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开唐烟云 >

第19章

开唐烟云-第19章

小说: 开唐烟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贼势如何了?”

    陈玄礼这才开口道:“臣在得知匪情之后,立调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封锁了曲江池毗邻诸坊,在臣临来之前,谢府周边贼匪已被尽数肃清,余贼皆窜逃至青龙、修政、敦化诸坊,四卫已进坊拿人,料来天明前,便有结果。”

    玄宗冷哼一声:“若是有一人逃脱,朕再治你之罪,罚汝俸一年,汝可服吗?”

    陈玄礼躬身道:“陛下公正严明,臣心悦诚服。”

    一旁的李林甫,心中不可避免地生出一丝妒忌之情。捅出了这么大的篓子,若是他人,革职查办,打入大狱恐怕都是轻的,但是换成陈玄礼,玄宗却是轻飘飘的一句罚俸一年,就将此事了结了。世人都说自己圣眷优渥,但是与陈玄礼相比,却又是远远不及了。

    这时,就听到玄宗又道:“谢幼安尚安否?”

    陈玄礼躬身道:“无恙。幸得浩气盟在此之前,在谢府安排了护卫。贼人攻入谢府之时,谢幼安令奴仆以鼓锣示警,又令人点燃屋舍,向宁王求援,其后,当机立断,令诸人放弃外院,退入内院,倚靠院墙防守。宁王与建宁王,在得其示警后,亦第一时间向谢府派出了援军,及至臣赶到谢府,斩杀敌酋,谢府虽死伤惨重,然谢幼安本人,并无大碍。”

    玄宗奇道:“仲卿亦出兵驰援了吗?”

    陈玄礼道:“建宁王尽起府中护卫奴仆,以六十余骑驰援谢府。及至阵前,察敌势大,不可轻取,定下围点打援,调虎离山之计,吸引谢府之内,半数贼匪前往阻延。其后,建宁王以优势骑兵,往复冲杀,斩敌首五十余级,威震敌胆,陛下有此贤孙,太子有此佳儿,此社稷之福也。”

    若是其他人在这个当口,说出这样的话,玄宗必然震怒,但是由陈玄礼说出,玄宗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哈哈一笑:“我亦素知此子颇有武略,向有太宗遗风,是吾孙也。”

    而在堂下站立的三位当朝宰辅,却都是心中一惊,东宫之争,如今已是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陈玄礼在这种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力保太子登临大统吗?

    这时,就听得玄宗又道:“子寿啊,此子多大了?”

    张九龄闻言,躬身道:“回禀陛下,此子今岁年方弱冠。”

    玄宗叹口气道:“朕原以为此子只是诗文出众,文才斐然,却不想以其年岁,遭此大变,亦能做到临危不乱,调度有方,此宰相之姿也,子寿以为如何?”

    张九龄笑道:“陛下所言,正是臣心中所思也,臣观其言行才具,不禁思及一古贤。”

    玄宗讶然道:“哦,是哪一位贤者?”

    张九龄笑道:“比之江左谢安石何如?”

    玄宗闻言亦笑道:“妙哉,观其诗文,确有魏晋遗风,不负江左风流。”顿了一顿,他又道,“朕本欲下诏,再度征辟,却不想有今夜之事。此子言身患失魂怪症,忘却了自己的出身来历,以今夜之事度之,其出身来历,恐怕绝不简单。若是不查明,朕用之,心实不安矣。”

    此言一出,杨国忠倒是没有所谓,张九龄和李林甫心中俱是一惊,玄宗此言,竟是要放弃起用谢幼安了吗?

    张九龄心中着急,却苦于对李林甫的忌惮,不敢立时表明立场,而反观李林甫那边,却更是着急。现下谢轩的名气越大,才具越高,对于他的作用亦越大,更何况,为了笼络谢轩,他送出的礼物,价值已逾万金,若是谢轩不能入仕,他的这一切投入,岂不是都打水漂了吗?

    当下李林甫便开口道:“臣记得,数载前,陛下为得贤才,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而况今日之谢幼安乎?诗有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确有贤才,陛下又何必在意其出身来历呢?何处不是王土,何处又不是王臣呢?”

    这话一说,一旁的杨国忠顿时揶揄道:“我亦记得,那一次的选才是由李相主持,举国仕子,竟无一人及第,李相谓之曰,野无贤才,今日,这贤才是又出现了吗?”

    李林甫脸不红,心不跳,义正言辞道:“其时参考仕子虽众,却无东箭南金,楚璧隋珍那样的奔逸绝尘之才。当日若真有谢幼安此等贤才,老臣安能不向陛下举荐?”

    这时,榻上的玄宗开口了:“林甫所言,亦有道理,子寿以为如何?”

    张九龄道:“李相所言,句句在理,此等贤才,如若错过,陛下之失,吾等臣子之罪也。然陛下所言,亦是不无道理,依老臣看,不如暂缓征辟,着人查明其身世来历,若无问题,待明岁春闱,其高中进士之后,陛下再委之以重用,亦不为迟。”

    玄宗闻言顿时笑道:“大善,此老成持重之言也。”

    然后玄宗看向李林甫道:“林甫对谢幼安既如此推崇,那查访其身世来历之事,便交予汝来办吧。”

    李林甫躬身道:“老臣已着令户部,查访此事,然谢姓不是小姓,恐怕尚需要一些时日,才有结果。”

    玄宗闻听此言,双眼一眯:“朕说的不是户部。”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李林甫更是连冷汗都下来了:“臣愚钝,不知陛下。。。”

    然而,李林甫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玄宗打断了:“汝之金风细雨楼,也该为朝廷出些力了。”

    李林甫顿时如遭雷殛,大汗淋漓,脚步虚浮,几乎站立不稳,抬眼向玄宗看去,只见玄宗眼神锐利如雄鹰,气势排山倒海,有如泰山压顶,几令风云倒卷,江河倒流,哪还有平日里那个行将就木的垂暮老人的半分模样?

    李林甫身躯冰冷,犹如身处寒冬,嘴唇哆哆嗦嗦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玄宗冷哼一声:“两月之内,若是仍查验不得,汝这宰相便不必做了,告官养老去吧。”

    “是!”

    堂下的张九龄、杨国忠均是惊骇莫名,今夜的玄宗仿佛是变了一个人,让二人感到如此地陌生,却也如此地让二人感到敬畏。

    唯独陈玄礼,在内心中,感慨万千,这样的玄宗已是有多少年未曾见到过了。

    四十年前,玄宗当然不可能是如今这般昏聩的模样,否则又怎会值得他陈玄礼以身家性命相付,助其起事政变,谋夺九鼎?

    当年的玄宗,雄才大略,英姿勃发,多谋善断,气度恢弘,虽命途多舛,势如累卵,却引得诸多豪杰之士,争相来投,愿效死与君前。后登临大宝,玄宗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宽严并济,纳谏如流,开元盛世,创千古之未有,可谓千古一帝。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便如谢幼安所作的那首词一般,高处不胜寒。当玄宗登临絶颠,拔剑四顾之时,四海已无敌手,俯瞰宇内,天下亦无再建之功。太平的日子过得久了,当年的雄心壮志早已被岁月消磨了个干净,当年的雄主,亦变为如今这个沉湎女色,穷凶极奢的垂暮老人。

    今夜的玄宗,让陈玄礼看到了一丝当年的风采,但陈玄礼却知道,这一丝光华,皆是由变乱而起,当明朝局势稳定,这一丝光华,便会如同昙花一现,瞬间就消失个干净。

    孟子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之圣贤,不余欺也。

第23章 线索() 
长安百坊无隐秘。

    五更二点,随着太极宫承天门,第一声报晓鼓敲响,谢府遇袭的消息,也随着那一声声悠远雄浑的钟鼓声,传遍了长安诸坊。

    正如王逸之所预料的那样,谢轩的身世,顿时就成了街头巷尾,食肆逆旅的谈资。而文人仕子更关心的,却是谢轩在这一战中,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表现,皆是不吝溢美之词。到得后来,众口相传,添油加醋,竟是演变出了,谢轩指挥护卫奴仆,以不足百人,杀敌近千的夸张版本。

    反而是在此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李倓、宁王府兵、浩气盟、陈玄礼以及负责收尾的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成为了陪衬。

    而同样随之扬名的,则是面对陈玄礼,一怒拔剑的王逸之。

    一句“大将军欲试吾剑尚利否”,顿时传遍长安百坊,深宫禁苑,成为众口相传的美谈。便是玄宗在听到高力士言及此事之时,亦是龙颜大悦,盛赞其不负浩气之名。

    两日后,一直陷入昏睡的裴娇儿,终于是醒了。

    得到消息,王逸之在吴百川和一众随扈的护卫下,立时便赶到了谢府。

    两人按惯例,又来到了谢轩的书房,刚一坐下,王逸之就开门见山道:“武器、盔甲的事有消息了。”

    谢轩讶然道:“这么快?”

    王逸之吐槽道:“陈玄礼又不是傻子,兵器、盔甲这么明显的线索,他会弃之不理?第二天天一亮,兵器、铠甲就被送到了将作监中校署,我得到消息,已经算是迟的了。”

    谢轩问道:“查到线索了?”

    王逸之点头道:“兵器与盔甲来自于西域龟兹。”

    谢轩沉思了一会:“地点上说得通,龟兹冶铁业,闻名遐迩,盛产铁器,能造出这些精良的武器和铠甲,并不奇怪。但是,早在贞观二十二年,龟兹便为时任安西都护郭孝恪所灭,被纳入大唐版图,乃是安西都护府治所之所在。三百甲士的兵器、铠甲,在哪里都不是一个小工程,很难做到掩人耳目,安西四镇,兵甲的管控较之中原,也更加严格。对方是怎么做到神不知鬼不觉,生产出这些兵甲的?而且即使是生产出来了,龟兹与长安远隔数千里,沿途行来,要经过重重关隘,对方又是怎么将这些兵甲偷运到长安来的?”

    王逸之啐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呗,现如今朝廷吏治腐败,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连天子禁卫都能被人收买,就更何况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员和安西都护府了。”

    谢轩闻言叹气道:“应该就是如此了,现在有了线索,接下来要怎么办?”

    王逸之道:“朝廷已经派人去安西都护府彻查此事,临来之前,我也命人给兄长传信,让他想办法查清此事。在西域,他的人面比浩气盟要广,由他来处理此事,比直接派人前去访查,效果要好得多。”

    谢轩问道:“多久能得到反馈?”

    王逸之道:“两三个月总是要的,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远隔万里啊。”

    谢轩奇道:“龟兹离长安哪有这么远?”

    王逸之一个白眼甩了过来:“谁告诉你,我兄长是在龟兹的?他现下可是在中东和阿拉伯人掰着手腕呢!”

    谢轩难以置信道:“他在大食?怎么会跑出去那么远?”

    王逸之叹气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今大唐国力强盛,安西四镇已将西域诸国牢牢钳制在手里,昭武九姓亦皆向大唐称臣。若是将军队驻扎在这些地方,这支来历不明的军队,难免会和大唐守军生死相对。而且,当初组建这支军队的时候,就是想要以战练兵,在安史之乱爆发前,训练出一支百战精兵来。在那个方向上,也就只有阿拉伯帝国,可以做为磨刀石了。”

    谢轩顿时满头黑线:“这对倭马亚王朝来说,可真是无妄之灾。”

    王逸之道:“老子也是没办法,这支军队,来历不明,想要避免和大唐边军产生冲突,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边境线。这样一来,诸如吐蕃、回纥、南诏之类与大唐疆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