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112章

宋时风韵-第112章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天赐瞥了眼郑清之,淡淡地道:“陛下忧心国事,亦是常情,时下军费激增,会子过滥市面恐慌,已有拒收之事。”

    郑清之举荐了一大批重臣,朝野上下威望甚高,但余天赐可不怕他,他家可是有恩于天子,甚至连南霁云也老神常在,那是爱理不理的模样。

    没办法,大儒也有他们的矛盾,无论是政见还是学识,有人的地方必有江湖。

    乔行简玩味地看了眼郑清之,并不言语,谁也不知他心下所想。

    李慕白有几分吃味,这叫那门事啊!天子就是多问了几句话,宰相就牛气哄哄阻拦。虽说,唱名大典论是非有些不妥,说上几句却也不伤大雅,完全不需要宰相出来说话,看来有些人自持清高,管的实在有点宽了。

    见余天赐说话明显偏向他,心下有几分明白,显然是看好他,先行结个善缘。

    心念一动,他倒起了一直不敢想的念头,何不利用机会,争上一争,道:“陛下,金银易得好说,会子过滥却也有法。”

    此言一出,大殿内一片寂静,众人目光齐齐聚在李慕白身上,郑清之的确有几分不悦。

    看来此子是个妙人,赵昀也顾不上唱名大典了,颇有兴趣地问道:“卿家有何周全良策?”

    余天赐目光稍有紧张,他认为李慕白论调绝非池中物,同时也非常看好,只是在此不合适的时机,主动谈论敏感国事,无论怎样都稍显孟浪,在众人心中失分。

    说的好也就罢了,众人会认为此子有才,尚缺乏历练,做事不够周全,年轻人嘛!有些事情上是有情有可原的,尤其是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但是,若不能应赵昀的“周全”二字,那李慕白也就失去了机会,没人会帮衬他。

    “会子过滥民不愿收,无外乎大量发行,钱贱伤民,引发会子信誉危机。”李慕白当先把缘由判定,实际大家都明白,却牵扯深层次的财政危机,缺钱,这是个死结,你能怎样?总不能去凭空造钱,那样就真玩完了。

    大量印钱,还是维持现状?一个是饮鸩止渴,一个是生生等死,两条路都行不通。

    “朝廷当改进旧税,维持收入;整理地方,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取代会子;集中金银,发行新钞。”

    大殿内一阵令人压抑的沉默,人人都在品味李慕白之言,实际上在捉摸某个道士的观点。

    新钞,红口白牙说的简单,实行起来千难万难,搞不好真要天下动乱,尤其是南北交恶之际。

    “当怎样说法?”一直沉默的乔行简,冷不防问了句。

    “旧税漏洞太多,税款多有遗漏,当一一补全,可增户部库。地方军州每岁尚有大量余耗收入,可收归朝廷,但此举仅为不时之需,绝不可为例制。以朝廷作保发行债券,稳定逐步换发会子的空缺,以免造成生民破产动摇国本。”李慕白大概一说,最后才是最重要的,有些青苗法的味道。

    “以金银总量为本,发行新会子,浮动不过两成,朝廷开放一批山泽,降低开采资本,聚集金铜取海外金银香料,补全中国不足。若在战时可辅助以货易货,保护荆湖产粮区,其它法令可徐徐而行。”

    这是李易描绘的所谓发展,建立稳定的货币体系,乔行简、余天赐、南霁云等人凝眉沉思,郑清之却有些许不屑,赵昀则是不知所以然。

    “竟让朝廷经略海外,此孟浪之言,也会出现在集英殿。”郑清之脸色一变,如果说方才他仅对事,现在对李慕白也有了不满,此子妄言兵事太狂妄了,简直超越他容忍的极限。

    (本章完)

第205章 是妙虚道长见解() 
“陛下,臣不过论事情,会子变,当以金银为基,聚金银,当革新税政弊端,鼓励工商,稳定国本,不断进取,便要获取化外财富。而有大战当先护住粮帛产地,护卫各地生民,以免造成动荡。”李慕白仿佛贯通了李易的思想,说起来颇为顺口,应该说领悟称自己的东西。

    余天赐精于理财,对李慕白的见解理解最深,也最认可,反观其他人,不能不说他们不理解。理解是一方面,接受又是一方面,不能等同论之。大宋开国风气开放,工商繁盛,南迁后对工商贸易采取扶持政策,面对海洋的人心是开放的,思路也是广阔的,李慕白所论,众人或多或少都有见解,不过缺乏成套理论而已,更不是实施的时机。

    “陛下,臣有一问想请教宰相,不知可否?”

    李慕白之言,引得众人关注,连郑清之也硬生生咽下要说的话,赵昀眉头一挑,意外地道:“有何不可?”

    李慕白面对郑清之深深作揖,礼节上做足了客气,嘴上却毫不客气地道:“敢问相公脚下所踏,先秦时乃何地?”

    在场没有傻瓜,那是一窝老狐狸,听李慕白开口立即暗叫不妙,这是赤裸裸的阳谋,抓住别人的话,挖个坑让人看着跳,你还不能不跳,这就是个死结,就看郑清之如何破解了。

    郑清之脸色不变,心里却很吃味,这叫什么事,这小子竟然想到这一出,反过来把他逼到墙角,不得不硬着头皮道:“春秋霸主古越国。”

    他回答的也颇为精妙,周分封百国有吴越,吴为姬家宗室子弟,被当时视之为中国藩属侯国,越国则被视为蛮夷。但是,勾践灭吴北上争霸,被中原诸侯遵从霸主,也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等于承认越国地位。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承认是非常牵强的,终究不是正统的华夏诸侯,在中原诸侯眼里还是蛮夷入夏。

    李慕白莞尔,就知道你不能不回答,这就等于硬生生上了套,对了,这可不是李易的路子,而是他自己的急智,当下平静地道:“荆湖乃古楚,四川乃巴蜀苗蛮古部族,乃至两广南路都是蛮夷之地,今日不都成王化之所。”

    虽然有强词夺理之嫌,却说的让人不能反驳,你总不能说礼乐教化的吧,这种扯淡话,在场众人是绝不会说出口的,大儒真心丢不起那人。

    阳谋,正是赤裸裸的阳谋,让你明知是陷阱,去不得不跳下去,还有什么比这更憋屈的。

    郑清之身为三朝元老,连史弥远那厮也不鸟,当今的清流的领军人物,却有些闹心了,小辈犀利如此,若顺着话说下去,吴随陈蔡以北,晋燕代虢以南才是古中国,届时大宋天子将无方寸之地,面子上终归要过去才行。

    李慕白似乎是得理不饶人,继续道:“昔日三苗韶乐,隐隐有金戈起落,在下粗鄙,却还要请教相公。”

    舜帝征三苗,以礼乐教化使蛮夷归附,宣扬文德是一回事,郑清之、乔行简等不是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没人相信靠宣扬德化会让别人归附的,李慕白说出人所不愿讲,韶乐之后是强大的军事压力,这点根本不用李易的观点,而是他的论调,年轻人的思想是奔放的。

    郑清之当然不能承认金戈起落,那不是自个打自个脸嘛,犹自道:“有此学问,堪当出身第一。”他也没有正面回答,打了个阴阳太极,不咸不淡地称赞李慕白,避开尴尬也等于间接默认。

    李慕白微微躬身,朗声道:“相公以仁德辅佐天子,自是不屑与那些蛮夷胡虏计较。晚生孟浪,言下多有不当,还请相公指正。”

    给人一巴掌,再塞一颗枣,在场众人脸色颇为古怪,似乎有些本末倒置,这个年轻人实在太老练了。

    郑清之挺憋屈的,李慕白所言无可辩驳,若强词夺理,人家蒙古人要打仗了,你去用韶乐退兵,岂不更丢面子,就像是当年契丹大举南下,某人方言诗礼文章为上,被殿帅高琼讽刺为:相公何不赋诗一曲退敌。

    心下虽不悦,但对方递上橄榄枝,不接的话显得太小气,何况看李慕白谈论也颇有才具,他也不是睚眦必报小人,对有才华的进士,还是挺优容的,当即顺势道:“虽锋芒毕露,却也贴切。”

    “卿言甚善,只是我上国取之有道,经济之法倒是有心意。”赵昀对李慕白建议持嘉许态度,却不太认可经略海外,算是为郑清之的尴尬掩饰一二。

    “臣的策论还有事要说。”李慕白深深吸了口气,有些事情他不能据为己有,做人还要有底线才行。

    “哦,卿家还有话说?”赵昀对李慕白感官甚好,态度自然相当的温和。

    “臣本无家国远见,只是际遇偶然得到指点,才算是豁然开朗。”李慕白相当诚实地道。

    “哦,卿家说你的策论。。。。。”赵昀有几分惊讶。

    在场的这些老狐狸也相当惊讶,李慕白策论的高瞻远瞩,对时政利弊的分析,哪怕不看重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很高,要是文采再好些的话,恐怕没人反对其状元及第第一。竟然,对方幕后还有高人指点,放眼整个临安能有此高论者有几人?他们会不知道?这也太离奇了不是。

    “臣结识太乙宫真修妙虚,往日交往屡屡谈起受益匪浅,才有呈送陛下御览的文章。”

    “竟有这等人物,太乙宫的道人?”赵昀实在无法相信,区区道人能有大见识,太颠覆自己的认识了。

    此刻,某些人心中不悦,道门热衷朝廷事务不是一两天了,听李慕白口气此人见地深远,不能不让人有所忌惮。李易的名头也逐渐传开,只是在场的层次太高,就算是士大夫听说了,也只是作为学问道统事情,并没有往心里去。

    郑性之、南霁云却心若了然。

    当郑性之玩味目光扫来,南霁云不免摇头苦笑,站出来道:“陛下,臣倒是知道妙虚道长。”

    (本章完)

第206章 上达天听() 
“嗯,就是上次和贾似道伙同,殴打北虏使臣的道人。”郑清之语气带有些许鄙夷,却又对蒙古人更加不屑。

    “原来是他!”赵昀忽然想起来,能够暴打蒙古使臣,也算是给兵败憋屈的他出口气,印象怎能不深刻?却不会记得李易名字和道号,毕竟他是处理很多大事的天子。

    经过提醒才如梦初醒,不免产生几分兴趣,笑眯眯地道:“没想到他竟有此本事,嗯,听说他的辩才不错,竟然得到大德高真的赞同,南卿家是怎么认识的?”

    天子知道士林儒道事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像皇宫里的事情保不了密那样,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传到宫里,士林儒道的新鲜事最优先。

    至于某些高真甚至大德的认同,那就自然好说了,道门高真是乐见其成,佛门大德也有道统之论,李易的本土佛陀论,实在说出了他们想说又不能说的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会被碾弃,他却以正统中土佛门非天竺沙门浮屠论,取得了某些高僧的赞同,引起争论却未受到恶意打压。

    这就意味着中土佛门的独立心态,完全把天竺沙门和吐蕃密教排斥出正统,可以按部就班供奉自家的佛主。

    “陛下,臣和妙虚道长相识,倒是颇有偶然性。”南霁云倒是把事情说了出来,没有添油加醋,而是原原本本地说。

    无论是一路杀伐南归,还是顺水而下的豪情,斗茶论道的机警担当,都让人听着既惊讶又诧异,连郑清之也颇感兴趣。

    “最有趣的是,他竟然终结了佛道本源的争论,让双方都哑口无言。”南霁云以在这段话结束,显示对李易的高看。

    “这个,倒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