,即便后世资讯发达,还有很多人都以为东北是落后荒凉之地。直到把各种经济数据拿出来。他们才会惊讶:原来东北也有城市啊!

    东北这块土地,纯粹是被人为抛荒的。这里有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一旦成功开发,就能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东北还有东宁卫,后世改称本溪。以低磷低硫低杂质的露天铁矿闻名,练出来的铁被称为“人参铁”。这种高品质铁矿在中国并不多见,尤其还配有优质焦煤矿,是建立煤铁复合基地的宝地。

    这黑土和煤铁。以大明此时的技术完全能够享用。至于大庆油田那种高端货,徐元佐暂时也用不上。

    对了,东北还有金矿!

    那是晚清时候就能开发的,只要煽动一番,说不定还能形成东北淘金热,那就更能够降低东北的开发难度。

    这么好的地方,竟然还有人嫌弃它?

    当然,现在东北的确是人迹罕至。国朝初年也曾在辽东设立了州县。但是因为人数实在太少,最终尽数裁撤。将辽东、辽西尽数分与卫所,实行军屯。这项政策是蒙古人走后,汉人进驻东北的国策,只是碍于生产力,直到隆庆年间,东北的汉人也还只有数十万。

    数十万人口。一旦在辽沈撒开,仍旧还是地旷人稀的局面。又因为东北气候寒冷,作物一年一收。海运结束之后,土特产运送不出去,东北屯军的确过着艰苦贫困的生活。外加还要应对鞑子的骚扰入侵。互有胜负,让朝中大佬也颇为头痛。

    “既然不愿意去东北,那就去唐行吧。”徐元佐道:“我家总柜就在唐行,给你运银子也方便点。”

    李腾这回点了点头,道:“听说你还办了许多书院,正好可以挑选读书识字的道童。”

    徐元佐有些不好意思:“江南本就盛行读书,只要家中能过得去,总是要供一个孩子读书上进的。我倒没有办许多书院,不过各地社学多有接济,以便能够招到足够多的伙计。你现在看我这些伙计,若是刚会写三百千,都没脸见人。”

    李腾微微点头道:“烟柳繁华之地,自也有这等好处。”

    “唐行城外给你找个地方建个庙,这点我还是能做到的。”徐元佐道:“你何时南下?”

    李腾想了想,道:“我得先辞了道录司的差事,然后就可以南下了。你何时回程?我与你一道走。”

    徐元佐道:“这样也好,不过我在京中可能要待到六月。”

    “这么久?”李腾有些不解:“不就是为了漕额的事么?”

    “你以为这是小事么?”徐元佐颇有些头痛。

    苏松两府的势家都跑来京师活动,显然是国家大事。即便张居正忧心国库收入,想尽办法开源节流,他也不敢无视运河上下十二万运军的生存态势,更不能无视这些运军背后牵扯到的诸多利益集团。

    “运河沿途诸省,皆有厚利呀。”徐元佐感叹道。

    明朝的经济重镇都在运河沿岸,而不再单独依靠漕运之后,临清这种明代人口过百万的大都会,迅速就泯然众“市”了。

    李腾道:“这事小道无从置喙,只有静待佳音了。”

    徐元佐表示理解,突然想到李腾的道士身份,问道:“你认识内官么?”

    李腾道:“内官中慕道、好乐者倒是认识一些,你想走谁的门路?”

    “御马监太监冯保。”

    李腾想了想,道:“此人贪财却又好慕风雅,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