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十国千娇 >

第233章

十国千娇-第233章

小说: 十国千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而此时的辽州(太原东南部,北汉国国境线附近),李重进正在骂人。

    淮南军和感德军的中军行辕内,李重进不是在骂身边的,而是“遥骂”别人。他比李继勋年轻,脾气也更急,恼怒之下便破口大骂,什么都不顾了。

    “北汉刘钧,胆小怕事、奸诈狡猾之徒,与他爹相差甚远,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当年他爹一听周太祖驾崩,还敢发兵大战于高平;现在这么好的时机,这边还有内应,他倒缩头缩尾,嘴面上说得好听,一门心思就怂|恿别人上,自己迟迟不出兵!”

    “潞州李筠,目光短浅、狂妄自大,就他那德行,还想称帝!杀了李继勋之子,我看他里外不是人,往后是什么下场……”

    下面的部将幕僚一句不敢吭,等李重进骂够了,这才有人站出来说话。

    一个幕僚道:“北汉主按兵不动,但一定乐于借道,说不定还会送一些军粮;李继勋既然派人来联络,要取晋州,咱们可挥兵借道北汉,增援李继勋,合攻晋州。”

    立刻便有人附议道:“太行山被河北诸镇所控,此地左右受敌;且十分贫瘠,河北肯定不会送粮了,我部近三万大军逗留越久,越容易缺粮。不如从北汉境向西攻下晋州,占晋州为王;东南有李继勋供粮,西南可攻河中诸地就食,此乃上全之策。

    咱们一旦动身入北汉、以行动支持李继勋,李继勋必然壮胆,即刻突袭晋州。若突袭不下,则两路合军五万大军围攻晋州!”

    最先说话的幕僚道:“在下斗胆进言,主公不可急于称帝,一起兵只称‘盟主’。东京暂时未乱,天下都在观望;一旦主公称帝,不仅没法号令诸镇,还断了别家的念想,非明智之举。当今局面主弱臣强,乱象不久待矣;主公宜先力图自保,割据疆土坐等时机。起兵便以‘清君侧’为名,责禁军都点检郭绍勾通内外,专任心腹排除异己、挟制天子意图不轨。”

    他说罢双手呈上一份文章,“在下写了一篇檄文,请主公过目。”

    李重进听罢琢磨了片刻,觉得颇有道理,怒气稍泄,便接过檄文来看。看到文中把郭绍骂得狗血淋头,各种男盗女娼、阴险歹毒,李重进“哈哈”大笑,至少在偶而那一刻,他心里十分痛快。

    想到“手板煎鱼”的事,虽然最后办不到,郭绍却当众对他羞辱;李重进见文中骂得犀利,高兴道:“最好传檄天下,叫世人都看看!你很会写,也深懂我心!”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急匆匆走进来,在李重进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

    “赵匡胤到北汉边境了?”李重进微微诧异道,“带来多少人马?”

    来人道:“三百骑。”

    李重进哭笑不得:“操!三百骑能干什么?他大小是做过殿前都指挥使的人,投过来给的职位低了,说我侮辱他;给得高了,他那点人做个指挥使都有点不够,难道老子分兵给他?”

    “这是赵匡胤先送来的书信,请主公过目。”刚进来的侍卫双手呈上一个信封。

    李重进拿在手里看都不想看,顺手递给幕僚。幕僚拆开瞧了一遍,抬头道:“赵匡胤意下不是来投主公,而是劝主公出兵帮李继勋打晋州。”

    李重进听罢一拍脑门:“李继勋不是他兄弟么?他要投也该去投李继勋,我倒没那么难办了。”

    幕僚道:“确是那么回事,赵匡胤等人只要等李继勋攻打晋州时,从北汉前去晋州就可以汇合李继勋……或者先投主公(李重进),跟随大军去晋州增援李继勋,也能和李继勋汇合。”

    (北汉国南部国境线好像一个“v”型,尖端正对已被李继勋控制的泽州;不过从南边出界有太岳山挡着,翻山越岭去泽州,山险难行……但现在西南部晋州(今临汾)被向训控制、东南部潞州被李筠控制。

    北汉南下最好走的路就是东路潞州,西路晋州(临汾);晋州便是临汾平原,路比较好走。所以晋州、潞州才是周朝扼守北汉的重镇。)

    幕僚又道:“赵匡胤投李继勋是比较好相容的。李继勋起初就是赵匡胤的大哥,年纪大、职位高;近几年赵匡胤才得先帝赏识,迅速攀升坐上禁军第二把交椅,权势超过了李继勋。不过赵匡胤也是一时豪杰,现在虎落平阳,多半能识时务按照实力高低再认李继勋为大哥。

    李继勋得了赵匡胤之后,实力不可小窥。虽然赵匡胤只有三百骑,但他本人就是个良将,手下兄弟石守信也非常厉害……另外王审琦、韩重赟二人卑职不太了解,不知才干如何;但单有赵匡胤和石守信便如虎添翼,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那李继勋的实力会不会超过主公,还服主公为盟主么?”部将小声提醒道。

    李重进沉吟不已,但他对赵匡胤也没太大的成见……倒是以前和张永德有点矛盾(张永德曾经在柴荣面前说,李重进有二心),因为赵匡胤之前是张永德麾下的人,所以李重进和赵匡胤关系比较疏远。后来张永德单骑进李重进的军营,饮酒交谈,恩怨其实都淡了,李重进也不太计较。

    现在李重进和赵匡胤是无仇、也无恩。

    刚才小声说话的部将又轻轻说道:“李继勋既然有了赵匡胤,要不等他们先打晋州试试……咱们暂时等一等再起兵?”

    幕僚顿时骂道:“尽出馊主意!那郭绍能容得下主公么?迟早是要兵戎相见,不和李继勋建立信任同心同德、先就内斗,你是以为咱们的实力能和禁军相提并论了?”

第三百章 险恶的不是峭壁() 
山谷之间,清漳水的水很急。

    一个黑壮大汉牵着马小心地侧身、连走带滑地到了河边,他是赵匡胤。赵匡胤伸手鞠了一把水浇在脸上,回头对山坡上的石守信道:“水已寒冷刺骨,像要结冰了。”

    石守信不知如何回答,不过赵匡胤只是随口一说,很快就转过头看着山川形势。山上的碎石哗哗往下掉,其中还有一块大石头,“轰”地掉进了水里,整个山谷仿佛都在缓缓地、又势不可挡地动荡着。

    “就像大势!”赵匡胤长叹道。

    山坡上的另一个武将说道:“若是我们今后去李继勋军中、继续与那妇人作对,她会不会对咱们的家眷不利?”

    赵匡胤默然不答,又鞠了几捧水,见身边的马埋头也在喝,便等着。他回头大声道:“先去李重进营里!”

    石守信忙劝道:“李重进和张永德有过节,赵兄曾是张永德的人……不能太信李重进。”

    赵匡胤道:“我就是不太信李重进,所以才先去投他!不过,我不是觉得他会对我不利,而是担心那厮按兵不动、隔岸观火!”

    “都这时候了,李重进还有什么观望的?”石守信疑惑道。

    “人心呐……”赵匡胤仰头长叹了一声,“禁军里那几个人什么性子,一起那么多年了,我早就摸清楚了。”

    石守信若有所思。

    赵匡胤指着对面动荡的山石:“人世间,最险恶的不是高山峭壁,是人心!忠信诚,咱们视之如性命;在更多的人心里却比鸿毛还轻,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可抛弃,为了更大的权、利便可以将信义当作把玩的笑话!”

    赵匡胤冷哼道:“一封信是没法叫李重进果断行事的。假如他按兵不动,李继勋二万人加一些临时征调的壮丁,很难拿下晋州。”

    石守信道:“赵兄所言极是,我也觉得李继勋很难。晋州是座坚固的重镇,守将是向训;此人不是庸碌之辈,而是良将。最少五倍兵力才可能攻破他防守的重镇。”

    赵匡胤叹道:“晋州不破,如咽喉被控。”他牵着马转身上坡,喊道,“走!去辽州。”

    ……辽州城离北汉边界不过二三十里地。赵匡胤率马兵半天就到了,因为带着兵、故在城门口被阻,只好报上姓名,等人通报。

    良久才来个武将,把他们被放进城内。那武将带赵匡胤等兄弟三人去中军行辕,赵匡胤把石守信留在马军中了。这时只见李重进亲自迎出行辕来。

    辽州中军行辕入口,是一座十分陈旧的牌坊。两边的粗壮木头上面的漆早就掉光了,连木料都开始腐朽;上面有檐顶遮雨防支柱潮湿,但仍旧变成这个样子,需要很多年月。

    古朴的坊牌下,两边身披甲胄的武夫相互抱拳行礼,场面古风盎然。

    “赵兄,别来无恙!”李重进笑道。

    赵匡胤道:“不敢,主公年长,兄弟们参见主公。”

    李重进听到称呼“主公”,微微一怔。赵匡胤笑道:“已闻李继勋奉您为主,我早已与东京专权者誓不两立,理应奉您为主。”

    “哈哈哈……”李重进仰头大笑一声,“赵将军请!”

    及至大堂,李重进只坐于上方,赵匡胤坐在下首,两个兄弟在后面站着。李重进随口道:“赵将军在北汉留了一段时间,如何?”

    “当时在东京,皇后与家将郭绍里应外合兵变,我自知危急提前逃走。本想投河阳李继勋,但当时东京还没血洗诸将,我怕连累了他,没敢逗留,只得路经河阳投北汉。”赵匡胤叹息一声道,“北汉又想利用咱们、又防着咱们,日子很不好过。那三百骑除了我从东京带出来的亲兵,剩下的都是李继勋借的,在北汉是毫不受用。”

    赵匡胤正色道:“刘钧及北汉文武,不可能信任周朝过去的人,更不会给兵权!咱们还是断了念想。”

    李重进听罢沉吟不已。

    赵匡胤不动声色道:“请主公勿怪,似乎在两年前,南唐国主曾遣使拉拢主公?”

    李重进冷哼道:“李璟不过是反间计,想离间我和先帝的君臣信任。我要是真投过去,李璟能给我好果子吃?”

    “李璟还算厚道,若不是考虑南唐会被大周逼迫交人……南唐主可能会给予官职,投过去的人锦衣玉食还是可以的。”赵匡胤淡然道,“北汉连闲职也不会给。若是真与大周决裂,到了北汉性命可能保得住……不过也仅仅能活命而已。”

    李重进眉头顿时一皱。

    赵匡胤趁热打铁道:“主公或许觉得有退路,在辽州随时可以退到北汉。可您得多考虑一二,手里近三万大军一起带到北汉么?北汉贫瘠,舍得拨钱粮养那么多人……那么多主公麾下、非完全受他们控制的人?

    可手里没兵的话,主公瞧我现在的处境。现在我还可以投兄弟李继勋,届时李继勋若败了,咱们投谁去?”

    李重进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

    赵匡胤知道自己已经说动了他。因为赵匡胤并不是靠口舌,只是把实实在在的道理挑明而已。

    “北汉现在按兵不动,只想看周朝内耗。”赵匡胤道,“主公若不尽快把握时机、果断与李继勋同时起兵,越拖越不能与东京对抗。北汉的退路,是毫无出路;东京那边,会因为主公现在没起兵就放过您么?郭绍已经做殿前都点检了……”

    提到郭绍,李重进面有怒色。

    赵匡胤不再多言了,坐在那里沉默着,等待李重进想想。

    冷场了许久,李重进一拍椅子扶手道:“赵将军派人过去告诉李继勋,他整军从泽州进发,我便立刻向西调动,两路合攻晋州!”

    赵匡胤并没有欢喜,只道:“甚好,我正好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