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

第131章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131章

小说: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武力却因为胆怯而不敢参与战争,传出去简直是对整个意大利,对领袖您的侮辱。”

    实际上,意大利本土现在只有15个师的力量能随时投入战斗,而且其中的兵源大都不符合定额人数。装备更是陈旧而短缺,根本没有哪一个师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装甲师”。

    可是墨索里尼就喜欢听这种报喜不报忧的话,既然格拉齐亚尼这位意大利的“装甲大师”都发话了,他自然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认为,意大利的确是拥有像德国人那样强大的装甲部队。

    “德国人可以打败波兰,这不算什么。只要我们意大利军队愿意的话,我们甚至有能力同时打败英法两国!”既然主和派与主战派都和自己一样认为意大利是有足够强大的,墨索里尼的底气就更厚了。

    你开心就好,这是才是当前所有意大利高层的共同想法。只要领袖大人不再闹出什么毛病,他爱去怎么做梦大家都无所谓。

    “在我的领导下,意大利王国必将战无不胜。”既然开了头,墨索里尼便非要多陶醉一会儿才行:“当初我要是西出阿尔卑斯山脉,主力尽在北线防范德国的法军,必然会被意大利军队的奇袭给打个措手不及。到时候,我再追派一百个师,德国人只需要跟着我们的步伐,把齐格菲防线里那些部队开出来配和我们,法国就该亡国了!”

    似乎有些意犹未尽,墨索里尼又接着幻想道:“至于那些自以为是的英国人,要不是我们克制,非洲早就是我们的天下了!”

    英国打不过意大利?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有出处的。

    身为意大利王国内部的第3支派系,以当年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军总司令巴多格里奥为首的一批意大利驻非将领,都认为意大利应该先不参战,等到德国和英法两败俱伤以后,在出兵收取渔翁之利。

    巴多格里奥何许人也,那可是意大利老资历的陆军元帅!

    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巴多格里奥率领的2兵团给意大利军队丢尽了颜面,打出了一场教科书式的经典失败案例,一次性被德军俘虏了多达二十六万五千名士兵后,巴多格里奥却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在同一年被晋升为陆军中将。最后,他还担任了停战谈判意方代表的重任,签下了象征意大利作为一战战胜国的协议。

    如同党卫军将领们学会了德国元首的厚颜无耻一样,这位意大利陆军元帅也学活了意大利首相的信口开河。他还向墨索里尼规划到非洲未来的蓝图:“以意大利近50万的驻非大军为骨干,再额外征集起一支由200万黑人士兵组成的军队,就能彻底打垮英国人留在非洲的几万部队,进而达到控制非洲!”

第两百一十五章 群雄割据() 
墨索里尼之所以会这么有底气,其实还有莱因哈特的功劳在里面。

    莱因哈特给自己收服意大利二号人物罗西提供了一份情报,使得罗西凭借这份情报在意大利北部拉斯佩齐亚,陆续找到了三条隧洞中藏匿的近万桶封存原油。

    二战中,意大利海军因为缺少石油的理由,多次取消了大型战舰出航的作战计划。这下子,有了近万桶原油,墨索里尼割据地中海的野望就将更加有保障。

    而原本一直对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颇有微词的意大利王室,也因为和这批私藏原油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和墨索里尼达成了某种共识。

    大家都不是傻子,谁在意大利还有能力提前藏起来这么多原油,双方都心知肚明。有些事,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墨索里尼不去追查意大利皇室和这件事里面的关系,意大利皇室也更加放任墨索里尼的独裁。

    在此之前,讨厌被人指手画脚的墨索里尼为了争取让王室能乖乖闭嘴,甚至把西线的一支二流兵团(这是意大利陆军中的二流部队,算上黑杉军的话,他们就该排到三流了)近10万人,交给了意大利萨沃伊王室的品萨贝托王子指挥。

    视天下英雄如牛耳,何其风光!

    自从欧洲排名第七,第六,第五的军事强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相继被德国吞并后,放眼欧陆,也就只有英法德意四个国家,算得上堂堂大国!

    不错,意大利是大国,是决定了维也纳体系,巩固了欧陆均势的重要角色!

    毕竟现在还只是1939年底,欧洲虽然迎来了德意志第三帝国这样一个强势崛起的新兴势力,但总体上,也完全称不上是德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欧陆南面,意大利一直养精蓄锐,坐拥上百个师的部队,却一直首鼠两端,迎来英法与德国之间的竞相拉拢,占尽好处。

    北面,有一手操控了欧洲大陆近百年局势发展,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

    论国力,英国堪称世界第一大殖民帝国!

    在大英帝国的的组成中,拥有着约30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

    另外,它的总人口超过4亿,已经占世界总人口的1/6!

    自上一次世界大战过后,英国几乎掌握着世界上除了巴拿马以外的所有海上航线,拥有世界贸易的垄断权,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别的不说,英国光用一支地中海分舰队,就能和意大利全国海军在地中海分庭抗礼。再用一支本土舰队,甚至可以逼得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不敢跨越雷池半步!

    科技上,至少到上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也没有任何国家能赶得上大英帝国的水平。

    这样的实力,足可以让英国在此前一直放心大胆的隔岸观火。

    西北一角,素有“欧陆第一强国”之称的法国,现在已经凭借初步动员,使其拥有了123个步兵师,共计250万的步兵。另外,法军已经拥有了坦克3250辆,其中主战坦克索玛S…35中型坦克性能甚至要优于历史上德国研发的3号坦克。

    算上法军10700门大口径火炮,它在炮兵火力上也完全超过了追求机动性能的德军炮兵,独霸欧洲炮兵之王的宝座。

    不仅陆军强大,就连被陆军强大光辉所掩盖的法国海军,也拥有3艘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12艘轻巡洋舰、50余艘各型驱逐舰,潜艇101艘,外加一艘“贝亚恩”号航空母舰!

    论综合实力排名,法国陆军号称世界第一,海军也敢自称世界第四。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一直是欧洲大陆上最令人生畏的力量。

    空军方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也拥有各类作战飞机1500多架,其中700架战斗机,260架轰炸机,180架侦察机和400架对地攻击机。

    再有就是,自从入侵德国鲁尔区以来,就紧紧与法国站在同一战线的比利时。一旦法国有任何战事行动,比利时军队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提供大量部队。

    虽然比利时部队装备低劣,兵源素质普遍低下,但是其共计22个步兵师的庞大基数,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局部力量。

    处在欧陆心脏地带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就不必说了,自重新驻兵莱茵兰的那一天算起,德国的国防军就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武装自己,公然恢复了义务兵制度,扩编出了36个师共计50万人的军队。

    截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的前夜,第三帝国的国防军规模已经进一步扩大到了60万人之巨!奥地利的和平兼并,又给第三帝国提供了30万训练有素的常备陆军。

    通过一次“慕尼黑阴谋”,莱因哈特乘势而上的吞并了已经扩充军队数量达百万之众捷克斯洛伐克,让第三帝国的部队人数翻了一倍有余!即便捷克斯洛伐克扩充出的这百万大军有很大比例都没有训练到位,但是加以时间训练,那都能成为未来的德军主力。

    匈牙利的意外入德,给莱因哈特的新第三帝国,提供了10万不算精锐的额外部队(这批部队的归属,被临时划分入了二线党卫军管辖内),并提供了德军未来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大型前进基地。

    截止1939年10月16日,欧洲之前军力排名第四的德国,第五的波兰,第六第七的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勉强算第十的匈牙利,基本都化为了同一个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

    而德意志第三帝国也因为这一系列的奇迹扩张,一跃成为了名义上的欧洲第三军事强国,超过了原本公认排在第三名宝座的意大利。

    现在,一直被莱因哈特遮遮掩掩的第三帝国实际国防军兵力,事实上已经达到335万!外加35万处在国防军编制外的武装党卫军(有10万是装备质量差劲的的原匈牙利部队,这批人战斗力并不理想。)

    至于德国的帝国空军,以当初在苏联秘密训练出的人员为骨干,加上德国自己生产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吞并的,以及部分在波兰缴获的,目前已高达共计3950架作战飞机,且绝大部分是当时最新式的战机。

    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现在欧洲大陆上还同时存在着四大欧洲强国,其中的任何一国,都不存在绝对的优势。只有相互拉拢盟友,纵横匹敌,才能安稳立足。

    在这一点上,英法走到了一起,德意混到了一块。

第两百一十六章 胖子崛起() 
1939年10月18日的英国伦敦,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张伯伦的姑息纵容,退让屈服,已经让大英帝国丢进了颜面。在再这样下去,大英帝国上百年间建立出来的威信,必将荡然无存!”带头的那名议员义愤填膺道:“张伯伦早该下台了,如果他还有一点廉耻的话,他就该马上向国王提交辞呈!”

    波兰的大败,带给了英国政坛极大震动。

    原本被英国当做欧陆最佳棋子的欧洲第五强国波兰,仅仅一个月就亡国了。这样出乎意料的战局结果,就如同一枚烈性炸弹,引起英国各界的极大震撼。

    一直沉醉在超级大国美梦中的英国人们,突然从波兰的亡国之报中警醒,他们终于发现,战争居然离自己是那么的近!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乏有着大量的有识之士,更何况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大英帝国。

    这些原本被张伯伦绥靖理论所蒙蔽的英国精英们,从波兰的悲剧中意识到了现在的德国到底有多可怕。如果还想之前那样,幻想着德国处在英国的牢牢控制中,甚至放任德国不断消灭大英帝国的小盟友们。

    那不久以后,等到英国需要盟友的时候,或许盟友们早已死干净了。到那时,大英帝国将孤身一人,面对自己一手纵容养大的德国猛兽。

    英国的民间,政界,军界,接连开始反思。波兰苦战的时候,答应救援他们的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人们最后惊讶的发现,除了一次毫无意义的象征性萨尔进攻外,无论是物资还是武器上的援助,堂堂大英帝国所给出的支持,居然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张伯伦不配当我们的领袖,他的所作所为都配不上大英帝国首相这个位置!只有当初力排众议,领头抨击绥靖政策的丘吉尔先生,才是真正的能带领我们走向胜利的领导人!”一位老者议员,在这个时候想起了前几天因为其抗德主张而刚进入战时内阁的丘吉尔。

    当初绥靖政策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丘吉尔曾在一片嘘声中结束了自己反对绥靖的演讲,并因此丢掉了海军大臣的位置。

    但随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