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369章

贞观帝师-第369章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禀报陛下!”

    夏鸿升一愣,正欲点头,却又说道:“万一那些贼人见我们的士卒奔赴草原,一怒之下杀了他怎么办?!……还有,绝不能禀报陛下,你我奉旨接待突厥使臣,本来使团被劫,陛下已经震怒,却好歹知道不是你我之过,故而只是另你我严加搜寻,将其剿灭,护送使团进京。可眼下,人竟然在刺史府中被劫走,陛下势必更加愤怒!天子一怒,你我人头落地,到那个时候,可就什么都无可挽回了啊!”

    夏鸿升一副慌张失却了主意的样子,心里却暗道,这演技,啧啧……(未完待续。)

第507章 返回长安

    夏鸿升和刘旻亲自从夏州带了一千士卒来到了草原上面,展开了地毯式的搜索,一定要找出来黑风寨这伙胆大包天的盗贼。主使被劫走,其他的突厥使团成员也不敢第一时间就立刻传回给颉利。因为在自己的地界里面没有保护好使团,致使中了埋伏,损失无数,已经是大罪了,若是再敢被颉利知道主使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被劫走,那就真的是要拉去喂狼了。

    在草原上展开地毯式搜寻的同时,刘旻也发动夏州的百姓若是有关于黑风寨的线索,就前来提供,便可以获得报酬。于是果然有人前往刺史府提供线索,说黑风寨其实并非是一个寨子,取名黑风寨,是故意混淆视听,故意误导旁人的。而此人之前被黑风山掳走过,后来趁机逃了出来。因为被掳走过些许时日,所以对黑风寨有所了解。

    原来,这个黑风寨是由一群汉人和突厥人的亡命之徒一起组成,他们虽然取名黑风寨,但是却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寨子。相反,他们利用有汉人也有突厥人的优势,平日里都是以来往于长安和突厥王庭的商队身份过活。盯上猎物之后,回长时间的观察和谋划,最终实施抢劫,抢完即走,正如黑夜中的一阵风一般,突如其来,又瞬间离去。而明面上商队的身份,又为其提供了一个十分好的掩护和贩卖抢夺而来的东西的身份。人们以为他们是在草原上安营扎寨的一个强盗寨子,可谁又能想到他们却原来是一群行商呢?而在寻找他们的人在草原上面四处寻找寨子的踪影的时候,他们早就已经换回了商队的身份,离开了那里,往长安或是突厥王庭继续做自己生意去了,当然找不到!

    听了这些线索。夏鸿升和那些突厥人有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既然他们装作商队已经离开了,却又为何会劫走了那几个使臣,威胁不许寻找呢?

    那几个突厥人倒也不笨,还能想到“他们提出了这么大的条件了,显然是明白他们掳走的人的身份是多么重要的,这样一来。就好像并不是单纯为了掠夺财物那么简单了”这一层。几乎一瞬间,这些突厥的使者就觉得这次被劫,很可能跟薛延陀有关。因为除了薛延陀,实在想不出来会有谁想要阻挠突厥和大唐的和亲了。

    对于这件事情让薛延陀背了锅,夏鸿升心里面很是高兴。反正薛延陀同突厥现在已经是兵锋相见,不共戴天了,让他们之间再加把火也没有关系了。何况薛延陀也不是什么好鸟,否则在历史上也就不会趁着李老二去封禅的半路上造反进攻大唐了。对于这种忘恩负义的国家,不利用白不利用。

    而不论怎么说。夏鸿升是不用再管了。

    因为皇帝已经通过其他的渠道得知了突厥主使竟然在夏州刺史府中被掳走的事情,更是震怒无比,当即便下了一道诏书,召作为主要负责接待突厥使团的官员的夏鸿升回长安治罪,同时换了另外一名大唐官员前往夏州,去负责找回突厥主使,并立刻护突厥使团回往京城。当然,为了显示大唐的诚意。所以派去了一个“德高望重”的朝廷大员,乃是大唐国公。真是给足了突厥使团面子。不过,既然德高望重,相应的年纪肯定也不小了。所以走不了太快,你们只等再等等。

    来的人是唐俭,带着自己的土地王玄策。这深切的让夏鸿升意识到了自己终究还是令历史不一样了。

    夏鸿升一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样子,同突厥人告了别。被羁押着离开了夏州,往长安回去。

    事情进展的比夏鸿升原本预计的顺利了许多,也并没有想到李世民会以这种名义让他返回长安。

    季节正好,回去之后,估计泾阳书院的第一期工程应当可以在这个夏天完成。不过。算上装修之类的事情,恐怕明年才能正式开始进入第一批学生了。

    不过,宣传的事情已经可以开始了。宣传的广,总会有人愿意试一试的。刚开始,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进入这一所新的,没有资历的,最关键的是没有大儒,不以科考为目的的书院。对于这点,夏鸿升心里明白的很清楚。

    甚至于在夏鸿升的计划中,最初的几年,泾阳书院极有可能就是私塾式的教学,夏鸿升自己选择弟子,言传身教,教他们基础学科,教他们科学思维,教他们师范,让自己的这些弟子打下基础,而后成为支撑起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基石。

    夏鸿升临走之前,已经让管家在泾阳的庄子上打听,看看庄子上的年纪不大的孩童是否有愿意成为夏鸿升的学生的,另外,也让他留意在长安城中收容一些孤儿,准备收做弟子,就算是泾阳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了。这批学生更是夏鸿升自己的弟子,夏鸿升准备加紧教育和培养他们,争取在几年的时间里面让他们至少能够帮助夏鸿升对其他人进行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夏鸿升也得寻找其他能够在自然学科方面有所了解的人,将其请来泾阳书院。夏鸿升的理想虽大,但是却并非他一个人可以撑得起来的。

    李淳风可以去教数学,阎立德可以去教物理,化学很是难搞,因为许许多多东西夏鸿升自己都是云里雾里的,只能先捡些粗浅的东西,让学生们有这个意识,感兴趣的话,日后自己去研究了。生物,孙思邈应该是可以涉及这一方面的。

    语文和政史地都是自己的老本行,不过这可是古代,语文自己就屁都不是了,还是教了政史地,把语文交给大儒吧!倘若能够将李纲或者颜师古给忽悠来,那估计光是他俩的名声就能够带来无数学子了。不过,估计这二位也不会容易请。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什么老师都缺,就是不会缺教语文的啊!

    这样一来,这些基础学科就可以开张了!(未完待续。)

第508章 无数个夏鸿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夏鸿升没有在江南,没有在金陵,自然不会凤凰台上游览,只是随着马车晃动,忽而的就想起来了这么一首诗来。长安不见使人愁啊,虽然夏鸿升的愁同李白的愁相去了十万八千里,也低级了十万八千里,却也并不妨碍夏鸿升借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愁绪。

    愁什么呢?愁去哪儿哄骗一个大儒来。

    这个儒者既要有真才实学,是真正的大儒,又要有名号有号召力,同时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能够容得下儒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甚至有些在儒学之中看起来“离经叛道”的知识,也不会不假思索的就去全盘否定。

    这样的大儒夏鸿升不是不认识,李纲,颜师古都是这样的大儒。只是,李纲和颜师古是什么地位身份,怎么可能会前往泾阳书院执教。思来想去,觉得鸾州书院的刘师也是个十分合适的人选,就是不知道他会不会答应,回去长安之后,可以去信一封邀请他来。

    泾阳书院将会是自己的毕生精力与心血之所在,夏鸿升对于这一点十分肯定,且知道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进程。

    思索了一路书院未来的发展,夏鸿升这回程倒也不无聊了。

    在快要到长安的几天,夏鸿升开始书写一封信,待到抵达长安。这封信正好写成。

    朝中知道阻挠突厥和亲计划的人不多。而知道的那几个。又决计不会将此事透露出去,影响皇帝和大唐在他们心中高大全的形象。所以此刻满朝文武都以为夏州发生的事情是真的,真的有一伙不知道来历的贼人抢劫了突厥和亲使团,还趁夜从刺史府中劫走了突厥的使者。

    按照段瓒通过间谍营传过去的消息里面说,李世民是想要让夏鸿升回去长安之后,就待在家中或者泾阳一段时间,不要在朝中露面,一直等到风头过去。而朝廷也会拖着决定如何治罪,一直到突厥同大唐交恶,自然就不会再去追究此事了。李世民的冷处理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是个好办法,但是夏鸿升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更好的办法。这也是夏鸿升写下这封信的原因。

    确切来说,那不是一封普通的书信,而是一封上奏给皇帝的奏疏。在那上面,夏鸿升提出了希望李世民能够将他去官削爵,贬为庶人。一来。此举可全朝廷名节,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是一直拖着不处理,难免会令人对朝廷有所怀疑,故意包庇有罪之人。二来,从政并非本意,夏鸿升其实并不想要参与朝政,如今间谍营、特战队、军机坊和军校都步入正轨,已经可以不用他时刻招呼着了,所以想要回到泾阳,一心置学,教授格物之道。

    一封奏疏上达天听,夏鸿升自己则回去之后,同嫂嫂和月仙商量了这事。

    二人知道这是夏鸿升自己的决定,自然并无异议。因此回去长安的第二日,夏鸿升就派人将二人都送回了泾阳——走的,正是那条如今业已修成的,从长安到泾阳夏鸿升封地上的水泥路。

    夏鸿升自己,则留在长安,等候皇宫的消息。

    李世民一定会答应,这一点夏鸿升是心中笃定的。李世民是帝王,永远将江山排在第一位。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不知道真实的情况,只知道夏鸿升弄丢了突厥的使臣,这是要治罪的。若是皇帝不将夏鸿升治罪,那便是有意包庇,只怕那群眼睛里面容不得半点沙子的言官们会将皇帝聒噪死,百官也会对皇帝的作为产生不好的印象,心中对皇帝产生裂隙。本来,李世民顾全夏鸿升,不愿意让夏鸿升更加离心,所以采取冷处理,拖着治罪的程序,将治罪的程序一直走到突厥和大唐反目成仇,也就不了了之。倘若夏鸿升此刻自己提出辞去一切职位,那是正中李世民下怀。

    夏鸿升回到长安后的第四天,天色将近傍晚的时候,从皇宫中来的禁卫,将夏鸿升请上了马车,拉入了皇宫之中。

    李世民在书房之中见了夏鸿升,他的手中拿着那一纸奏疏,面色平静,无波无澜,抬眼对上夏鸿升的脸上,同样也是面色平静,无波无澜。

    “夏卿,为何会想要让朕将你去官削爵?”李世民放下手中的那张纸,问道。

    “回禀陛下,理由微臣已经在奏疏之中加以陈述了。”夏鸿升眼皮不抬,说道:“朝廷断无可能将此事之真相大白于诸臣,如此一来,于百官眼中,微臣是坐实了弄丢突厥主使的罪名了的。有此罪名,而陛下却不治罪,朝臣如何看待陛下,如何看待朝廷,如何看待法度?陛下为一国之君,当赏罚分明,若是凭借一己之喜好而包庇罪臣,只怕百官离心。所以陛下必须对微臣有所处置,才能去信于朝臣。”

    “辞官去泾阳书院。只怕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