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258章

宋时风韵-第258章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易连看也不看他们,一脸淡然地与李慕白向外走去。

    贾留孙咬牙切齿,恨恨地道:“大哥。”

    青衣人眉头微蹙,眉宇间闪过淡淡地阴森,蒲寿庚却不言不语,仿佛不认识李易。

    李易刚走到酒楼大门口,便听到身后传来声音:“阁下,请留步。”不禁停步转身,见是为首一名方面剑眉,身材魁梧的青衣人眉头微蹙背着手,他有几分不悦地道:“何事?”

    完全是上位者的姿态,贺留孙心下一阵狂喜,他知自己这位结拜大哥,可是傲气冲天地主,在其面前拿架子,纯属老寿星吃砒霜—找死。

    青衣人目光一闪,快步走到李易身前,其气势汹汹,颇有一言不合,大出打手味道,让贾留孙大爽,掌柜大惊正要过来阻拦,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他拱手问道:“敢问阁下,可是蜀川李易?”

    此举,不禁众人大摔眼镜,连李易也颇为愕然,不由地道:“正是。”

    “果真是王道长,在下后晋武学生浙东全子才,见过道长。”黑衣青年大喜急忙作揖。

    李易不禁莞尔,看来自己真是名声在外,当下还礼道:“阁下是武学生,英才之辈,贫道还有些事情,先行告辞。”

    全子才知李易因贺留孙,对他们无几分好感,当下也不勉强,恭敬地道:“道长请,改日必去拜访讨教。”

    李易感觉出全子才毫无恶意,不禁生出一分好感,温声道:“也好,先行告辞,后会有期。”

    当李易、李慕白去后,掌柜松了口气,也张罗别的事了。全子明送到门口,目送李易三人离去。

    贺留孙溜到全子明身后,阴森森地道:“大哥,此人倨傲,实在瞧不起人。”

    全子才何尝不知其小心思,目光闪过一丝不满,厉声道:“李易以一人之力,撼动整个蜀川,玩弄虏人于鼓掌间,又深入行在险地,此人不是你能得罪的。”

    蒲寿庚瞥了眼全子明,他非常厌恶虏人的称呼,却碍于买卖上有求于全家,只能把怒火压下来,淡淡地道:“他连南学士也逼迫殉国,又攻伐数十军州,恐怕难过朝廷这关,大哥有些太看重他了。”

    全子才摇了摇头,感叹地道:“能够翻云覆雨等闲间,这位道门出身的枭雄不简单。”

    说的很直接,贺留孙脸面一滞,本打算让全子才出气的心思,顿时化为乌有。但是,他不甘心受辱,既然李易是传闻中的贰臣,他还有机会出气,想到这里目光闪过一抹凶厉。

    时人对李易的态度,在几个结拜兄弟前,得到了完美体现,有敬佩,也有不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时,乔行简却心力交瘁,半躺在自家卧榻上,双目半合神色悠然。

    “。。。。。。李易此行包藏祸心,实枭雄之心,还望乔公提防,勿让心怀叵测之辈有机可乘。”余天赐早就来拜访乔行简,把李易昨日行径一一述说。

    他自负有断人之能,当年虽与史弥远有旧,与之配合拥立当今天子,其母朱氏又对天子有教导之恩,他的升迁是极快的。但是,他认定史弥远专权,为人心胸不阔,与之保持不远不近距离,并暗中下绊子阻挠史嵩之入主中枢,避免史家专权局面的重演。

    李易在他眼中,竟能隐忍数年掌握重兵,一举收复蜀川,其竟反客为主公然陛见,显然是兵行险招争取主动,其人其胆其略堪称枭雄,若不制衡对朝廷来说,姑息迁就听之任之,无异于第二个吴家兄弟,甚至危害更加严峻。

    乔行简静静地听余天赐讲完,老迈地脸上露出几分笑意,道:“醉卧湖上,残烛飞度,好惬意!”

    余天赐愕然,自家费了半天口舌,却不想得到乔行简暧昧回应,当真大摔眼镜。

    “纯父,李易在年轻一辈中也算个人物。无论他有何心思,朝廷要善加笼络。”

    余天赐亦是老于世故,乔行简之言虽与他所想相去甚远,却透着与他不谋而合的归宿。‘笼络’二字,意味深长,点明乔行简并未把李易当成自己人,而是一个可利用的也可抛弃的工具,在他们的观念中,君子不事二主,李易完全可遁入山林,或是从小道出蜀,没有必要归向蒙古。

    即便是有维护蜀川生民之心,那时战事紧张,前程未卜,你怎能料到日后数年事?怎么看,李易忍辱负重都有三分水色。心下确定乔行简所想,谨慎地道:“乔公,官塘已发出,可否再抽调两淮兵马,毕竟李易在蜀川经营多年,手下兵多将广。”

    传檄孟拱整军入川的官塘发出,整合京西南路,荆湖北路各处兵马,孟拱的兵力由万余人扩张到两万。但是,在余天赐看来,力量还是单薄,从蜀川传回的军情显示,李易仅在利州前线便有七万大军,就不要说合州一带张宁近万人,还有成都等地了。

    孟珙的力量不足以压制对方,为今之计,只能从两淮调兵,好在蒙古人在河南地转入防御。

    乔行简不在意地摇头,沉稳地道:“孟璞玉乃帅才,尝以劣胜强,两万人足矣!”

    (本章完)

第472章 李慕白的才略() 
    孟珙在近年来的表现,尤其是黄州之战,打的那叫惊天地泣鬼神,蒙军数万大军损失八成,可以说是灰头土脸,其能力不能不让人叹服,所部战斗力强劲,绝对可称天下精兵。

    余天赐也非常看好孟珙,认为其为中游砥柱,绝不逊于当年中兴名将,反倒是对李易多少有些蔑视,毕竟短短数年,李易所部虽号称数万精锐,只是精兵哪有那么容易训练,孟珙提兵入蜀那就是虎入羊群。

    可惜,他以文官眼界看军旅,孟珙若知必鄙夷不已,能在短短时间,打出一套组合拳驱逐蒙古人,除了高超的谋略、细致的谋划,将士战斗力,各部协同力,军令贯彻力都是关键,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易的坚韧,这是名将必须的底蕴。

    “乔公说的是,但需消弱李易,使蜀川再归朝廷掌控,方位上策。”

    “吴蓝山和南家小娘子,是不是过了建康府?”乔行简慢悠悠地问了句。

    余天赐眉头一动,似乎领悟乔行简心思,似笑非笑地道:“想必一二日内,便会到来。”

    “南怀仁殉国,总算遗有血脉!”乔行简长长一叹,闭目深思,却不知想些什么。

    李易与李慕白回去后不久,文封与众卫士相继回来,看人人满意模样,便知此行不虚。晚间,自然让客栈摆上好酒好菜,卫士们开怀痛饮不亦乐乎,仿佛来临安面圣只为游玩,好歹来了京城自然要享用。

    李慕白倒不曾多饮酒水,恢复了他儒门子弟的矜持,反倒引起李易一阵讥笑。

    二人谈论天下大势,颇为相得,当然小酒自然是喝着,精致的凉盘,点缀几色风味小菜,让氛围悠然自得。

    渐渐地,话题向深处延伸,让李易有几分惊讶的是,李慕白领军打仗实在惨不忍睹,该决断时无法决断,左右丧失有利的时机,眼光却是一等一的高明,对天下形势有着独到的见解,甚至绝不在叶知秋之下。

    哎,有时候优秀的战略家,反而是笨拙的战术家,战略的天才军事的矮子,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另外他还惊喜第发现,这家伙对内政庶务有着独到见解,很多思想都具备稳健的超前性,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历史,并不需要多少超越性的人才,而是要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李慕白似乎并不着急表态,他夹了块肉,放在嘴里慢慢地嚼,悠然自得地品着美味。

    但是,眼角余光却始终关注着李易的脸色,但见李易一脸淡然,似乎不急不躁,才把肉给咽了下去,淡淡地道:“正如刚才所言,虏人兵锋犀利,看是锐不可当,但实际上如我细致观察,自蒙古区区数十万人口崛起,经数十年征战,早就血气衰败不堪一战。所以还在猖狂,就在于天下之大无所不有,不见南下蒙古军卒十有八九非蒙古人,这就是关键所在。也在朝廷所能利用之处,可惜朝廷诸公终日游戏湖上,很少有人能看出来。”

    “高见。”李易心中有些惊讶,在他看来短短不足百字,涵括蒙古人强弩之末,暗示只要朝廷把握得当,不仅能抗击住蒙古军的疯狂进攻,更能有所作为。

    李慕白虽有许多不堪,见识却有些非凡,绝非罢官丢职的平庸之辈,只能说水太浅容不下大鱼。

    李慕白对李易的赞誉,并不以为意,接着道:“既然南北局势已成定局,非数十年不能论高下。或许,我与子明此生都看不到天下重归一统的盛世,但朝廷只要出一二良臣猛将,在数十年内挡住蒙古人兵锋,若日后得良主,必能匡扶圣人世道。”

    “虏人南下一浪高于一浪,看来是不入临安誓不罢休,现在考虑数十年之后。似乎有点早,能把十年之后看清楚、做好就不错了。”李易索性卖个关子,他有自己的规划,有蜀川作为后勤基地,如能利用得当,还是有所作为的。

    毕竟,打仗不单纯靠战场的刀枪,而是强大的综合国力较量,说实在的,当年他困守成州曾经绝望,心中产生对前途的暗淡。

    “蜀川各路,为朝廷每年输送五千万赋税,用举足轻重并不为过。但大争之世,不能拘泥于一点。不要说蜀川,即便蜀川糜烂,还有两浙等地,只要谋划得当,必然有所成就。”李慕白冷冷地瞥了李易一眼,语气中充满了非常的调侃。

    “话是不错,圣主百年不得一遇,良臣猛将更是难寻。”李易希望能让李慕白说下去,他尽可能地下套子,希望把对方的话掏出来。

    “虏人血气,不过是靠不断地征服在提升,如今他们已到用兵极限,十人中就有八九人是杂兵,以汉人为主,世侯的实力断不可等闲视之,要是朝廷从中使些手脚,必然能让日后事倍功半。”李慕白越说越有精神,神情和语气充满了兴奋,道:“只要朝廷能坚持数十年,必然有另一番景象。”

    此时,李易肯定李慕白的才华,或许比叶知秋稍显幼稚,却不失为有眼光的谋士。

    当此信息闭塞时代,能对天下大势看的如此通透,无论用怎样的眼光看,李慕白都是一位奇人能士。

    尤其,能放眼数十年后,真正看清楚蒙古人和大宋朝廷的长处和弱点所在,断言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的见识,就是放在他来的那个时代,也能算得上货真价实的战略家。他真的是很赞同这种观点,另一段历史上的大宋朝廷,真的坚持了几十年,甚至让蒙古人怀疑,有没有能力灭亡大宋,单凭这一点他就含着发自内心的笑,温声道:“正如所言,南北之争自契丹是开始的结束,到了今天已经是结束的开始。不过,这个过程却是让人太难熬了,一个不留神将是天色变迁、天下易服。”

    “风险与机缘并存,大争之世何尝不是大机缘所在,人生苟活乱世,醉生梦死,不如奋起一搏,纵然明日战死,亦不妄此生。”

    (本章完)

第473章 恳谈() 
    李慕白被李易说的心中火热,不错,苟活乱世不如奋起一搏。最好的人生莫过于生逢盛世,但乱世何尝不是机遇,让真正人才显露峥嵘的时代,他有雄心更有壮志,却郁郁不得志,大宋朝廷几乎死水一潭,他对前途几乎绝望,却不想幸运地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