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435章

贞观帝师-第435章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子?……公子?”

    正爽的不能行的夏鸿升忽而听见有人在喊自己,不由的陡然一惊,猛地睁开了眼睛来。

    “公子,那个胡人来等了公子半晌了,似是有急事,奴家见公子久不醒来,所以就斗胆来叫醒了公子。”月仙坐在床边,对夏鸿升说道。

    夏鸿升点点头坐起身来,甩了甩头,月仙就递过来了半湿的毛巾。

    擦了把脸,夏鸿升同月仙一起出去了屋子,到了外面前庭。

    “阿尔罕拜见侯爷!”一见夏鸿升出现,阿尔罕便立刻上前对夏鸿升行了礼。

    “怎么了,有何事?”夏鸿升摆了摆手,让阿尔罕坐下,问道。

    “启禀侯爷,又有一支商队回来了,他们带回来了几个人,说是被教廷追杀的学者,阿尔罕觉得这件事情应该让侯爷定夺。”阿尔罕对夏鸿升说道:“咱们的商队都知道侯爷对大秦的学问感兴趣,听说他们是学者,所以就动了心思,好生照顾着,给侯爷带回来了。”

    夏鸿升一愣,继而猛的站了起来:“被教廷追杀的学者?!”

    “侯爷许是不晓得,西边儿有个基督教,基督教也有个本教掌教的皇帝,叫做教皇,那权势可大着呢,比那大秦的皇帝权力还要大……”阿尔罕以为夏鸿升不知道,于是给夏鸿升解释起来,不过却被夏鸿升打断了。

    “本侯晓得。”夏鸿升摆了下手,说道:“那些人在何处,速速将其带来,告诉他们,本侯会庇护他们,在这片地界上,再也用不着担心教廷了。”

    “是,阿尔罕这就去将人带来!”阿尔罕点了点头,起身立刻告辞,去带那些学者去了。

    夏鸿升心里很是意外。自从开始扶持西行商队起,到如今因着利润的可怕,越多的商队加入进来,现在商队已经达到了十支,成了一个商队联盟般,都由阿尔罕统筹安排。每一支商队每一次回来,都会为夏鸿升带回来数目不少的各种书籍手札。商人不懂这些东西,那些书本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没什么用处,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有用的东西。夏鸿升在印刷厂后面专门又开辟出来了一个院落,将商队带回来的书全都放在那里,然后由晓得汉话和希腊语的人来翻译,又由一些书生对翻译出来的东西加以文笔上面的修改和润色,使其更加容易为唐人所理解——不进行二次加工不行,那些翻译不是专业的文人,翻译出来之后,行文上有很多语法用词造句上面的错误,必须再由精通文墨的人进行订正,才能成为可以被唐人读懂的文章。也正因为此,所翻译出来的文章皆是白话,更加通俗易懂一些,二次加工的文人也更少些麻烦。

    不过,由于既懂得汉话,又懂得希腊语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需要文人对其翻译出来的文稿进行二次修改和完善,组织语言,所以翻译的进度十分缓慢。

    直接带人回来,这还是头一回。

    夏鸿升微微皱着眉头,心里面盘算着,今年是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六三零年。公元六三零年,也就是差不多正是欧洲中世纪初期,正是宗教疯狂迫害科学家最严重的一段历史时期的开始——后来不是有人称这段时间为黑暗时期么?

    这是个机会啊!(未完待续。)

第626章 被教廷迫害的学者

    夏鸿升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让大唐成为科技聚集地的一个机会。虽然,眼下十分落后,还远谈不上什么科技的程度,但是却能够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就像后世里二战,欧洲战乱,而老美因为隔着海洋,战火烧不到老美本土,于是美帝就借机出台了许多对于那些科学家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来,将苦于欧洲战火的科学家们大部分都吸引到了美国。随着大量的科学家涌入美国躲避战乱,美国得到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以及大量的科技人员,从而奠定了其超级技术大国的基础。

    如今,教廷正在严酷的迫害那些学者,而大唐反而可以借助西行商队去传播大唐对于这些学者的研究的支持,让那些学者知道,大唐是一个研究学问的天堂,在这里不会有人迫害他们,有价值的研究反而会得到支持和重用,且有专门的法典来保护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此将学者们吸引过来,让他们来到大唐,同大唐的学者交流,为大唐的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可真的是一个好机会啊!

    夏鸿升摩拳擦掌的来回走了几步,然后猛一下停住了脚步,朝门外喊道:“齐勇,备车!”

    不过齐勇还没回应呢,就先听见了外面传来了一个声音:“师弟,你备车去哪里呢?”

    随着声音,就见徐齐贤从外面走了进来,又说道:“方才见那胡人匆匆出去,可是西行的商队又回来了?捎回来什么新奇的玩意儿没有?”

    “有,捎回来了几个大秦人。”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据说是被教廷迫害的学者……算了,说了你也不明白。中午吃啥?”

    “撸串儿!”徐齐贤说道:“可是老久没曾吃过了。不过,还有两件事情得说与你呢。”

    “啥事儿?”夏鸿升一边示意旁边的家丁去厨上传话,一边坐下来对徐齐贤问道。

    徐齐贤端起茶水喝了一口,说道:“总算是得到了回信儿,家父已经同意为兄我进入泾阳书院,支持师弟你创办书院的事情。还有,刘师也一起回了信,答应了你的邀请,不日就启程来长安。”

    “那可是太好了!”夏鸿升很是兴奋的一拍手,真是双喜临门。

    阿尔罕从西方带回来了学者,刘师也答应了前来书院任教。

    刘师是个十分难得的人才,他本名刘信,于儒学一道很有研究,天下儒林也有其一份声望。但是夏鸿升更加看中的,却并非是他的儒学,而在于他儒学背后的那些知识。

    夏鸿升也是在离开了鸾州书院,到了京城之后,这才知道了些关于刘师的事情。他乃是前隋“二刘”之一刘焯的儿子。

    刘焯这个人,十分的厉害。

    他除了是一个“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的经学家之外,更是一个天文学家。刘焯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历书》,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当年刘焯被隋炀帝启用,任命为太学博士,他发现当时施行的历法多存谬误,于是多次建议修改。而后,他又呕心沥血,造出了《皇极历》,很可惜因为当时的太史令不同意他的观点,结果《皇极历》未被采用。但是刘焯对天文学的研究,在当时来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历史上,后来唐初李淳风造出《麟德历》,成为古代名历之一,可是鲜有人知道,《麟德历》能够造出,正是依据了《皇极历》的结果。

    只不过,刘焯此人虽然学问了得,可这为人的人品却不怎么样。

    刘焯心胸狭窄,贪财吝啬。眼见得自己的学问形成了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当即念头一转,就做起学问生意了。不向他送见面礼、或者送少了礼的,根本就得不到他的真正教诲。这样一来,人们对他所做所为由崇拜转为失望,并开始看不起他。等到他满腹经纶化作不菲的财富后,他的门庭也开始冷落。因为处世失当的副作用,刘焯后来又卷入一次朝廷冲突,再一次充了“炮灰”,被流放到边关充军。最后去世时,好友刘炫为他请赐谥号,却得不到一个大臣的拥护。就是他的代表作《历书》,本是一部含金量极高的天文著作,因与太史令张胄玄的观点相左而被排斥。直到多年以后,他的学术观点逐渐被世人所识。然而,由于做人方面的缺陷,他的作品始终不能与一些划时代的东西相提并论,哪怕它本身已含很高的科学价值。刘焯的才华,即便与他的为人处世有不相协调的出入,但尊重知识的后人还是给了他一个公正甚至超常的评价。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人们记起、说起的只有《历书》,而没有刘焯这个人。

    刘师是刘焯的儿子!

    夏鸿升来到长安,知道了之后,就想着不知道他有没有继承刘焯的衣钵,继承刘焯对于算术和天文方面的研究。文武大会,刘信率鸾州书院的学子前来长安参加,夏鸿升借机问明,只是当时又被急事耽搁,匆忙离开了长安,没来得及邀请。而后泾阳书院开学,夏鸿升就去信邀请他前来泾阳书院教授这些知识,到今日总算是有了回信。

    这如何能叫夏鸿升不高兴?

    看着夏鸿升那喜不自胜的样子,徐齐贤撇了撇嘴,说道:“我敢说,你这么高兴,定然不是因为为兄要去你的泾阳书院就学的缘故。”

    “当然不是!我泾阳书院又不少你这一个学生。”夏鸿升很是理所当然的说道:“还有一件事儿呢?啥事儿?”

    徐齐贤无奈的翻了翻白眼,然后立刻又化作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来,凑到了夏鸿升的跟前,压低了声音说道:“我伯父昨天晚上被太子连夜召入了东宫,到为兄临出门的时候都还没回来。这段时日,因着你的事情,伯父已然在家中歇了许久,没往东宫当值了。为兄琢磨着,可能是陛下想要见见伯父,说说你跟惠儿的事情,又不好直接传召,否则太过明显,伯父正在东宫当值,所以就让太子传召过去了。若不然,岂会一直到现下还没回来?”(未完待续。)

第627章 喜上眉梢

    “什么意思?”夏鸿升听了徐齐贤的话,眯起了眼睛来,问道。

    徐齐贤冲夏鸿升挤挤眼睛,神神秘秘的说道:“为兄的意思是,你的婚事儿,怕是快要出结果了。”

    “圣旨到!”

    徐齐贤的话音刚落,外面突然就传来了一声吆喝,吓了二人一脚跳了起来。

    立刻,就有个家丁匆匆忙忙的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冲夏鸿升说道:“公子!房大人打外面进来了,要给公子传旨!”

    徐齐贤痴呆一般的转头看看夏鸿升,夏鸿升则眉头微微一皱,赶紧迈步往外迎去。

    出了正堂,就见房玄龄笑着站在庭中,手中带着一只黄娟,正捋须笑吟吟的看着他。

    “臣夏鸿升,拜见房大人!”夏鸿升三步并作两步的赶紧过去,躬身行礼道。

    “呵呵,贤侄起来吧。今日老夫讨喜,有幸为贤侄传达陛下厚恩。”房玄龄笑着对夏鸿升说道:“贤侄须谨记陛下恩德,常思报效之心,继续为大唐出力,为百姓谋福啊!”

    “谨遵伯伯教诲。”夏鸿升又行了一礼,说道。

    房玄龄点了点头,忽而手中一抖,当即展开了那一只黄娟。夏鸿升及府中众人立刻全都深深的躬身下去,等待房玄龄宣旨。

    “大唐皇帝诏曰:洛州府鸾州人士夏鸿升者,自幼秉承良缄,年少有为,才华横溢。文治有先贤人之风,武功有灭突厥之能。为大唐屡建奇功,乃国之栋梁……”房玄龄中气十足的将圣旨念来。夏鸿升仔细听着,见那圣旨上面细数了自己所立下的功劳,一桩一桩一件一件的,从制盐之法到献图之功,大大小小全都一应罗列的清楚:“……念其为大唐之功,亦感其用情之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