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九州河山皆华夏 >

第124章

九州河山皆华夏-第124章

小说: 九州河山皆华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村口,五十几个汉军镶白旗的披甲战兵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与明军作战的主力已经成了辅兵。越来越多的明军从村中被调了出来,加入到了战斗中,隔着陷坑用手弩和缴获的各式弓弩朝清兵射击,使其伤亡数字不断攀升。

    在失去了作为领头羊和组织者的披甲战兵之后,清军的攻势逐渐地停住,演化成了和明军在原地的对峙和缠斗。并且,当明军援兵到来的消息传来之时。这种对峙的局面也渐渐地开始动摇。

    而到目前为止,明军的伤亡与清军比起来几乎是微乎其微,援军的到来也让王樟堂信心更上了一层楼。看到清兵已经出现了不支之态。再加之不用担心村外的那支清军骑兵的干扰,王樟堂便立刻下令全线反击。

    ……

    村西的旷野上,那支由汉军镶白旗披甲战兵和包衣阿哈组成的混合骑兵已经与何盛明所率的二百明军骑兵对冲了两次。

    经过这两次对冲之后,包衣阿哈们损失惨重、几乎已经完全溃散。在田野中散步得到处都是。此时,包衣阿哈们再也不敢去想什么抬旗了,抬了旗也得有命去享受才是。眼下,他们考虑得更多的便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小命。

    即便是汉军镶白旗的披甲战兵也是损失不小,对面的那支明军骑兵在骑术上与他们相比丝毫不落下风。在战阵配合上甚至还要胜出一筹,再加之数量上又是他们的两倍,而那些包衣炮灰们又起不了什么作用,战争的天平在不经意间已经开始倾斜。

    塞尚滨一身威武的甲胄此刻已经沾上了不少血,这支明军不要命的冲锋让他感到了很久都不曾有过的吃力感。但作为一名旗人,他对大清、对八旗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绝不希望到大清的国威和八旗铁骑的军威受到挑战而蔑视。勒转马头之后,他喘了口气。怒吼一声带领着麾下仅剩的几十个骑兵再次朝明军对冲过去。

    ……

    进攻丁家村的清兵已经全线崩溃。但王樟堂并未直接带人从村北发起反击,而是回到村中跨上战马之后自村西而出。随后,唐坤率领着四五十骑前去追杀已经溃散逃跑的汉军镶白旗辅兵,其余的百余骑则由王樟堂率领,直接冲向了那支刚刚与何盛明部骑兵对冲而过、由塞尚滨亲自指挥的汉军镶白旗骑兵。

    何盛明见王樟堂出村配合自己作战,也是倍感振奋。当即带着手下的骑兵从另一面朝着那支汉军镶白旗骑兵包抄了过去。

    王樟堂率队冲入清军骑兵队列之后,便直取那杆甲喇章京官纛下的塞尚滨。任何胆敢阻挡他去路的清兵都被斩落马下。

    经过一番砍杀之后,双目尽赤的王樟堂终于逼近了塞尚滨的位置。塞尚滨见到这样一尊浑身浴血的杀神往自己冲来。也是感到后背脊一阵发凉,但无奈身边的护卫已经被冲散大半,其余的护卫也无人能上去抵挡两个回合。

    “呀!——”面对着杀红了眼的王樟堂,塞尚滨一咬牙,大吼着为自己壮胆,举起手中的马刀迎了上去。

    转瞬之间,两人便已错身而过,随着一声尖锐刺耳的金属颤音,塞尚滨手中的马刀被劈飞,坐骑的脖子也挨了一刀,吃痛之下扬起前蹄悲鸣起来,竟将塞尚滨甩落马下。

    跟在王樟堂身后冲锋的两名明军骑兵见清军主将落马,顿时大喜过望,一磕马刺便要过来斩下那颗重量级的首级。

    在这一刻,塞尚滨彻底感到了绝望,瞪得溜圆的眼睛里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主子,快上马!”正在这时,一名镶白旗骑兵来到塞尚滨跟前,伸出了手。

    绝望之中的塞尚滨犹如落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重新燃起了求生的**,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以出乎意料的敏捷翻上了马,朝着战场外围狂奔而去。

    ……

    夜幕降临

    丁家村里以及周围的田野中,明军士卒们正在月光下打扫着战场。

    战斗已经结束了,明军可谓大获全胜。一百五十余名汉军镶白旗披甲骑兵除了零零星星逃出去二三十人之外,余者全部被消灭。那三百名辅兵和包衣阿哈在溃散之后被明军斩杀了大半,还有大概三四十人逃走,共有五六十人被俘。最大的遗憾便是那甲喇章京塞尚滨居然逃脱了。

    村东边,明军士卒们将先前遇害的百余名村民的遗体小心地掩埋好,并将把几十个满洲巴牙喇兵死尸上的心肝全部挑出,摆到墓前作为贡品。

    背上裹着纱布的丁小满默默地看着明军士卒们的举动,又望一望已经空无一人的家,再次抽泣起来。

    *********

    次日清晨,长沙城以北二十余里,万寿桥

    朱大典在中军帐中亲自接见了得胜归来的王樟堂、唐坤、何盛明三人,庞岳也在一边陪同。

    今日一大早,朱大典便得知了一个消息:昨日庞岳派出去的巡视警戒部队与清军的前哨部队进行了交战,共歼灭满洲巴雅喇兵五十三人,汉军镶白旗披甲战兵一百二十二人,辅兵一百零四人,包衣阿哈一百一十五人,绿营兵二百九十四人。俘虏镶白旗在籍辅兵三十一人,包衣阿哈二十人,绿营兵七十七人。并缴获甲喇章京官纛一杆,绿营千总旗一面,完好的战马四百零二匹、骡马一百零六匹以及大批武器铠甲。

    此战的规模虽不是很大,战果也算不上十分显赫,却也令朱大典感到欣喜不已,因为这毕竟是自己所督率的兵马与清军的第一战。这首战告捷,不得不说是一个好兆头。

    庞岳也感到心情大好,有了那缴获来的几百匹战马,自己麾下的骑兵部队又能得到进一步扩充了。

    面对当朝兵部尚书、督师大学士的亲自召见,王樟堂等三人多少都感到有些诚惶诚恐,甚至还疏忽了一些礼仪上应注意的细节。但心情大好的朱大典并没有计较这些,语气和蔼地对三人的杀敌之举和所取得的战果进行了一番勉励,并表示自己会尽快为三人申请朝廷嘉奖。

    当得知王樟堂和唐坤还未取表字时,朱大典还笑呵呵地表示自己可以为他们取一个。

    面对着这一殊荣,王樟堂和唐坤起初还有些不知所措,呆呆地站在原地,直到庞岳在旁边呵斥了一声,二人才郑重地向朱大典行礼道谢。

    朱大典略一沉吟,给王樟堂取表字为“展龙”,给唐坤取表字为“昱乾”。

    随后,王樟堂和唐坤两人再次拜谢。。。)

第三十四章 军心可用

    下午,长沙城中显得格外热闹,近几日一直弥漫的那种恐慌气氛也消去了一些。尤其是靠近北门的街区,更是人山人海,官绅士子、贩夫走卒,各色人等应有尽有。不仅如此,城中其它地方还不断有人得到消息之后朝这边涌来,争先恐后、摩肩接踵,似乎是有什么事激起了他们无尽的好奇心。

    与北门相通的主街道两侧,大批明军士兵以及长沙府的衙役在竭力地维持着秩序。虽然受到了阻拦,但街道两旁的百姓依然是兴致不减,挤在封锁线外七嘴八舌地冲着街道上行进过来的一支队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甚至大呼小叫。

    “快看,那两辆小车上装的便是鞑子的人头!”

    “啧啧,龇牙咧嘴,怪吓人的,一看那相貌,就不是咱们大明的人。”

    “可不是嘛,脑袋后面还有小辫子哟!”

    ……

    今天早晨,当王樟堂等人得胜归来之后,朱大典便让庞岳派些人手押送着部分缴获的物资和抓获的俘虏去长沙城中游行,以鼓舞城中军民士气。对这一提议,庞岳自然没有什么意见,既能安定人心又能顺便替湖广镇大军做一下宣传,何乐而不为呢?当即便下去安排了。

    不久,准备妥当的刚锋营乙队甲司丙局的官兵便押送着被俘的一百多俘虏,带着一百多颗首级以及缴获的部分清兵铠甲、旗帜等前往了长沙城。朱大典也派出了信使乘快马先行,前去通知何腾蛟与一干地方官员。请他们协助配合。

    得到了消息的何腾蛟不禁感到有些意外,没想到庞岳的人马出城扎营不过一天便与清军交上了手,还是斩首数百级、俘虏百余人的胜利。

    这个战果虽然算不上太过辉煌,但在已经两年没有取得过胜利的何腾蛟看来。无疑是一个大捷。他考虑到自己制下各军的士气的确需要鼓舞,再加上是朱大典派人送信来通知,于是很快便答应了协助事宜,派人去接应了押送俘虏和战利品而来的湖广镇官兵,并安排了部分人手在街道上帮着维持秩序。

    此刻的街道上,走在最前面的便是由湖广镇士卒推着的五辆独轮车,每辆车上都码放着二十几颗脑袋,包括那五十几颗满洲巴牙喇兵的脑袋和一些汉军镶白旗满洲军官和普通战兵的脑袋。

    为了省事。庞岳没有让官兵们把六百多颗砍下的首级全部带来,只是挑选了那些那些满洲官兵的和那些看起来比较凶恶的汉军战兵脑袋。数量上虽然少了一些,但每一辆车上的首级都被码放成一个标准的金字塔形,倒也显得颇为壮观。引来街边百姓的不住感叹、惊呼。

    之后又是十几辆堆着铠甲、旗帜等缴获物资的小车,前几辆便是缴获自那五十几个巴牙喇兵的装备。银白色的精良铁甲,竖着高高避雷针的头盔,更是让百姓们感到新奇无比。

    而那些负责维持秩序的明军也都是目瞪口呆,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何腾蛟的标营官兵。去年在岳州与满洲八旗交过手,自然是识货的,知道这些盔甲都来自于建奴当中最精锐的巴牙喇兵。他们也清楚地记得,那些凶悍的巴牙喇兵冲入己方的军阵如同劈波斩浪、如入无人之地的场景。而如今。数十颗巴牙喇兵的脑袋和装备就摆在眼前,怎能不令他们感到吃惊?

    载着巴牙喇兵装备的小车走过之后。又是一些满载着镶白旗战兵、辅兵盔甲武器旗帜的小车。上面那白色镶红边的铠甲看上去起码有一两百副,血迹都没来得及擦干。依旧带着战场上的血腥味。看到这一幕,那些怀疑湖广镇杀敌数目的百姓以及城中的明军官兵也纷纷打消了心中的疑虑:若不是真的杀了那么多的鞑子,鞑子还能自己把盔甲脱下送过来不成?

    紧跟在装载缴获物资的小车之后的便是一百多被俘的俘虏,双手反绑被串成一串,由湖广镇的将士看押着,在街道上垂头丧气地低头走过,他们身上白色镶红边棉甲和脑后的金钱鼠尾在大街上显得格外显眼。

    “伤天害理的鞑子!”一个士子模样的年轻人咬牙切齿,指着俘虏大骂道,骂完之后又想采取点行动,由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具,干脆一把扯下腰间的玉佩奋力朝街道上的清军俘虏掷去。玉佩正中一个镶白旗辅兵的脑门,将其砸得龇牙咧嘴。

    “打鞑子啊!”“娘卖*的鞑子!”……有了这名士子的带头,其余的百姓也都开始采取行动。或许并非所有人都是打心眼里痛恨清军,但几乎每个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在这种整体氛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进来。一时间,土块、石块、烂菜叶、鞋子……各种各样的“武器”一齐朝清军的俘虏队伍扔去。

    负责维持秩序的明军由于先前曾在清军手里接连栽跟头,眼下也乐得看到百姓们替自己出这口恶气,开始并不阻拦,直到见一些押送的湖广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