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江山物语 >

第114章

江山物语-第114章

小说: 江山物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嘿,现在当官的哪会想到老百姓?即不去赈灾也不去加固堤坝,倒是个个忙于转移财产。光瞧那抚衙门前的车流,便知姓苏的家底有多厚实了。

    我看闽省实在应该好好乱上一乱,百姓们趁机打劫一下官员,也让普天下的人都瞧清这些官员都贪了多少不义之财。”

    说话的乃是明璞,与许维在珩衣阁一别后便走得相当的近乎,几乎是隔一日便来许府闲聊。明璞年纪甚轻,但有正义感,喜好打不平,甚得许维的赞赏。可就是有年轻人的通病,冲动,遇事不冷静,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哪会有好话奉承当官的。

    ‘这明璞就是急脾气,好比三国时的猛张飞,说话不动头脑。他也不想想,这百姓要是都去打劫,天下岂不都乱了套?官兵又不是吃干饭的,有战打那还不是赚钱的良机!’

    许维想归想,抬眼又望着厅外落下的豆大雨滴,甚是伤神。

    可不是嘛,凡是天灾人祸,受苦的总是老百姓。就算是在承平时日也足够官府忙上一段,更何况是吏治不清的年代,百姓们绝无可能安居乐业了!官府如再不出面制止的话,真要引发大规模骚动。

    连日的暴雨,并夹杂着阵阵入秋的寒意,让许维感觉到一丝丝的冷意,他有些忧心忡忡地对众人说道,

    “雨季一到,这逃离家园进了福州城的难民该如何安顿,真成了个大问题,你们都想想有何良策可以安顿这些难民。”

    “大人,我看确实不能再等官府做决定了。天寒地冻的日子,他们办起事来拖拖拉拉,等真救起灾来,可能逃难百姓都已饿死得差不多了。”杨遇春说道。

    “大人,我等都听您的,您说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明璞不知是狡猾还是直爽,这句话倒让众人都点头称是。

    在厅内转了数圈,许维作出了个决定,吩咐杨芳道,

    “诚斋兄,你马上去福州胡庆余堂,让他们调拨些粮草,在城中各紧要地处设立粥厂,先让那些挨饿的百姓有活命饭吃,暂时暖暖身吧。再派几十人去购置帐篷,”

    “我这就去办。”杨芳也是吃过苦日子的人,对挨饿的事特别有感触。

    “大人,只单靠我们一家恐怕难以救济这过万的灾民。”林宾日提出自己的看法。

    “是啊,我们的粮食就存得不多,再加上为了要打劫那洋船,从外地调来的人手还源源不断进了福州城,本身也已是相当吃紧,只够坚持两个月。

    就算马上去外地购粮回来,也要个把月。再加上水路已堵,只能走陆路,时间拖长,难以及时运抵。我们也只能尽自己的心力罢了,能救多少人算多少人。”杨遇春无奈地答道。

    “官府不赈,我们自己就想办法来赈。”许维心中已有谋划。

    “大人有何高见?”林宾日代表众人问道。

    “这些富人都是欺善怕恶之辈,反正我们的人也已齐聚于福州城内,可以开始动手修理他们了。

    对付这些大富,就需要点雁过拔毛的精神。看他们个个嗜钱如命一钱不拔我就火大,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今日这当口就让这些小羊羔们出点血。”

    许维的嘴角缝里透出来的都是带着无穷寒意的冷笑声,若让那些福州的大富商听着,恐怕都会整晚做恶梦,谁让许维也是从苦日子里过过来的人。

    “明璞,你可是老福州了,说说这福州城里都有哪些为富不仁的家伙?”

    明璞见要整那些平日里为富不仁的家伙,高兴得不得了,嘴巴一抹,眼睛眨了眨,毫不迟疑地便说出一长窜的名字来。

    “文儒坊甘国宝、光禄坊陈林、衣锦坊杨修善、黄巷王备均、塔巷高时节、安民巷蔡大玢、郎官巷严干侗、宫巷沈英、吉庇巷刘知渠、杨桥巷林应寅。这三坊七巷十大富再加上鼓楼张广、铺前林光美,一共也就这一十二人在福州城里还有些财力,身家都在百万巨之上。平日里为非作歹,有事就与官府窜通一气。我还听说这十二人都开始囤积居奇,打算高价出卖粮食,狠赚黑心钱。也该到他们倒霉的时候了。”

    明璞对富有的人历来有些偏见,就如康熙朝的于成龙,断案时始终站于贫民一边,认定你富户与穷人打官司一定是富户的错一样,一杆子打死一船人。

    许维并不了解福州的详情,他只顾扳起手指开始盘算开来:

    流进福州城的各地灾民,总数大约在一万人左右。以一人每日需6两计算,一月就是180两,即约12斤,也就是需一石。一万人则需一万石左右的粮食。分摊至这十二人头上,则每人也只要出一千石。以富豪人家日常囤积粮食的藏量来说,一千石自不在话下。连这尚算清水衙门的按察司内的粮库都存有一百石粮食,更何况他们!

    “我们就来个先礼后兵吧,拿我的名帖先去拜访这十二位大善人,与他们商讨一番救济灾民的事情。可以按地域来划分救济的范围,一人设一粥厂,十二人也就十二厂,把整个福州城也都覆盖了。灾民有所吃,就不会发生暴动,本官的责任也就轻多了。这也是为他们着想,免得危及他们自身的身家。如果他们不从,我们再来硬的,逼他们就范。”许维冲着林宾日说道。

    “是,大人,小的这就立刻与这十二人说说看。”

    林宾日才走没多久,一个衙役便匆匆从外面进来,一脸土色地朝杨芳嘀咕了几句。杨芳听后大为震惊,不敢怠慢地走至许维跟前,禀道,

    “大人,牢房内那一干证人全部离奇死亡。”

    “什么?”许维没想到才把那苏秀文一案有关证人全部关押进按察司大牢才三天,便发生如此事端。

    许维等人急匆匆地出了按察司,也不坐轿直接冒着小雨向位于北门的按司大牢前进。沿途虽有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向其乞讨,许维也无心再驻足片刻。

    当赶到按司大牢前时,那里早已围满了衙役兵丁。见到按察使大人来了,都自觉地让开一条道。

    刚进入按司大牢,迎面扑来一股发霉的潮味,让许维不由自主地掩了下鼻子,随后更是数股阴森森的冰冷之气袭来,弄得许维打了个冷颤。

    杨芳在旁关心地说道,

    “大人,您要不要加件外衣?这按司大牢乃是依山而建,深入地底三十米,共三层。每层都是三十六间牢房。久不见天日,故阴森无比。”

    许维摇摇头,笑话,下趟大牢还需添加衣物?传了出去真让人笑掉大牙。

    在狱头的带领下,许维下到了第二层。

    “大人,您看,这些犯人乃是三天前被囚禁于此处的。今日早上小人来此查班,却发现这些人都已无端倒毙死亡,故不敢怠慢前往按察使府上禀报。”狱头指着数间牢房内的尸体仍心有余悸地说着。

    许维示意杨芳上前勘查一番,看看有何蛛丝马迹遗留下来。

    杨芳领命走进其中一间牢房在一具死尸面前半蹲了下来,先是剥开其衣服,验看有无外伤。随后又撬开口腔仔细详查了一番后立起身来,对许维说道,

    “大人,此人乃是中毒而亡,可能是食了这里的饭菜才致死的。”

    许维一听可就火大了,这狱头是干么吃的?被人在犯人的饭中下毒都不知晓,要他何用?弄不好还是个里应外合!

    “我说王狱头,你这尽职可是尽得非常不错哦,居然让犯人全部离奇死亡。你自己说说看该如何惩罚。”

    王姓狱头见按察使大人如此阴不阴阳不阳的讲话,脸被吓得苍白,身子直哆唆开来,两腿抖动得厉害。只强撑了片刻,便整个人软在地上,半哭着说道,

    “大人饶命呀,都怪小的一时贪财。昨晚收了一人贿赂,把那人给放了进来。谁曾料想此人心怀叵测,暗中在这批证人的饭菜中下毒。还请大人开恩呀!”

    “开恩?”许维想了想,又答道,

    “想要我开恩也行,你就把昨日那人详细底子都给我交代了,本大人自会酌情处理的。”

    “大人哪,昨晚那人趁着夜色而来,走入大牢后总躲藏于阴暗处,小人确实无法仔细认出他的样貌。”王狱头哭丧着副老脸说着。

    “那他凭什么进入按司大牢的?我按司大牢可非任何人皆能随意进出的。”许维极其不满地驳了他一句。

    “大人您有所不知,那人有抚衙的腰牌,小的就算有天大的胆也不敢拦呀。”

    许维飞起一脚,把那王狱头给踹翻在地,骂道,

    “像你这等人,贪生怕死,我按察司要你何用?来人,把这厮给我拖下去关进大牢。”

    话音落下,自有三班衙役出来把这王狱头给捉了下去。

    当听到有抚衙的人牵涉其中,许维心中颇有怒气,看来这苏桂芝帮定那福州将军葛哈隆了,也真应了句‘官官相护’的老话。想要把这下毒之人捉住还有些难度,不晓得其样貌,难以入手。

    许维正在原地来回踱着步子想着对策,此时已经把所有被关押的证人的尸体都一一检查一遍的杨芳,快步走到许维身旁,禀道,

    “大人,那控诉人代义权一息尚存并未毙命,只是中毒甚深暂时昏迷而已。”

    这可是喜讯一条,许维眼一亮,赶紧尾随着杨芳来到那代义权的牢房内。

    杨芳指着双唇发黑的代义权说道,

    “这代义权看来事先一定先吃了什么解毒药,才能最终保得一命。我看那毒甚像白沙林门的宝贝,花聚散。服食者三日内若无解药必死无疑。”

    天下五林?看来处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啊!

    许维有些捉摸不定那福建巡抚苏桂芝的底细,若这苏桂芝真与那白沙林门有所瓜葛,仅凭自己的天鹰队,尚不知胜算有多大,况且天鹰队还无法全部迁移至福建。

    “大人,您看这个代义权该如何处置?”杨芳问。

    “把他暂时带回按察府上,免得又遭暗算。”

    “看来你这按察使也是个欺软怕硬之人!”从代义权旁边的另一间牢房内传过来一句话,虽声音小可却让人听得真,讽刺味十足。

    “大胆人犯,居然敢对许大人出言不逊,不想活了不成?”站在牢房外的杨遇春听后火冒三丈,马上出言训斥。

    许维却让杨遇春暂时停止训话,饶有兴趣地隔着铁栏杆打量起隔壁的这名囚犯来。

    这人大概关押在此地有些时日了,头发披散开来,长至腰间。面庞尖瘦,甚是苍白,大概是久已不被阳光照射的缘故吧。身材相当的干瘪,仿佛一阵风都能把他给吹倒似的。只那双瞳虽然深陷可还有神光。瞧其年岁,可能在五十上下。而那充满坚毅的轮廓但略带疲惫的神态,一望便知他是一个惯于劳心而少劳力的人。

    许维召过一名狱卒问道,

    “此人乃何许人也?因何事被关押在此?”

    这个狱卒见狱头都被关进大牢内,哪敢再怠慢,赶紧答道,

    “此人姓戴名文正,乃是于乾隆二十五年被关押进按司大牢的。至于因何罪被关,小的也不明白。”

    乾隆二十五年!至今已是二十个年头了。许维的好奇心被挑了起来,那人犯倒似未卜先知般先行开口说道,

    “不劳大人关心了,老朽久居于此,也不想再外出见人了。我大清的气数将尽,出也无济于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