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女主三国 >

第237章

女主三国-第237章

小说: 女主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入大郭山之前,公孙续对千夫长和百人长说过,遇到埋伏之后,第一选择是跑而不是打;要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跑出速度;让那些伏兵来追。等伏兵追累了,我们再打不迟。其中的重点,是第一句。如今这一句,已经完整地实现了。

    接下来,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绍士兵就追来了。由于袁绍士兵需要把步兵由后面调整到前面,有一个整队的过程,耽误了很长时间,因而,距离尚远。

    在公孙续的前方,有九千正面撤退的袁绍军队。再前面的辎重部队等等就不用说了。公孙续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向前追出,还是迎战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

    这个时候,相对来说,公孙续已经不危险了。因而。公孙续的名将基础又显现了出来。公孙续命令全体士兵下马休息。

    下马休息,人和马都缓冲一下。虽然前面有九千袁军,但公孙续并没有看到。公孙续只是知道前面有袁军。公孙续想的是,等到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追过来,然后再向前面追出。追着了前面的袁军就打前面的袁军,没有追上前面的袁军,再调过头来打这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而那个时候,这八千袁军应该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这就是公孙续说过的“让那些伏兵来追。等伏兵追累了,我们再打不迟”方针的具体体现。

    这一条方针,听上去很高明。其实高明与否,也得看看针对什么人。公孙续跟公孙瓒在一起,常年与游牧民族作战,这样的游击方针,对于公孙续来说,早就司空见惯了。也就是说,公孙续提出这样的方针是正常的,同时也是普通的。如果是一名从来没有见过骑兵打仗的将领提出这样的方针,那才能称得上高明二字。

    ……

    过来了。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过来了。跑在最前面的是步兵。步兵约占了五十步的距离,然后才是弓手。没办法,也只能这样。公孙续的骑兵是随时都有可能返身作战的,如果弓手放在最前面,防御力就太差了。

    弓箭的射程还是一百五十步。其中的五十步被自己人消耗掉了。也就是说,要追到一百步之内的距离。弓手才有可能发箭。

    公孙续是不知道这些的,而且公孙续的观察也不够细致,公孙续就把跑在最前面的袁军士兵当成了弓箭兵。看看距离差不多了,公孙续命令士兵上马,然后向前跑出。这个时候跑出,其速度只需要与那八千追击的袁军士兵相当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想成每秒十米、每小时三十六公里。那是短跑的世界记录。士兵追击,你追,别人还在跑,怎么说,也属于长跑。而且,士兵们还不能空着手跑。他们还要拿刀拿枪,还要穿戴笨重的盔甲。更重要的是,士兵们不是运动员。而一般常人步行速度为每小时八公里,长跑速度为每小时十六公里。因而士兵们追击的速度就介于这两者之间,一个时辰五十里。

    公孙续这边是普通战马。这样的马匹,以一个时辰一百二十里的速度奔跑,能够维持两刻钟。但如果放慢到一个时辰五十里的速度,就能够维持一个时辰了。而追击的袁军士兵,是绝对不能维持一个时辰的。

    因而,再次上路,尽管公孙续被追,却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

    就这样,一追一逃,经过了一刻钟。袁军这边突然下令,不追了。一刻钟,相当于一个时辰的八分之一,跑过的路程有六里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千米跑。袁军士兵虽然不是运动员,但他们好歹也算军人,三千米之后,尽管是累了,却还没有到最后的极限。但袁军的将领看出来了,继续追下去话,自己的士兵会越来越累,结果一定不妙。因此,袁军将领当机立断,喝令士兵,停止追击。

    是谁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的?

    多数人认为是**提出的。1929年4月5日,**为红四军前委起草《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其中写道:“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见《毛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56页。

    但是,事实上早在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战争时期,朱德同志就提出了游击战争的作战指导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简称“十六字诀”。“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作战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利用根据地创造的有利形势,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法,趋利避害,扬长击短,在战争中务求保存和发展自己,以多打胜仗、消灭敌人的办法,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夺取战争的胜利。

    反围剿期间,红军原计划设伏打击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因先闻得谭师的源头拉夫,准备在12月25日向小布前进。这样,谭师脱离后方,深入到地形有利于我军设伏的小布地区,这是我军运动歼敌的绝好机会。

    当时,**还亲笔书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战人”,并在战前誓师会上用这副对联向指战员说明红军在此战中的战略战术。

    朱德又是在哪种场合下提出来的呢?以前我知道,现在我忘了。但是,我却要说,朱德并不是首创性地提出的,而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

    说到前人智慧,这范围就广了。其中就包括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与乌桓人长期的斗争。因而,公孙续就知道这样的游击战术。当然,公孙续所知道的,与十六字方针是有差异的。也可以说,公孙续知道的是十六字方针的初级阶段。

    有人说现代人凭着这十六字方针穿越到古代就可以天下无敌,那是痴人说梦了。

    ……

    袁军不追了。公孙续继续往前跑了一截,然后就发现了。于是,公孙续一声令下,近五百轻骑兜了个圈子,就冲向了袁军。

    三国小说里面的游牧民族骑兵出场的时候,往往都描写了他们的骑射。似乎骑在马上射箭,是他们的独门看家本领。实际上当然不是。这只需要从反方向想一下就能知道。假设骑射真的就是游牧民族的看家本领,那公孙瓒的骑兵又怎么打得过呢?实际上,公孙瓒不仅打得过,而且还总是占据上风的。

    不用说,公孙续带领的这些骑兵是具备骑射的本领的。

    他们的人数还不到五百,他们当然不可能冲到八千人里面去。一旦陷入那八千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他们就动弹不得,只能束手待毙。因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围着袁军的外围奔跑,并以骑射的方式,攻击袁军,为刚刚才死去的三百多名兄弟报仇。

    以逸待劳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兵法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瞧瞧,抢先到达战场的真的就“逸”吗?袁绍的军队就是抢先到达战场的,但他们却已经累了。公孙续的轻骑是滞后到达战场的,而他们则体力充沛。

    有人将“骑射”二字改为“奔射”,指的是借助战马前行之势而射出。想来倒是有一点点道理,但是却不充分。那是因为骑射通常都不会往战马奔行的正前方射出,一般都射向侧面。公孙续他们现在就是。

第二卷 第253章 对峙对耗

    第253章 对峙对耗

    袁军八千伏兵当然比骑兵密集。却又由于刚刚经过了奔跑,也不是十分的密集,因而占地面积非常之大。公孙续带领骑兵就过去了,斜斜地抄向了袁军的侧面。本来,照理说,当公孙续的骑兵能够以弓箭射到袁军的时候,袁军也同样能够以弓箭射到公孙续的骑兵。但是,袁军已经疲惫了,袁军的弓手已经开不了满弓了,袁军弓箭的射程就差了那么一截。再加上,袁军的速度为零,而公孙续的骑兵则有速度。前面已经说过,有速度能够增强防御力,能够使垂直于身体的射来箭矢变成斜向。因而,公孙续率骑兵奔行于袁军之旁进行骑射的行动,实际上变成一种单方向的屠杀。

    被屠杀的人数其实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公孙续的骑兵不多的缘故。骑兵不到五百,一轮箭雨也同样不到五百。袁军的站位又有点稀疏,命中的也就两百左右。而这两百当中,又有很多箭矢没有射中要害。因而,实际的效果是,一轮箭雨下去。也就射翻几十个袁兵。

    几十个袁兵,相对于八千人的整体而言,还不到百分之一。也可以说是癣疥之患,不伤大雅。但是,由于公孙续骑兵跑动的威势,再由于不能还手的屈辱,使得袁军的士气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

    公孙续在前面领跑,他自己倒没有射多少箭矢。因为他是这支骑兵的将领,所以,他的主要任务并不是骑射。他双目炯炯,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地形以及袁军的动向。他要做到的是,避免被袁军围住。

    前面就有个小山坡。这也是大郭山的余脉。大山的余脉经常是这样,绵延不绝。在这里,前面一段已经是绝对的冀中平原了,山脉好像已经消失了。但突然,就又隆起一个大土包。这样的小山包,骑兵一去,必须会减速。而袁军又太多,很可能就会被袁军围住。

    公孙续远远地,就绕开了那个小山包。宁可白跑一程,跑出一段不能射出袁军的路线,也不能在往小山包上面跑。公孙续能力不强,所以胆子小。胆子小,所以很谨慎。因而他就一直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上的优势,以四百多骑兵,压着八千袁军打。

    ……

    袁军一时之间,拿公孙续的骑射没有办法。对射是不行的。于是就只有举盾了。由于此行并非攻城,携带的盾牌不多,而比较狼狈。这时候的两支军队,强大的仍然是袁军而不是北平军。但是,这强大的袁军就好比是一个人,而弱小的北平军就好比是一只蚊子。强大的袁军就像那个人一样,对远远弱于自己的北平军没有办法,反而不断地被北平军这里叮一下、那里咬一口。当真是不胜其烦。

    如果蚊子坚持叮人的话,人还是能打着蚊子的。但如果换作苍蝇,又没有苍蝇拍的话,那肯定是打不着的。现在公孙续的骑兵就像是蚊子和苍蝇的混合体,叮人如蚊子,狡猾如苍蝇。袁军怎么也打不着。

    没办法了,于是,袁军将领下达了命令,将部队集中起来。集中起来之后,密度加大,承受弓箭之后的伤亡会增大。但是集中起来之后,盾牌的防护作用就能够得到加大。原来一张盾牌保护一个人,集中之后一张盾牌就能够保护两三个人了。

    倘若遇到势均力敌的骑兵,如三千以上的骑兵。那么,袁军就应该排列成这样密集的阵形,用以阻止骑兵的来势。骑兵无论怎么冲击,最多也只能冲垮外面几层士兵,最终必然只能停下。而骑兵一旦停下,因受马匹的制约,骑兵反而不如步兵灵活。到那个时候,就是步兵反攻的时刻。

    公孙续这么一点骑兵是肯定不会正面冲击袁军的。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