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宦 >

第58章

明宦-第58章

小说: 明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鲲鹏想要躲着唐旭,可唐大人却是闲得蛋疼,好不容易见到一个熟人,非要凑上去不可。

    “属下拜见姜指挥。”唐旭几步走到姜鲲鹏身边,拱手作揖。

    “哦,哦。原来是唐镇唐经历。”姜鲲鹏刚才明明看见了唐旭,如今却像是刚刚发现一般,一边回着礼,一边在脸上堆出笑来。

    唐旭知道,这也是官场上的规矩,哪怕暗地里刀兵相见,在阳光下却仍然要装作一团和气,否则便就是连脸皮也不要了,几乎相当于结了挖了人祖坟的仇,彻底的不死不休。

    “唐经历荣升,本官也是才得到的消息,尚未来得及道贺。”姜鲲鹏呵呵笑着说道。

    老子是在辽东升的官,这都已经被你给知道了,还谈什么刚刚得知。唐旭忍不住在心里冷笑几声,虽然姜鲲鹏没有挖过自家祖坟,可是如果有机会,唐旭却丝毫不在意去挖他一回。

    “这也要多谢姜大人的提携。”唐旭这回说的倒是真心话,哪怕就只冲着那两锭大银子,暂且先道一声谢也不算过分。

    “呵呵,唐经历言重了。”,姜鲲鹏眼里一阵闪烁,想要岔开话题:“唐经历来这里,也是来求见吴大人的?”

    “正是。”唐旭点了点头,答了两个字。

    “唐经历也和吴大人熟识?”姜鲲鹏似笑非笑的望着唐旭。

    “属下未曾见过吴大人。”唐旭依旧实话实说。

    “哦。”姜鲲鹏这下仿佛才松了口气:“我与吴大人,也只是在酒宴上见过几回。”

    无非就是你那亲家张延登的路子罢了,唐旭仍是在心里冷笑几声,并未回话。

    “唐大人若是有所求,不妨说于我听。”姜鲲鹏挺了挺腰身,像是算准了吴亮嗣一定会见自己,而唐旭则未必能见着一般:“等我见到了吴大人,也帮着为你说上一回。”

    让你帮我说,我这是嫌死的不够快么?唐旭暗地里翻了下白眼。

    正说着话,却又听见门前一阵骚动。刚才被请进门去的那位,已经是满脸兴奋的走了出来,门房也拿着一张名帖跟在后面转出。

    不知道这回是哪个家伙能撞大运,所有的人,包括姜鲲鹏在内,都停住了口,目不转睛的紧紧盯着门房手里拿着的名帖,似乎想要看清楚上面写的到底是谁的名字。

    “哪位大人是从辽东来的唐经历。”门房看了一眼手上的名帖,开口喊道。

    啊是在叫我?唐旭愕然的转过了身去,似乎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辽东经略府里来的唐大人可在?”直到门房又喊了一声,唐旭才是回过神来。

    “我便是。”虽然有些闹不明白,可是既然门房都喊了两遍了,唐旭再不出声,只怕就是有失礼仪了。

    “我家老爷有请。”因为唐旭报的衙门比较特殊,所以这门房倒还记着,知道唐旭来的时候不长。而自家老爷这么快就请入相见,想来兴许是有什么来头,所以不敢再像适才那样怠慢。拱了拱手,请唐旭入内。

    旁边也有几个,是适才见过唐旭递名帖的,都知道唐旭只是刚来而已。顿时间,无数道目光掺杂着各种情绪,都向唐旭射来。甚至有些心头活泛的人,已经默默记下了这个名字,想要日后若是相见,定要结交一番的才好。

    “姜大人,属下先行告辞。”唐旭也不敢让吴亮嗣久等,向着姜鲲鹏行了一礼,便立刻转过了身,径直朝门里走去。似乎不在意背后像是蒙了一层霜一般的脸上,两道目光也像是刀子一样,紧紧追在自己身后。

第70章 师生之名() 
吴府里的门房,领着唐旭穿过庭院,直走到花厅门前便停住了脚步。

    唐旭知道,吴亮嗣定然就是在厅里等候,便站在门侧整了整衣冠,才捧着礼单入内。

    刚刚走进花厅,一眼便瞅见主座上正坐着一位年约四十左右的文士。看见唐旭进门,便把目光直直的落到了唐旭的身上。

    “在下辽东经略府经历唐旭,见过吴大人。”不用多说,唐旭也知道这位定然便就是兵科的都给事中吴亮嗣了,于是上前几步,行礼见过。

    “唐贤侄不必客气。”,只是让唐旭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吴亮嗣却显得极为亲热。

    其中必有隐情,唐旭脑海里猛得跳出一句话来。

    可是不等唐旭去细细的琢磨,到底是什么隐情,吴亮嗣已是直接开了口。

    “年前我刚收到了辽东熊大人送来的书信。”,吴亮嗣招手让唐旭在身边坐下,然后吩咐家人上茶,上好茶。

    “原本只知道你是孙大人的学生,我与孙大人乃是同年进士,他既然开了口,我自然是不能不帮。却没想到,你也是熊大人的学生。”

    啊我是熊廷弼的学生?唐旭心里一阵阵发愣。

    “我与熊大人乃是多年的同乡好友,当年吴某初到京城时,曾多次受他关照。如今他既有所托,我亦不可负之。”,吴亮嗣并没有太注意到唐旭的表情,仍然是继续说道。

    吴亮嗣和熊廷弼都是楚地出身的官员,虽然愣了一下,可是转瞬之间,唐旭立刻又立刻回忆了起来。

    而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进士,吴亮嗣则和孙承宗是同年,是万历三十二年中的榜。所以吴亮嗣如今虽然是楚地党魁之一,当年受过熊廷弼的关照,也未必是虚言。

    原来吴亮嗣如此重视自己,原来不但是因为孙承宗,居然还有熊廷弼的原因,唐旭有些吃惊。

    “在下在辽东时,受熊师指教颇多。”,既然熊廷弼都说了自己是他的学生了,唐旭也不会傻到不识抬举。况且在辽东时,熊廷弼确实也教过自己不少东西,即便真的让自己称一声老师,也丝毫不为过分。

    “飞百在信中对我说。”见唐旭已经认了和熊廷弼的关系,吴亮嗣口中的话语,顿时更是亲密了许多,“他这回若是不能荡平辽东,日后自然会有人替他得偿所愿,而唐近贤约莫就是其中之一。”

    “我见了信之后,一直好奇这唐近贤究竟是何等的俊杰,竟能惹得两位大人都极力举荐。却没想到,你竟然是自登我家门而来。”

    “在下这回转调回京,亏得大人出了大力,岂能不谢。”唐旭连忙乘机向着吴亮嗣谢过。

    “我也是受孙大人之托。”吴亮嗣摆了摆手,似乎并不在意:“只是我此举,似是无异与夺了熊飞百的一支臂膀,还望他莫要怪我才好。”

    话刚说完,又跟着呵呵笑了几声,其中竟颇有些喜闻乐见,幸灾乐祸的模样。

    “学生如今不过是小小的经历官,如何经得起熊师如此评价。”,唐旭顿时也是禁不住一阵汗颜。

    “有志不在年高,有才不在权重。”吴亮嗣又摆了摆手,并不赞同唐旭的话:“姜伯约见孔明时,也只不过是郡中一参将罢了。”

    “孙、熊两位大人,都有识人之能,若能让两位大人一起看走眼的,本身便就算得上是一奇才。”

    唐旭没想到吴亮嗣如此健谈,话语间又颇多精妙之处,当下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我这门外的情形,贤侄可是看见了。”待吃了一盏茶,又说了一番话之后,吴亮嗣忽得开口对唐旭说道。

    “在下先行告辞,改日再来向吴大人请教。”岂料吴亮嗣话音刚落,唐旭便立刻放下茶盏,起身告辞。

    “贤侄为何如此急切。”吴亮嗣也略微愣了一下,愕然问道。

    “今日里吴大人府上访客极多,唐旭也不便占用大人太多时间。如今既认识了府上的门路,等改日吴大人清闲时,再来叨扰不迟。”唐旭不紧不慢的解释。

    “吴某适才虽是有这个意思,可贤侄也不必如此急切。”,吴亮嗣一阵哭笑不得,看着唐旭的眼里,却也多了几分赞赏。

    “吴大人肯和晚辈直说,便是不拿晚辈当外人看。”,既然吴亮嗣对着自己一口一个“贤侄”,唐旭干脆也改了口:“此等小事,晚辈又怎会在意。”

    “好,好。”吴亮嗣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既然如此,我也便不再留你坐了。兵部那里,自然会有我帮你照应,贤侄不必太多担虑。”

    “晚辈谢过吴大人。”唐旭知道吴亮嗣既然已经应了下来,又有孙承宗和熊廷弼的交情在,便绝不会再有什么后顾之忧。

    谢过之后,又行一礼,方才是告辞而去。

    等出了门,外头依旧是一条长龙般的队伍,只是原本站在其中的姜鲲鹏,不知何时已经是没了踪影。唐旭轻笑一声,不再多想,直接打道回府。

    唐旭去吴亮嗣府上拜访的时候,是正月初七。

    好不容易等都拜访完了,却又有钱谦益和汪文言,甚至以前在五城兵马司里的几个交好,都来拜访,又忙碌了两天,直到过了初九,方才是得了闲暇,花了两三日时间,把那本句读录又拿出来细看修改了一通之后,仍各去拜访了孙承宗和钱谦益一回,互相印证讨论一番,都颇有些心得。

    再等过了正月十五,各衙门里也都重新开了工,唐旭知道,自己清闲的好日子恐怕也不定还会有多长时间了。

    乘着眼下还有些闲空,唐旭先赶着去翰林院里呆了几回,总算是把句读录的大体定了下来。

    “日后这普天之下的读书人,怕都是会记住唐近贤的大名。”钱谦益望着书册上的“钱谦益”三个大字,喜滋滋的憧憬着。

    “哪里,哪里。”唐旭一阵连连摇头,“若不是孙师与钱兄尽力,只让唐旭一人,只怕再过一两年间也不得问世。唐某虽具名其上,奈何却出力最少,实在汗颜。”

    “你为何称他做师,却只称我为兄。”钱谦益似乎对唐旭题名居首并没有太大意见,倒是对唐旭口中的称谓颇有些不平。当面听起来,似乎自己也比孙承宗晚了一辈似的。

    “你若要学习文章,我教你也是一样,你仍称我钱兄便可。”

    “此事与你何干。”孙承宗气呼呼的一瞪眼,将钱谦益顶了回去。

    “近贤如今的差职可有了着落。”,编撰句读录的事,既然已经完成了十之八九,孙承宗便关心起唐大人的工作问题来。

    “前几日里刚去兵部和府学里领了文书,只等明天就去转籍。”上次已经吃过了一次亏,唐旭绝不想再夜长梦多,引出第二场意外来。

    而唐旭虽然马上就要把自家的军籍转成民籍,可是并不意味马上就会失了官爵。毕竟依着大明朝向来的规矩,也没有在无过错的情况下,直接由官贬民的例子。

    唯一不同的是,唐家这个世袭所镇抚的爵位,也就到此为止了。即使以后有了子孙,也只是寻常的百姓,并无爵位可袭。不过唐大人对此,并没有丝毫的遗憾或者不舍。

    而在孙大人看来,唐家并不是什么大户,吃喝的开销,如今都要靠唐旭的俸禄支撑。所以选择边为官边进学,约莫是唐旭最有可能的选择。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既然唐旭仍还是兵部的官员,那么差职自然还是要兵部衙门里去安排。上回发到辽东的调令,只是一个权衡之举,只说了是转调五城兵马司,具体的职务,尚且没有安排。

    但是只要能从兴武卫里脱身,哪怕仍然只是做一个把总,唐旭也觉得心满意足。

    “吴大人既然答应了为你周旋,想来此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